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城市韧性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研究

2023-06-21许武华刘程军周建平郑金辉

上海管理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

许武华 刘程军 周建平 郑金辉

摘 要:   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的地区差距,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差距总体呈现出下降—上升趋势,而社会、生态及城市韧性差距总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不同韧性视角下各省内部地区差距明显,地区间差距是构成各韧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QAP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缩小不同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地区差距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分时期结果表明,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时期“十三五”规划时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城市韧性地区差距具有边际递减效应,但正向影响依旧显著。

关键词:  城市韧性;数字经济;韧性差异;Dagum基尼系数;QAP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49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rivers of Urban Resilience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Digital Economy

XU Wuhua1 LIU Chengjun2 ZHOU Jianping1 ZHENG Jinhui1

(1.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School of Zhijia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xing 31203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4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2011 to 2019, the Dagum Gini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gaps in the resilience of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ir subsystems. It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the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gram (QAP).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gap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generally shows a downward-rising trend, while the social, ecological and urban resilience gap generally shows an upward-declining-rising tren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resilience, the gaps between provinces and regions are obvious, and the gaps between regions are the components of the gap.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gap in resilience. The QAP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narrowing the gaps in the resilience of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ir subsystem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marginal decreasing effect 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resilience regions, but the positive effect is still significant.

Key words:   urban resilience; digital economy; difference in toughness; Dagum Gini coefficient; QAP analysis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遭受了自然灾害、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次外部风险冲击,城市作为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首当其冲,发展面临着难以预知的持续冲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人口总计2.27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以其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近1/4的经济总量。人力资本的红利给长三角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其面临的历次风险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强大韧性的城市群是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研究数字背景下城市经济转型、社会保障优化、生态治理变革对探索建设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韧性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者主要进行了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的机理研究、理论剖析,从城市物理要素智能化、经济结构具象化、技术赋能化、韧性提升四个视角展开。①在物理要素智能化视角下,城市间数据要素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渗入物理要素,打通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生态服务设施壁垒,实现数字化物理要素,提高物理要素在城市要素流动网络中的效率。②在经济结构具象化视角下,部分文献表明数据流通过将抽象的经济结构具体化赋能创新型新经济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要素聚集,跨越数字鸿沟,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③在技术赋能化视角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红利为应对冲击收集、分析、存储了大量学习经验,数字化系统深刻把握了应对灾害规律,为韧性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④在韧性提升视角下,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催生了与物流、人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多元化经济生态,在新的技术与环境的双重加持下,增强了城市抗冲击与风险的能力。

综合来看,已有文献深入探讨了城市韧性演化运行机理及数字经济对韧性的提升作用,但这些文献一方面缺少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作用的地区差异的理论探究,另一方面急需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差异之间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长三角地区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的地区差距,剖析地级市层面韧性差距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指派程序从全样本及分时段维度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地区差距的影响效应。

1 研究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参考赵涛等的研究成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其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源于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参考已有研究运用熵值法从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社会韧性、城市生态韧性三个维度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Dagum基尼系数

本文选用Dagum提出的基尼系数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后统称韧性度)差距进行测度,以探究不同省份的韧性差距与来源,具体公式如下:

G= ∑ k j=1 ∑ k g=2 ∑ nj i=1 ∑ ng r=1 |yji-ygr| 2n2   (1)

g≤… j≤…≤ k (2)

式(1)中: 表示所有城市的平均韧性度;yji(ygr)表示j(g)省份内每个城市的韧性度;n代表城市总数量;k代表省份的数量;nj(ng)表示j(g)省份内城市的数量;G为总体基尼系数。式(2)出于计算方便的考虑,对各省份韧性度进行排序,之后对式(1)总体基尼系数G进行分解,即G=Gw+Gnb+Gt。其中,Gw、Gnb、Gt依次表示区域内差距、区域间差距、超变密度。

2.2.2 QAP模型

QAP分析方法在统计学中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它通过计算关系矩阵所构成的长向量的相关系数或者回归系数,之后通过多次随机置换方式来获取不同矩阵之间的系数值,最后判断出不同参数估计值的显著性大小。首先设定关系数据模型如下:

L=γ0+γ1X+γ2Z+U (3)

式(3)中:L、X、Z、U依次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和残差项,数据形式均为方阵;γ0、γ1、γ2为待估参数;xij=xi-xj、zij=zi-zj、yij=yi-yj,即两两地区变量差值。QAP(二次指派程序)中U矩阵自相关问题比较严重,可通过长向量回归与随机置换及统计检验来克服。

1.3 变量选取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DEL),由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表示。控制变量分别为:人力资本(HC),以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数占地区总人口比例来体现;医疗水平(ML),以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表示;投资水平(IL),以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城镇化率(UR),以市辖区人口占地级市总人口的比例衡量;产业结构(IS),以第三产业占第二产业的比值衡量;技术创新(TI),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总人数占地区总人口比值来表征。

1.4 數据来源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19年的数据作为观察值,所有指标相关数据均摘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2 长三角地区韧性总体差距及来源分解

为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韧性的地区差异的空间构成与来源,本文借助Dagum基尼系数通过行政区域划分的方式对长三角地区韧性进行了差异分析。

图1显示了不同韧性下总体基尼系数差异,具体而言整个期间经济韧性总体基尼系数差异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趋势;社会韧性、生态韧性与城市韧性总体基尼系数差异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趋势。

