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研究

2023-06-20房瑗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老年群体

摘要 本研究运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以抖音平台为例,以老年群体利用短视频进行的叙事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老年人的短视频叙事进行研究,探析老年人以短视频的方式所呈现的日常生活,讲述的生命故事背后的丰富意涵,在此基础上研究这种叙事行为在帮助老年群体实现自我价值认同、获得社会资本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着丰富、多元的叙事实践,这种叙事实践不仅丰富了这一群体的精神生活,帮助其继续释放自身价值、提升幸福感,也让这一群体有机会用新的方式与社会重新建立连接,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通过再就业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呼应着“积极老龄化”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 老年群体 短视频叙事 积极老龄化

作者信息

房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

“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逐步向中度老龄化社会过渡,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2021年5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6亿,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8.7%,比2010年高出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约为1.9亿,占全国人口的13.5%。《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将于2050年左右达到峰值,届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9%。[1]在正视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局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背后的机遇。

传统的老年理论认为,步入老龄阶段意味着同社会发展进程的“脱离”与“断裂”,老年人将不可避免地退出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交关系。换言之,老龄化就是一个逐渐远离主流社会的过程。[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老龄化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国外学者先后提出了成功老龄化[3]、生产性老龄化[4]、健康老龄化等理论。基于此背景,世界卫生组织也倡导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政策框架,反对将老年人视为完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和社会负担,提倡将他们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这一群体的社会参与,在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健康和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这种社会参与也包括了老年人的网络社会参与。

在当下积极老龄化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拥抱数字技术,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结交更多朋友,甚至出现了一批老年网红。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也为老年人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生活、谋求商业变现的舞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抖音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为当代老年人获取知识、社交娱乐、展示自我提供了新工具,在帮助老年人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连接、增进其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参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根据抖音调研数据,截至2021年4月,抖音平台60岁以上的创作者累计创作超过6亿条视频,内容类型包括才艺展示、亲子互动、美食美景、动植物养护等,累计获赞超过400亿次。

数据表明,老年群体的内容创作潜力巨大、自我表达意愿强烈,为短视频平台贡献了丰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既有研究表明,伴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在晚年时期普遍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面临着社会互动与社会资本的压抑,这一群体存在自我表达、自我实现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的需求。老年社会学理论认为,老年群体需要通过新的社会参与、新的角色体验来降低其由于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不适,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在社会网络中积累社会资本,弥补自身在社会参与中的弱势地位。[5]

本文以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内容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7个由老年人直接运营或出镜的抖音账号,观察、分析老年群体在与平台、粉丝的互动中生产出何种内容,如何利用内容生产进行商业价值变现;同时将传播效果指标纳入研究,探讨什么样的内容能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为更多老年人进行以短视频为载体的自我表达提供经验指导,同时结合评论区内容、网络上的访谈资料,探寻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叙事的动机和面临的障碍。

选取内容账号主体:“我是田姥姥”“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高彩萍和乔老爷”“末那大叔”“陕西老乔”“罗姑婆”“诉爷”。粉丝量、点赞量、作品数量等数据的收集时间均截至2022年8月1日。

选择抖音平台作为研究案例,是因为抖音作为国内用户体量最大、日活跃用户数量最多的短视频平台,汇集了海量的用户和数据,内容池庞大,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选择平台内粉丝量较多、较为活跃的老年账号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并非是将研究视角内缩于“老年网红”,而是出于对样本量、内容完成度、分析价值等指标的考量。平台内粉丝量较多、较为活跃的老年账号主体进行的短视频叙事大多比较完整,内容完成度較高,且样本量大,具备一定的分析价值和代表性;在样本的多样性方面,本文也尽量遵循了差异化、多元化的原则,选取了不同身份标签的老年用户进行研究和观察。

本研究综合考虑该群体接触短视频平台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对老年群体金融相关信息调查的样本标准,将本文的研究对象“老年群体”确定为年满60周岁的人群。

