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状挑战及措施

2023-06-17宁宁

科学导报 2023年3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互联网

宁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知识创新的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物,它颠覆并重塑了新的信息技术形态,转变了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有着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因此它像一把双刃剑给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它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塑造了新的话语平台,信息的流动提升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因此高校必须关注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主动推进“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特点

1.“互联网+”创造了“微时代”

随着微信、微博、QQ、抖音等APP平台的涌现,互联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从社会角度来看,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接收信息方式,人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信息的快速传播让世界变得一体化。进入“微时代”手机移动平台转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方式,5G的快速发展促使当代大学生更加依赖互联网。因此当前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网络时代,高校只有融入“微时代”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互联网+”加速了融媒体的发展

网络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新的环境下融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冲击力。融媒体不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还为学生搭建了优越的融合平台,实现了“媒体互融、全员发声”的新模式。青年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输入,还不能够准确地判断是非。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会逐步取代中心传播主体,社会中的多元思潮也将会在校园中引起新波澜。

3.“互联网+”塑造了新的话语权平台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开始转移,传统的话语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网络舆论平台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网络使得每个受众客体都可以变成信息的输出体和传播体,人们在新媒介环境中可以自由地切换身份,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量。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唱响主旋律把握舆论主导权,以强烈的责任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4.“互联网+”使信息传播内容多元化

在传统社会当中,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牢牢掌握在政府部门,因此传播的信息和内容是经过选择和监管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同时内容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通过集中报道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传播。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内容呈现多元化,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在新媒体上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并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严重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规范。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是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上向好,但是面对网络信息的侵入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着薄弱的环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迎来了艰巨的挑战。

1.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时空的限制,一方面主体与客体可以充分地交流意见,另一方面信息量猛增且鱼龙混杂,这些因素均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借助自身经济、文化的优势地位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用错误的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和自由,诱导当代大学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同时,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主导世界科技格局,互联网的四大搜索引擎均由美国掌控。网络输出的内容以英文为主,中文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不断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恶意丑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2.主流话语权削弱

高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但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平台建设缓慢,造成话语方式单一和信息流通不畅通,因此高校的主流话语权不断减弱。大学生是各类意识形态宣传的主体,高校传统的思政老师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内容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也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当前,网络信息促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自由、独立,他们更倾向于网络自主学习。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味地重理论轻实践就会削弱整体影响力,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3.政治认同感降低

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逐渐一体化,国内媒体大量引进国外的影视作品,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到青年群体当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影视APP随意点击国外视频,并且通过字幕组降低观看门槛。网络为高校大学生拓宽了眼界,但是一些青年学生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制度存在认知模糊,另一方面对我国政治制度认识不深,这些都会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从而弱化政治认同感。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还面临着思想动摇、信念缺失、精神懈怠等诸多挑战。

4.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观理念、思想观念、外来文化等借助互联网传播,高校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交锋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高校有一批政治责任感强、对意识形态问题具有高度敏锐性的教育和管理队伍[3]。但目前高校并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在管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只能依靠校学工部、思政部以及专职辅导员。高校各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职能,并不能完全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中,只能在工作时兼顾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另外,学校针对意识形态工作没有针对性的培训,老师们很多情况下只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工作的经验去处理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如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种思潮泛滥,大学生会持有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会影响政治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5.网络监管困难

网络媒介的多元化动摇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渠道,网络通过双向互动的模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因此给信息的调控加大了难度。当前我国在网络媒体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盲区,不能完全覆盖互联网所涉及的所有方面,这会增加法律监管难度。同时,网络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其开放与自由的属性,以及每天海量信息的发布,这必然会在没有完善管理的空白区域造成监管漏洞。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对策

1.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017年2月,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进行巡视,指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在教育青年学生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多元化、自由化和虚拟化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错误思潮的传输。面对风起云涌的时代变化,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必须积极应对,通过网络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根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中看清事物的本质,辨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高校要想稳定地发展必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性,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阶级社会都有统治阶级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凝聚社会整体力量,保证社会系统有序运作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内核。“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4]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错误的价值观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他们被网络中错误的价值取向而左右。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平台强化其内核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要以团日活动的形式融入到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中,高校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现实才能展现出其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3.建设平台掌握网络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想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搭建网络平台掌握网络话语权。首先,高校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拓展意识形态工作渠道,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时效性和力度,做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覆盖。同时在傳输方式上注重客体的信息反馈,改变单一的灌输方式,利用新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次,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打造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通过共享网络课程资源,加强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形成立体的教学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将网络当中具有代表性的舆情事件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素材,结合实际分析国内外舆论焦点,正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性。

4.打造一流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互联网+”时代,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高水平队伍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5]当前很多高校的意识形态队伍不健全,因此建设一支一流的意识形态队伍是十分必要的。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证,是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排头兵,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与此同时,高校在建设意识形态队伍时还要推进体质创新,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队伍机制,培养出一支站位高、能力强、定力足的优秀队伍。

5.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监管力度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的安稳,决定着高校今后办学的指导方向,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多样化的精神内涵。高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制,构筑全方位制度的权威性,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稳定开展。同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监管力度,通过网络后台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强预判和预警管理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另外,建立自上而下的审核机制,对校园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把握意识形态风向标,研判意识形态动向并时刻关注高校师生思想动态,做到意识形态工作稳中求进。

综上所述,强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变,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掌握网络主动权,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山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3]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J].红旗文摘,2019(14):28-30.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5]王彦丽.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互联网+互联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