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23-06-15陈丽媛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摘要】本文以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的嬗变为例,重点描述白族原生态音乐在变迁过程中出现的认同感弱化、传承人流失、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探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索白族原生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白族;原生态音乐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8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9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有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布依族、德昂族、壮族等。独特的区位分布和多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云南世居的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计、服饰、饮食、民居、节日、民俗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而音乐作为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同样保留和延续着各民族祖先的传统。

原生态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原生态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其中渗透和融合了各民族的人文历史、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知识,甚至涉及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原生态民族音乐出现了不注重合理利用和开发的问题,使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的精髓精华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优秀的原生态民族音乐,抢救濒危原生态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的思考之后,分析白族原生态音乐嬗变的原因,继续挖掘白族原生态音乐保护和传承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路径。

一、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的嬗变

白族是云南世居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白族群众创造并发展了具有白族本民族特色及多种文化互融的优秀原生态音乐品种。主要有白族大本曲、白族吹吹腔、白剧等类型。

这些原生态音乐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又能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的历史底蕴和聪明才智。然而,随着流动人口的加速所带来的一些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使得白族的原生态音乐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它们中的一些文化元素甚至发生了蜕变或消亡。

(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的嬗变

白族大本曲是用汉文记录白族语言的唱本,有一定人物、情节。它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每逢节日,一人说唱,一人三弦伴奏,其唱词中大理白语、汉语混用,以大理白语为主,汉字白讀,多为“三七一五”或“三五二七”“七七一六”的格式。大本曲主要流行于大理洱海周边的白族聚居区。白族大本曲表演过去是大理白族村寨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庆祝内容。在春节、三月街民族节、白族火把节等当地民众的重要民俗节日中,各村都会邀请擅长大本曲的艺人到节日活动的现场为村民表演大本曲节目。节日到来时,大理地域的白族村子几乎村村都会在本村搭建戏台,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坐在戏台前,共同欣赏艺人们在戏台上的大本曲等白族戏剧的表演。

现今,白族的节日庆典中,在村里搭戏台专门表演大本曲的习俗保留和延续至今的白族村寨已经很少。随着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影响以及民间艺人数量的逐渐减少,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再加上部分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弱化等原因,使得大理白族聚居的许多村子的白族群众在这些节日民俗中已经简化或取消了白族大本曲的表演。尤其是下关镇、大理镇城区及城郊的村子,这些年已经很少见得到大本曲的表演。

目前,掌握大本曲的民间艺人主要散落在大理的海东、凤仪、银桥、喜洲一带及大理的白族聚居县的一些村落。但是,大本曲的技艺在下关镇、大理镇区域已经渐失传。

(二)大理白族吹吹腔的嬗变

白族吹吹腔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吹吹腔的唱腔按行当分,有生、旦、净、丑四种。按角色的类型和情感来分,有平腔、丑角腔、一字腔、高腔、二黄腔、大哭腔等种。唱词一半以上用白话语演唱,唱完一句或四句后用唢呐伴奏。吹吹腔在表演过程中,不同的行当用不同的唱功,生角用本嗓,旦角用假嗓,丑角用小嗓,净角用粗嗓。

白族吹吹腔曾流行于大理市、云龙县、鹤庆县、洱源县、祥云县、弥渡县、漾濞县、剑川县等地区。现今,白族吹吹腔这一古老的民族戏剧剧种只能在云龙县、洱源县、鹤庆县的偏远山区、半山区的村落中找到遗迹,连过去一度盛行过吹吹腔的剑川县也因为传承人的失传而导致这一原生态民族音乐的流失。

白族吹吹腔音乐在大理的云龙县保存得较为完整。吹吹腔至今仍然是云龙县白族群众喜爱的剧种,在云龙县白族聚居的村寨里,遇到逢年过节艺人们常在村子里为村民表演吹吹腔。

然而,云龙县的白族吹吹腔艺人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传承此种技艺的方式较为单一,并有一套严苛的传承人的筛选条件,所以随着老艺人逐渐年事已高,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势必会成为吹吹腔传承的一大障碍。可见,白族吹吹腔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二、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嬗变的原因

(一)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导致传承人严重缺失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发展,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地区受到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较大,再加上白族的部分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和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年轻一代的大部分白族群体对本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与老一辈人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如今的娱乐文化和休闲方式不断增多和日益丰富,电视节目、电影、网络节目等多样化的现代媒体的介入,使得年轻人对表演程式相对单一和固定的大本曲、本子曲等传统的音乐表演,渐渐失去了观赏的兴趣。年轻一代对白族传统音乐热情的减退,成了白族原生态音乐传承的一大障碍。年轻人对大本曲、吹吹腔这些过去被老一辈人喜爱至极的民间曲艺表演失去了欣赏和学习的兴趣,将会使得白族传统音乐表演的观众急速减少,同时,白族原生态音乐传承人也将会面临严重缺失的危机。

(二)旅游不合理开发异质化了白族原生态音乐中的传统文化

受到旅游者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和时尚元素的冲击,白族原生态音乐在地域特性和传统特征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有些甚至逐渐偏离了传统文化的原有风貌。

比如,白族绕三灵汇集了白族民歌、白族舞蹈、白族傳统民乐等白族原生态音乐的精华,是白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延续并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案例。在绕三灵节日期间,白族的男男女女们身穿白族的民族服饰,在绕三灵现场演唱白族大本曲,用白语对唱白族小调,有些则跳起白族的花柳曲舞、霸王鞭舞、金钱鼓舞、双飞燕舞。许多擅长三弦演奏的白族艺人,也纷纷弹起手中的三弦,或自弹自唱,或参与到白族民歌的对唱中。然而,绕三灵盛会在近年来,节日活动现场出现了手鼓、吉他、电声乐队等西洋乐器的演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绕三灵节日中传统表演活动的秩序,这些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和异质化,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影响。

