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图甲组织与傩神祭祀

2023-06-26凌焰黄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2期

凌焰 黄娜

摘 要:江西萍乡小枧傩庙是乡村仪式的中心。傩庙既是图甲举行傩神祭祀的场所,又是图甲定期聚会、联合祭祀开籍祖先、议事的场所。这些仪式的背后是图甲会、傩神会这样的会社组织。拥有会社资格的人群与图甲户籍相关联。明清时期里甲组织成为社区空间的过程,揭示了地方社区形成的某些机制。

关键词:图甲;小枧傩庙;十本地业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2 - 0065 - 11

一、引言

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是一个成果丰硕且极具活力的领域,多学科开展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特色。随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细化,从社会史角度切入,以地方志、家谱、碑刻、庙志、口述资料为核心资料,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厘清神庙系统与乡村、社区历史、地域支配关系等问题,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1从乡村神庙与地域关系这一主题来看,学界比较多关注神庙系统与村落、人群的关系,现有研究涉及明清基层组织如里甲的成果比较少。2图甲户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十分重要。刘志伟认为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可以被理解为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一种国家话语。国家的编户齐民政策不仅是一个政治和行政的议程,更是一个文化的议程。户籍制度与宗族社会的这种结合,使户籍自然被视为宗族的一种重要文化和制度性资源,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标签。户籍成为把“编户齐民”与“无稽之徒”“化外之民”之间社会身份固定下来的制度性因素。1本文研究的区域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小枧片村落,2明清时期为萍乡县遵化乡宣化里一图的辖境。小枧傩庙是小枧片村落神明祭祀的中心。傩庙的庙额不直接称傩神庙,而称为“遵宣一祠”。在1949年以前,十本地业组织是傩庙的管理者和傩神祭祀的主持者。笔者曾以小枧傩庙为个案研究,指出傩的宗教仪式后面确实隐藏着一种权利关系。3限于当时的论题所限,对小枧傩庙为何以“遵宣一祠”命名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只是简单采用了当地人的说法,对于“十本地业”组织的内涵和历史结构过程有所忽略,没有对傩神祭祀中产生的人群分类——“图家”与“寄居”予以深究,也没有追问产生傩宗教仪式背后权利关系的原因。有鉴于此,笔者继续对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进行的田野调查,4搜集了大量的家谱、图甲图册、图甲账簿、碑刻等文献。通过解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小枧傩神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人群分类与明清以来的图甲制有关。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图甲组织与傩神祭祀的关系。

二、十本地业与小枧傩庙的历史沿革

小枧傩庙的庙额题名为遵宣一祠,位于上栗县东源乡的小枧街市上,是目前萍乡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傩庙。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萍乡县志》载:“小枧市在县北六十里,介山峡间,小街一,南北二百余步,居货殖者四十家。”5可见,小枧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成为县北乡村的市镇中心。每月的农历初二、十二、二十二是小枧定期墟市的日子。据民国《昭萍志略》载:“傩神庙在北区者二:一,石洞口;一,小枧。均庙貌崇隆。”6由此可知,清及民国时期,小枧傩庙一直是萍乡北部规模比较大的傩神庙。关于小枧傩庙的由来,当地流传着十本地业建傩庙的传说。

明洪武四年(1371年),石源等地出现瘟疫,人口暴亡甚重,为除邪逐鬼,消灾弭祸,招财纳福。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十甲首领石源李廷俊出面,邀集其它九甲首领建立一堂傩神,以保一方平安。为了建立傩神庙成立了十本地业的傩神会组织,负责傩庙的修建和傩神的祭祀。一甲姓氏代表一本地业。当时傩神会组织由十甲组成,因此称为十本地业。傩庙当时建在田心村的池下,后来由于傩庙发生火灾,就将傩庙移建在小枧。7