二、研究问题与分析过程

(一)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

在当今社会,短视频承担了抚慰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受平台媒介特性、平台规则、用户观看习惯的制约和影响,短视频平台的叙事其实是在传统的影像叙事框架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和取舍,将次要的故事情节进行精简,人为地建立一种连续性,在有限的内容容量中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国内学者对短视频的叙事研究大多聚焦于新闻类短视频的叙事,也有学者将目光转向乡村短视频、综艺类短视频等垂类,研究视角比较垂直,大多聚焦于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自我呈现[6]、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平台使用行为及动机[7]、老年网红的短视频叙事策略进行解读[8]等主题,鲜少对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内容本身进行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广义上的社交媒体平台,未具体到短视频平台本身;多将老年群体作为社交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关注社交媒体对于促进老年人获得社会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诸如提供认知刺激、改善认知健康[9];克服孤独,缓解压力,提高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10];建立社会资本[11]。或是聚焦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即享受、参与社会接触以及提供和接受社会支持,[12]鲜少将老年群体作为一个有创造力、有表达欲的内容生产者进行研究。

(二)研究问题

1.在故事层面,老年群体在短视频作品中是否存在直接的个人观点输出?这种观点的输出以及叙事主题的选取、不同的事件组合方式是否显著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

2.在叙事层面,老年群体的短视频整体呈现何种叙事风格?叙事风格及叙事人称、短视频标题与视频受欢迎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3.在叙述行为层面,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对抖音特效的应用程度如何?叙事手段与视频受欢迎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4.在商业变现层面,老年群体利用短视频进行商业变现的程度如何?这种商业行为是否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本文期望通过定性分析,探讨老年人在短视频叙事中渗透的具体价值观,以及短视频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老年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三)分析过程

1.内容分析过程

本研究首先采用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将每个账号主体的内容列表随机编号,对于作品数量少于100的账号主体,规定抽样间隔4;对于作品数量在100到200之间的账号主体,规定抽样间隔9;对于作品数量在200到300之间的账号主体,规定抽样间隔13;对于作品数量在400到500之间的账号主体,规定抽样间隔20;对于作品数量大于600的账号主体,规定抽样间隔35,将抽取的样本以视频为单位进行编码,并从故事、叙事、叙述行为、商业变现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最终,“我是田姥姥”“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高彩萍和乔老爷”“末那大叔”“陕西老乔”“罗姑婆”“诉爷”抽取样本数分别为21条、16条、19条、18条、19条、18条、19条,共计130条。

根据本文所借鉴的叙事学理论,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故事,第二个层面为叙事,第三个层面则是叙述行为,最后一个层面是商业变现。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故事层面,超过80%的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内容中不直接发表个人观点;从叙事主题来看,以家庭互动小剧场作为叙事主题的样本最多;从事件组合来看,连接式的事件组接方式最多。(见表4)

视频内容是否直接、显性地输出个人观点【F=3.553,p<0.01】①、叙事主题【F=4.640,p<0.001】显著影响视频点赞量,直接输出个人观点的视频内容受欢迎程度更高。(见表5、表6)

老年群体短视频叙事选用的事件组合方式显著影响视频点赞量【F=3.578,p<0.001】。相對而言,交替式的事件组合方式更受欢迎,连接式的事件组合方式次之,嵌入式的事件组合方式最不受欢迎。(见表7)

老年群体短视频的叙事风格总体而言比较轻松,其中叙事风格为轻松搞笑的视频最多,从叙事主体来看,老年人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视频作品最多,这说明老年群体在讲述自身故事的时候具备一定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愿意敞开心扉,面对镜头主动进行自我表达,分享人生经验,而非仅仅成为家人镜头里的一个表演者。(见表8)

老年群体短视频的叙事风格显著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F=3.769,p<0.001】,叙事风格慷慨激昂的视频作品最受欢迎。(见表9)

