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疲劳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3-06-29焦萌屈简妮陈闪闪郭红

护理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灸法针法耳穴

焦萌,屈简妮,陈闪闪,郭红

·科研综述·

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疲劳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焦萌,屈简妮,陈闪闪,郭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对适用于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开展适合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中医适宜技术提供参考,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脑卒中;疲劳;脑卒中后疲劳;中医;中医适宜技术;综述

脑卒中是指以急性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损伤为临床特征的脑血管疾病[1],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脑卒中情感障碍病人一般表现为焦虑、抑郁、疲劳、失眠、情绪失控等症状[2]。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是脑卒中病人所感受到的以疲劳为主、非运动性、持续性的病理状态,休息后不能得到缓解,常伴有自身认知异常[3]。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率为16%~74%,其中23%~60%的病人认为疲劳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为严重的症状[4⁃5]。同时,脑卒中后疲劳这一问题若长期存在,不利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甚至引起不良预后,给病人和社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医疗负担。因此,有效缓解或治疗脑卒中后疲劳对脑卒中病人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脑卒中后疲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措施。但有研究显示,中医适宜技术对治疗脑卒中以及脑卒中后康复具有显著效果[6],临床可以通过中医适宜技术促进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康复。本研究将对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1 脑卒中后疲劳的病因、病机和证型

1.1西医体系下脑卒中后疲劳的病因病机目前,关于西医体系下脑卒中后疲劳的病因、病机仍未确定,还需进一步地探索。关于脑卒中后疲劳病因的研究中,Vuletiĉ等[7]研究发现,睡眠、认知、性别、年龄、药物治疗、内分泌等与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和预后相关。Elf等[8]研究发现,脑卒中合并焦虑病人疲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此外,多项研究表明,脑卒中前疲劳与脑卒中后疲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9⁃11]。关于脑卒中后疲劳的病机研究中,Winward等[12]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与脑干的病理生理机制有重要的联系。此外,多项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与炎性因子相关。Hughes等[13⁃14]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与疲劳呈正相关。李欣等[15⁃16]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与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疲劳可能与5⁃羟色胺(5⁃H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相关[17⁃19]。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疲劳可能与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有关。综上所述,今后仍需对脑卒中后疲劳病因、病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1.2中医体系下脑卒中后疲劳的病因、病机脑卒中在中医体系中被称为“中风”,现存中医文献中无脑卒中后疲劳病名记载。疲劳症状首次出现于《金匮要略》,主要表现为病人主观感到四肢沉重、神疲懒言、心神不佳、头晕乏力等,现代研究认为脑卒中后疲劳属于中医“四肢劳倦”“懈怠乏力”“酸软困重”等范畴。中医体系认为中风者,阳气亏损,脏腑失衡,经脉失濡,则表现为四肢沉重、精不养神、懈怠乏力[20];并且,中风能够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且病情容易迁延不愈,耗损脏气,损伤机体正气,正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导致病邪久滞不去,身体亏虚乏倦;此外,疾病所致的情志变化易导致机体气血不畅、心神不佳、劳倦困重。陈水星等[21]研究将脑卒中后疲劳分为气虚邪阻型、阴虚阳亢型两大类。陈红霞等[22]研究指出,脑卒中后疲劳的症候多兼夹。李成栋等[23]将脑卒中后疲劳按照特征分为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4种症型。任凯斌[24]将脑卒中后疲劳分为风火痰瘀、气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风痰阻络5种证型,其中气虚血瘀、气虚痰湿证型的病人所感受到的疲劳程度最高。综上所述,目前中医体系缺少对脑卒中后疲劳证型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对脑卒中后疲劳证型的判定并未达成一致,因此,应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制定脑卒中后疲劳标准化证候类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 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适宜技术

2.1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指在耳郭表面的穴位或反应点贴王不留行籽等以刺激耳穴,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中医体系认为,耳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各脏腑在耳郭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即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能够对相应的脏腑起到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从西医体系角度来看,耳部具有丰富的神经网,通过低频刺激耳穴能够调控下丘脑神经⁃体液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脑血管循环,促进代谢,缓解疲劳。