这则传说提到了傩庙的建立与十本地业组织有关。傩庙最初是在田心村而不是在小枧村。至于什么时间将傩庙迁建在小枧,还尚不清楚。这里的十本地业组织与图甲有些类似,“一甲姓氏代表一本地业”。传说中提到的建傩庙倡首李廷俊确有其人,但并不是明洪武年间的人。据《石源李氏族谱》记载:乾利长子:有华,字春秀,讳廷俊,国学贡元,正德十五年庚辰正月初八日子时生,万历十九年辛卯三月二十八日酉殁。1查《萍乡十乡图册》2,可知李廷俊是石源李氏的图甲户籍总户名。“十甲原名李敬仲户,今名李廷俊户,按李敬仲为前朝十甲老户,乾隆年间易今名。”3石源李氏在乾隆年间将图甲总户名改为李廷俊。清代小枧傩庙历经了两次重修。小枧傩神庙现存的一块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递重修傩庙碑,详细记载了清乾隆年间十甲重修傩庙的历史。据小枧傩庙重修傩庙记云。

我图傩神沿今□□□前朝□人□难□□□,池下建祠,神威百余载,壬午年复迁小枧公地,□□念祠宇□□,之所以跼蹐者,实为我图之减色耳,复乾隆廿二年,合图公议,□□□□□,置买田店屋□,□各有□□□□□,收帑□□□见庙宇倾圮,□□□□□□□□

一甲李成才□□□□

二甲方陳盛捐钱拾卦

三四张李黄□□□□

四甲何夏庆捐钱拾卦

五甲李刘曾周易捐钱拾卦

六甲李周泰□□□□

七甲刘周张黄王沈□□□□

八甲张李祥捐钱□□

九甲黄兴和捐钱拾卦

十甲李廷俊捐钱拾卦

乾隆六十年乙卯岁十二月4

碑刻中出现的“池下”位于东源乡田心村。顺治和雍正均没有壬午年。根据碑刻中的“乾隆二十二年公议”,可推知壬午年应该为康熙壬午年(1702年)。因此,关于小枧傩神庙的历史大致是这样的:明朝建傩神庙于田心村的池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迁建至小枧,遵化乡宣化里十甲众姓见傩庙将倾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每甲捐钱十挂5重修傩庙。

同治五年(1866年),小枧傩庙开始了第二次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萍北腰埠李氏续修家谱》中的一则合约详细记载了此次傩庙重修过程,兹引合约如下。

立合约人李十承,缘我遵宣一图自乾隆二十二年,约正李士攀、李正芳、何序贤、周魁光各递捐银五两生息,创造神庙,续置田业一千六百把,以为充差祀神使用。今因庙宇将倾,合图商议改造复新,无奈捐项余积不敷,将肖家湾田一百五十巴出售,又将陂下新桥边田一百五十巴出售,仍存田一千四百五十巴,日后充差祀神使用,永不许变卖。佃耕图田者亦不许顶批分耕。如有此情,公同退出,另批别佃。经理图事者务宜公平正直,如有私曲,不准经理。庶几庙貌维新,差事可全矣。是为约。

一甲 李成才   焜十   二甲 方陈盛   享兆

三甲  张李黄  星辉   四甲  何夏庆  恩元

五甲  李五兴  义宾   六甲  李周泰  昌三

七甲  刘沈六  景瑞   八甲  张李祥  本修

九甲  黄兴和  元书   十甲  李廷俊  健兰

俱押

凭邻图陈仰廷、箫炳蔚

俱押

同治丙寅四月初六日立合约人李黄华 笔1

从合约可知,遵宣一图的图甲组织主持了同治五年(1866年)小枧傩庙的重修。由于资金不足,十递商议将傩庙的田产三百巴变卖,用于重修傩庙,剩下的一千四百五十巴田产用于图内“充差祀神”。“充差祀神”表明,傩庙田产具有双重作用:一是用于傩神祭祀;二是用于图甲充当差役。合约中的“李十承”并非实在人名,而是遵宣一图十递公立粮户名。该图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合约出现了“立合约人遵化乡宣化里一保一图十递公立粮户名李十承”2。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乡保正合约的合约人为“十递李十承”3。可见,李十承是遵宣一图十递的公共户名,用于登记遵宣一图的产业。

综上所述,十本地业组织是遵化乡宣化里一图的图甲。遵化乡宣化里一图的图甲组织主持了清代小枧傩庙的两次重修。小枧傩庙将田产出租、钱谷放借生息,积累了一定的庙产。这里的庙产主要用于祀神与充差。一本地业代表一份傩庙庙产的股份,小枧傩庙成了遵宣一图十递的控产机构。