老年群体短视频的叙事主体显著影响视频点赞量【F=4.258,p<0.001】,老年人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视频作品,相较于家人以第三人称讲述老年群体故事的视频作品更受欢迎。(见表10)

老年群体进行短视频创作时使用抖音特效以及拍摄视频时的转场次数存在较大差异,这反映了老年群体内部在视频的策划创意、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11)

在商业变现层面,大多数老年群体的短视频样本中没有植入广告,在广告植入形式上,台词植入和剧情植入是最主流的两种植入方式。(见表12)

老年群体利用短视频进行广告植入的商业行为显著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F=3.298,p<0.05】,有广告植入的视频作品平均点赞量低于无广告植入的视频作品。(见表13)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广告植入方式显著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F=2.729,p<0.05】。广告植入方式为场景植入、剧情植入的短视频作品平均点赞量最高。(见表14)

2.文本分析过程

短视频内容经过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的一系列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传达事实信息、表达抽象意义的叙事文本。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选取各账号的置顶视频,从故事、叙事、叙述行为、商业变现四个维度进行文本分析。之所以选择每个账号主体的置顶视频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置顶作品可能是创作者认为最有价值或最具纪念意义的作品,更能够反映创作主体的意图、创作风格,具备分析的价值。

反差感是短视频平台上的老年群体凝聚粉丝的重要“法宝”。反差感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剧情类短视频中通过意料之外的搞笑结尾,或前后对比的时尚换装来形塑;二是老年群体在短视频中主动背离大众经验记忆中的老年形象,尝试跨圈对话。比如“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喜欢以变装、动作卡点的形式呈现视频内容,大胆尝试各种曲风、搭配各式造型,并以此与粉丝互动。在意义建构方面,这种年轻化的生活态度、容貌、身体与80岁的年龄之间形成强大的反差,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拉近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也展现出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各自的美好和意义这一理念。

例如,“末那大叔”的视频大多以老人的儿子作为叙事者进行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多种抖音特效,以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素材,将老年人置入一个氛围祥和的家庭场景中,展现一幅尊老爱老、充满幸福感的家庭生活图景,为老人营造一种与人们固有认知中老年人粗糙、从简的生活状态存在反差的“精致感”,展现一幅精致、幸福的老年生活图景,输出一种不服老、不凑合、无论多大年纪都要认真生活的价值观。“我是田姥姥”的置顶视频均以家庭搞笑互动小剧场为主题。视频以老人的外孙为叙事者,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老年人负责出镜表演,采用连接式的事件组接方式,运用多种抖音特效,整个视频呈现轻松搞笑的基调。在意义建构方面,置身于日常场景的表演创作更能唤起观看者的共情,稀释了距离感,展现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亲子关系带给老年人的快乐。“诉爷”的置顶作品全部由儿子拍摄,所有视频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位老人坐在窗边弹奏钢琴,一镜到底展示老年人用身体语言进行的叙事,采用了留白的叙事策略,没有旁白和解说,但是在意义建构上,体现了老年人对钢琴的热爱、尊重,以及弹奏的曲子对他而言独特的意义。

“陕西老乔”“罗姑婆”“高彩萍和乔老爷”的视频则以老年人自身为叙事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陕西老乔”整个作品围绕着“腌萝卜”这一核心主题,展示老年人将完整的萝卜变成腌萝卜的全过程。不运用抖音特效辅助叙事,叙事风格朴实,突出实用性,老人会在叙事中加入几句陕西方言,增加趣味性。“罗姑婆”的视频围绕着“精致”展开叙事,用搞怪的画风展示乡村老年人带有反差感的“精致”,整个视频呈现轻松搞笑基调。在意义建构方面,在老年人“真精致”盛行的当下,这种出人意料的“精致”反其道而行,为其收获了很高的流量。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以我为主:主体性与老年群体价值观的表达

