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内部审计应对策略

2023-06-28鄢璐

中国内部审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境风险绿色金融内部审计

鄢璐

[摘要]本文基于“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和环境风险管理需求,通过分析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强传递性及强动态性特征,建立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分析基于内部控制问题和政策规划问题产生的内部审计需求,提出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职能履行、交互联动与信息共享的基本策略,构建以传统的合规审计为基础、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抓手、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环境风险内部审计规制思路。

[关键词]环境风险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绿色金融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对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标志着我国进入广泛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阶段。在构建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相统一的发展格局中,商业银行需要主动融入,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自身业务发展转型和风险管理转型,尤其需要关注防范气候与环境风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部门,更需立足自身职能,围绕风险导向,实现价值创造功能,助力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应对。

一、研究背景

(一)“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与研究现状

20世纪,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社会发展兼顾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调整等方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金融业界的现实体现。国际上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引入绿色金融理念并对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展开研究。2000年开始,研究者们提出环境风险因子,并应用于债券信用评级,逐步强调绿色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003年6月,多家国际知名银行联合提出“赤道原则”,该原则已从非强制性协议发展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行业惯例。研究者们逐渐关注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在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盈利影响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推进绿色金融风险的研究。

2004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银行业必须对产能过剩、“两高”行业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批。2012年,原银监会下发的《绿色信贷指引》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业务模式。随后,我国研究者们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应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入“赤道原则”,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逐渐探索构建适应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始关注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情况及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影响,研究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2016年,绿色金融体系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此后,人民银行逐渐确立了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发展方向。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绿色金融产品由传统信贷产品向衍生品市场及多元化产品结构发展。2022年6月,中國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控制与研究现状

广义范畴下建立的绿色金融概念,不仅包括绿色产品等为环保、节能及转型项目提供或筹集资金的产业理念,更包含了识别与防范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金融风险,即环境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各国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陆续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应对和行动方案。美国货币监理署、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明确强制或引导商业银行建立环境风险管理及相关信息披露制度;欧洲央行将气候因素等环境风险纳入审慎管理框架;英、美等国通过监管机构主导商业银行建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通过拨备与资本补充等方式强化环境风险应对。2017年,二十国集团(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出全球金融业应开展环境风险分析。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政策指引、信贷指引下树立起环境风险理念,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有的商业银行已对部分环境风险突出的火力发电、水泥、化工等行业进行转型风险压力测试,针对某些特定行业将环境风险纳入信贷政策管理范畴。

在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分析方面,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对各国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及综述性介绍。基于研究者们对环境风险长期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变化非线性且不可逆、具有复杂影响等特点的研判,目前环境风险分析侧重于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前瞻性方法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情景设置、风险敞口测算、风险评估和风险缓释等步骤,需要将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投射到违约、估值等金融模型,估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金融风险。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开发气候转型风险分析模型,衡量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实施的经济转型中煤电行业贷款违约率的变化。此外,还有商业银行采用ESG评分方法考察企业的ESG表现,评估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影响,进而建立企业或资产投向的选择标准。

目前的环境风险控制与研究涵盖了基础理论、分析工具和实证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和量化基础,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尚未全面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角度的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环境风险特征分析与风险管理框架设计

(一)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特征分析

环境风险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与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相比,环境风险呈现明显的强外部性、强传递性、强动态性的特征(见图1),并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造成影响。

一是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特征。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来自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操作管理层面,往往呈现内生性,而环境风险更多地呈现出外部性特征,源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表现为来自自然界的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等,且呈现出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强、影响区域更广的态势。转型风险则更多来自政策和社会层面。政策层面,国内乃至国际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转型等相关政策的变化,都会带来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既包括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利率上浮下调等方面产生的直接影响,又包括因融资企业在产业方向、环境保护政策履行、节能减排产能调配等方面的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产生的间接影响;社会层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影响等,以及因环境保护、经济转型等带来的社会经济、价格水平、公众消费能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及融资企业均会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形成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特征使其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不易预知和评估。