三、清代遵宣一图图甲的调整与结构

众所周知,在清代江西、广东、徽州等地区,图甲制是基层社会的重要制度。明初所设立的里甲制,逐渐转变为清代的图甲制。清代的图甲制在其构造上基本保留了一图十甲的机构。每年轮流由一甲负责赋税的催征等事务,基本上是从明代里甲制延续下来的规制。4图甲一般不是“里长—甲首”的机构,而是“总户—子户”的结构,即图甲制本身不是一种社会组织系统,而是赋税征收、稽查的系统。5

清代萍乡县在城为隅图,在乡为乡、里、图。在具体的行政事务上,图、甲是最为重要的层级,各项事务的处理自下而上基本为甲—图—县。据萍乡《郊溪汤氏族谱》上记载:“吾邑自来乡凡七,后乃析增为十,乡编里,里编图,图之中又从一至十编为甲,充当保差,甲值一年,故又谓之递。”1光绪年间两任萍乡知县的顾家相认为萍乡图甲“以图统甲,以甲系姓”2。遵宣一图的一些家谱单列《户籍》,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遵宣一图图甲的演变过程,兹引全文如下。

籍贯遵化乡宣化里一图七甲民籍。李文翁系前朝老户,因户丁故绝,乾隆八年,召刘正宗、周方茂、张光宗、黄秀芳、王延芳、沈佑玉六户,朋充合为今名,是七甲总户。计开九递新旧户名: 一甲李成才户,籍自明洪武立。二甲原名李华户,今名方陈盛户。按,李华户故绝,二甲差事无人承,清雍正五年,召方、陈二姓顶充一户,方道义一户,陈宗鲁一户,合名为方陈盛,是为二甲总户。三甲原名李贤定户,今名张李黄户。按,李贤定户与一甲成才户同登,明洪武十四年编审册,后户除,改张宝兴户。入清,又有李元泰一户,黄旭祥一户,合三姓名张李黄,是为三甲总户。四甲原名何庆善户,今名何夏庆户。按何庆善自援徙萍,至明洪武十四年编册,即以本名庆善立户入。清康熙十五年,有夏君任随祖父由南昌府丰城县来萍居住,价买本图八甲张层祥户内民税四十亩。何姓因人丁单寡,难承差役,后值编审,具呈县主,奉准四甲大户何庆善户内另立一户夏庆秋,帮何姓差役,凭图立约二纸验讫。乾隆四十五年何姓姑念夏庆秋帮差已逾百年,始合二户名何夏庆,是为四甲总户。五甲原名李达卿户,今名李伍兴户。按李达轻系元明以来老户,入清朝进刘仁照一户,刘己生一户,曾文吴一户,周凤英一户,易荣茂一户,六户朋充合易今名,是为五甲总户。六甲李佑卿户,今名李周泰户。按李佑卿户与一甲成才户同时,入清朝始有周元泰一户,与李佑卿朋充合名李周泰,是为六甲总户。八甲原名张层祥户,今名张李祥户。按张层祥系老户,户除,清乾隆年间,更张至贤一户,李春桂一戶,二户朋充,合名张李祥,是为八甲总户。九甲原名黄兴和户,至今未易。十甲原名李敬仲户,今名李廷俊户,按李敬仲为前朝十甲老户,乾隆年间易今名。以上合为十递义图。3

从上述引文可知,由明至清,遵宣一图的图甲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一直到清乾隆年间图甲组织才稳定下来。图甲组织的这种情形应当与当时的社会变动有关。据郑锐达的研究,在明代沉重的赋役负担和各种赋役流弊下,袁州府的里甲户口流失问题一直存在。经历明末清初的动荡,及清政府的催征赋税和恢复赋税原额后,袁州府户口逃亡情况更加严重。赋役问题和户口逃亡对袁州府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图甲组织被破坏。4明后期万历年间至清前半期是萍乡立县以来一个最大规模的移民进入时期。5面对图甲组织的残破和大量移民的迁入,清初萍乡的图甲组织普遍采取了招顶的方式来重建图甲体系。《萍乡十乡图册》云:“我萍自兵燹之后,各图间有粮尽顶稀,无人承充差保者,是以招顶。”1由明至清,遵宣一图的图甲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图甲的总户名发生了更替,图甲的内部组成变化很大。笔者依据相关资料以及实际调查制成表1。