经过对叙事研究各个层面的指标与视频点赞量之间的定量分析,本研究认为,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显著影响其视频的受欢迎程度。这一研究发现并不指向这一群体自身在短视频叙事中一定存在某种先验性或叙事框架,而是意在说明故事、叙事、叙述行为等方面都对视频的受欢迎程度产生影响。本文第二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含有直接的个人观点输出的视频内容【F=3.553,p<0.01】以及老年人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视频内容【F=4.258,p<0.00】受欢迎程度更高。这其实反映了主体性在老年群体进行短视频叙事、利用这种叙事塑造理想化老年形象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大部分老年人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实现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的自我表达与叙事:一是自身努力学习数字技术,掌控包括策划、拍摄、剪辑、上传等在内的叙事流程和渠道;二是借助他人的技术支持进行自我叙事与呈现,其中以从家人处获得的代际支持为主,包括在第三人拍摄的视角下作为主角出镜,或自己拍摄、叙事,依靠第三人进行剪辑、上传;三是专业的MCN机构发现了老年群体的叙事潜力与价值,从而对其进行包装与运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末那大叔”“罗姑婆”等就是专业化团队运营的账号。

老年群体依靠MCN机构的技术支持并不意味着对自身叙事主体性的放弃,不可否认的是,MCN机构对老年人视频账号的运营可能贯穿于策划、人设包装、拍摄、后期等环节,如果MCN机构将老年群体视为盈利的工具,刻意营造某种人设,确实存在着遮蔽这一群体敘事主体性的风险,造成对老年人叙事行为的限制;但是,是否依靠MCN机构的支持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如果老年群体将MCN机构作为提升视频质量、辅助叙事与表达的工具,则不仅不会损伤其叙事的主体性,还会对这一群体的自我表达与叙事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末那大叔”“罗姑婆”虽然选择了依靠MCN机构进行视频的包装和美化,但他们也都是成名之后被专业团队发现并寻求技术支持与合作,并非从起初就为MCN机构营销。这些老年人依然会面对镜头,以第一人称讲出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悟、生命哲学,给短视频平台上的用户注入情感力量。

(二)坚守与创新:老年身份与青年话语相得益彰

如前文所述,老年群体借助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叙事和表达重回主流社会,增强自身的可见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老年人既没有委曲求全,一味地迎合资本市场,放弃自身的主体性,而是以自己为主体进行叙事与表达;也没有固守陈旧的话语模式,而是借助短视频这一流行的内容格式,借用青年人的话语元素进行拼贴式叙事,在坚持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尽量向青年人习用的表达方式靠拢。

本文第二章的文本分析发现,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整体呈现出拼贴式的风格,这一群体在叙事过程中对于积极话语的拥抱、衰退话语的抵抗以及对青年话语的借用构成融合的叙事特征。约翰·克拉克首次将拼贴概念应用于青年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研究,拼贴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专门术语,指向一种即兴创作或改编的过程,换言之,客体、符号或行为被嫁接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中,从而产生新的意义。[13]拼贴者对一些话语形式的改写、颠覆和延伸,实现了传统与现实的融合,呈现了多元的文化。

具体而言,在身份表征层面,“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的叙事行为既包含对老年群体的典型身份特征的展示,如在昵称里体现“奶奶”的身份,也包含对于年轻审美与时尚潮流的靠拢;在叙事内容层面,“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罗姑婆”“末那大叔”“高彩萍和乔老爷”的叙事内容都既紧贴老年群体的典型身份特征,比如,汪奶奶站在80岁老年人的立场上,为年轻人输出人生哲学、情感指导,“末那大叔”则输出老了也要精致生活的人生态度;又包含对青年话语资源与流行文化元素的借用,比如,汪奶奶经常拍一些年轻人中流行的变装、卡点视频;“末那大叔”在展示精致生活的同时,也会尝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种强主体性和拼贴式的叙事实践,老年群体在塑造理想化老年形象的基础上,抵抗着关于自身的衰退话语和刻板印象。一方面,这种衰退话语体现在老年个体层面的身体叙事中,认为变老意味着生理机能与外表吸引力的下降,在强调“快乐、享受和移动能力”的消费文化以及以美好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中尤为如此;[14]另一方面,这种话语也指向老年群体在社会意义上的衰退,在社会价值层面,退休后的老年群体从之前的社会角色、社交关系中退出,从社会中心退居到边缘。[15]在社会评价层面,老年群体常常以“孤单寂寞、晚景凄凉、易受欺骗、数字难民”等形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而且经常受到年龄偏见,个体经历的多样性往往被忽视。[16]

