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的重构

2023-06-25李秋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李秋华

摘要:教师是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可以说教师会直接影响到生命课堂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从生命课堂研究角度出发,不同人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同,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实际需求,基于此需要进行生命课堂中师生关系的重构,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生命观,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师生关系构建

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教学,是基于学生对人生的敬畏心和对生活的热情进行教育,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学生可以在语文生命课堂活动中,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并在语文生命课堂的精神天地里完成对人生的感悟。

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体验感、互动式和形成性上。多面性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和开放化的特征,不再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文课本,而且还要在语言生活当中挖掘可供课堂教学的新素材,带动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目光去审视人生,进而给人生赋予独特含义。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发展学生人格的成长、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促进学生精神自由发展等领域中起到特殊的教育功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需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在新一代年轻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进行高中学生生命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注重学生家庭观念、社会观念、两性观念的塑造,也需要提高学生规划生命,设计人生的能力。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生命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兴趣,让生命课堂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生命教育及其对师生关系构建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现阶段学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沙岭中心校校长程桂英在《开学第一课》中的演讲表示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而我国《关于加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之中也明确指出,需要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故而,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工作十分的重要以及必要。而从本论题研究情况来看,论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能够通过课程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伟大的认识,也能够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学生心理的塑造,为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教学思想、策略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从生命研究角度出發,对于生命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师教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能会出现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师生关系重构,共同进行生命价值、意义方面的探索、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正确的生命观。

二、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目标与原则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融合程度不高,过程浮于表象。生命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当下的教学研究之中总浮于表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之中应试教育与成绩至上之理念加剧了课堂之呆板,致使生命教育浮于表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深度不足,单纯侧重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只能“吃得饱”不能“吃得好”;其二,是教学手段的限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在实践课堂之中,任课教师多采用教学理论+课程解析的方式,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养成文学思维,如何感知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十分欠缺,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2.缺乏质疑思维,开放程度不足。质疑思维是教学之关键,是要带动学生知其为而知其所以为,而这是生命教育之关键,需通过文章本质而一窥时代是文本之思考。所谓质疑思维,这正是语文思考能力的一种深化,即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的重难点,并以此为切入实现自我思考,汲取相关知识与能力,形成自我审视与自我成长。而当下的语文课堂恰恰最欠缺这一点,要让学生知其为而知其所以为。这是生命课堂欠活力、欠质疑思维的一大表现,学生尚未全完思考时,教师便直接给出答案,这便造成了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课堂生命教育有待提升,针对于思维能力深度挖掘,既是要强化生命课堂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老师们“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行”。

3.交往质量受限,缺乏个性发展。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等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学生始终是课堂的核心所在,而在生命课堂中亦应强调于此,学生学情状况不同,自然对于语文反馈有所差异,故而在师生交往之中,应以多变进行教学调整,实现教育之人性化,做到点拨与发散,让学优生素质提升,让学困生紧跟教学进度。而当下交往质量受限,生命课堂难以落实,深究其因,是因为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的双重受限,师生交往方面,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平等的交流,灌输式的传播让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无法感知文字之间旺盛的生命力量,汲取成长的养料。而之于学生而言,生生之间的交往缺失,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文思考与语文探究氛围,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师生关系构建的目标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中注重师生关系构建是为了让课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生命观以及价值观,加深生命教育讨论与研究的深度,使得语文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构建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在生命面前呈现人人平等的关系,教师对于生命的认识并不等同于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在进行生命观探索过程中要处于一种较为平等的地位之上,故而,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能够站立在同一位置的关系。

2.共同发展原则。人对于生命的认识会伴随时间、经历等方面的变化产生变化,对于生命的认识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死板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命方面的探索。对于生命的探索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在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重点内容,故而,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进行生命价值、生命观等方面的探索。

3.角色多样性原则。教师对于生命的认识不能代表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传统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会向学生强行灌注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这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故而,在生命课堂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所承担的角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故而,在生命教育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让生命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化解教学冲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较为固定,基本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这种情况稍有改善,但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仍然较为明确。但是生命教育与其他内容教育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在生命方面是处于同一水平线的,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会造成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也容易因为师生之间对于生命教育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故而需要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重构,共同进行生命方面的探索。而师生在课程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建立生命平等思想。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平等视角的基础之上进行生命方面的学习。第二,降低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绝对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降低传统教育中领导与被领导的思想限制,以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进行教学工作。第三,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多元化角色的塑造,教师与学生在生命教育中自身的角色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需要师生掌握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更为高效地进行师生关系的构建。