二是环境风险的强传递性特征。商业银行内部环境风险的强传递性表现在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之间的交叉影响。融资企业及整个行业的环境风险往往直接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形成信用风险;政策和社会层面的环境风险直接或间接影响贷款利率变化,形成市场风险;因融资关系的存在,融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社会层面的声誉风险;国家经济政策、产业制度及监管制度的变动,商业银行未能及时响应或保持一致的风险,会直接形成合规风险;上述风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甚至引发流动性风险等。商业银行外部环境风险的强传递性表现为在产业链上下游、单户企业与行业性之间产生的累加影响,产业链各环节的环境风险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环境风险并形成综合性影响。比如,光伏产业在下游布局的光伏发电项目属于绿色产业,但其上游的单晶硅、多晶硅产业则被列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该产业在初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投资、产能扩张过快等问题,后期则因产业集群内竞争性扩大、上游产业成本增加等原因给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引发光伏产业的信贷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缺失会造成资本充足率无法准确计量,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而言,环境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

三是环境风险的强动态性特征。环境风险的强动态性体现在既有短期表现又有长期表现,且表现形式不同。对于融资企业来说,从短时间来看,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其付出较多的资金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和经营状况,并给其带来信用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企业能够转型升级成功,适应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则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建立良好的信贷客户基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短期内因客户结构调整而形成的传统产业大型客户退出、新兴产业客户引入,必然会带来因信贷结构调整而造成的市场成本和利率成本加大等影响。在目前政策、制度及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仍处于风险成本较高的时期,但从长期来看,这项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从而带来信贷风险下降、盈利能力上升的乐观预期。但同时,绿色债券等主流绿色金融产品偿付期较长,商业银行也需关注到因短借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风险。综上,环境风险的强动态性特征使其防范和控制機制较传统风险更为复杂,需要建立较完善的跟踪评估流程。

(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框架设计

传统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和缓释等。在“双碳”目标下,基于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强传递性、强动态性特征,商业银行应当将环境风险的控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搭建针对环境风险的管理框架(见图2)。

一是从风险治理架构完善环境风险文化和顶层设计。2021年穆迪评级测算结果表明,气候和环境变化等物理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针对风险调整后的预期违约率在未来30年内将增长3倍以上,同时转型风险将使违约率增加10倍以上(曹烜,2021)。目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势下,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延续性和风险控制将造成更加显著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将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作为业务转型发展重点的同时,从顶层设计中建立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成立风险治理架构下的环境风险管理组织,树立集团内统一的环境风险偏好,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在环境风险管理中的多层次具有衔接性和制衡性的管理机制,实现专业化的环境风险策略研究和应对战略设计。

二是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策略,明确环境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特征,需要在风险管理策略中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偏好与政策、技术、社会因素的适应性和一致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推进,我国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包括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污染、高耗能及其他高碳行业的限制发展与转型调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运作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必须紧跟政策趋势,围绕可持续发展方向,建立与政策方向一致的风险偏好,避免因未能及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或投放方向与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之间出现偏差,从而因战略风险引发政策、制度方面的合规风险以及行业性的信用风险。技术层面上,随着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削弱传统高碳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由转型风险引发的融资企业财务风险有可能传导形成信用风险。社会层面上,由环境事件引发的商业银行因提供信贷支持而导致的声誉风险,都需纳入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关注范畴,调整环境风险偏好。环境风险偏好需进一步传导至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经营主线制定及资本规划、绩效考核,明确定量和定性指标,并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确定风险限额,构建整体性的环境风险管理策略。

三是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商业银行应在监管机构的指引下,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所开发使用的环境风险分析工具和方法,结合我国“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和能源产业发展转型情况,充分考虑气候和环境变化因素,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政策以及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和缓释程序。根据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环境风险分析框架,商业银行需要在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直接或间接作用的风险传导机制下,确定压力测试的业务类型、业务范围、风险影响或估值影响等目标,明确风险因素,设置压力情景与压力指标,构建环境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模型,将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等通过信贷企业财务报表影响传导至商业银行并映射于金融风险模型,测算违约率、违约损失、资产估值变化等金融风险指标,分析风险敞口、进行风险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缓释措施。