图2显示了省域内不同韧性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①经济韧性下,江苏省内基尼系数随时间变化先下降后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浙江省内基尼系数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安徽省内基尼系数与浙江省内基尼系数变化情况类似。②社会韧性下,三省省内基尼系数演变趋势相近,曲线均存在两个波峰与两个波谷,浙江省自2017年始省内社会韧性差距扩大速度快于其他两省。③生态韧性下,三省省内基尼系数演变形态高度相似,都是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后平稳的趋势。④城市韧性下,三省省内基尼系数演变趋势趋同,与生态韧性基尼系数曲线形态类似。

图3显示了省域间不同韧性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①经济韧性下,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基尼系数随时间变化平稳上升,且上升幅度很小;江苏省与安徽省之间基尼系数和浙江省与安徽省之间基尼系数演变形态相似,均随时间变化先下降后上升。②社会韧性下,三省之间基尼系数曲线形态近似,曲线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 势。③生态韧性下,三省省内基尼系数演变形态高  度相似,都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后平稳的趋势。④城市韧性下,三省之间基尼系数演变趋势趋同,2015年三省之间基尼系数上升与下降的幅度巨大。

图4显示了不同韧性下总体基尼系数差异的贡献组成:①经济韧性下,区域内贡献率与超变密度贡献率逐年平稳增加,区域间贡献率逐年减少。②社会韧性下,组成总体基尼系数的超变密度贡献率、区域间贡献率、区域内贡献率随时间变化较为平稳。③生态韧性下,超变密度贡献率与区域间贡献率随时间波动变化较大,区域内贡献率波动平稳。④城市韧性下,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区域间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贡献率波动平稳。

3 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差异的驱动因素

3.1 QAP全样本回归分析

表2显示了被解释变量为城市韧性的整个样本期回归结果。由于标准化系数是对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因此本文着重对标准化系数进行解释。从系数大小来看,各内在变量的标准化系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投资水平、医疗水平、城镇化率、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进一步验证了上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韧性关系最为紧密,在促进城市韧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韧性地区差距的影响路径,接下来将城市韧性分解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研究。表3呈现了三个子系统的全样本QAP回归结果。模型一调整后的R2为0.676,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对经济韧性地区差距的解释力达到67.6%。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显著为正且标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0.625,另外对其产生显著作用的其他控制变量标准化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医疗水平、投资水平、技术创新、城镇化率,因此通过缩小这些因素在地区间的差异可以有效缩小城市经济韧性变化的地区差距。模型二调整后的R2为0.749,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等因素对城市社会韧性地区差距的解释可达到74.9%。存在显著影响的变量标准化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医疗水平、投资水平、产业结构,此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标准化系数依然是最大。模型三仅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和城镇化率对城市社会韧性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利用技术创新提高城镇化率才是缩小城市生态韧性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及其三个子系统韧性的地区差距缩小发挥着主要作用。

3.2 QAP分时期考察

考虑到五年规划可能存在的阶段性影响,本文基于“十二五”规划时期(2011—2015年)、“十三五”规划时期(2016—2019年)两个不同阶段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韧性地区差距的影响。由表4可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在两个五年规划时期的标准化系数最大,且都对城市韧性地区差距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十三五”规划时期标准化系数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时期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可能的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缩小城市韧性地区差距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控制变量中技术创新与医疗水平标准化系数随时间推移都有所增加,且都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投资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样略有下降且系数较小,城镇化率由“十二五”规划时期的显著正向影响变为“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不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只有产业结构对城市韧性地区差距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但影响强度不大,说明“十三五”规划时期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时期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来缩小城市韧性地区差距。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韧性进行了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QAP分析剖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的地区差距,同时利用二次指派程序进一步探究了缩小城市韧性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①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社会、生态与城市韧性总体差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②不同韧性下各省份内部韧性差距十分明显,其中江苏省内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差距较大。③不同韧性下各省份之间地区差距也十分明显,其中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社会韧性差距较大,江苏省与安徽省之间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差距较大,且地区间差距是构成各韧性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④QAP模型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的地区差距,分时段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差距具有边际递减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①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从而不断缩小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经济发展差距。②各省域要补齐内部城市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差距过大的短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城市之间均衡发展。③拓展省域间要素与资源流动渠道,深化市场分工与合作,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注重绿色科技成果的普及与贡献,缩小区域间生态差距。④推进数字经济在长三角的大力发展,重视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加大对人力资本、医疗水平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数字化迭代升级,加快技术创新缩小长三角城市韧性地区差距,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城市高质量建设,同时也须警惕数字经济过度虚拟化带来的“脱实入虚”困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5):10-34.

[2] 刘满凤, 杨杰, 陈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J].当代财经,2022(1):102-112.

[3] 刘典, 李铎.数据要素视角下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未来展望[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29-135.

[4] 张春敏.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1(7):123-130.

[5] 吴静, 张凤, 孙翊, 等.抗疫情助推我国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3):306-311.

[6] 单勇.跨越“数字鸿沟”:技术治理的非均衡性社会参与应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5):68-75,82,2.

[7] 朱金鹤, 孙红雪.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1(10):1-13.

[8] 徐圆, 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40(7):110-126.

[9] 韓璐, 陈松, 梁玲玲.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城市创新能力[J].科研管理,2021,42(4):35-45.

[10] 丛屹, 俞伯阳.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2):108-114.

[11] 赵涛, 张智, 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12] 张明斗, 冯晓青.中国城市韧性度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18(10):27-36.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
数字化—数字经济及其它
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跨境贸易税收问题研究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税法的改革
国外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