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的价值审定及开发应用

2023-06-21金戎

艺术评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路径民间美术

金戎

摘要:当前,如何传承并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其中,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丰富的造型、内容与文化内涵,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民间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有效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既能优化高校美术课程体系,也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将从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高校美术教学应用民间美术资源的现实逻辑、价值审定与具体路径。

关键词:民间美术  高校美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审定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3-0141-04

为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持续进步的深层动力,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与艺术感染力。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高校要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责任,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充分渗透民间美术资源,此举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完善美术课程内容、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因此,如何挖掘民间资源的审美价值与应用价值,如何借助民间美术资源优化美术课程体系,以及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民间美术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美术教学开发民间美术资源的现实逻辑,以及高校美术教学开发民间美术资源的价值审定,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助力高校教育的深度改革,力图为民间美术资源的高校教学应用构建优秀的案例支撑。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及特点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顾名思义,民间美术就是来源于民间的美术形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展现人民的精神与心理,以及审美需求,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地域性和民俗性。当然,作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很多学者对民间美术相关的内容进行挖掘和补充,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研究体系。张道一指出:“民间美术就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满足生活需求和生活中的审美需要为目的,以人民群众自己制作的满足日常生活中使用和需求的东西为典型代表的艺术形式總和”。

从创作主体角度讲,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群体艺术,具有淳朴、自然的创作特点。从艺术类型角度讲,民间美术是区别于文人美术、宫廷美术以及商品美术的特色艺术,具有地域性、本土化特点。从艺术功能角度讲,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信仰、礼仪及生产生活需要而创作的具有独特造型与文化内涵的生活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特点。从文化传承角度讲,民间美术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驱动力。

(二)民间美术的特点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独特的创作理念与文化内涵是推动美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民间美术具备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美术在形式与内容上也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地民间美术具有共同的审美属性与实用属性。如剪纸、刺绣、瓷器、石雕、服饰、绘画、印染等美术形式,既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更彰显了人民群众对审美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尽管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与特点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基层群众共同审美情趣与文化风尚的体现。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下,不仅艺术类院校设置有美术专业课程,其他综合类院校也相继开设美术类课程,其最终都指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资源能够为高校美术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美术设计专业而言,民间美术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出兼具传统与时代感的优质作品。例如,在审美价值方面,民间美术作品往往象征或代表着特定寓意与文化风俗,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独特审美倾向或文化精神,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实用价值方面,诸如瓷器、服饰、刺绣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或文物价值,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是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特定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资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与创作素材,进而创作出既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又彰显中国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中国民间美术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和时代意义角度来看,其开发与应用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美术教学开发民间美术资源的现实逻辑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资源优势

高校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平台,关系着人才是否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高校具有丰富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与安静的教学环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美术资源,不仅可以践行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要求,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换言之,高校不是一个“闭塞”的场所,而是一个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重要使命的关键主体。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且更加专业,能够为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科研、教学等方面优势。因此,较之其他社会主体,高校在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由此可见,为践行“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助力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传承、创新民间美术资源的使命,培养出具有文化使命的高素质人才。

(二)拓展学生审美视野的教学需求

基于自身的地域属性,民间美术往往承载着独特民风风俗与审美观念,并成为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兼具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寄托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美好寓意与生活追求。因此,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进行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是高校美术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在造型、工艺、人文内涵、伦理观念、审美倾向等方面具有独特追求,是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与创作素材的重要載体;另一方面,基于自身的多重价值,丰富多元的民间美术资源能够助力学生突破单一美术造型或审美倾向的局限性,进而拓展审美视野、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正如丰子恺所言,“固学习艺术科必先涵养其感觉,使之能明敏而摄受艺术”。作为一门需要“涵养感觉”的艺术学科,美术科目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艺术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显然,民间美术资源独特的创作理念与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涵养学生的艺术感觉与文化品位,进而创作出具有审美、人文、实用等价值的优秀作品。

三、高校美术教学开发民间美术资源的价值审定

(一)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家族内部单一的纵向传承是主要模式,而更广维度的横向交流则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承渠道的闭塞。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往往掺杂了更多功利性目的,即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尽管能够反映特定的民俗文化,却也淡化了民间艺术的淳朴、自然与文化意蕴。如民间美术中,部分工艺作品的文化寓意已然在商业化潮流中渐行渐远,即便有抢救性保护措施,但能够留存下来的或者兼具人情味与文化内蕴的特色民间作品少之又少。民间美术具备地域性特征,是地方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因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主体,自然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将民间美术资源渗透到高校美术教学中,既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革新美术教学理念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民间美术的创作理念与文化内涵,还能够有效丰富本专业的创作维度,如皮影、剪纸与设计类课程的融合,以及泥塑造型与绘画课程的融合等,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也能拓展创作思路。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民间美术的丰富造型与表现形式,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意愿,进而创作出更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当然,高校美术教学与民间资源的结合是相互赋能的过程,如民间美术也可以借鉴现代美术的材料媒介与表达方式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