短视频平台上的老年群体一方面强调自身的年龄及身份特征,另一方面采用年轻化的语态和潮流元素,回应积极老龄化语境中对于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树立“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理想化老年形象,对积极话语进行延伸。他们通过“积极、青春”的叙事行为刷新着公众关于这一群体的固有认知。[17]

(三)再社会化的老年人:积极叙事带来的社会资本积累

结合本文第三章的文本分析以及网络上的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老年群体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叙事与自我呈现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也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在与粉丝的互动中实现了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的延展,这不仅满足了其基本的社交需求,也让这一群体作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自身的再社会化。“高彩萍和乔老爷”作为失独父母,曾在采访中解释自己拍抖音的动机,一开始,是为了让儿子的粉丝放心,也让自己走出悲痛,安慰儿子的在天之灵,通过做菜等生活视频,延续儿子的品牌。“罗姑婆”也多次在其发布的视频中和粉丝谈心,敞开心扉,告诉粉丝她通过拍短视频可以获得多少收入,得到了多少年轻人的关心和喜爱,表达其通过短视频平台被更多人关注、喜欢、鼓励、支持的快乐;“末那大叔”在视频中记录自己探索新鲜事物的经历,以此实现跨圈对话,鼓励年轻人大胆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老年群体在抖音平台上丰富的叙事行为反映着这一群体自我表达、自我实现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的需求,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在帮助老年群体更加平等地通过短视频叙事获得社会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部分老年人进行短视频叙事的初衷可能并非为了商业变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叙事实践确实能够提高这一群体的商业转化能力。

根据本研究观察,老年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之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变现路径:首先,最主要、最简单的变现路径就是直接在短视频内通过道具、场景、情节等方式植入广告;其次是利用积累的粉丝基础进行直播带货,这种变现行为脱离了短视频内容本身,但是没有脱离平台;第三种就是利用自身積累的影响力参加线下活动,谋求商业变现。据腾讯深网报道,“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的单条视频内容合作报价达到35万元,在2020年7月汪奶奶参与联合主持的一场直播里,网友下单额度则超过600万元。“高彩萍和乔老爷”通过短视频叙事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粉丝,从而获得了延续儿子品牌的能力,他们在视频里接商业推广,精心安排视频中的植入广告,完成了再就业。“末那大叔”并不是做短视频内容起家,但拍摄短视频仍为其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资本,他们参加知名品牌举办的线下活动、在平台上直播带货、在视频内植入不同类别的广告,具备很可观的商业变现能力。

本文对老年群体发布的短视频作品评论区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数粉丝对老年人利用短视频进行商业变现的行为还是持较包容的态度,会恭喜老年人接到推广,并认为自己也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是本文第二章的数据分析显示,老年群体在短视频内植入广告进行商业变现的行为会显著影响视频的受欢迎程度,有广告植入的视频作品受欢迎程度低于无广告植入的视频作品。而且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老年群体短视频的广告植入形式较单一,以台词植入和剧情植入为主,但是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广告植入方式为场景植入、剧情植入的短视频作品相较于台词植入、道具植入的短视频作品更受欢迎。

