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单元化设计

2023-06-26宋时春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编者按】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发布,“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跨学科学习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积极推动课程综合化的一次新突破,对于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成为教师当下教学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期聚焦》侧重从操作策略的层面出发,为教师解决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际困难提供行动方略。中国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时春从“设计”的视角为教师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种实践样态以及如何用单元化设计的方式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校本管理与支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介绍了他们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经验。本组专题还提供了两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案例:一个是以课程整合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另一个是以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相信会给您带来很多启发。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课程综合化的设计理念,针对能够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提炼学习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由此形成的单元化的课程形式。它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和生活化的特征,采用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内在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把握几个操作要点,包括提炼出学习主题、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体现跨学科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化设计;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03-05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这是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基础教育领域积极推动课程综合化一次新的突破,对于落實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鉴于中小学校一直有着分科教学的传统,广大一线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反而显得陌生,在认识上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很好地把握其本质,因此它又成为亟待解答的一个富有挑战的新课题。本文将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单元化设计问题,探讨其内涵和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这一新举措。

一、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体现素养导向和综合育人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它意味着义务教育课程需要淡化学科分化并超越“科目主义”的课程设置方式,积极推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它是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课程视角下则是课程方式的创新。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在中小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种基本的教学形态,即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前者是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为系统传授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后者则立足学科之间的关联和整合,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而采用跨学科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这两种基本的教学形态可以根据不同的育人目的而做出选择,体现出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带来的教育效果也各有不同。整体而言,跨学科主题性学习并没有超出跨学科教学的范畴,它注重的仍然是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问题,只不过更突出主题化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课程综合化的设计理念,针对能够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提炼学习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由此形成的单元化的课程形式。

在上述界定中,有这样几个方面对于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关重要。(1)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综合化这一理念的产物。由于强调综合化,在课程设计上就需要体现跨学科的特征,这样在特定的课程单元中就涵盖了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知识,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则是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2)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从一些具体的、真实的问题出发提炼学习主题。这里之所以强调“真实问题”,是因为特定情境下的真实问题往往涉及不同学科,这就为跨学科学习奠定了基础。发生在儿童生活场景中的真实问题既能调动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体现跨学科特色。(3)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围绕学习主题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可以围绕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提炼出学习主题。这一主题是明确的,它直接来自具体问题;而且它具有一定的包摄性,能够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指向问题解决的,也就是通过完成这一系列学习任务而最终解决最初提出的问题。(4)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但也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式。这种课程形式是主题性的,是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而设计的一个课程单元(或称为微课程)。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单元的设计,开展单元化设计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2]。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来看,它具有如下三种明显的特征:

一是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灵魂在于“跨学科”,也就是超越单一的学科课程和学科知识发展逻辑,软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融合,因此综合性是跨学科学习的最根本特征。这里的“跨学科主题”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提炼出来的主题,涵盖的知识领域涉及多个学科,通过学科渗透与整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主题,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掌握多学科知识、技能和相关的方法。

二是情境性。一般而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主题”来自对特定情境中具体问题的提炼,基于生活情境,将真实问题提炼为学习主题,这样就可以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产生关联。因此,情境性使得问题解决有了特定的背景,提炼出的学习主题由此具有了更大的张力和更丰富的内涵。如果缺少了情境性,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就缺少了知识建构的“脚手架”,就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要注重相关情境的设计。

三是生活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儿童而设计的,生活化的教学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逻辑和学习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但其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刚刚萌发,他们更注重感性体验,容易从经验中学习新事物。生活化的特征使学习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有利于调动其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育人功能。

二、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样态看单元化设计

“从改革意图来看,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追求就是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体现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和跨学科育人。”[3]育人方式变革意味着要改变中小学校传统的“科目主义”和主流的输入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推动新的实践样态。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带来三种新型的实践样态,而要实现这些新的实践样态,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进行单元化设计。

(一)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种实践样态

新版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各学科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去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一个停留在理想中的理念,而是要切实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只有找到适切性的实践样态我们才能真正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实践样态。

1.经验融合型设计

这种设计的核心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大范围整合,從而实现知识的高度融合,体现出以经验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的取向。美国课程专家泰勒(Ralph W. Tyler)认为,在水平方向上组织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的整合,而整合的程度是有不同的,其中比较高程度的整合就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4]。经验融合型的设计就是以学生学习经验为核心组织相关内容而形成课程单元的过程,相当于泰勒所说的“核心课程”,它体现了一种高水平的融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基于“经验融合”而设置的独立课程形式是综合实践活动。尽管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向学科渗透,但其本质是以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主要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经验融合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的依据、内容和组织原则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致的,其差别在于设计上的单元化和实施上的学科依附性。前者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育人价值的课程单位,是一个“微课程”;后者意味着它不是在学科之外被单独提出的,而是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为了满足跨学科的需要而提出的,在课时上占到学科课程总课时的10%。所以,经验融合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最终呈现出的课程样态类似于微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特点。

