APP下载

代表电影本质的那一部分,正在痛苦地丢失

2023-07-04张宏森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本质供给结构

张宏森

中国电影,干了十五年,离开已五年。从在场到离场,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不要完成,该怎么样完成。看起来好好的,需要改吗?可眯上眼盯住它看就觉得不改不行。

我们用坚韧的意志和力量掐尖学习了美国好莱坞高规格电影,在移植之后自强自立,有了自己的一套渐成体系:重工业,高科技,呛声叙述,成了!我们用智慧和聪明,解剖了好莱坞在内的泛全球类型片,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类型中裹上中国风沙,也好像成了一部分!我们用复杂心态拆解欧洲文艺片,找到可以适用的桥断,勇敢学习,无土栽培,奉上哀怨之语,借黑色质地,期待影院光合,也有偶尔小成,乘欧洲电影节直达归宿!我们还学泰国、印度、越南、日韩、阿富汗,想从中找捷径,不用翻山越岭可期柳暗花明!

这些都是好的,这些都是电影银幕上的成果和票房。正如此,电影生产上游固化了这些作品,形成了电影结构。只是,仅仅是,当这个电影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把市场勾住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问题的表象是:或者把大主题框架化,塞进许多原本就应该在剧本层面删去的内容,让金属外壳越大越强;或者是利用已经学到或者可借以援手的重工业,成为与外片打擂的重武器;或者是借用部分成熟的类型化手段,加之本土化、手工化的花活,试图打造最简易的流量奇观;再或者站在道德主义制高点,直销舶来的艺术电影外套,再蒙上一把本土的尘暴和沙砺,展现艺术电影的悲凉结局。

凡此种种,可能以偏概全,但作为一个远离电影生产中心的观众,我看到的这个电影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是如此观感:直取大题材,强扑高科技,拖拽重工业,克隆造类型,土法创新态,人为造风情,大则强震慑,小则精算计。有的电影在市场层面爆发式成功,有的电影用精致配置招徕了粉丝流量,还有的电影一路哀鸣,穷途末路。而电影市场档期的充分化、均衡化、包容性越来越不可能。留给我们的担心是,大片的重大节假日观影越来越像民俗,小片的流量式操作越来越像曲艺。比喻总是不准,却持久令人担心。本来一个橄榄球状的供给侧结构,头部有了重工高科,尾部有了功利配置,而中间最大最重要的代表电影本质的那一部分,正在痛苦地丢失!

这本质就是:电影要面向普通人,面向复杂的生活,面向可以戏剧化光影化传达的人间万物,面向奇异中有可能潜在的人性力量,面向人和人之间微妙且永恒的支架关系!而我们的痛苦丢失却不以为然,漠然视之!

“腰部电影”在供给侧结构中生得艰难、死得难堪。这个造成丢失的供给侧结构,不仅仅是策划者创作者生产者独立制造,也包含着发行方院线方影院方的共同合谋。凭借这样固化的供给侧结构,我们的电影正在成为节假日的集中性消费,而观众对电影的力量与本质在消费之后则无感无知,时间更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遗忘。这些集中消费的电影即使有热闹的评述,也大部沦为附庸随和,和电影本身有约,和电影本质无关。

邻国的《寄生虫》《熔炉》,远处的《克莱默夫妇》《肖申克的救赎》,伊朗的《一次别离》,美国独立公司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仅举这些稍稍“老化”的电影来对比,我们在创作生产中对此类题材几乎全部回避和屏蔽。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也是初级阶段,而我们步伐超迈,目光涣散,遗忘了电影发展进程中完全不可逾越的经典叙述模式,遗忘了电影和世道人心须臾不可脱节的血肉关系!越来越大的成本使宏大的影像在戏剧中脱轨,像民俗一般让观众看到了高跷越踩越高、耸入云霄;越来越讲求配置的中小成本电影从文学中逃逸,像曲艺一般让观众看到了奇异笑谈和等角出场。

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目标越聚集越单一,对观众的召唤力也越来越具有压抑不住的功利性,与世界的沟通对话能力也越来越对不上节奏。这个结构一定是在哪里出了问题,既构建不了新发展格局中的畅通循环,也难以完成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任务。“民俗化”季节性报复观影,而日常放映又备受冷落,让电影全链条都遇到了阻碍和滞缓。电影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吃饭穿衣量家当,吃了不疼瞎了疼。今朝有酒今朝醉,權宜之计不可为!学界、创作界、市场界,依附在电影链条上的各工种、各兵团,为长久计,为可持续计,为优化计,都应该深思之,慎行之。若想冲刺电影票房千亿梦,当前的电影供给侧改革实在是遇上了结构性的真正问题,要从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深长思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属不属于电影中的人间?!

猜你喜欢

本质供给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论《日出》的结构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