杨莉莉等[25]研究给予对照组33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于入组当天、第7天、第14天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认知教育、功能锻炼、饮食营养等方面,给予试验组33例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缘中穴、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进行耳穴贴压,每日按压5次(晨起后、三餐后、临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 min,双耳交替进行耳穴贴压,10 d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各疗程间隔2 d,采用个人疲劳强度问卷(CI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2 d、52 d对两组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表现体力维度评分及CIS总分低于对照组(<0.05),说明耳穴贴压能够降低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疲劳程度。李亚利[26]将64例脑卒中恢复期疲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灯芯草进行耳穴贴压,每隔3 d更换另一侧耳穴,双耳交替贴敷,10 d为1个疗程;试验组采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贴压,每日按压4次(三餐后、睡前),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隔3 d更换另一侧耳进行耳穴贴压,10 d为1个疗程;两组的取穴均为神门穴、皮质下穴、肝穴、心穴、脾穴、内分泌穴;通过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对干预前及干预3个疗程后的病人进行疲劳症状评估,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耳穴贴压可以显著改善病人脑卒中后疲劳症状,通过耳穴贴压改善脑卒中后疲劳时可优先选择王不留行籽进行操作,效果更加显著。

耳穴贴压对缓解或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显著效果且操作简单,安全性相对较高,病人在进行一定的专业宣教后能够按照医护要求的配穴居家自行贴压,成本较低。因此,应积极在临床和社区中应用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疲劳,促进脑卒中病人康复。

2.2针灸

2.2.1灸法灸法是指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药物作用,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预防保健等作用。灸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如艾条灸、艾炷灸、雷火灸等,手法也分为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等,需根据治疗目的、病情、穴位定位进行选择。现代研究发现,艾灸主要通过热辐射和艾草的药物渗透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艾草点燃后以近红外线为主对穴位产生共振辐射,为机体免疫和细胞代谢提供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27⁃29];临床试验表明,艾灸能够调节白介素⁃1、白介素⁃2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能够降低脑内神经炎症,改善疲劳状态[30],也可影响5⁃羟色胺1A(5⁃HT1A)受体信使核糖核酸(mRNA)以提高神经递质的摄取或下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等水平,从而降低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的亢进状态,改善疲劳[31⁃32]。

于文琦[33]研究给予对照组29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基础护理,给予试验组28例病人艾条温和灸干预,取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休息1 d;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FI⁃20)、FSS、中风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显示,对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进行足三里穴温和灸治疗能够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症状。陈东霞[34]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进行干预,给予对照组46例病人基础治疗,给予试验组47例病人温和灸治疗,取气海穴、关元穴,每日1次,每周进行5 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通过SS⁃QOL、日常生活能力(ADL)、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结果显示,温和灸气海穴、关元穴能够改善病人的自主疲劳感,提高其生活质量。沈智娜[35]将6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灸治疗,取太渊穴、足三里穴、悬钟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肩髃穴,随证加减;试验组采用赵氏雷火灸,取神阙穴,15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干预后FSS、FAI、ADL评分,结果显示,使用赵氏雷火灸行“神阙灸”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朱乐英等[36]将66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综合训练和中药辨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热敏灸进行治疗,依照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配穴,选取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肾俞穴、命门穴、内关穴、三阴交穴、环跳穴和百会穴,每次治疗4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后采用FSS和SS⁃QOL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热敏灸疗法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优于单纯进行康复综合训练和中药辨证治疗。

2.2.2针法针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病人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法的种类同样多样,如毫针、腹针、浮针、电针(电刺激)等。有研究表明,针法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对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一定作用[37]。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疲劳可能与炎性因子相关,张莉君等[38]观察针灸治疗抑郁症病人的血清炎症因子,结果显示,针刺法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郜莉[39]研究给予对照组3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30例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督调神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期间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显示,通督调神针刺对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显著效果。刘欣[40]纳入8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取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极泉穴、尺泽穴、委中穴;试验组为调神益气针刺组,取百会穴、四神聪穴、神庭穴、本神穴、曲池穴、内关穴、合谷穴、阳陵泉穴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60 min,每周5次,疗程4周,结果显示,神益气针法能够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黄珍[41]将6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基础治疗、康复训练、体针疗法、中药汤剂,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腹针疗法,结果显示,腹针能够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王蓉芸等[42]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关元穴、脾俞穴、气海穴,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进行治疗,利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FSS进行评分,结果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于治疗或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有一定的作用。郭玉怀[43]研究表明,扬刺百会相对单纯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显著疗效。尹洪娜等[44]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针法针刺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积极效果。于川等[45]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每日进行1次针刺治疗,治疗组隔日进行1次针刺治疗,两组取穴、留针时间、手法均相同,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隔日针刺1次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相对于每日进行1次针刺的疗效更优。韩其琛等[46]研究指出,关于针灸治疗或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中,使用频次不少于5次的为腧穴;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足三里穴、百会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针法在治疗或缓解脑卒中后疲劳中的应用相对于其他中医技术更加成熟,证据更加充足;但仍缺少关于脑卒中后疲劳不同证型的针对性针刺治疗,在选穴方面也缺少针对性。