1.贴合认知,定制任务。贴合认知,定制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贴近吻合学生的认知,要在学生的认知空白处、模糊处、升华处设计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语文生命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灵动。学生的阅读感悟是一种充满个性意义的行为,但教師也必须看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学生对所学习到的作品也极为容易走向刻板感悟的死胡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极具贴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之中,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

案例:《出师表》

师:以《出师表》一文教学为例,作为诸葛亮的自序,字字珠玑,言语真诚,将治国方略与国家发展要领一一嘱咐给后主刘禅。这足见诸葛亮“贤相”的精神面貌。那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1:诸葛亮是贤德的形象,是蜀国之希望。

生2:我并不这么认为,在《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十分贤德,而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足智多谋,但蜀国仍是偏安一隅,这显然是有些冲突的。

师:请读出依据,说说你自己认为诸葛亮的形象到底是什么。

生1:《出师表》委婉地劝服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匡扶江山社稷,又直观地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单凭于此,诸葛亮便值得钦佩。

生2: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聪慧智近于妖,在“挥泪斩马谡”一环之中,诸葛亮悲痛难忍。在《三国志》中,将诸葛亮的人物进行了详细剖析,同样在“挥泪斩马谡”中,刘备几经劝解认为马谡不可担大任,但诸葛亮却仍旧进行如此安排,可见诸葛亮也有不足,但是纵观三部作品,对于诸葛亮贤相的一面都进行了认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完成如下任务单。

①你认为诸葛亮形象到底如何,请辩证说明。

②通过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与诸葛亮自身作品进行对比,结合自身感悟给诸葛亮写封信。

如此一来,实现生命课堂中加深学生反思,在多元交往与切磋中促进任务群的形成,开拓了学生的思考性。

2.重视体验,关注过程。在实施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之中恰当的诱导,还可设计相关问题,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从而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主动性。如学生诵读《雨巷》案例,要使他们体会诗作中蕴涵的生命,老师应该通过提出重重问题,诱导他们深入理解这首诗篇的写作历史、美学特征及其时代中表现的情感内容。教师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指导:

师:每部作品都是有灵魂的,在字里行间作者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那我们在阅读了《雨巷》这首诗歌以后,有没有从中感觉到作者在书写时的意境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阅读本诗歌以后的感受。

生:在诗中,无论下雨或者游荡于雨巷的如丁香般的女孩,都给人一种忧愁的感受。

师:按照你以为所学的对于雨水的描述,通常雨水代表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

生:忧愁。

师:那请同学们在诗句中寻找认为能够表示诗人失落、忧郁的词语。

生1:独自、彷徨、寂寥、愁怨、寒漠等。

生2:那丁香一般的女孩,到底是指具体的人呢?抑或是什么?

生3:我觉得不尽然,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的意象,即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期待。

生4:我也认可这一想法,将无法言说的情感借助女孩子形象表述出来,更见深情。

师:同学们说得好,结合背景来看,《雨巷》其实正好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在进步运动之中戴望舒不惧生死,但却被胁迫,只能暂避友人家中,这正是迷惘心情的体现,是朦胧之期待。

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元交往之中推动了生命课堂之成型,更调动了学生探讨之积极性,极具参考价值。

(二)倡导“师长”变“学长”,践行“我——你”平等对话

传统的师生关系会对高中生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生命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语文生命课堂教育中需要刻意地提升学生在教学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活动、策略的实施,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实现教师与学生关系转变的同时,也加强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本部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从教学前期的预习部分、课程教学部分以及课后学习部分分别对提升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策略进行讨论与分析。

第一,注重学生在课前预习部分的主体地位的提升。现阶段多数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较为有限,更多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就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浏览,对于课本的认识深度并不高。故而,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性的策略,加强学生在课程预习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针对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问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工作,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度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需要留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达。比如说“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什么”“你认为工匠精神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价值”“作为学生的话,你感觉你自己需要掌握的精神有哪些,需要怎么加强自己的工匠精神”等等,通过这些自由度更高的问题,提升学生研究的深度,也能够加强学生在教学之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提升。传统教育工作中课堂基本为教师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低的状态,而本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则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如,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部成员针对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进行分析,并将这些认识与课本的内容相互结合,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自身观点的展示。或者是以辩论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中进行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进行表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第三,注重课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本部分在实际研究中认为需要通过加强沟通以及作业形式优化的方式,进行师生关系的重构以及加强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如,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让学生使用微信等途径,利用一句话将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进行阐述,之后则需要通过小作文的形式进行自身观点以及对于课本知识认识情况进行表述,而教师则通过作业审批,以及学生一句话表达情况,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加强师生之间沟通,转变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能够使教学的效果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三)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双边活动