(三)文献资料记载与影像记录缺乏加快了白族原生态音乐的流失

吹吹腔如今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这与它的文献史料记载和单一局限的传承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没有利用好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记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民族音乐陷入了濒危的境地。

在对白族吹吹腔的文献资料收集之后,可以发现史料对吹吹腔的戏剧表演形式、表演体系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只能在史料中找到其表演时间的零星字句,但并未对其表演的场面进行详细描述。所以要从史料中来还原古时吹吹腔表演的古老风貌显然存在着较大难度。

在近现代的文献资料中,对吹吹腔的记载稍微详细,但并不系统。主要记载的是大理各地吹吹腔的戏班名称、戏班数量、表演剧目、表演类型、唱词格式、唱腔类型、唱腔结构等概况。而且记载的文本数量也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白剧志》《白剧风采》《白族音乐志》等少数文本中。

现代化的影像设备的运用,记录下了一些延续至今的白族原生态音乐的原貌。但是记录的样本大多比较零散,并未对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体系做一个很好的归类。而对于一些仅仅流落在偏远山区的白族原生态音乐类型,由于当地的影像工具和技术的落后,虽然仍然延续着古老原生态音乐的传统文化,但是局限于小范围地域的这些濒危音乐类型在失去了记录和传承后,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消失。

(四)传承方式的单一化限制了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

白族的一些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方式沿袭着古时留下的传统。但这些传承方式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而古时沿袭下来的单一化的传承方式和严苛的传承人筛选的传统将极大地局限着这些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如果不拓宽传承的渠道,随着老艺人的年龄增大,老艺人的人数也将会逐渐减少。而传承艺人的培养衔接不上,将可能使白族的原生态音乐出现传承人的断层。传承人一旦出现断代,白族原生态音乐中的许多优秀的曲牌、曲目、剧目、剧本、唱腔、表演程式等都可能因为失传而消亡。

三、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一)增强白族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淡漠态度和保护与传承路径的单一化等都可能导致白族原生态音乐逐渐走向濒危或消亡的境地。所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可以充分发挥多元化教育的功能,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让白族群众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比如,在中小学中,可以探索适当开设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讲授白族传统音乐知识,向学生展演白族传统的曲艺、器乐、歌舞。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热爱和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社会、进校园、进家庭活动的开展,能够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起自觉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良好风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加强传承艺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对于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不能只局限在家传或师传等单一的方式,只有拓宽传承艺人培养的空间和渠道,才能让一些几近濒危的白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继续延续和发展下去。可以在组建白剧团、曲协、艺术团等的基础上,在民间建立一些培养传承艺人的培训机构,聘请技艺娴熟的专业艺人或民间艺人作为专职教师,对那些对白族原生态音乐有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专业培养和训练,传授其表演技艺。

而且这些专业培训机构还需建立规范的管理和培养的方案,组织专家编写专业的培训教材,并经常与白剧团和曲协等专业音乐团体沟通和合作,请白剧团和曲协的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和考核学员的学习成果,尽量要保证在培养过程中保存这些白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特质,并且专业教师要引导学员完善白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方向。对达到一定成效的学员尽力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种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大赛的机会或吸纳到白剧团等正规音乐团体中,从而拓宽白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白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三)尽力收集和记录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主要内容

曲目、曲牌、剧目、剧本、唱词等都是白族原生态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现今,文艺工作者对大本曲、吹吹腔、白剧的曲目、剧目和剧本等已经做了比较详细地收集和补充,但是对曲牌的整理还显得不足。

一些曲牌散落民间,只有少数艺人掌握,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力量,尽力去找寻、整理和保存这些濒危的曲牌,防止流失和消亡,及时进行保护和抢救。

此外,对民间老艺人的集体记忆和口述史的收集也是防止白族原生态音乐消亡的重要手段。如今,掌握白族原生态音乐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而白剧团、大本曲艺术团和剧团、吹吹腔艺术团和剧团等掌握白族原生态音乐的演员毕竟数量有限,再加上培养传承人面临的时间较长等问题。所以组织专业的文化工作者抓紧收集那些擅长白族音乐技艺的老艺人对白族原生态音乐口述的记忆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整理他们的集体回忆和口述史,可能会还原白族原生态音乐早期鲜活而形象的原始风貌,这些补救措施将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外,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影像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在记录和存储方面的作用和功能非常必要。利用好照相、摄像、光盘刻錄、网络平台等手段,做好白族原生态音乐历史遗存的记录、存储、补充和完善,从而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认识、学习白族传统音乐文化。

(四)重视和宣传白族原生态音乐在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

政府和民间层面,都要重视对白族原生态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并合理地开发利用。积极探寻避免白族原生态音乐优秀的传统剧目、曲牌、唱词及表演程式流失的措施。

在白族传统节日中,白族音乐表演常常是节日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因此,要注重宣传白族的优秀传统音乐在节日中的重要地位,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参与到白族优秀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中。

四、结语

本文以大理白族原生态音乐中的大本曲、吹吹腔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嬗变为例,通过认识和了解白族原生态音乐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白族原生态音乐传承和发展发生嬗变的主要方面及重要原因,探讨白族原生态音乐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之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近年来,白族原生态音乐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它们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出现了濒危的趋势,所以白族原生态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现实意义。只有重视对白族原生态音乐保护和传承路径的探索,才能减缓白族原生态音乐文化遗产的流失。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只有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保护利用之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也才能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李晓红,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丽媛,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白族敬酒歌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