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课题研究落实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的实践研究

2023-06-20廖金海颜国英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信息技术

廖金海 颜国英

【摘要】本文梳理教材与数字教材的概念,论述如何通过规范的校本研修促使数字教材与传统教材深层融合、如何通过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如何促使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共生共长等三个数字教材校本研修视点,提出选题聚焦“专业定向”的组织方式、优化“多维构建”的管理方式、建构“流程再造”的研修模式、强化“能力提升”的资源应用等策略。

【关键词】数字教材 校本研修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91-05

数字教材的概念在教育界广泛普及后,学界最初关于数字教材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教师对平台中数字化教科书的灵活运用与教学管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来转为聚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丰富数字教材内涵的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广西于2020年10月在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中规模化使用数字教材,截至2023年4月6日,已有429 936人次开通八桂教学通账号使用数字教材,同时全区开展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等主题研讨活动17场,精品课展评8场、“金点子”经验征集和论文征集活动各一次,累计参与学员573 684人次。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助力广西教育高質量发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数字教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当前学校层面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校本研修形式,加强对数字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可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成效递增”的发展效应。经过长期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基于小课题开展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不仅有助于广泛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西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教材与数字教材的概念

教育界关于“教材”概念的界定说法比较多,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提出,“教材”概念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二是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和技术;三是知识体系同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赫尔巴特学派认为,“教材”作为一种连接教授者与学习者的媒介,是沟通教师、儿童、教材三者互动关系的纽带,是代表一种关系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教材”的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数字化教材”。

数字教材是指融合了学校教学和学习领域的数字媒介,其主体由教学所需的电子教材、教辅资料,以及应用于教学的交互工具等综合教学资源包构成。如人教版数字教材资源,它既能满足各学科纸质教材展示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源的功能属性需求,配备了更加清晰的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又能创设出相应可视化的阅读、实验探究、思维推理等教学情境,同时可以通过交互性的工具让教师因材施教地制作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探究过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使用数字教材进行教学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依托网络创设的开放性平台得到充分运用和训练。因此,数字教材让教学过程富有延展性和生成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维度能力提升的全面发展需求。由此可见,数字教材与传统教材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呈现出相互融合又各自独立的育人功能生动关联(如图1所示)。

二、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的观点

校本研修的本质是以学习为中心,围绕教师专业提升开展一系列促进教学探究、合作发展、交流提升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研究与实践、校本培训等实践活动。开展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有利于厘清数字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挖掘、分析和解读种种关系”等现实问题。例如,数字教材与实现教育目的和落实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与达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与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从关系论的角度可以清晰地把握数字教材的框架逻辑,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处理好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是教育界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开展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笔者认为,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的观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规范的校本研修促使数字教材与传统教材深层融合

常规教学中,教师开展备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多是自发行为,相关研究较肤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只通过“维持集体的既有资源”直接采用传统的教材资源和固有的授课方式,然后在原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替换相同的数字教材资源进行修修补补,而是要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通过“为集体争取新的资源”和改变教学程序,对数字教材的资源价值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重新评估。正如迈克·富兰所说:“变革的需求和采取行动的机会正在融合,旧的系统仅适用于少数人,而成功的人,例如拥有较好成绩的人,在日益复杂时代的生活中也不是那么如意。”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课程与正在发生复杂变化的世界建立起关系。落点在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上,如果仅做简单的“数字教材替换传统教材”的“单打独斗式研修”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紧跟世界变化的步伐,利用现实世界发展的红利,通过变革性思维与行动,将“有潜力发生根本性的突破”转变为现实的基于数字教材应用的课程谋划与行动。

(二)通过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学习,从本质上说是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即从“灌输中心”的学习转型为“师生对话”的学习。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学习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一是学习对象(内容)的丧失;二是学习伙伴的丧失;三是学习意义的丧失。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克服这三种异化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实践。数字教材的富媒体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也是数字教材的重要“卖点”。然而,研究表明,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并不会必然带来学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海量网络资源的推送与浏览时刻考验学生的控制力,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深度学习。数字教材校本研修要回归理性,辩证思考如何规避数字教材给学生学习和认知带来的风险,实现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与学生深度学习、全面发展的共赢。