2.学科关联型设计

这种设计的核心是加强学科统整,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将相关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不同学科建立起内在关联。现代教育体制确立以来,学校课程的设置往往基于知识分类学的视角而形成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科课程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科目主义”的传统。分科设置学科课程的优势在于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但学科之间各自独立,割裂了其内在的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条块化,不利于发展其综合能力。为弥补这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计就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开发综合课程。

设计学科关联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一个课程单元内尽可能整合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由此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互补,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跟经验融合型设计不同的是,学科关联型设计不是围绕学生经验和体验组织,而是围绕学科知识组织;它突出的不是“以经验为中心”,而是“以知识为中心”。当然,学科关联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必然涉及对学科知识的应用问题,因此在单元设计中也会对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安排,也具有“活动”或“体验”这些元素。

3.学科渗透型设计

这种设计的核心在于依托某一学科,将该学科的特定知识和内容向外拓展和渗透,使得课程单元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而是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从而体现出跨学科、生活化、经验性等特征。“渗透”并不是大规模地将不同学科知识予以关联与整合,而是在特定的“点”上将学科知识拓展到本学科之外,由此具有了跨学科的属性。可见,学科渗透型的设计在跨学科方面并不追求“大横跨”,而是“小勾联”;它也包括将学科知识向生活经验拓展,让学生用生活经验去“同化”学科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学科渗透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单元设计有着明显的学科导向,某一特定学科知识是设计的主线,突出的是将该学科知识向外拓展,使其“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和生活经验场景。因此,通行的做法是以某一科目为主,有机统合相关学科领域和学生经验,由此形成跨学科的学习主题。这种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之外,还强调如何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例如,“运动场上的物理学”这一主题的设计,就是把学生在运动场上的玩乐经验(如压跷跷板、荡秋千、滑滑梯等)引入对物理知识和原理(如力与反作用力等)的学习,这其实就是学科知识向生活经验的渗透。

(二)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在合理性

所谓“单元化设计”,指的是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为一个具体的、具有相对独立育人价值的小的课程单位,它有着相对完整的课程要素(包括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的方式等),能够灵活地在课堂教学层面予以安排和实施。单元是构成事物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是由多个单元构成的,它在体量上尽管很小,却能够发挥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正如一场战役级别的军事胜利往往有多个小单位的胜利汇聚而成一样,学校教育要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也必然需要无数个育人单元的顺利实施并取得相应的育人效果。在相对微观的育人时间段之内,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往往是围绕课程与教学单元展开的。

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1)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占的课时比例较低,在一门学科教学中,它占的课时比例是10%。从这个课时比例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科教学的一个补充,并不是要求整门课程的实施都进行跨学科教学。(2)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灵活地进行教学安排。课程单元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常规教学的推进情况而灵活地予以安排,不会对正常的课堂教学带来大的冲击。(3)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将跨学科内容专题化,能够体现它与其他学科内容教学的不同,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发挥跨学科教育的功能。单元化设计有利于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将真实问题提炼为学习主题,开展问题解决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创新。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化设计的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单元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内在合理性,那么也必然有着现实的可行性。但由于它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不少一线教师感到困惑。要很好地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需要处理好它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具体操作上遵循单元设计的基本要求,处理好一些注意事项。

(一)单元化设计的操作要点

对习惯于学科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确存在很大挑战。其实,新版课程方案已经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尽可能顺应课堂教学的实际,跨过一些现实的障碍。比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学安排上处于次要地位,只不过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不能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取代学科教学;在实践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依托特定学科来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本质上还是需要突出学科学习的,而不是更具综合性的经验学习和实践体验,因此更需要学科教师根据特定学科的性质和要求进行设计。

在设计单元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要关注几个操作要点。首先是提炼出学习主题。为了体现“跨学科”,学习主题最好来自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因为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围绕具体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最终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发展相应的素养和能力。最后,体现跨学科的基本要求。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学习任务背后一定要涵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活动内容,不能是单一学科,或单一学科实践。无论怎样设计,“跨学科”是其灵魂,丢掉了这一点就没有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注意事项

既然我们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位于一種课程形态,那么其设计就应遵循普遍的课程设计流程,但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主题的确立要具有包摄性,能够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一方面,从跨学科的角度看,学习主题不应只关注某一学科,而是横跨两个以上学科;另一方面,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角度看,跨学科学习主题的属性要突出活动性和经验性,只有在综合性的学习主题中才能更好地推进跨学科学习,这也体现了学习主题的包摄性。

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在形式上要突出单元化,形成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如果说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是提炼学习主题的前提,那么系列学习活动则构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的设计要系列化,也就是通过明确内在的逻辑而将多个学习活动组织起来,由此构成课程单元的基本内容。

三是跨学科学习课程可以依托某一学科,整合其他学科;也可以进行完全融合的设计,形成经验课程。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种实践样态来看,跨学科的“跨度”是有不同水平的:学科渗透型和学科整合型的设计还是要突出学科属性,其整合水平不高;而经验融合型设计则淡化了学科界限,以经验为核心形成经验课程单元,是更高水平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 杨明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基本精神[J].教育研究,2002(8):77-84.

[3] 宋时春.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引领育人方式变革[N].光明日报.2022-11-8(13).

[4] Ralph.W.Tyler.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8.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