由表1可知,从明到清,遵宣一图图甲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一甲、九甲、十甲仍然是由一姓独充一甲,其余七递都是多姓朋充一甲。 就总户与子户而言,遵宣一图的总户形式,总户名称主要有三类,分别显示一甲内部组成的三种形式:第一,一甲之内的户口全部属于同一个血缘群体开立,总户的名往往是个人的姓名,该人一般是该族的始迁祖或开户祖先的名字。如表1中的一甲、九甲、十甲;第二,一甲由两个以上的社会单位组成,但各户皆是子户,总户名由其中两个子户姓氏和数字组合而成,其中的数字代表子户的数量。如表1中的七甲总户名刘沈六,“六”代表其子户由六户组成;第三,一甲由两个以上的社会单位组成,总户名由其中各子户的姓氏联合而成。如表1 的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八甲。

有关遵宣一图“招顶”的实际情形,从一些家谱的记载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如遵宣一图六甲《萍北宫江周氏族谱》的《进图约》载。

立合同约人李君素,同侄李奇環奇观等,今有周元泰叔侄丁粮原在本里三图四甲彭元德户内,今蒙宪天清廉洞悉民瘼,首摘立甲立户,遍示晓喻。今图众仰体县主恩泽,均盛补衰,及本图六甲李佑轻人丁稀寡,有户丁李君素叔侄商议,情愿与伊亲周元泰叔侄合户朋充,将李佑轻改名李周泰,永为版籍。并带周?昌原户内成丁二丁,民粮捌石壹斗壹升壹合二□七抄七撮九圭,自今公同十递立约之后,凡六甲差使均为三股充,差内周人管差一股,李人管差二股,二家子孙永无异言,此系二比情愿。今恐无凭立此合约,子孙永远为据。

凭图递  李连轻、何汝材、李时章、李龙彰、张继明  均押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四日立合约人  李君素1

从这则宫江周氏的入籍合约可知,周氏原本在遵化乡宣化里三图四甲彭元德户内纳粮当差,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官方所推行以“均盛补衰”为原则下的“均图”2,周氏从遵宣三图四甲彭元德内卸户,与“人丁稀寡”的李氏串合大户遵化乡宣化里一图六甲李周泰当差。根据田野调查可知,周氏没有居住在遵化乡宣化里一图境内,主要居住在遵化乡宣化里三图境内的宫江、上埠等村落。周氏舍近求远,从遵宣三图四甲卸户入遵宣一图六甲户籍,可能因为自己是小户,并没有取得大户的地位,所以借着官方的“均图”政策,与李氏合甲当差。遵宣三图竺塘彭氏由明至清一直是大户且一族顶两甲。《萍北竺塘彭氏芳公支谱》卷首《家传》详细记载了该族派分两支,各顶差役的情况。

公讳正夫,字彦瑞,号元吉,生于明初,祖父窜居安福二十余年,返时公才数岁,侨寓之风光与故土,灰劫之景象,公琴历之。及长遵祖父训克,自树立修补其所,未逮增益其所为备。于公事尤不敢推诿,尔时遂编立遵宣三图四甲、八甲两户,而一门承当之。后公之堂兄彦澄公子孙承袭四甲户名元德,公之子孙承袭八甲户名元吉。故公今为开户承差之祖。3

从上可知,遵宣三图四甲差役彭氏元德系彦澄公子孙充之,故户名为彭元德;遵宣三图八甲差役系彭氏彦瑞公子孙充之,故户名彭元吉。

入籍意味着当差,受官府的控制,同时合法拥有土地与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宫江周氏入籍后承担本甲三分之一的差务。为了协调两姓承担的差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周氏与李氏订立了《分差合约》。

立合约人李文甫、周元泰、李君素等。原户名李佑轻,本族商议,人丁稀寡,二比情愿将李佑轻改名合户李周泰,永为版籍,两家子孙再无异言。今因四十一年壬午,保正轮充册书差事,凭众当日三面言订,册书费银三股均辨,李君素子孙管一股,周元泰子孙管一股,李文甫子孙管一股,当日派定三股平管,其差银毋得推卸。所有大差、催粮、比卯、走捕各项等均照依三股轮充。4

