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西兰卡普传统工艺的传承性研究

2023-06-22田芳堃李云舒李庭悠张书赫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传承少数民族

田芳堃 李云舒 李庭悠 张书赫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并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性进行研究。文章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为例,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西兰卡普有着较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工艺西兰卡普,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西兰卡普在面对无人传承、发展动力不足、社会重视程度不足等困境时,也迎来了政府鼓励传统工艺转型升级、“互联网+”智能化助力传统工艺发展等机遇。文章提出建立针对民族工艺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推动西兰卡普与学校教育相融合、记录西兰卡普的制作方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与品牌合作联名、创造适应时代潮流的西兰卡普新图案等传承创新路径,旨在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西兰卡普;传承

中图分类号:TS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0 引言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手工业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或传统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因此,必须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

1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现实状况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之路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

1.1 挑战

1.1.1 无人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无人传承的困境就必须得到重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传承人趋向老年化,传承方式单一,且学好一门技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2]41。同时,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工艺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年轻人对传统工艺存在偏见,导致传统工艺难以在年轻一代中传承。目前,校园中很少有关于传统工艺的必修课程,这不利于传承人的培养。如果保护不当,民族工艺将逐步消失,影响我国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作为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传统工艺品不仅是身份认同的象征,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解决传统工艺无人传承的问题,对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1.2 发展动力不足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中,传统工艺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工艺品独有的文化内涵不断流失。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生产经营模式受限,规模小、产业链单一,生存面临困难。此外,以前的手工艺品图案色彩鲜明、纹样丰富,而现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采用机器制作模式。同时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品都是基于传统样式制作的,缺乏创新性,那些模仿传统样式的手工艺品会逐渐被淘汰。传统手工艺具有的独特内涵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逐渐丧失,导致其发展缓慢、动力不足。

1.2 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乡村发展传统工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政策的支持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市场需求和经济转型的影响下,许多手工艺品原本的自然特性已经消失。近年来,“互联网+”模式兴起,许多地方大力引进智能化设备投入生产,以提高传统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同时,政府提倡构建以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为主的销售模式,旨在让互联网基因渗透民族傳统工艺,让更多的工艺品走向世界。此类举措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能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未来能够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潮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政府也在继续加强保护传统工艺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传统工艺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力度,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创新和升级。同时,互联网平台和文旅产业等的发展,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得到了推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了解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此外,公众也逐渐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

2 西兰卡普的起源

西兰卡普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始于商周,雏形出现于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时期臻于完美。《龙山县志》记载:“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后汉书》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俗称“打花铺盖”,土家话为“西兰卡普”,是土家人在传统耕织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工艺,是土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土家人善于织作,居住地气候湿热、山高树多,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西兰卡普应运而生。西兰卡普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地形,当地用来织布的原料丰富,鲜花遍布,心灵手巧的土家女儿把这些鲜花的图案织染在布匹上,便造就了美丽的西兰卡普。土家民歌《叭台叭台卡普塔》唱道,“叭台叭台卡普塔哎,义阿捏搓蒙里洪嘎”,意思是“叭台叭台织土花,你在我后院把土挖”,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男耕女织与西兰卡普密不可分。西兰卡普真实记载了土家生活,承载着土家人的信仰与灵魂。

3 西兰卡普的社会意义

3.1 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土家文化的进步,还是中华文化的进步。西兰卡普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纹饰图案,有用来纪念土家传说中西兰姑娘的阳雀花,有代表稻田里谷物的禾兜花纹样,还有图腾类的白虎纹、四十八勾纹等,这些纹样的产生皆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西兰卡普以形态各异的纹饰而闻名,其纹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家族人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

土家族信奉的神灵多样,如白虎神、土地神、五谷神等,其中最受土家族人欢迎的八部大神也影响了湘西很大一部分区域土家织锦的纹饰走向。唐宋时期,佛教、道教传入中国,一些宗教符号也被应用在西兰卡普的纹样里,宗教信仰使西兰卡普的纹饰更有深度,展现出土家族人对男耕女织美好生活的希冀。以白虎纹为例,土家族人认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世世代代受白虎庇护。白虎是土家族极为崇拜的魂灵的化身,是土家族族徽的标志,西兰卡普上的白虎纹造型简练、神秘威严,是有着强烈意识倾向的纹样。

