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言一句三冬暖”,跟孔子学说话之道

2023-06-20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6期
关键词:钱钟书杨绛家风

闫燕秋

在中华传统优良家风中,软语最接地气,但也最容易被忽略。

去年,我受邀审核一本作文教辅书,里面收录了很多孩子写的作文。审读完毕,蓦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给了妈妈差评,比如“我的妈妈像河东狮吼一样吼我”“我的妈妈是个母老虎”。

与此同时,身边的很多年轻妈妈也对自己的家庭角色非常不满,特别委屈地抱怨道:“整天那么累,还不落好!”她们甚至总结出一条“规律”:家务做得越多,越落不是!

我们为何总是费力不讨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说话不好听。一方面是因为太累,工作、家庭两肩挑,身心俱疲,累了就容易粗言暴语;另一方面是想改造丈夫、管教孩子,所以忍不住大声说、重复说,不知不觉陷入语言暴力的深渊。而孔子早就说过 “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意思是用厉声厉色去教育民众,是最不可取的行为。所以,操心又不落好几乎是必然。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我想起了软语这一传统家风。软语的表面意思是体贴、温柔、委婉的话,音调柔和的语言,深层含义则是有话好好说。好好说话被网友们誉为“最宝贵”“最难得”“最好”的家风。

在中华传统优良家风中,软语几乎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条。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在告诫我们要好好说话。《荀子·荣辱》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而在小学语文教材“日积月累”栏目中,也有大量关于谨言的名言警句。凡此种种,足见软语的重要性。

最贤的妻,最软的语

自古以来的模范家庭、良缘美眷们也都因为软语,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穿越时空的撒狗粮、秀恩爱“专业户”。看过杨绛作品《我们仨》的朋友,一定能懂。

杨绛在医院生小孩期间,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一次,他打翻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很紧张。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

杨绛安慰他说:“墨水也能洗。”钱钟书放心地回家了。

回家后,钱钟书又把台灯弄坏了。下一次去医院看望爱妻,如实告知。杨绛听到后说:“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又放心地回家了。

这样的“坏事”,钱钟书可没少干,而杨绛总是软绵绵地说一句“不要紧”。世人都羡慕钱钟书家里有一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鲜少注意到这位贤妻才女启齿动唇时有多软糯。试想一下:换了我们会如何说?

“哎呀,你怎么干啥啥不行啊?”

“你这个书呆子!”

“我受够你了!”

……

看见幸福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却从不过问其背后的“纹理”。在钱钟书家里,幸福的“纹理”就是软语,无论发生什么,他们家的氛围永远是不吵不闹,微风不燥。

当然,这样的好家风也得益于传承。在《回忆我的父亲》一书中,杨绛坦言家是她温暖的港湾。遇到问题时,她总会回忆父母的态度,然后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软语就是她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特别合适、好用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家庭和谐,人生坦荡,也泽被后世。

看来,我们真该向先生学习,心柔语软,好好说话。

出言不逊,伤人最深

我们之所以随随便便说话,皆因潜意识里从没把说话当件大事,也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其实,作为声闻世界里的高级动物,语言对人身心的影响非同凡响。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科学家利用大脑扫描仪搜集了人们在听到不同词句时,大脑活动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并且即时分析其脑神经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当接收到“不”“你真笨”“你很差”“你不被喜欢”之类的负面评价时,大脑会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皮质醇。

皮质醇是人体在面临压力时分泌产生的一种激素。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皮质醇激素状态下,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抑郁、体重增加等一系列问题,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受损。

这还只是被负面评价、被否定,危害都这么大,何况被责骂呢?放眼社会,多少不该发生的悲剧皆因一句粗言碎语而起?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科学实验当然不存在,但软语的必要,好好說话的重要,他和弟子比我们看得更深邃,认为说话不注意不符合“礼”有违“仁”,主张“非礼不说”,还从安危角度加以分析。比如《论语·泰伯》记载: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即君子,在待人接物时有三方面应该注意:严肃自己的容貌,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颜面的神色,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注意言辞和声调,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

正是对言语的作用了了分明,孔子才不停地强调谨言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都是在劝导我们出言谨慎一点儿,宁肯木讷一点儿,也要等方方面面都想好、考虑周全再说,以免伤人害己,以求皆大欢喜。

可是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大,人们说话越来越随意,出言求快,出言不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嘴上痛快,口舌纷争越来越炽盛。无论从弘扬传统家风的角度,还是从自我保护甚至是保命的角度,我们都要赶紧行动起来,好好学说话。

说话之道,学学孔子

虽然市场上有太多关于说话艺术的书,但我建议大家不妨听听孔子的教诲,体验不一样的儒家说话艺术。

关于说话,《论语》里有很多实用方法。不啰唆,直接“上菜”:

★不攻乎异端,就能远怨

对于志同道合、观点相同的人,我们很容易做到软语,而对于那些和我们三观不同、立场相悖、意见相左的人,往往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哪怕对方是我们的家人、爱人,也一律不留情面。

有一对情侣兴致勃勃地开车郊游,聊到某个国际热点时,因为立场不一致争吵起来。两人越吵越凶,最后女孩直接抢方向盘把男孩逼停,自己跳下车,险些丧命!假如她能明白下面这段话,就不至于此了。

《论语·为政》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端”的古義为植物扎根于地下长在地上之形,引申为人根据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意见。“异端”就是不同的立场、意见、说法等。“斯”指的是前面的“攻乎异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说:“攻击不同派别的观点或人,这样的行为是有害的。”

读懂这段话,下次再听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即便做不到软语,也没那么强烈的敌对情绪了。

★所言知人,避免“对牛弹琴”

熟悉《论语》的人一定能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再比如对“闻斯行诸”(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不一致。有人因此误解孔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真诚。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孔子的高明和智慧过人之处。他说话总是因应聆听者的状态,顾及他的感受,考虑沟通的效果,而不是自顾自地盲目去说,这也是他“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如果你根本不了解说话对象,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说,那不是对牛弹琴吗?

所以,我们说话时,一定要先斟酌一下对方的状态,知他、懂他,然后再开口。

★所言知时,不再为好心没好报而委屈

要想好好说话,还得知时,即把握好时机。很多人经常委屈于自己好心好意说了一番话,却没得到好的回应。多半是因为你说得不是时候。孔子说话是非常讲究时机的。比如:

《论语·季氏》16.6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作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看君子脸色便贸然开口,叫作瞎眼睛。”

所以,何时当说,何时不当说,需要我们随时随地根据情势把握,万不可掉以轻心。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真是经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都多,对如何与各色人等说话均有心得。难怪很多人都惭愧地说,看过《论语》,听过孔子的语言艺术,再也不认为好好说话简单了,这是大智慧。

是的,“德輶如毛(德的微妙轻如羽毛)”,口德亦如此,精妙绝伦得很。总之,积口德、说软语,这样的家风值得我们时时自励,毕生修养,世代传承。

猜你喜欢

钱钟书杨绛家风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选择
选择
勤劳节俭传家风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家风伴我成长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