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环三阶: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英语教育戏剧融合 中国故事文本的探究与实践

2023-06-20姜琢瑕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项目化学习

摘 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中职英语新课标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借助教育戏剧方式,结合“立、悟、省、践、展”五个环节推进项目化学习,提升中职学生对于中国故事的理解力、中国文化的感知力和中国声音的表达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项目化学习;跨文化理解

作者简介:姜琢瑕,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商贸职高。

一、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目标下需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跨文化理解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为新时代中职英语教育的实践者,英语教师担负着增进跨文化理解的新使命,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脚于中职英语课堂,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挖掘中国元素,鼓励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

要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就必须了解中国故事的英文讲述方式。在中职英语新教材中,中国元素有机穿插在各个教学单元中。教学内容涉及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历史名人、科技文化成就等丰富内容。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内容,通过语言素材学习和课文主题理解,联系中国文化元素并加以拓展,挖掘思政主题,寓思想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并将其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但是针对“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命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本内容需整合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教材文本之外补充一定数量的合适规范的语言文本。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都有挖掘中国元素、补充相关故事链接的主动意识和需求。但从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看,大多补充叙事文本来自网络搜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补充材料的权威性也有待考证。有些文本虽然具备权威性,但语言难度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

(二)文本处理待创新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中国元素文本的处理方式又回到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上。学生在这类“字词解析—句子翻译—文本背诵”的机械操作方式下,无法激活对中国故事文本的热爱与探究热情,更难自发体验故事的文化内涵和思政主题。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主动讲述中国故事的自驱力,教师也会厌倦甚至质疑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其次,多项研究都表明,仅凭视觉和听觉来理解和记忆信息是不够的。在笔者对本校中职学生的一项问卷中显示,有参与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模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三)主题意义待挖掘

中国元素文本的讲授与解读,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讲述中国文化的语言机制,构建故事讲述的结构框架,还要意识到内嵌于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文化元素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在于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成就,更在于通过这些优秀文本自身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科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探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带领本校英语教研组的几位教师组成项目实践小组,依托学校的选修课项目,在本校高一学生中开展了英语中国故事文本新读法的主题教学探究与实践。本项目旨在基于核心素养,运用有效的手段,开展中国故事的文本解读与主题探究,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一)文本材料選择

实践小组成员首先商议并确立了选择补充文本的四维标准,即权威性、易读性、关联性与思想性。本实践项目中所需所有中国元素文本的中国传统故事、寓言神话或人物传记,均关联新教材两册基础模块每个单元的核心人文思想主题。项目组成员依据“用简单的语言也能讲好故事”这一原则,对原始文本进行了改编,使之更贴近中职学生的语言掌握现状,并体现了难度递进阶梯。所有文本材料按主题思想划分为“智慧”“追梦”“奋进”三个主要篇章。

(二)教育戏剧的运用

本项目的授课对象为中职高一年级学生,根据英语课标要求,学生已储备了 1500左右的单词,但对于用英文讲述传统文化仍然很陌生,也很难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使用猜测等阅读策略以及工具书使用策略学习新词、词组和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在项目实施中运用了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主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其中去检视与学习更多的有关内容”。它被认为是最契合 “全人教育” 和 “终身教育” 的艺术教育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学家霍华德 · 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1983 年发表的《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戏剧在实施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是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诉求的教学方式。戏剧将故事的力量还原并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安全的戏剧环境中,同理不同人生角色,并在情景运用中去感受语言之美与人物之精神。它是一个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目的在于让参与者在不断反思与讨论中反思自己、反观世界,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思想、感情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文化自信、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

基于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实践组成员设计开发了“五环三阶”项目式学习课程,在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三阶”指的是本项目中学生能力提升的三个阶段,即“基于阅读策略的文本理解力”,“基于思维差异的文化感知力”以及“基于自主学习的故事表达力”。“五环”指的是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立、悟、省、践、展”五个环节。

三、教育戏剧融合中国故事文本的项目化实践

笔者将以本项目中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为例,论述教育戏剧方式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感知力与表达力。

(一)关联教材“立”文本

本次教学实施主要关联中职英语新教材模块一第七单元的阅读课部分。在课文中,学生学习了京张铁路的建设过程以及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具备了描述此类事件的基本词汇与句型。学生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表达谈论中国人第一条自行建造的铁路背后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可贵品质。

实践组在对本课主题思想进行提炼时也邀请了部分参与学习项目的学生共同进行头脑风暴。最后大家针对京张铁路建设时凿山挖洞这一主要施工难点,链接中国传统故事,确定使用《愚公移山》这一经典寓言来作为本课的链接文本。本故事体现的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毅力也与课文主题遥相呼应。