(三)促使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共生共长

数字教材由于克服了纸质教材的知识静态、内容单一、学科局限等不足,从而吸引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注意。数字教材不仅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而且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和压力,但同样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數字教材虽然省去了教师课程设计的环节,为教师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也减少了教师主动构思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内容的环节,甚至会出现教学设计和授课课件“拿来就用”的情况,这必然带来难以预料和把控的风险隐患,使得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授课方式遭遇严峻的考验,这会降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的专业性。

三、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模式

小课题研究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攻坚、痛点变革为研究主题,这一课题研究方式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真问题开展研究,整个研究活动主要包括选题、组建研究团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订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分工、开展研究、成果凝练总结等几个环节。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模式可以统整为如下四个思路:一是聚焦“专业定向”的组织方式,二是优化“多维构建”的管理方式,三是建构“流程再造”的研修模式,四是强化“能力提升”的资源应用。

(一)选题聚焦“专业定向”的组织方式

“专业定向”的组织方式是指围绕某一学科、某一课程目标开展研究,以小课题研究为纽带,根据数字教材研修主题,组建学习或专业发展目标一致的教育科研导师团、学校发展联盟、教师学习发展联盟、学生发展团体等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亦称学习者共同体,是发展中的一种教学隐喻,其理论假设是社会建构主义和分布式认知,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特征,知识是分布在或存在于团队或共同体中。学习共同体主体包括互相学习发展的儿童团体、互相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共同体、家校共育群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通过互相欣赏的交流方式形成分布式的发展。因此,“专业定向”的数字教材研修组织方式指向的是“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定向群体,以主体研修为载体,围绕数字教材的选择应用、呈现方式、开发创造和效果反思等进行研修,使参与其中的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都成为“主人”,其学习权利和尊严都能得到尊重,从而形成互惠、协同、信赖并追求尽其所能的“更卓越”的共同体。同时,学校应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数字教材应用背景,建立虚拟的“未来名师学校”,以名师为引领,对参与其中的共同体进行专业化分工和成长指导,在校内构建“小课题”“大杂居”的“行动研究项目群落”新生态,进而以“专业定向”的组织方式形成推动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的发展合力。

(二)优化“多维构建”的管理方式

“多维构建”管理是指学校层面要基于数字教材校本研修,聚焦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指向性、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同时改变科研管理的领导作风和领导决策,制订健全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全力保障旨在促进师生更好发展的小课题研究的高质量推进。学校要改变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开展教学的作风,形成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实施育人的“多维构建”管理方案。学校要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等交流互通的管理方式,让名师更出“名”,让骨干更爱“干”,大力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学术氛围,打造“管理有依据”“人人出成果”的小课题管理品牌,形成学科教研管理的示范窗口。学校还要完整、全面、多维地培育“再造文化”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理念,要思考优先设计的逻辑、谋划全校发展的大局,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整体性推进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改课”“改教材”等仅是课程改革的手段,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是再造学校文化的过程。因此,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不应是单向的,而是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多维管理。

(三)建构“流程再造”的研修模式

“流程再造”思维要借鉴关注流程、基于问题、重视诊断的思想,融入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以此提高课题研修的质量,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因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种校本研修模式建议。

1.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教学诊断模式

将课堂观察法与教学诊断活动的各环节相结合,形成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教学诊断模式,其具体流程包括“先行设计→集体设计→优化设计→有效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具体而言,在横向上以四次递进式的教学设计作为外显流程,开展四次课例研修,也可根据研修需要增加或减少横向上的研修程序数量;在纵向上进行系列的研修推进。首先教师利用数字教材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说课结束后研讨改进教学设计;然后由教育科研导师团对其中数字教材资源的设计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预测并指导改进,同时确定课堂观察量表,组织成员分工观课,明确课堂观察点和研究任务,注重分析学生需求和观察学生表现。在集体设计、优化设计和有效设计环节,教师利用上一环节改进的教学设计开展递进式授课,各成员按照研究任务观课,并于课后评课环节进行集体诊断,评课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实录进行交流。整个过程按照“三个一”要求开展,即肯定一个优点,点明育人逻辑;抛出一个问题,开展深度交流;提出一条建议,创设课堂生成。在每次研讨交流结束后,形成不同层次的研讨反思报告,用以组织后续研讨和指导授课行为。通过对教学设计和相关数字教材资源的改进和实践反思,最终形成促进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教学设计和课例研究报告。