四是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信息系统、收集内外部数据,这些系统与数据应能够满足计量、评估、报告环境风险的需要,实现风险限额的监测、预警和控制,完成环境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需求相比,环境风险管理需要更多的外部数据,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来源于专业機构的统计数据,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业性、区域性破坏和损失数据等历史经济数据,且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情景分析基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对压力测试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寻求更多的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的专业平台数据,或以共享机制形成包括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数据平台,实现相关数据在开放式平台以金融机构更为友好和需要的方式呈现和共享,推动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有效实现。同时,积极探索环境风险建模方法的优化,提升数据质量和风险传导预测的准确性。

五是将环境风险纳入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专业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健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尤其是在现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环境风险指标体系,纳入信贷管理指标;严格客户准入要求,引入环境专业指标作为融资企业评估指标构成,从前端降低环境风险;强化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尤其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变化对融资企业主营业务的影响,关注融资企业环境风险事件,提升授信审查审批人员环境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亟需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提升审计专业化能力,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以及业务办理等各层面检查评价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性,推动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内部控制问题和政策规划问题产生内部审计需求

在助推国家环境治理的实践上,2008年,审计署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并提出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监督机制,兼具“督企”和“督政”,本质目的在于促进政府和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环境审计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务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成果。2018年1月,审计署修订印发《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行了规范和加强;随后出台《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对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的工作机制、主要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细化,为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IIA对内部环境审计界定为组织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检查,保障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合乎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规定。

不论是从自身承担的环境管理义务,还是从社会层面环境生态治理、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抑或是从企业产能转型等融资需求和社会资本筹措职能来看,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均已成为金融机构内部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建设、政府环保部门介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共享环保信息等协助金融机构规避“洗绿”风险。“洗绿”风险主要为部分企业以绿色项目为名义向金融机构筹款,资金未用于绿色项目;或是通过违规操作将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提升为符合标准,进而以绿色项目为名义筹集资金。同时,国外部分环境审计部门在合法合规审计、真实审计、鉴证审计、效益审计等环境审计体系外,还提供“环境咨询”服务,接受专家意见和私人审计报告,建立大企业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标准,提升环境审计效能,降低“洗绿”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绿色金融和环境风险的审计监督,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绿色金融风险评级机制尚不完善,环境风险评估尚不全面,从而导致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洗绿”行为、缺少绿色金融长期战略规划的问题、相关内部控制问题以及政策规划等问题产生了对内部独立监督和政策评价咨询的需求,即内部审计需求。

欧洲央行与欧盟成员国国家主管部门共同起草《气候环境风险指南(草案稿)》(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在银行组织机构内部应按照“三道防线”模式分配与气候环境相关风险的管理责任。相较于产品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保持审慎、科学的风险偏好。

(二)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履行的基本策略

作为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立足自身职能,客观独立开展环境风险审计,建立与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等多审计主体之间交互联动,推进环境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平台应用(见图3)。

一是客观独立开展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内部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发挥监督检查、咨询服务职能,依据国家政策、监管制度及内部管理要求等,独立、连续开展环境风险内部审计;将环境风险审计纳入内部审计范畴,通过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适当引入外部专家等方式,实现环境风险审计的专业可行性;建立环境风险审计流程,明确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审计检查等实务操作要求,推进数据模型扫描、内外部信息分析等数字化审计手段的有效应用,将环境风险贯穿于各业务产品、管理事项审计,通过全面或常规审计、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形式,完成环境风险内部审计;结合审计发现和问题成因,进一步探查金融机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中存在的系统性、流程性缺陷,提出管理建议和咨询建议,推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完善,提升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契合度。