制作西兰卡普所用的纯木制腰式斜织机,是土家人最常用的一种民间织机[2]40。西兰卡普目前仍以手工织造为主,织造技艺繁杂,对初学者来说极具挑战性[3]。完整织造一套西兰卡普需经历染色、牵线等十多道工序,平均要花费半年时间[4]。西兰卡普独特的纹饰也深受土家族传统婚嫁丧葬习俗的影响,可以说平时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皆影响着土家织锦。正是因为土家族人重情重义,在自家闺女出嫁时会有哭嫁这一风俗,而新娘子的嫁妆中自然也少不了美丽的西兰卡普。可以说,西兰卡普是以土家族生活为源泉的加工和再创造,其既以民俗民风为依托,又受民俗民风的制约。

西兰卡普的图案是“源于生活的图案,是源于对美的追求”,每种图案纹样都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西兰卡普的技艺思想通过独特的织造方法、图案结构和色彩搭配,展现土家儿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5]。如果说土家族人的善于织作创造了西兰卡普,那么土家族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点缀了西兰卡普。热情似火的土家族人钟爱红与黑,也就是“玄即黑,朱者赤”,于是红与黑便构成西兰卡普的颜色基调。红色是西兰卡普纹饰的主要色调,具有跳跃的视觉效果,在土家先民眼中是温暖与神圣的代名词,是火,是光,是土家族中象征光芒与智慧的圣物。土家儿女擅长唱山歌,现今仍流传着一首借西兰卡普表达爱慕之情的山歌:“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西兰卡普也有重要的民族礼俗意义,土家族人的一生中,包括生死、婚嫁等都能用上家人或自己做的西兰卡普,因此其会尽最大可能织出更多的花样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用西兰卡普寄托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人生追求,以及对民族壮大艰辛的追忆,对自然的感恩[2]40-41。土家艺术和传统文化浓缩成就了西兰卡普,使其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地缘文化符号[6]。

3.2 助力民族团结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表明了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决心。西兰卡普作为传统文化设计元素,为发展文创产品产业链指明了方向[7-8]。后疫情时代,疫情形势好转,旅游行业迅速回暖,“土家文化+旅游”的多渠道宣传,能够有效提高西兰卡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56。土家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其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传承西兰卡普,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传承土家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和交融,让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和谐,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9]。

4 结论与建议

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且成立了相关的保护班,国家派出专家小组调研,收集最原始的素材来保护土家族织锦工艺。西兰卡普传承至今,见证了土家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涵养着民族的灵魂。其不断与其他文化相结合,吸取新鲜元素,从而适应现代生活。笔者就西兰卡普传承创新的路径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第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健全“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激发社会各界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第二,推进西兰卡普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西兰卡普,激发其学习兴趣,推动西兰卡普的传承。第三,记录西兰卡普,要努力避免部分原始的西兰卡普工艺流失和消亡情况的发生,应用拍摄视频等方式将其织造手工技艺记录下来,便于后世研究与教学。第四,将西兰卡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利用数字互联的功能,对西兰卡普相关信息进行聚类,建立数据库,开启新的传承道路。第五,开发西兰卡普联名产品,同联名品牌共享资源,提高西兰卡普知名度,增强产业生命力,提高销售量。第六,创新西兰卡普的图案,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大众喜好,开发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同时,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和探索,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5 结语

本文以土家族西蘭卡普为例,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从传承、普及、记录、网络化、联名和创新角度提出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以西兰卡普为例,提出通过保护民族传统工艺来传承中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西兰卡普的传承问题进行了调研,不足之处是并未将调研结果数据化,这会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加以完善,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 吴金燕.垂亡与重生:西兰卡普的发展状况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0,2(7):139-140.

[2] 罗娟娟.来凤县西兰卡普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11):40-41,56.

[3] 魏晓君,阴建华,杨瑞,等.西兰卡普织造工艺设计[J].棉纺织技术,2019,47(10):26-29.

[4] 曾颖.湘西特色民宿室内设计[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 柴柯,黄杏.湘西西兰卡普传统纹样在室内软装中的张力显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59-61.

[6] 宋方昊,刘燕.地缘文化学视域下的西兰卡普文化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6):163-169.

[7] 毕曦文.精准扶贫政策下非遗创意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湖北省来凤县的“西兰卡普”为例[J].艺术品鉴,2019(29):215-217.

[8] 范军妮,张昕.接受美学视域下西兰卡普文创联名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1):40-46.

[9] 张代军.传承弘扬西兰卡普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J].民族大家庭,2020(2):75-76.

作者简介:田芳堃(2002—),男,湖南湘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李云舒(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新闻传播学。

李庭悠(2003—),男,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工商管理。

张书赫(2002—),男,吉林松原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传承少数民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