2.以项目团体为核心的教研合作模式

最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要求,而近年来项目式学习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在开展数字教材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要结合数字教材应用的需求,设计以项目团体为核心的教研合作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学校要统筹组织,形成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学生或师生合作等项目研究团体,开展本学科或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和研究,其主要流程为“公布主题→制订计划→合作探究→优化应用→成果展示”。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研究团体要将行动研究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丰富团队合作的形式、拓宽专家引领的范围,同时将研究过程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形成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活泼的数字资源,用以展示本学科或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和研究的进程及成果。例如,以城市环境净化、创建文明城市为背景,学校可开展“自制吸尘器”项目课题,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产品开发和优化,提高素养和社会服务意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师生探究过程和成果推广。以项目团体为核心的教研合作模式,通过跨团队互动、跨校联合、跨区域联谊等形式,开展校内校外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式的合作教研,可以促进数字教材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先进经验的交流,提升合作教研的效果和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

3.以关键事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模式

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艺术活动、家校共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是数字教材校本研修的又一个主阵地。在实施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過程中,为了让教师能充分运用数字资源提高教育活动质量,学校要以关键事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模式为重要抓手,其基本流程是“制订计划→自主研修→实践体验→专家引领→反思提升”。具体而言,学校师生根据小课题研究需要制订活动和研究计划,借助数字资源材料自学相关内容,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活动能够高质量开展,最后进行反思提升,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材料作为校本活动资源。如在“校园机器人竞赛”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自主设计研修计划(如下页表1所示),借助其他数字资源可以收集、制作机器人改装和调试过程的照片、视频等,并通过竞赛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促进同伴交流、专家引领,最后通过小课题研究制订行动计划表、研究进度汇报表等,科学分析关键事件背后的逻辑和相关因素,深入思考其影响、意义所在,揭示关键事件所蕴含的育人理念与价值,促进师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能力提升”的资源应用

基于强化“能力提升”的资源应用开展小课题研究,要从以往的“学、教、改”转变为“学、研、教、评”,即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让研究成为一种自觉,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让评价成为一种引导,让小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收获。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要倡导通过教师的自我研修、专题教研、教学诊断、评价发展等途径,强化校本数字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校一案”“名师成长”等优质资源,通过小课题研究求得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深层次融合,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共长。因此,学校的数字教材资源的应用要以能力提升为导向,以资源应用为基点。也就是说,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师生持续行动能力的培养。这是实施这一校本研修模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目的所在。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说是基于学科教学改进、寻求数字教材育人价值的过程,是从“依书育人”的角色转型为“用书育人”角色的过程。其研修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客观地分析和思考数字教材作为一种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是否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这是“技术性研修”;二是对数字教材外延的主观性意义进行预判,反思运用数字教材的某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具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这是“反思性研修”;三是思考基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理念、为什么采用这个数字教材讲授这个内容等问题,将社会历史发展境脉融入教学设计过程,这是“生长性研修”。校本研修过程不仅要体现数字教材的育人价值,而且从种种层次逐渐深入地、反思性地评价校本研修的过程,这是教学创新发展的新起点。校本研修模式更多的源自学校教研体系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立足于数字教材的校本研修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特质。

小课题研究的数字教材校本研修模式,本质上既是强化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探索教师形象重塑的过程,使教师在角色上由“技术熟练者”转型为“反思性实践家”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借助校本研修的“设计→实施→反思”的循环实践,将数字教材的育人功能挖掘出来并付诸教学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教材的育人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钟启泉.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网络时代教材研究的课题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9(6).

[3]屠莉娅.变局中的课程立场:课程建构的新知识图景[J].全球教育展望,2021(7).

[4](加拿大)迈克·富兰,乔安妮·奎因.深度学习:参与世界、改变世界[M].盛群力,陈伦菊,舒越,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5]李芒,蒋科蔚.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

[6]王润.论数字教科书风险的生成及其规避[J].全球教育展望,2021(5).

[7]张建明.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J].河北教育,2003(10).

[8]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以海阳市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2.

[9]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10]钟启泉.学力目标与课堂转型:试析“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心理学依据[J].全球教育展望,2021(7).

作者简介:廖金海(1966— ),广西平南人,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颜国英(1991— ),广西邕宁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