从合约可知,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遵宣一图六甲保正轮充册书之年,分三股筹措充当册书之费。册书(又称册里、里书)是明清基层社会的重要职役。1梁方仲指出,明清时代出现一批专吃粮饭的“专业”人员,世代相传,掌握赋税册籍,秘不示人。2上述合约中,里书一职是由保正挨甲轮充的。清代萍乡图甲为了解决本图“轮充保长、社长、社副以及里书、图长之年”3的经费问题,各图成立图会。图会出线或补贴租谷的形式资助承差者,以保障差役的完成4。清代萍鄉的图甲差役,文献多称保正、保差、社保。其中,以保正比较常见。萍乡在康熙初期仍由图甲负责催征钱粮,“所有正杂、催粮、应比、保正、社酒、官田、民米、租谷各项事件,俱各十户均管”。5康熙末年,知县周承畿将里甲杂差免之,推行“雇役之法”,官府雇佣差役催征钱粮,“先是萍邑向例,有里催,有杂差……里催者,催收一里之钱粮也。一值年甲,终日奔走,追比之苦,赔垫之累,法久弊生,深为民害。府君白诸有司,欲改行雇役之法。邑侯周公畿深然其说,会优免诏下。于是,保正仅管本年户婚、田土、斗殴诸事”。6遵宣一图保正不仅需要负责户籍攒造、土地登记、治安维护等多事务,还需要负担每年春节期间的傩神祭祀。

四、傩神祭祀与图甲

一年之中,小枧傩庙一般有二次规模较大的傩神祭祀活动。一是农历四月二十八傩神大老爷唐将军的生日;二是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的耍傩神。春节里的耍傩神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傩事活动。7长达十几天的耍傩活动要顺利完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包括耍傩路线的布置,耍傩队伍的组织,耍傩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于是,“耍傩神”前期的组织与准备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就有关情况,笔者访问了傩庙文物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巫绍才。他主持傩事事务十五年,熟悉小枧傩各方面的情况。据巫绍才说。

解放前,小枧傩庙由十本地业组织轮流管,按十甲轮流一年一度的耍傩神。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十甲头首们在傩庙里请神,把大老爷、二老爷等大小傩神。然后十甲开会,上届值年的一甲依据草簿上记录的本年傩庙收支情况表,把庙里一年以来的收支情况向十甲头首们说明,经十甲头首们确认无误后,上届值年的一甲将本年的开支情况登录傩神会正簿。最后的傩庙流水簿交给下一年值庙的一甲。本年轮值的一甲确定今年春节正月初二——正月十一耍傩神的路线以及扮演傩神的人员等事务。从正月初二日开始,耍傩神队伍到十甲的家中跳傩神送福。一天必须耍完一甲住的范围。一天的耍傩结束后,把傩神放在图甲的祠堂里,供人们敬神。正月十二日,傩舞队在负责本年耍傩神的值年一甲所居住的屋场举行大规模的跳傩舞,这些跳傩的人都是从图甲当中选出来的。耍傩神只会在图甲家里耍,不会来我们寄居家里耍,我们寄居是没有资格跳傩神的。我们寄居对傩庙和耍傩都是没有份的。1

从上可知,傩神的祭祀与组织都是操控在图甲组织的手里。每年轮流组织耍傩神的单位,是作为赋役共同体的一图中的一个甲,在当地称为一本地业。遵宣一图的图甲组织是傩庙的管理者、领导者和傩事活动的组织者。傩神信仰圈涵盖的范围是遵宣一图的图甲组织。每甲公推一人为会首,组成“傩神会”,会首按天干依次轮值,每年由一甲举行全图的傩事活动。《萍北葛布塘夏氏族谱》收录了一张遵宣一图四甲的图甲合约,该合约讲述了遵宣一图图甲组织捐资置办傩庙田产及四甲何夏庆户捐钱的情形。兹引合约如下。