综上所述,针灸(针法、灸法)对缓解、治疗脑卒中后疲劳具有显著效果。针法和灸法均具有多种类型且这些类型对于治疗脑卒中后疲劳均具有显著效果,但目前缺少不同种类的针灸对于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的证据,且没有证据使医护能够根据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自身情况进行不同针灸种类的选择,无法做到“因人择灸”“因人施针”。再者,通过上述总结可知,灸法在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方面效果显著,但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远没有灸法广泛,因此应加大临床对艾灸的应用程度;同时,目前灸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时选穴单一,部分研究依托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配穴进行试验,缺少对疾病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验的质量。此外,目前针灸治疗或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穴较为集中,不同灸法和针法在取穴上并未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2.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有研究显示,穴位贴敷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缓解疲劳症状[47]。有动物实验证实,穴位贴敷疗法可降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有效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引起的炎症反应[48]。李姣[49]研究将6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锻炼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肉桂粉贴敷双侧涌泉穴,四黄散贴敷神阙穴及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贴敷4 h,2个月后使用F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评分,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疲劳感,提升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2.4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通过推拿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黄丹[50]研究将66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和中药足浴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取涌泉穴、太溪穴、冲阳穴、昆仑穴、足三里穴,以点、按、揉手法为主,每晚1次,每次15 min,连续2周为1个疗程;采用CI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2 d和干预后52 d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穴位按摩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疲劳症状。

2.5联合疗法目前,进行针法和灸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研究相对较多,且二者联合治疗对于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症状有显著的效果。李兰华等[51]研究联合多种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进行干预,给予对照组45例病人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46例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艾灸联合电脑中频穴位电按摩,艾灸选取百会穴、神阙穴、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风池穴等,电脑中频治疗取肩髃穴、曲池穴、背部腧穴、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穴等,结果显示,穴位艾灸联合电脑中频穴位电按摩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症状。周林芳[52]将9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祛瘀生新针法对照组、祛瘀生新针法联合普通艾灸组、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大艾条灸组3组,各30例,2个疗程后采用FSS、NIHSS、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结果显示,3种技术均可改善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症状,联合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通过祛瘀生新针法进行脑卒中后疲劳治疗的效果,其中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大艾条灸的疗效显著优于祛瘀生新针法联合普通艾灸的疗效。盛鹏杰等[53]研究表明,采用督任镜通针法、艾条灸神阙穴配合超觉静坐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取穴针灸。马康利[54]研究发现,针刺联合脐疗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优于单纯脐疗或单纯针刺治疗的效果。针灸在脑卒中后疲劳治疗中的应用较广,并多与其他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如李洁等[55]对80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进行干预,试验组40例病人在接受基础治疗和头针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干预8周后采用NIHSS、FSS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头针疗法与rTMS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更优。以上研究均表明,针法和灸法相结合或配合其他疗法、现代医学技术相对于单纯针法或灸法进行治疗,效果更优。

目前,对推拿或穴位按摩及其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缺少推拿按摩技术的独立效果研究。王巧玲等[56]将64例脑卒中后疲劳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头部经络推拿和穴位贴敷;头部经络推拿涉及前额⁃后发际线⁃太阳经络、循督脉自印堂至大椎穴、取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穴揉至大杼穴、沿足少阳胆经由本神穴揉至肩井穴、双侧头少阳经,取太阳穴、风池穴、肩井穴、百会穴回旋揉动;采用个人疲劳强度问卷、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头部经络推拿联合穴位贴敷能减轻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疲劳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3 小结与展望

