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尔科维奇实践人道主义理论的再思考

2023-06-15马爽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辩证法人道主义实践

摘要: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派别,马尔科维奇是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区分作为规范概念的实践和作为纯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将实践从一种认识论上升为本体论,更将其看作一种用来考察社会生活的工具,从而建构出一种与原有人道主义理论有所不同的新视域。基于新的实践视域,他论证了人道主义辩证法何以使得人的存在、人的历史和人的自我实现的高度统一,从而诠释了实践与人道主义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现实—潜能”构想,认为人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基本需要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三者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内涵。

关键词:马尔科维奇;实践;人道主义;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033-04

马尔科维奇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区分作为规范概念的实践和作为纯认识论范畴的实践,将实践从一种认识论上升为本体论,更将其看作一种用来考察社会生活的工具,从而建构出一种与原有人道主义理论有所不同的新视域,诠释了实践与人道主义的内在联系。

一、马尔科维奇的实践观

21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实践派”在意识形态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集中地体现了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各种思潮。在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其影响依然清晰可辨。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的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家中,米哈依洛·马尔科维奇便是数一数二的代表人物。

“在从前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实践的观点一直被当作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非本体论的概念,因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彰显。”[1]而在实践派中,关于“实践”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之间的辩论纷争,可谓是旁征博引、众说纷纭。在南斯拉夫实践派重要理论家哥鲁波维奇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重复过往已经提出或已被证实的观点,并未在学术上寻求到一些新的理论例证。马尔科维奇则独树一帜地将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实践上升为本体论。他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的实践而非物质。在以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实践派那里,“实践”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就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人道主义“实践”理解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终将到达的“彼岸”,而其主体、目的以及媒介都是作为个体的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如此就简单地以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企图将实践进行完备的解释与理解。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成为了马克思的思想节点,被后代马克思主义者们区分为了以明显的、极具黑格尔影响的青年马克思时期和后续不断发展的成熟时期。但是,众所周知“不能成为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对立起来的依据”[1]。推翻原有学者们的观点,我们会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其实在于如何辩证地看待人道主义思想这一观点,以及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全部思想著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的显著作用。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以人作为实践的主题而存在,并且凭借其哲学思想中独树一帜的、极具创造性的“自由意识”来塑造、改变世界及人本身。“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2]这是马克思以其哲学为切入点所提出的,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构想,更多地还是在追求与探索如何用具体实践行动来改变世界。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人道主义观念中的个体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牵制”就在于:如何正确地进行实践,这来源于在对理论的不断探索中总结而出的,而再次通过理论不断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这才是其实践概念的核心所在。

在实践派看来,人道主义理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如果仅仅只是把它局限为一个理论问题而进行无穷无尽的纸上谈兵是毫无意义的,是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与探究的。

(二)“实践本体论”

在对“实践”概念进行不断地研读与探究并最终做出阐释的过程中,马尔科维奇对其概念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别,那就是“必须把实践(Praxis)同关于实践(Practice)的纯认识论范畴区分开来。”[3]看似拥有同样中文翻译的两个表示“实践”的单词,实则其具体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却大相径庭。“实践(Practice)”一词,指的是作为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会被异化;而“实践(Praxis)”则与之截然不同,它是一个规范性的术语,是一个独属于人类的,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同时“实践”要同劳动和物质生产等同起来,前者是人类的自由选择,而后者是社会的必需领域,使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将马尔科维奇的“实践”存在形式的特殊内涵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实践”的存在形式具有独特性。“实践”是从主体的角度看待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它是引导个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创新行动、创造性的系统设计、批判性的独特反思以及依据现实层面进行规划并最终实现的理想追求。

二是“实践”的存在形式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个体的各种活动的各个方面之中,是一种追求对片面、狭隘、不完美的“整体”地不断超越。

三是“实践”的存在形式具有创造性。实践的主体与客观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就决定了主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中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因而,实践并不是从外部客观世界中派生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所创造出来的客观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同时这种主体也必须具有自由的特征。

四是“实践”的存在形式具有未知性。其既能合理地判定和规划未来,又能表达个人的兴趣、价值观以及信仰。

总之,马尔科维奇关于实践人道主义中,“实践”一词的解读,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而究其独特本质,“本体论”这一概念在理论中呼之欲出,而實践人道主义也确实是达到了这一层面:“这种视域的拓展或旨趣的升华表明,实践不只是一个和客体、对象发生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存在,实践直接地就是主体即人自身,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4]

南斯拉夫实践派中,特别是以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于“实践”的解读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原意,也更符合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在马尔科维奇的理解与分析研究下,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概念无非就是围绕着“人”与“社会”而言的,而如何真正地或者说企图可以解决这一异化问题,关键在于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源与前提,就是人要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二、实践哲学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受青年马克思理论中关于实践论述的影响,大部分来自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学者将其视作是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马尔科维奇解读下的实践概念同样是一种批判活动,它不仅从一种认识论上升为本体论,更是将实践看作是一种用来考察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工具,批判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60年代,异化问题成了世界许多国家理论界十分热衷的一个话题,异化问题同人道主义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斯拉夫各界在密切关注人和人道主义的同时,也都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马尔科维奇认为个人的实际存在和潜在本质之间的这种差异,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实际拥有的”与“应该拥有的”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异化,同时异化这一概念大多都出现在消极的情况之下。例如,人在异化时,“丧失了对于自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产品的支配权;失去了参加自由选择的创造性工作的希望;把生活的一切美好意义降低为一种占有物品的虚假的需要;……同别人脱离,以及建立剥削、忌妒和仇恨的关系以代替相互信任和相互友爱的关系。”[5]马尔科维奇要批判的正是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一种异化现象。