立合约人何庆善、夏庆秋等,缘因乾隆二十三年,六甲轮值神首关会,众递议叙:将傩案神圣暂停,十年为卒,每递派斗银五两,当立合约十纸,各递存照,轮流生息至二十九年,生息十载,冬月,公同价买水田五百五十把,各递又立约十纸存照。众买图田,印契一纸,一甲收存。其粮公立十甲户内,立名李十承完纳。但四甲所置业之银,原系何、夏二姓四股斗派,共成五两,四股所出开列于左,嗣后众买田租有余,照股均分,日后差使,俱系四股管理,不得推却,恐口无凭,立此合约。一样二纸,各收一纸存照。

夏朗二、朗三兄弟出银一两二钱八分,文耀叔侄出银一两一钱五分;

何君拈兄弟出银一两一钱五分正,公赞兄弟出银一两一钱五分;

茂卿名下出银三钱三分三厘正。

编合存照

清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初  日

立合约人何庆贤  笔2

合约中讲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甲李周泰户轮值神首,召开全图会议,将傩神祭祀暂停十年,一图十递各出银五两,合为五十两用于生息,作为傩神会的原始资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一月,十递将原先集资生息的银两购买水田五百五十把,公买图田的契约由一甲收存。为了完粮,在十甲户内立李十承户完纳。庙产是由图甲按股均摊,集资成会,采取轮流生息的方式而逐步累积而成的。四甲何夏庆户斗派的五两集资银由何姓和夏姓按四股斗派,其田租和差使也是按四股管理。我们根据《何夏庆合约》可以复原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以前小枧傩庙耍傩神活动的轮流次序,见表2。

傩神祭祀之年亦是图甲当差之年。承差之甲内各户捐钱立会,购买田产,建立本甲公祠,商议甲内祭祀傩神、轮充差役等各项事务。如遵宣一图七甲:

立合约人刘正宗、周方茂、张光宗、黄秀芳、王延芳、沈佑玉等,缘因十年一届之轮祀傩神宴款之敛费甚大,及十年一届之轮充地保、册书之需用浩繁。乾隆四十八年冬,通图议将神庄租分各递领去生息。我甲领谷八硕,并及零银二两。念存公计,六姓酌议,择其身家殷实、忠厚之人董其事,春放秋收,上交下接。至道光二年,谷积贰佰有奇,银生壹拾有剩。合甲人等公议,将籍以鸠工庀材建公祠,备物告虔兴祭祀,恢复前文物衣冠之盛,皆于是乎在。由是以之妥侑先灵,昭其孝也,垂裕后代,昭其慈也。免遇事派敛,昭其民纷扰。1

“公祠”是指七甲的义祠。清代萍乡图甲普遍建立了义祠,是图甲祭祀祖先、商讨差役的场所。2遵宣一图不仅各甲建立了义祠,还建立了一图的义祠。《萍北大坪何氏族谱》上收录了一则《同治五年丙寅合图重修小枧神庙并创建尚义祠公舍十递合约》,为我们认识当时义祠创建的情形及其运作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其合约如下。

立合约人某某等,窃以事在人为,无因难而生畏,造逢工竣,觉有志而竟成。缘我遵宣一图,自清乾隆五十九年,递造神庙,于今同治丙寅已七十有二年矣。兹因庙宇砖墙架柱俱已朽腐,目击不堪,十递商议,均欲革故鼎新,壮神威,肃观瞻,并欲览鉴横屋及厨房一所。每遇算数收租议事,免在厅前扰攘,以告神听。虑费不敷,因免置图酒省费,并设立捐户一法,每户捐钱十挂,进主一位,牲祭置酒,名日“尚义公舍”。各递捐户共计五十余户,有捐户钱五百数十挂,概行付以助图众起造费用。后又两次每户捐钱一挂五比,众放生息,为每年办祭油灯各费,会内人不得强借分文。六人经理承管,一年轮流,上交下接,务宜至公至当,不得偏苟私见,妄生觊觎。倘日后起息浩大,捐户后裔应试者酌量给费,以助其志。此因同事者所厚望也,特立合约,编尚、义、欣、先、祀、量、金、望、后、贤十字。3

从这份《十递合约》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第一,同治五年(1866年)以前,傩庙是遵宣一图的图甲组织定期聚会、讨论一年收租、议事的地方。