目前研究证实,中医适宜技术对于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能够通过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症状促进病人康复,缓解心理负担和经济社会压力等,为脑卒中后疲劳病人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治疗或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耳穴贴压、针灸(灸法、针法)、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现有研究发现,多种中医适宜技术联合或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联合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更优。但目前针对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1)脑卒中后疲劳在中医体系下的证候类型尚未统一,目前针对脑卒中后疲劳证型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进行更加完善的研究,将脑卒中后疲劳证型标准化,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2)由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脑卒中后疲劳证型且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现有研究大多参考其他疲劳相关研究中的配穴方、经络,缺少疾病和各证型的针对性,因而无法证实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时选取不同穴位、经络是否会导致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无法做到辨证施治、辨证施护。3)对于穴位贴敷等涉及方药的中医适宜技术,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方药多为自拟方,缺少规范化制备流程,且用药剂量等方面无法严格控制,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质量。4)目前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适宜技术在操作上尚未规范化,同类型研究的操作时间、频率、疗程等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5)现有关于针灸(针法、灸法)的临床研究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较多,但未进行横向比较,缺乏研究不同种类的针法和灸法是否存在差异的临床试验,多数仅研究某一种类的针法或灸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是否有效,无法判断何种针法或灸法最适合何种病人。6)对于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已被证实治疗脑卒中后疲劳有显著效果的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对于简单、易懂、安全性较高的操作可加大对医护的继续教育力度和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进而在社区护理、家庭护理中得到充分应用。7)目前临床研究所使用的评估工具比较分散,尚没有专门进行脑卒中后疲劳的评估工具,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8)目前关于拔罐、经穴推拿、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对脑卒中后疲劳疗效的研究较少,今后可进行相关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其他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SACCO R L,KASNER S E,BRODERICK J P,.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 21st century: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3,44(7):2064-2089.

[2] KIM J S.Post-stroke mood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s:pharmacological therapy based on mechanisms[J].Journal of Stroke,2016,18(3):244-255.

[3] DE GROOT M H,PHILLIPS S J,ESKES G A.Fatigu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nd other neurologic conditions:implication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3,84(11):1714-1720.

[4] 刘晓玲,窦娜,李丹,等.脑卒中患者精神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11):1006-1010.

[5] 孙伟铭,董香丽,魏建军,等.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心理康复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2):358-361.

[6] 邱文然,徐榛敏,申伟,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优势定位评价情况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2):225-232.

[7] VULETIĆ V,LEZAIĆ Z,MOROVIĆ S.Post-stroke fatigue[J].Acta Clinica Croatica,2011,50(3):341-344.

[8] ELF M,ERIKSSON G,JOHANSSON S,.Self-reported fatigu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six years after stroke[J].PLoS One,2016,11(8):e0161942.

[9] LERDAL A,LEE K A,BAKKEN L N,.The course of fatigue during the first 18 months after first-ever stroke:a longitudinal study[J].Stroke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2,2012:126275.

[10] CHEN Y K,QU J F,XIAO W M,.Poststroke fatigue:risk factors and its effect on functional statu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15,10(4):506-512.

[11] KJEVERUD A,ØSTLIE K,SCHANKE A K,.Trajectories of fatigue among stroke patients from the acute phase to 18 months post-injury:a latent class analysis[J].PLoS One,2020,15(4):e0231709.

[12] WINWARD C,SACKLEY C,METHA Z,.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fatigue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J].Stroke,2009,40(3):757-761.

[13] HUGHES A,KUMARI M.Age mod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fatigue:findings from understanding society(UKHLS)[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8,48(8):1341-1349.

[14] 于学涛,徐海.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与缺血性脑卒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3):1590-1592;1596.

[15] 李欣,席爱萍,申秀香,等.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白细胞介素1β变化及运动疗法干预对其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7):1109-1112.

[16] 李欣,张彦红,聂拴锁,等.脑卒中后疲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8):15-19.

[17] THE G K,VERKES R J,FEKKES D,.Tryptophan deple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pilot cross-over study[J].BMC Research Notes,2014,7:650.