(二)有助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文化强国”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美术资源被引入高校美术教学中,既推动了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也丰富了艺术创作内容。由于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存在紧密关系,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创作素材、激发美术探究兴趣与创作灵感,进而优化学科知识架构与创作技能,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美术类相关学科的培养目标。如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为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内容必然要丰富多元,尤其是要系统学习民间美术理论与创作理念,因而在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方面相对成熟。当然,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绘画类、设计类专业也需要借鉴民间美术资源的造型、文化意蕴、创作观念,因而需要根据专业需求适当调配民间美术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美术类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由此可见,民间美术资源对推动高校美术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较之学院派美术,民间美术的突出特征是地域性与淳朴性,是当地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质朴、直观反映,因而少了程式化与系统化的理论指导。换言之,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更贴近实际生活,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类型,显然这与学院派美术的程式化教学具有不同的审美视野与表达技巧。通过渗透民间美术资源,学生能够突破既有审美倾向的局限性,并从生活维度拓展创作思路,从而提高审美视野。在现代艺术创作过程中,优秀的艺术家往往会在作品中汲取并渗透民间艺术的相关概念或创作理念,既能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如现代绘画主观性、单纯性的色彩表达灵感来源于民间美术,这种主观性即主观意念的表达,不是客观现实主义创作,这正是学院派美术所欠缺的审美视野。从这个角度讲,以民间美术为教学切入点探讨艺术创作的多元视野,既能拓展学生的审美格局与创作思路,也能推动高校美术教学革新。

(四)有助于民间美术与艺术创作的双向赋能

如上文所述,民间美术的地域属性决定了其形式、内容、创作思维、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间美术资源,不仅符合当前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更能推动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一方面,民间美术的平民化造型、对称式构图以及随意性色彩搭配等创作理念,能够在现代设计、绘画等艺术创作中重新焕发光彩;另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能够助力学生从生活化视角重新审视表现事物与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而创作出兼具文化内蕴与时代特点的作品。从艺术家角度讲,其任务就是运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和谐与普遍的均衡”,并以独特艺术形式呈现。如民间美术中的文化寓意、造型语言、染色理念等元素,即民间艺人对所表现事物的独特呈现形式。

四、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应用

(一)教师美学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教师美学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是关键。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涉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理论,逐步健全自身的民间美术理论,提升美学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相对熟练的实践技能,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民间美术资源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转化”,即根据教学需求与资源现状编制成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的体系化课程,而不是无目标的资源硬性植入。显然,这需要教师同时掌握民间美术理论与实践技能。当然,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关于民间美术课程的科研工作,如分析民间美术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以及与现代美术创作的关系等,有助于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作为高校而言,针对教师在民间美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缺席”现象,更要完善教师理论。如邀请民俗学专家进行交流或学术研讨,从民俗学角度理解民间美术及文化意蕴;如主动申报民间美术创作项目,以具体项目促进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如组织教师下沉生活,主动向非遗传人或民间艺人请教民间美术创作理念与技能等,既能推动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也能在理念与技法融合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美术的呈现形式。

(二)借助民间美术资源优化美术课程体系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综合类与师范类院校在民间美术课程设置方面也需要各有侧重。如师范类院校,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教育人才,因而要注意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来设置民间美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更重要的是,为推动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高校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将地方性美术资源恰当融入美术教材与教学大纲中,从而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再如综合类院校,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美术选修课或必修课。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公共选修课,如民间美术鉴赏,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特点、工艺流程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进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鉴赏课程之外,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创作理念、表达技巧与具体制作工艺,并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如剪纸艺术,学生不仅要掌握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与文化内蕴,还要掌握剪纸的构图原理、造型理念、表现技巧等,进而拓展创作思路。如泥塑艺术,通过揣摩其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技法,学生能够在造型运用方面更加自如地处理人物的结构、表情与体积关系。当然,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如民俗文化馆、民间美术展览会、民俗艺术机构等,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民间美术的材料运用、工艺流程以及技法表现等。由此可见,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更侧重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眼界拓展,而实践课则是指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但无论如何,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对优化美术课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敞开大门办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人文资源。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责任,敞开大门办教育是高校必须坚持的教学观念,也是推动民间美术资源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如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并健全校企合作制,助力学生在真实实践情境中丰富创作素材、获得创作灵感、领悟民间美术的魅力。当然,高校也可以在校内专门设置民间美术研究机构,旨在搜集、挖掘、整合、研究当地民间美术作品或相关资源,以此构建民间美术教学平台。需要指出的是,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需要与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如聘请民俗学专家、民间美术研究专家、民间艺人以及艺术企业的专业人员到校共同教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发挥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资金与民间美术专业人才的引入是推动民间美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落实、落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的必然之举。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进一步增强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理解,并在高艺术视野与文化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总而言之,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才能实现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结语

隨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极具特色的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尤其是城市化、工业化技术的渗透,已然改变了民间美术原有的人文魅力与文化意蕴。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推进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而言,更需要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上发挥应用的主体作用。对此,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发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是一个有效切入口,不仅能够完善美术课程内容体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与创作思路,进而创作出兼具文化意蕴与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丰子恺.艺术趣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02.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16.

[4]丛小桦.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14,128.

[5]张坚.西方现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15.

猜你喜欢

高校美术教学路径民间美术
云南高校美术采风教学的应用研究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试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互动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