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传通路向研究

2023-06-29郑曦王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新媒体受众

郑曦 王涛

内容摘要:“新媒体”渗透性强、影响面大、辐射面广,能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在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走出去”路径多样,如何达成“传通”则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国别差异性;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是该国设立的首个汉语中心,以此为契机,通过对马尔代夫国别、受众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对汉语言文化在马传通路向进行探讨,助力对外传播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 汉语言文化 受众 对外传播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历史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与中国一贯保持着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近年来该国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多。2020年获批成立的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是该国设立的首个汉语中心。[1]在汉语全球传播的视野下,传播学者通常从两个方面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一是媒介效果,研究重点在于“媒介内容能对受众作什么”;二是媒介使用,研究重点转变为“受众对媒介内容能作什么”。温德尔在“使用与效果”模式中指出除了强调基本需求之外,还有许多原因引发受众选择媒介,如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理解和期望等。同时,国别差异性也给汉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多重冲击和挑战;本文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内核,以国际传播新媒体为手段,以受众为研究重点,探究新媒体语境下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傳通路向,致力于提升汉语和中华文化在特定区域、国家传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传播现状与困境

汉语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中华民族在民族凝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能够揭示民族本质、代表民族特点的语言文化的总和。目前,马尔代夫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分属不同组织负责,独立运作,高级中学暂未开设汉语课,呈现断层与碎片化的状态,当地汉语教学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2]马尔代夫的汉语传播采用的是官方组织、校园开展和线下传播为主的传播模式,形式单一,汉语教师缺乏,教材单一,资源有限导致传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充分利用当地常用的线上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是汉语言文化在马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有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跨文化传播生态危机:(1)在传播主题和内容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和增加新的信息,拓宽传播面,不断强化和扩充信息。新媒体语境下汉语言文化内容很多,但是质量不能保证,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需要对内容进行甄别,挑选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华和优秀文化内容进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还需要专业人员对汉语言文化进行整理加工。(2)在传播对象上,文化“走出去”针对性不强,较少基于所在国国情、特定区域开展研究,忽视受众在传播过程和效果中的主动作用。(3)在传播媒介上,汉语言文化传播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随着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需要跨越多种领域,拓展思维。对外传播通过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才能使传播内容得到丰富和扩展。(4)在传播深度、广度上,娱乐性、趣味性较大的传播内容充斥于众多媒介,而较正规、信息量大、“编码”严谨周密的信息寥寥无几,媒体之间不断参照、转录、拼接而成的“超文本”媒体语境,这些传播材料多为单方面陈述,偏重感性的芜杂信息,造成了信息发出、传递、接受三维间的“中断”。

汉语言文化传播是一种国际化的现象,需要全球性的思维和开放的理念;要理解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跨文化障碍、反思现实的文化冲突,在相互沟通、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探讨语言文化传播发展道路。

二.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传播受众群体研究

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带动了它的广泛性,国际传播是跨越国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在对外传播中受者的主动作用非常明显,受众是传播的接收者、传播活动的归宿,他们因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接收习惯的不同会显现出选择上的差异。只有真正了解受众“反馈”对传播的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和实现传播的双向性。首先从传受互动关系的角度看,双方是不断地互换位置,相互制约的;其次在传播过程中传者需要不断从受者的反馈中判断传播效果,以及时调整输出讯息,“主动”接受受者的影响。任何发出的讯息只有最终到达受众的头脑之中,才真正完成了传递过程。“传通”必须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讯息共享与沟通,“传”是以“通”为目的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也逐步从传播效果研究中凸现出来。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的巨大影响与实际效果的不等比,又一次促进了受众研究的发展。对于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传播,受众研究是构建其国别化和地区化的教学模式和传播模式的基础。

1.受众的目的

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对于马尔代夫汉语中心学员这一受众,他们的目的共性主要是:(1)受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汉语国际化的影响;(2)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对未来就业有所帮助。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需求较大,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目前有20多家中国企业在马尔代夫参与投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贸易等领域,中国是马尔代夫的主要贸易伙伴和重要的发展伙伴。马尔代夫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成为当地学生留学的目标国家之一。2010年4月,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我方共向马派出汉语教师2名,汉语教师志愿者20名。此外,旅游业是马尔代夫的经济支柱产业,每年可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2015年至2017年,中国每年前往马尔代夫的游客数均超过30万人次,约占游客总数的25.67%,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德国。[3]因此,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就业方面,掌握汉语都会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汉语学习的经济价值”是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传播的主要口径。

2.受众的选择行为

在信息时代,各种形式的信息和媒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被人们生产、传播和接受,对新媒体冲击下的受众而言,如何获取相关信息是一个问题。根据媒介功能方法理论,受众不是传者随意施加影响的消极对象,而是互动选择传播内容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个体。因此,传播过程一方面是传者“给予”意义,另一方面更是受者“引申”意义。受众的选择行为常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干扰,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价值观念等。

迪维希语(Dhivehi)是马尔代夫的官方语言,是僧伽罗语、泰米尔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的变异语种,属于印欧语系。书写和阅读采用自右至左的方式,与汉语、英语等方式相反。马尔代夫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多禁忌。在与当地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种文化的观察,加强文化适应性,才能实现转换话语体系。

3.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分为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文化传统决定的受众最突出的特征是民族特征。受文化差异及家长态度的影响,马尔代夫部分学生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兴趣较低,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因宗教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马尔代夫当地人在接触其他文化时比较保守,当地学生和家长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往往低于对汉语的接受度。