马尔科维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问世并广泛传播之前,人类无法准确估计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内在矛盾,甚至无法将其判断成一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作为个体如何意识到要实现自身的自我完善,并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呢?这一切都還不能被清晰地说明并加以论证。因此,人道主义的理论在人类存在、人类历史和个体自我实现中的相关理论存在非常的模糊,无法真正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而这就需要我们摆脱以往认识论的传统观念,从一种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为此,马尔科维奇从实践观点出发诠释了实践与人道主义是如何统一的。

人是实践的人。马克思为马尔科维奇揭示“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人是实践的存在,人类个体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改造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由于实践的独特,所以只有可以从事一系列社会自由活动的人才能完成一切实践的活动,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也就同样可以被称作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同时也形成了人的独特本质,而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人的本质生命力和特殊属性,也只能以依靠实践为一定基础。同时,“人的个体的生存过程也是不断确认其类本质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6]。

实践是人的实践。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总体性的特征,这个总体性就是指在时间的作用下,主体与客体可以相互融合。而现实中,那些极具自由意识、超越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为完成对自我认知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选择在实践的过程中超越原有的“总体性”。同时,马克思采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视角来看待人类个体所处的外部客观世界,以独有的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辩证主义来不断论证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实践,便充当了这一过程最终最为重要的中介载体。因此,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实践,才能够真正论证出“人”在改造世界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毫无疑问的是,这也就必然会掩盖实践所充当媒介的意义所在。这使得马尔科维奇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的观点,再次对实践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与肯定。

马尔科维奇充分论证了人道主义辩证法使得人的存在、人的历史和人的自我实现的高度统一,从而诠释了实践与人道主义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统一。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革命性,依然包含在马尔科维奇的实践人道主义理论中。

三、人的存在与人的历史

马尔科维奇通过其自身学术造诣,以人类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为核心范畴,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辩证法,其中,实践人道主义便是人道主义辩证法进一步发展所体现的衍生理论。

长时间以来,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内涵的揭示,始终存在矛盾对立的关系,所以对于“人是什么”和“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也就相应地产生了矛盾。在马尔科维奇看来,“至关重要的是,在人显现的那样和他可能是什么之间,即在人类的现实性和潜在性之间做出一种区分。”[7]换句话说,我们应从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双重维度,实现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内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但“本质主义预设了人之一种既定的、不变的、固定的理想本质……相反,存在主义则否认了任何一种先于个别的、单一的、具体的本质存在。”[8]一是从理性出发以规范的方式证明人类存在的历史本质,二是以经验为突破口求证人的存在的现实依据。

然则,上述关于对人的存在这一概念的阐释中所提出的现实性与历史性存在内在矛盾的这一观点,是极具片面性的。“人实际上是什么的问题,只是他潜在地是什么,即他可能是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很小的片段”[9]89,这就需要我们将“人是什么”与“人如何存在”这两个问题完成统一,以此来对人的存在概念做出真正的合理化解释。

出于此目的,马尔科维奇以实践人道主义理论为起点,为真正帮助理解人的存在,从而提出了“现实—潜能”的构想。马尔科维奇所阐述的除了实践人道主义以外的其他理论,都包含着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这一问题,是因为它们都缺乏对人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内在矛盾的系统理解。“人的本质”存在于从现实出发所提出的“人是什么”,以及从历史出发所遵循的规定范式“人如何存在”两者之间的视域。马尔科维奇所提出的关于“现实—潜能”的这一历史结构,在某种意义上用来充当中介,因为“中介导致了存在的本质”[9]35。从而通过“现实—潜能”这一结构,掀开“人的存在”的神秘面纱。

从理论上讲,“现实—潜能”这一结构的提出,真正开始于想要解决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所以从人道主义辩证法观点出发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做出了相应的理论预设,以此来诠释人的本质,最终完成自我实现。那么,从“现实—潜能”的结构出发,揭示出的人的存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所有一般概念都是中介的结果:为人的世界(world-for-man)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的本质则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中介的……。”[9]36-37作为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的总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为了一种中介形式,用来进一步揭示出实践人道主义对人的存在的本质内涵,而究其深意不难看出,主要包含的就是:人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基本需要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三者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内涵。这也就揭示出,人们只有搞清楚了人的存在的本质问题,才能得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简言之,由于人类在社会中所需的基本能力(理性及感知、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能辨是非的选择力、合作精神、自我意识等)和实际需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在现实中完全释放自己的潜力。

結论

现如今,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世界中,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但关于“人”的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人道主义理念始终以核心之意贯穿于想要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各个领域之中,马尔科维奇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思想,时刻将目光关注于人的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问题之中,关注存在于各个历史环节中的人与社会的异化问题,时刻强调人在人类社会如何完成自我实现、怎样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自我实现的问题,这其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综上所述,人的存在就是实践人道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的历史就是其领域,人的自我实现就是其内涵,这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马尔科维奇的实践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尔科维奇,李国海.马克思论异化(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3]马尔科维奇.导论——实践:南斯拉夫的社会批判理论[C]//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

[4]曲跃厚,李元同.实践:马尔科维奇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5]马尔科维奇.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学[M].贾泽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1-162.

[6]许鹏.马尔科维奇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20.

[7]马尔科维奇.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M].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13.

[8]马尔科维奇.今天的辩证法[C]//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26-27.

[9]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M].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马爽(1997—),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辩证法人道主义实践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