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梅森:人生经历是创作的素材

2023-06-21河西

检察风云 2023年12期
关键词:闫妮周梅森名义

河西

周梅森: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人间正道》《天下财富》等。

沿用《人民的名义》中的地名和部分人名,那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創作习惯。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不是为了蹭自己的热度,是出于我个人的“写作领地”的考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立一个便于讲故事的“宇宙”。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生活场景

记者:您当过矿工、文学编辑,下海经过商,从事过房地产开发、证券投资,这么多的人生经历是不是给您创作小说《人民的财产》提供了很多素材?这本新书《人民的财产》是《人民的名义》的姊妹篇,酝酿了二十多年终于完成,这是不是您所说的“这是我一生最想写的长篇小说”?

周梅森:我从小是在煤矿上长大的,1974年我去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当机械工,常和各个工种的人打交道。一个车间里,总有一些同龄的伙伴。这中间好几个孩子都是因为矿难成了孤儿。后来安全措施持续加强,相关数据降了下来。这些矿难遗孤就是《人民的财产》中齐本安、石红杏、林满江年轻时的人物原型。改革开放后,这些孩子有的成了劳动模范,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也有的死于矿难。他们因为时代和自己的选择,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40多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藏在我心里。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当年的徒工们现在怎么样了?我想把这个写出来,会很有意思。这个小说的背景我太熟了,林满江、石红杏、齐本安、牛俊杰们,都是我身边存在过的人物。所以我说《人民的财产》是我一生最想写的长篇小说。

我后来再回到矿上,跟以前的老领导聊天吃饭开玩笑,回忆当年的生活。这种氛围直到今天我做梦还能梦到,因为那是我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起点。我为什么如此念念不忘想写这段经历,想把那样一种生态、那些人物写出来,也是与此有关。这就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生活场景。

记者: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写这些故事呢?

周梅森:改革开放之后,我的那些工友们有的走到了企业管理层,甚至到了级别很高的位置。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他们中有人因贪污腐败而落马。他们的经历再次触动了我,勾起了我旧时的全部记忆。这些年,我动过好几次念头想写,但都没写。为什么?因为人物没活起来,我找不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哪里。后来灵感突至,我找到了黄志忠扮演的大师兄林满江,找到了闫妮扮演的师姐石红杏,找到了靳东扮演的师弟齐本安。于是我就开始写《人民的财产》。我写了三兄妹一生的感情、事业和归宿。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企领导的首要任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耗,国企领导难辞其咎。这是正邪双方交锋的焦点。小说写得很顺,差不多一年时间就写完了。

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财产》

记者:2014年,您被卷入一家地方银行的股权纠纷中,这成为您写作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的契机?

周梅森:这些经历给我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不过《人民的名义》的写作契机并不是这个。

记者:《人民的名义》火了以后,也有一些风波,对您的写作和生活是否造成了一些影响?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影响太大了,也有无聊的人的起诉,最终这些都尘埃落定。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电视剧播出了10集左右,一天晚上导演给我打电话说,出事了,有人看了电视剧非常恼火。有朋友打电话提醒我,让我小心一些,你可是把一些人得罪了!我当时没在意,还以为朋友在开玩笑。《人民的名义》播完好几个月后,我才听说,有人说这部作品污蔑了干警的形象,要求停播,但是会上有领导现场反驳了他。

40年前,我们家一穷二白,吃不饱穿不暖,那时我根本无法想象我们会变成这么一个伟大、了不起的中国,一个被世界尊重的中国。正因为这样,爱之深才痛之切,在发展过程中有了问题我们就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让国家毁在一些腐败分子手上。所以我一直盯着这些腐败分子,坚持战斗,要一直写下去。

记者:《人民的财产》写完后就准备开拍吗?

周梅森:写完以后,有一次我和耀客传媒的老板吕超吃饭,无意中说到这部小说。当时《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续篇。吕超说,这剧我们来做。我说这不是《人民的名义》续篇,两者毫无关系。它是我少年时的记忆,是一个慢热的、要慢慢咀嚼的东西,不是一个类型化的影视题材,收视率没有保障。吕超说先给他看看。等他看完以后,说这是一部好作品,他一定要做。这才有了后来的《突围》。

记者:这次触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这是近几年很多城市碰到的问题,您觉得这个问题如何破局?

周梅森:我在《人民的名义》和《人民的财产》里都探讨过这个问题,破局之道就让“李达康们”去寻找吧。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我对当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密切关注的,我写的这个故事绝不是任何一家国企的企业史,而是我综合这个时代的国企特色,集中创作的小说和电视剧。

记者:对电视剧《突围》怎么评价?电视剧最终没有用“人民的财产”的名字,是什么原因?

周梅森:《突围》电视剧播出前一直用的是原著《人民的财产》的名字。剧组导演、演员都是很专业的,也都为电视剧的呈现做了加法,感谢演员及工作人员,甚至群众演员都很出彩,各显其能,影视阐述的功力已大大超出我的预期……我看过初版后,感觉非常震撼。这个剧的剧本有60集,电视剧最初有62集,播出时只有45集,由于种种原因,电视剧只呈现出小说60%左右的内容。我只能对我的小说原著负责。

所以当有些人说这部剧不像《人民的名义》那么紧张,我会告诉他这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如果带着对《人民的名义》的期待来看这部剧,可能会失望。至于《人民的财产》中为什么还沿用《人民的名义》中的地名和部分人名,那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创作习惯。早年间我的作品《我主沉浮》《我本英雄》就都用到了宁川、平州、文山的地名,用了“赵安邦”的人名。但十年后写《人民的名义》,“赵安邦”肯定是老了,用不了了,就启用了新的地名汉东省和京州市,以及新的主人公。

在《人民的财产》的故事中,地方国企必然和地方政府有联系,所以《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些人物,比如李达康、易学习、丁义珍等,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不是为了蹭自己的热度,是出于我个人的“写作领地”的考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立一个便于讲故事的“宇宙”。但是到《突围》的剧里,这些人名也都改了,跟《人民的名义》的关联全改掉了,完全是个新故事了。

记者:您对演员的表演满意吗?

周梅森:演员都非常好。演员中,最震撼我的是闫妮的表演。可能有些观众对我们国企高管存在既有的印象,但每一个国企高管,首先是有自己个性的人。石红杏这个人物,她和林满江、齐本安从小是由一个师父带大的,所以当她到了管理岗位上,小把戏不断才显得合理。如果不苟言笑,反而不对。闫妮在这部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闫妮式”的、新颖的管理者形象。她最震撼我的一场戏,是剧中石红杏走到悲惨结局时的爆发。我在做剧本的时候就跟吕超说过这场戏,担心如果演员的表演不到位、感情出不来,就会显得很虚假,不能说服观众。然而闫妮出色的表演,让剧情看起来那么真实和震撼人心。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闫妮周梅森名义
周梅森:妻子是我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最后的真相》黄晓明&闫妮
闫妮:离婚了,仍将前公婆当亲人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周梅森:走在滚烫的时代现场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周梅森:三本书影响三段人生
“佟掌柜”闫妮的财富经
闫妮:我飘零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