师生关系重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师生互动频率低、沟通不畅方面的问题,加强师生在生命教育之中的互动质量,使得双方对于生命的认识、观点进行互动,让生命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展示,也能够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变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的互动与沟通。实现师生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生命课堂教育中,即是要将师生双方能动性提升到最高,多元交往中师生相互促进,通过师生间的共创思维,进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特定的人文意义,而且还可以让学习者更高效地接触最新的生命学习信息。这一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又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不但有利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习者人生的新意义,所以,选择合适的生命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以《林黛玉进贾府》案例进行说明。

师:林黛玉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人物形象,其性格形象又是如何的,作为重要的文章节点,这对于全文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1:林黛玉只带了三个随从,而其余人却都是被簇拥着,可见是个内敛的女子。

生2:林黛玉又是十分聪慧的,林黛玉明明文学斐然,却只道读了《四书》,此外,当宝玉摔玉时,也能明显看出林黛玉的怯懦不安,也更显其藏拙之态。

师:现今抖音上十分流行“林黛玉式话术”,我们可以巧妙地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让大家观察林黛玉进贾府影视片段,让大家感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生3:通过视频与文本对比,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让我记忆更加深刻,不仅对人物外形、人物居住环境着了大量笔墨描写,也通过人物对话、言论直接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比如林黛玉的“林怼怼文学”,现在网络上广受歡迎,“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精辟泼辣,也让黛玉之形象深入人心。

师生探讨话题:通过讲“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神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兴趣。

单从这一环节便可以充分践行生命课堂,学生可以看到一个完整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此时学生更加能够了解语文的美,与书中人物真正成为好友,从而爱上小说阅读。

(四)构建“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心理相容

“亦师亦友”意思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有益的老师可以是知心的朋友,有长处的朋友某种意义上就是值得学习其长处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进行自身对于生命观点认识传播的同时,也需要尊重对方对于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将其思想应用于语文生命教育之中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能够以自身作为主导,依靠自身更为丰富的阅历,引导学生形成更为正确的生命观以及价值观。第二,从师生互动角度出发,其思想认为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进行生命方面的讨论,不能够强行地进行教师自身观点的输出,而是需要尊重对方对于生命的认识,形成更为独特的、富有个人特点的生命价值观。

心理相客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共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师生心理相容即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只有心理相容,才能使师生间情感得到升华,才能形成师生至爱、真挚的情感关系。维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完成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阅读启智,点亮人生,生命课堂价值也在于此,要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理解其传递的精神内核,在欣赏文本中形成自我激励,汲取精神力量,这便需要师生在共同探讨文本中完成。以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案例举例说明。

师:《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等文章中作者对于家国大事的担当精神,这些都表现在何处呢?

生1:《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从兴建到覆灭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刻画,也以此蕴含了秦朝统治者从兴旺走向覆灭的过程。而文章正是文人对于上位者的一种警戒。

生2:《答司马谏议书》作为驳论名篇,意在表达坚持变法之决心。

师:自古文死谏,为何文人要如此呢?

生1:因为为官做宰,需为国为民。

生2: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是一种文人情怀,家国天下尽在心中。

师:你认为什么文人?

生1:历史之事启迪当下,正是一个文人的职责所在,以秦朝之史惊醒唐朝至今,凸显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生2: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而在探究过程中则能从多元角度加以理解与思考,士大夫——不阿谀奉上、具有文人傲骨,为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在如此生命课堂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将“名士”“家国”等品质能够落实于实践,充分形成兼济天下,忧国忧民之心。

总而言之,践行语文生命课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需要重构师生关系。生命教育与师生关系是分割不开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生命课堂即是要培养具有生命力的师生,在教学之中,以教学激发多元,突出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激活与开放性的特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心灵上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晓初.“生命课堂”理念下中學语文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9):8-10.

[2]张声兰,封义珑.构建生命课堂,与语文共舞——江西“生命语文”教育形态构建课例观摩暨理论研讨活动综述[J].读写月报,2022(15):53-56.

[3]刘苏梅.高中语文生态化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2.

[4]杨一东.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1(17):91-92.

[5]曹馨月.小学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1.

[6]彭军梅.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形式 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模式[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94-95.

[7]张成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分析[C].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20:274-275.

[8]徐强.生命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构建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06):115.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2019年度)课题“高中生命课堂唤醒师生双主意识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31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