[18] BKRONG C,NGUYE N.Association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plasma norepinephrine and deregulated immune gene networks in subgroups of adolescent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2019,76:82-96.

[19] JOHANSSON B,WENTZEL A P,ANDRÉLL P,.Evaluation of dosage,safety and 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on post-traumatic brain injury symptoms with a focus on mental fatigue and pain[J].Brain Injury,2014,28(3):304-310.

[20] 李壮苗,李霞,方凤贞,等.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疲劳干预对照研究[J].护理学报,2018,25(21):62-66.

[21] 陈水星,于方明.脑卒中后疲劳证证治探微[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0):17-19.

[22] 陈红霞,郭友华,欧海宁,等.中风后疲劳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初探[C].福州: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次老年康复学术大会,2010:267-272.

[23] 李成栋,陈治林,黄宁,等.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13-915.

[24] 任凯斌.中风后疲劳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25] 杨莉莉,孙秋华,沈勤,等.耳穴贴压缓解脑卒中后疲劳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3):34-36.

[26] 李亚利.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疲劳干预对照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21-1922.

[27] 白耀辉,林文任.艾灸与温热刺激关系的探讨[J].针灸学报,1991(4):10-11.

[28] 丁光宏,沈雪勇,褚君浩,等.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J].针刺研究,2002,27(4):269-273.

[29] 丁光宏,沈雪勇,褚君浩,等.中医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4):356-360.

[30] 赵丽.艾灸对慢性疲劳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1] 毛翔,孙兴华,张蕴.艾灸对多因素致慢性疲劳大鼠海马5-HT1 A受体 mRNA表达干预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86-88.

[32] 赵丽,江钢辉.艾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行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4):301-303.

[33] 于文琦.艾灸足三里穴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34] 陈东霞.温和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19,5(22):142-143;149.

[35] 沈智娜.神阙灸对脑卒中后疲劳不同维度的影响[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36] 朱乐英,何铭锋,彭银英,等.热敏灸疗法为主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70-671; 680.

[37] 郜莉.通督调神针刺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

[38] 张莉君,赵红.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15-17.

[39] 郜莉.通督调神针刺干预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4):34-36.

[40] 刘欣.调神益气针法治疗中风后疲劳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9.

[41] 黄珍.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2] 王蓉芸,林贤雷,孙秋华.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14-16.

[43] 郭玉怀.扬刺百会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44] 尹洪娜,郭玉怀,李全.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9):1746-1748.

[45] 于川,申斌.不同针刺间隔时间对中风后疲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4):579-581.

[46] 韩其琛,孙忠人,尹洪娜,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疲劳的选穴规律[J].中医药学报,2022,50(3):48-53.

[47] 陈兴华,蔡海琼,张丽美,等.穴位贴敷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疲劳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7):618-620.

[48] 褚爱华.穴位贴敷疗法对CIA大鼠血清TNF-α和CRP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

[49] 李姣.早期综合康复锻炼联合穴位贴敷在脑卒中后疲劳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17):132-133.

[50] 黄丹.中药足浴配合穴位按摩缓解脑卒中后疲劳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176-177.

[51] 李兰华,郑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后疲劳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9):1155-1157;1161.

[52] 周林芳.祛瘀生新针法联合大艾条灸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53] 盛鹏杰,赵娜娜.督任镜通针法联合超觉静坐训练及药物治疗PSF的疗效[J].新医学,2020,51(2):146-149.

[54] 马康利.脐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

[55] 李洁,周芳,郑洋,等.头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3):174-176.

[56] 王巧玲,植昌嘉,江尚群,等.头部经络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1,11(19):169-170.

Research progress on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ropriate techniques in post⁃stroke fatigue

JIAOMeng, QUJianni, CHENShanshan, GUOH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stroke; fatigue; post⁃stroke fatigue, PS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review

10.12102/j.issn.1009-6493.2023.12.015

(2022-07-16;

2023-05-24)

焦萌,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

郭红,E⁃mail:guohong2015@163.com

焦萌,屈简妮,陈闪闪,等.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后疲劳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12):2171⁃2176.

GUO Hong, E⁃mail: guohong2015@163.com

(本文编辑 曹妍)

猜你喜欢

灸法针法耳穴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