二是建立多主体环境风险审计交互联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推进与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等多审计主体间联动,实现审计机关监督指导下的审计信息和审计业务的配合、共享,提升环境风险审计成效。审计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已形成涵盖环保财政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环保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多维度、较为成熟的审计方式,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借鉴学习国家审计的成熟经验,在审计机关的指导下明确政策方向、优化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社会审计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计,出具有效审计意见,是商业银行对融资主体进行环境评级的可靠基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可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获取经过独立鉴证的环境信息,作为审计证据来源。同时,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或环境绩效审计,社会审计机构开展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鉴证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配合和信息交互,也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是推进环境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环境风险分析需要专业、详细、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包括环境和气候因素变化、企业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财务指标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金融企业环境风险敞口等。我国已通过《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等,计划逐步建立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也已建立较为规范、披露要素较全面的涉及绿色金融产品规模、节能减排量化数据等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但目前整体披露质量尚不均衡,具体数据信息不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数据缺乏有效鉴证,环境监测数据未实现整合、开放、共享,缺乏ESG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和统一标准,造成商业银行和融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同时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层面的信贷投向、客户准入、贷款三查有效性等审计检查,关注并推动验证融资主体环境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引导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内外部审计主体联动、内部审计实施、融资主体审计检查、商业银行同业交流过程中,推进环境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环境风险分析所需的专业数据支撑。

(三)环境风险的商业银行內部审计规制思路

内部审计工作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外部宏观性,以及贯穿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层面的综合性,更加契合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强传递性、强动态性,从而实现以传统的合规审计为基础、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抓手、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环境风险内部审计规制思路(见图4)。

一是以传统的合规审计为基础。内部审计要以国家政策、产业政策、监管制度以及行内制度为基准,关注贷款准入、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是否符合制度要求,尤其要关注准入客户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是否违规准入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传统行业客户甚至“两高一剩”企业,绿色金融产品客户是否符合产品投向要求,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是否关注并揭示环境风险及其他风险情况。合规审计能够发现业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薄弱和违规操作等基础层面的问题,从而指出操作性问题。

二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抓手。在合规审计发现的操作性问题基础上,内部审计需结合环境风险评估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关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全行层面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更需分析问题成因,推动环境风险控制制度完善和管理健全。此外,内部审计还应进行问题间关联分析,识别是否存在行业性问题和风险,及时提示信贷投向的调整。

三是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内部审计更要从战略风险的高度识别和分析问题,推动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和风险管理策略,建立符合商业银行需求的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同时,从合规和风险的角度把握全行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咨询建议,促进金融机构建立符合国家宏观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战略发展体系。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防范气候与环境风险,完成自身业务发展转型和风险控制转型,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需立足自身职能,助力商业银行进行环境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本文在商业银行发展转型和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下,通过分析环境风险的强外部性、强传递性、强动态性特征,从风险治理架构完善环境风险文化和顶层设计,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策略、明确环境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将环境风险纳入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等五个方面,初步建立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风险控制的职能定位,建立以传统的合规审计为基础、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抓手、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环境风险内部审计规制思路。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审计部,邮政编码:210000,电子邮箱:yanlu2948@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烜.我国商业银行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J].新金融, 2021(12):46-52

[2]方琦,钱立华,鲁政委.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风险应对之策: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J].现代商业银行, 2021(19):22-28

[3]雷博雯,时波.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0(3):26-31

[4]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 2015(4):18-27

[5]马骏.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的意义、方法和推广[J].清华金融评论, 2020(9):16-20

[6]马骏,孙天印.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以煤电和按揭贷款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 2020(9):31-35

[7]王昕彤,刘瀚斌.“绿色”视角下的金融风险研究[J].华北金融, 2021(8):25-32

[8]吴玉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标准制定及实施对策[J].上海金融, 2012(5):104-106+119

猜你喜欢

环境风险绿色金融内部审计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风险再现与媒介正义
我国内陆核电站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研究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