传播过程种社会环境涉及了传者、受众与讯息内容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受众自身对社会讯息的价值判断外,传者与受众利益是否一致也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中马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根据群体理论,群体规模越大、组织力越强,受众对其依赖程度越高,群体利益对受众传播行为的约束作用也越强;群体形象在受众心目中越友好、可信,群体的倾向也越能影响受众的传播行为。马尔代夫华侨华人少,汉语言学习和推广人员非常有限;因此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与当地文化融合,企业项目建设是提升汉语言文化传播群体影响的重要力量。

三.新媒体融合下马尔代夫汉语言文化传通路向探究

新媒体是一种运用数字和网络传输内容的媒体形式,它的发展为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契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能力强。目前马尔代夫传统纸质媒体逐渐退出市场,主要媒体纷纷转向网络化,网络媒体已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马尔代夫主流媒体对华比较友好,影响较大的有Sun Online,Avas,Vnews,Mihaaru,Raajje News, Maldives Independent等,大部分系迪维希语。新媒体的介入能更充分关注受众的内容需求、接收习惯、文化差异、表达特征、媒介技术现状等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化在马尔代夫的传通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活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传播信息认知度

在新媒体时代,屏性媒介是目前最常见的媒介手段。[1]电脑、手机等电子显示屏给受众带来视、听多重冲击。视觉传播相比于传递内容有限的文字传播,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文化本身抽象不易理解,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将汉字、武术、戏曲等中华文化标识视觉化,转化成能传播中国内在核心价值的更具象的文化传播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积极开发相关的动漫设计、短视频、微电影等,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让特色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传播信息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传统媒介在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审核流程比较固定,而新媒体如短视频、微电影等,摆脱了原有语言规则给沟通带来的束缚,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上,优势都更为明显。社交软件融合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元素,不仅带来了社交网络的繁荣,同时也更新了传播的理念和手段。中、马两国在政治理念、文化特征、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汉语言传播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特征,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提升传播的恰当性、针对性和匹配性,做到“一国一策”传播,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从而提升传播信息的认知度。

2.提升国际传播策略,强化传播信息接受度

受众总是选择那些为自己需要、感兴趣的信息,选择性注意是受众接受传播信息的第一道“闸”。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从被动的客体发展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数字技术对受众的赋能和激活,使受众摆脱特定渠道或时间流的束缚,拥有了选择和参与传播的更大自主性和能动性。[4]传受之间的讯息达成共享与沟通,才说明完成了一个传播过程。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通要转变观念,做到以受众为中心,了解语言传播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语言传播规划。马尔代夫当地汉语学习群体影响不大,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当地学员学习汉语的目的挖掘学习动力,产生附加经济文化价值,以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尤其应注重专业职业能力的提升,充分向受众介绍当代中国,培养他们从事涉华工作的能力。例如可以借鉴电商直播间模式,为观众推荐特色文化产品,加强文化贸易交流;在传播实践中,加强了“工具性传播”的接受度和“消遣性传播”的深度,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能。

传播是一个“编码”与“译码”的过程,这个翻译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意义还原。“编、译”后的意义与传者传递的原始意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缩小差异、达成传通就是要解决选择性理解这个问题。新媒体语境下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要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完善传播主体,打造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传播格局。借助当地友华人员推广是汉语言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尔代夫在华留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化,又具有受众思维模式,容易对文化进行解码,编译后的信息更具本土化,加深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

3.注重新媒体反馈,提升传播信息双向性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不仅无法进行直接交流,而且传者的对象是成千上万的、不确定的受众。而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来临,全方位地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被新媒体赋权的受众完全可以进行不同于以往传播形态的“互动界面”的传播。[5]从传受互动关系角度看,只有真正注重“传播”的“反馈”,才能充分理解和提升传播的双向性。

《麦克布赖德报告》中指出:“不要把读者、听众和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收者。”在汉语言文化传播中,要挖掘与受众互动的社会文化,加强受众对讯息的了解程度和关心程度,使传与受的角色经常互换,让受众个体不仅仅是被动“了解”,还要主动地使别人“了解”,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短视频的传播内容为感官符号的集合,而声音和影像无疑是最直观的表达符号,受众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感受到背后的意图。更重要的是,短视频传播背后的社会情绪和态度具有可见性,受众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通过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有具体而直观的呈现。这种即时、多向反馈为跨文化传通拓宽了思路、提升了传播的有效性。

传播信息内容与受众预存立场一致,才能达到“传通”的目的;相反,受众则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传播失效。受众接受和理解程度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往往受国际政治经济及国家间外交关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了能够从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考察和理解汉语言文化传播,我们需要将传播放入特定的社会整体中去思考,进而指导和开展对外传播实践,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向马尔代夫传播推广,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与迪维希语之间的交融,增强语言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为当地“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民心相通的语言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尔代夫教育部.教育系统[EB/OL].[2022-6-30].https://www.moe.gov.mv/en.

[2]靳帅虎,王颖,2022.马尔代夫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7):60-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马尔代夫国家概况[EB/OL].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 76205/1206_676692/1206x0_676694/

[4]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J].现代传播,2018(2):152-156.

[5]金梦玉,李劭强.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受众研究的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0(1):15-2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马尔代夫汉语中心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短视频开发对策研究”(编号:XYJ2021GB1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新媒体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