一个好的故事要能立于课堂,更要立于学生内心。本文经过改编后,难度与学生的词汇水平大致相当。故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本环节的第一个任务借鉴了教育戏剧中“Roles on the wall”,请学生结合对文中人物的想法及情感的认识,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画像,并贴在教室的墙上。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已有映像,并能在后期的活动中更直观地体现学生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变化与深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篇大意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信息四步法,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归纳总结文本中的人物characters、场景setting、问题problem、解决方法solution 四类关键信息。借此方法,学生对故事框架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动机先行“悟”精神

动机从内部驱使人物达成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动机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 它是背后的推动力,是人物要达成目标的理由。 在本环节中,学生将从多角度分析愚公及家人决定移动两座大山的动机。仅靠文本中两座大山对愚公一家造成的困难的叙述显然不够,学生需要获得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本环节中,教师主要借助了教育戏剧范式中的坐针毡“Hot seating”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角色,可以是愚公、妻子或者儿子。然后学生作为该角色单独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张椅子上,其余同学围坐在周围,每个人准备一问题轮流提问。比如有学生问“两座大山对你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觉得在移山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支持你丈夫的做法吗?”。

尽管像是在接受拷问,活动中还是有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坐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回答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现他们想象力和场景构建能力的机会。同时坐针毡者必须要探索扮演角色的动机、思维原则及想法,并通过投入所扮演角色的主观态度及立场去表达和阐述观点。在这个环节的推进下,愚公移山的动机被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那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坚韧品质也同时呼之欲出。

(三)情境迁移“省”主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所了解的能够体现愚公精神的实例。有人提到了疫情期间的医务工作者,建国初期“两弹一星”的研究员,也有人讲到了感动中国的天津老人白方礼。愚公一家不甘于命运,不畏惧困难,通力协作的精神从故事中辐射出来,闪现于每一个不同的时代。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找到故事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自身学习生活的关联点进行内省,充分发挥中国故事的育人作用。教师以“你家门口的那座山”发问,让学生思考在人生道路上出现过或可能出现的困难。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一座貌似不可逾越的大山,你是选择认命躺平还是绕而远之,亦或是像愚公那样拿起微不足道的镐铲?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环节的设计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展开了戏剧活动“Conscience alley”(良心小巷)。教师延续上一个活动,选择一个学生提交的情境。该学生从代表他内心不同想法的同伴队列中间穿过,然后谈一谈在这个过程中听从了哪一个声音,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通过将文本情境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国故事的精神力量也真正成为学生们人生路的鼓舞力量。

(四)剧本创编“践”真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简单英语剧本的编写。教学先明确了剧本创编的主题、格式等具体要求。学生可以在愚公移山这一故事中选择一个场景,或者选择能体现愚公精神的事例改编,也可以基于自己的真实经历进行创编。要求完成一个主题明确、有适当冲突的五分钟左右的独幕剧。学生自行组队,分工进行场景选择构思、人物设定和台词设计。完成的剧本上传至网络平台,由学员进行网络打分评价。

(五)舞台演出“展”风采

在经过上一环节的剧本创编和评价后,脱颖而出的五个优秀作品有机会在舞台进行展演。学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教师可选择学校多功能厅的大舞台,尽量满足参演学生的服装道具和舞美要求。而学生则自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剧本未能入选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几个作品的编排及演出中。演出当天,学生的表现亮点频出,中国故事在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下熠熠生辉。

四、反思与展望

(一)教育戏剧提供更大舞台

通过本项目实践,笔者发现运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完成文本下的自我构建,更好重塑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用戏剧改编文本的过程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把这种方式迁移至课堂外,成立了戏剧小组,将经典故事改编成英语话剧并排练演出,参加各类展演及比赛,在更大的舞台上演绎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了中职学生的世界眼和中国心。

(二)项目化学习助师生相长

项目式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戏剧元素的融入,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项目式学习可以拓宽学生英语的学习渠道。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实现对文本的戏剧化解读及演绎,是对教师提供的故事文本的深度二次加工,更是对课本内容高层次的主题升华。

(三)资源建设有序跟进

通过本次中国故事新读法的项目实践,参与者们积累了具备一定规模和规范性的故事文本。后续工作中,我们计划将课堂实践中学生对文本戏剧化改编所形成的剧本也选取部分优秀作品收编其中,进一步完善中国故事文本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教材,结合线上平台建设在线資源库。我们将着眼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体验用戏剧的方式演绎、感知中国故事中承载的文化基因,向更多、更大的舞台喊出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斯明诚.用英语演中国故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外语学刊,2010(6):135-137.

[4]苏仁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2):43-45.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项目化学习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