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对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提升的启示

2023-06-25丁泳丹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哲学观黄河流域人居

丁泳丹

河清海晏,黄河安澜,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期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治理,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朝代的更替和历史文明的发展。正所谓黄河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民族兴。近年,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改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如何推动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是目前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提升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西地貌差异大。其上游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中游地区人口密度增加,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型为主,产业模式较单一;下游地区人口最密集,整体发展比较均衡。

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69个市(地、盟)、329个县(市、旗)分别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为指标,横向看,黄河流域西部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显著低于中部、东部地区,中部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纵向看,全流域内三个指标较2018年均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黄河流域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2021年河南省、山西省等多地遭遇历史性特大暴雨,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暴露出环境修复工作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还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此外,黄河流域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数量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理念滞后,加大了生态治理的难度。加强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三、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整治工作重表格,轻调研。黄河中上游地区,历史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较弱,经济发展滞后,对农村环境底数难以摸清。这就导致少数村庄出现以填表代替调查的现象,统计数据严重失实。

2.未能结合实际,整治工作缺乏整体性。例如,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紧张,广大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导致政府投资的水冲卫生厕所闲置,或者有些地方完全可以实现粪便回田,过度集中使得资源又变成了新的污染。

3.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历史欠账太多。部分地方财政吃紧,难以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少数县、村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步骤,考核量化标准单一,往往“文件一下”就坐等验收、检查和问责。

(二)黄河流域乡村环境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

1.黄河流域部分乡村治理和建设者没有坚持系统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是多维度的,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定位、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控制与自制的结合。乡村治理和建设者因为缺乏整体思维,执行“碎片化”,导致重复建设,从而加重基层财政负担。

2.在价值观上,“人类中心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千百年来,人类无法规避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逐渐造成了黄河流域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不可逆转的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3.部分农村建设工程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违背生态科学。比如,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由于模式单一,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或欧式建筑,破坏了当地原有的历史风貌,给原有村庄的历史地域文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时代价值与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内涵

马克思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他与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生活资料,是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界才能持续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繁荣。

生态系统是循环系统,因此我们的环境整治工作要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农村建筑设计应兼顾水土涵养等,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作为重要指导依据,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前行,我国乡村建设理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新突破。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融合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生动简明地表达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理念,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

的根本遵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是由现实条件改善到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的升华,是由“硬整治”到“软塑造”的上升。在彻底解决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后,良好的生态土壤上才能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的全面振兴。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对黄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启示

马克思辩证法强调联系具有普遍性。生态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文化、艺术等多种价值,而这些价值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相互放大,产生乘数效应。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平衡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政府应综合考虑当地产业导向,诸如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可以更侧重于保护原有风貌,适度开发并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等功能,从单一塑造美丽风景到“内涵式”的居住环境提档升级,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部分地区提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主张,前者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减轻环境压力,后者可以把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将生态资源向艺术价值转化。

2.兼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涵养文化基因。黄河沿岸地区有大量的世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既要避免对文化遗址、历史风貌造成损害,又要提振精神文化价值,拓展延伸农耕文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对接。保护的宗旨是“传承”,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让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3.协调好整治主体的关系。整治前期,以村民为主体实现参与式管理,尊重村民意愿进行方案规划,在专家评估、意见反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定规划;在整治过程中,要以政府为主导,尤其对于项目引导、工程建造,政府需要主动积极作为,加强动态监管。同时,需要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人才。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具有点多、面广、任务繁杂等特征,多部门要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 ,组建专门的环保工作队伍。

五、结语

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展开路径,既需要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角度对工作进行思考。发挥共治共享模式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正面效应,是推动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前景所在。

(责任编辑   张梦纳)

猜你喜欢

哲学观黄河流域人居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