第二,同治五年(1866年),遵宣一图十递在重修傩庙,共同出资购置横屋及厨房一所,作为图十递每年收租议事的地方,名曰“尚义公舍”,因“虑费不敷,免置图酒省费”,并设立捐户一法,每户捐钱十挂,进主一位”。“置图酒”是指一图十递聚集在一起喝酒。萍乡每图有聚集在义祠一起喝图酒的习俗。据杨岐普通寺碑刻云:“图甲为有明旧制,萍邑至今相沿未改,各乡均立有图会,每年置酒一次,略存乡饮遗意。”4又据《温家坊刘氏四修族谱》云:“籍隶大安乡五保三图七甲,合十递建义祠于萍城凤凰池前面城墙边,额名大五三祠,立十递木主与寝室。每年冬至节,届与各递图纲兄弟同祠祭饮,历二百余年无变更。”5“进主一位”是指在尚义公设立捐户木主牌,在木主牌上写上捐户的名字,每年進行“牲祭置酒”。综上所述,遵宣一图图甲组织以捐款的方式建立的“尚义公舍”是遵宣一图十递定期聚集、祭祀先祖、讨论每年收租议事的义祠。《萍北罗氏五修族谱》记载:“右图在本邑遵宣一图义祠地名小枧傩神庙后凤形寅山申向兼艮坤,契买邱姓之山丈尺详契。”1可见,遵宣一图义祠的称呼已经出现,称为小枧傩庙的别称,清同治五年以前小枧傩庙的庙额并不是遵宣一祠。

第三,成立了由六人经理尚义公舍的组织,负责尚义公舍尚义公舍如办祭、资金的收放生息等事务,采取“一年轮流,上交下接”的管理方式。

第四,强调公会资金的公用性,规定“会内人不得强借分文”,还规定“倘日后起息浩大,捐户后裔应试者酌量给费”,对捐户后裔参加科举考试给予资助。

五、结语

傩庙的管理组织——十本地业组织是指当地的图甲组织,一本地业代表一甲。傩神庙以祠来命名,表明小枧傩庙与图甲的办公、祭祀场所——义祠相互叠加。遵宣一祠是指萍乡县遵化乡宣化里一图的义祠,即由遵宣一图十甲建立的义祠。遵宣一祠不仅是傩神祭祀的中心,还是图甲组织定期集会、举行联合祭祀、议论一图公务的场所。义祠与傩庙的叠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图甲组织掌握了对傩庙和义祠的所有权,也拥有组织、扮演傩神的权利。一年一度的耍傩神是最有象征意义的祭祀仪式。它具有明确的祭祀社区范围,对于参加的人群也有区分。图甲有资格耍傩,寄居没有资格耍傩。耍傩神的仪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首先,把傩神从神圣的傩庙里请出来,到遵宣一图的图甲家里去耍傩,每天耍傩神活动结束后,把傩神坐落在图甲的祠堂里,这密切了傩神与(图甲)土著居民的联系,满足了土著居民的精神寄托的需要,同时也强化了图甲居民的主神崇拜意识。其次,在耍傩神的仪式过程中,图甲的地位得到提升,这对维系图甲组织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这种对耍傩活动权利的拥有,强化了土著居民的“图甲”认同意识,保持了土著居民的自尊与信心,同时也向外人暗示,傩神这一保护神是图甲创造的。在这种每年反复展演的仪式中,图甲(土著)群体与寄居(客籍)群体的区别得到彰示,从而其自身的团结也得到相应的加强,图甲这一群体的地位就得到再度的肯定。一年一次的耍傩神活动使居住分散的图甲组织得以整合成一个乡村共同体,加强了图甲组织的内聚力。小枧傩庙作为社区的仪式中心,傩神祭祀与图甲祭祀均在傩庙举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仪式的背后是图甲会、傩神会这样的会社组织在支撑。这种会社组织是当地乡村社会的结构。刘志伟教授指出:“这样的一种会又是一个很广泛的结盟,每一个会社的人的资格,是跟图甲里面的户籍身份联系起来的。这种户籍制度,原本是王朝社会管治基层的最基本机制。”2小枧傩庙的例子,加深了我们对明清里甲组织在地方社区形成中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责任编辑:吴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