这说明,虽然大多数粉丝对老年人的变现行为持包容态度,但是总体而言,短视频平台用户还是更青睐内容纯净度较高的作品。换言之,老年群体利用短视频进行商业变现如果不注意方式,很可能对视频的受欢迎程度造成负面影响,应该慎重选择变现路径。在视频内植入广告时,应将视频的流畅性和整体叙事结构的完整性纳入考量,尽量选用场景植入、剧情植入等更加隐蔽、自然的广告植入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降低观看者的排斥心理,谨慎选用台词植入、道具植入等过于直白的方式,避免生硬的广告植入打断整体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影响观感;老年群体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商业行为和短视频叙事内容隔离,利用短视频叙事积累的流量和社会资本单独变现,比如尝试直播带货、参加线下商业活动等方式。

结语

从研究结果来看,老年群体的短视频叙事行为、叙事内容,以及这种叙事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带给老年人的影响远比普遍认知中的要丰富和复杂。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着丰富、多元的叙事实践,这种叙事实践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帮助其继续释放自身价值、提升幸福感,实现职业以外的自我认同,也让他们有机会用新的方式与社会重新建立连接,顺利完成再社会化,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得更多变现的可能,通过“再就业”改善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条件。在这些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积极进行自我表达与叙事的老年群体身上,可以看到“积极老龄化”战略的美好愿景:提高老年群体的独立性、主体性,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的连接,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给他们再就业或创业的机会,让他们拥有“永不退场”的底气,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发挥这一群体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F值是两个均方的比值(效应项/误差项),不可能出现负值。F值越大(与给定显著水平的标准F值相比较)说明处理之间效果(差异)越明显,误差项越小说明试验精度越高;P值是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一个参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使用分布的拒绝域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EB/0L].(2020-06-27)[2022-04-15].http://www.cdrf.org.cn/laolinghua/index.html.

[2]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8-51

[3]Havighurst,R.J.Successful Aging[M].The Gerontologist,(1),2006:8-13.

[4]Butler RN.Why survive ? :   being old in America[J].CURRENT CONTENTS/SOCIAL&BEHAVIORAL SCIENCES,(14),1988.11.

[5]李文静,杨琳.老年过程观:对积极老龄化的回应[J].学术交流,2014(06):144-148.

[6]程文静.后喻文化视域下老年群体短视频创作的自我呈现解读——以抖音平台短视频为例[J].新闻前哨,2021(11):123-124.

[7]杨艳.银发族群短视频使用状况和发展方向分析[J].传媒论坛,2021,4(24):170-172.

[8]吴炜华,姜俣.银发网红的网络实践与主体追寻——基于视频社交场景中的“老年Up主”族群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03):14-21.

[9]Kelly.Cognitiv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A Case of Older Adults[J]. SOCIAL MEDIA + SOCIETY, 4(3), 2018:19-28.

[10] Leist, AK. Social Media Use of Older Adults: A Mini-Review[J]. GERONTOLOGY, (59), 2013:378-384.

[11]Nguyen & Hunsaker & Hargittai.Older adults' online social engagement and social capital: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ernet skills[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OCIETY.2020:33-35.

[12] Leist,AK.Social Media Use of Older Adults:A Mini-Review[J].GERONTOLOGY,(59),2013:378-384.

[13]赫伯迪格.亞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9,145.

[14]Sandvoss,C.Afterword:A View from Media Studies// Harrington,C.,Biel by,D.& Bardo,A.,Aging,Media, and Culture.Lexington Books,2016:206.

[15]师曾志,仁增卓玛.生命传播与老龄化社会健康认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20-24.

[16]王彦斌,许卫高.老龄化、社会资本与积极老龄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3):60-66.

[17]吴炜华,姜俣.银发网红的网络实践与主体追寻——基于视频社交场景中的“老年Up主”族群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1(03):14-21.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老年群体
心理护理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社区老年群体需求调查研究
吉林省城镇老年群体心理障碍分析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