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六位一体”

2023-06-14翁建芳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运球跨学科

翁建芳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提出:“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这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提出更专业化的要求。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线上教学、网络微课等成为教育新常态,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提出新挑战,如,要求教师会运用“互联网+”等数字化改革成果赋能教学、科研。对体育教师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实现专业化成长必须结合体育课程的具体属性,在教学科研等过程中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学习、实践、反思、评价等拓宽自身专业知识并重构整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技能和素质。为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在长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跨学科学习、反思性实践、批判性思维、团队性合作、导向性教研、过程性评价的“六位一体”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知识重构与技能升华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对碎片化的、互不关联的,甚至跨学科知识进行重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加强学科内融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本学科的教师、名师、专家等学习,系统掌握体育教研政策、现行课程标准等,增加知识储备;还可以主动参与体育教研实践,不断增加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加强学科间融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计跨科学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的要求,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应将体育与健康知识与科学、音乐、劳动、心理等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实现知识重构与技能升华。如,在“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章节的教学研讨中,体育组教师认为身体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等,这不仅涉及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还涉及科学学科中的能量获得、脂肪消耗、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等跨学科知识。于是,体育教师决定按照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进行备课。通过借阅《科学》教材、查阅网上资料、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学习食物与营养的关系、食物的消化吸收、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基础代谢、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各类食物包含的能量、各类运动消耗的能量等跨学科知识,再组织学生以“燃烧我的卡路里”为主题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所学跨学科知识指导学生从饮食控制和科学锻炼两方面探索保持健康体型的方法,并设计出个性化的营养食谱和运動处方。通过这种学科间的融合,体育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了实际经验,实现了知识重构与技能升华。

二、反思性实践:突出情境模拟与线上教学

反思性实践要求体育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寻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动力源。《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倡导专家引领、交流合作、自我反思的教研方式”。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模拟、信息挖掘等方法与手段,主动反思不足并加以改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创设情境,以反思为驱动改进教学实践

情境模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揣摩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动作和技巧,还可以拓展教师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师主动学习、深度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沙盘推演、游戏、模拟比赛等创设与实际情境接近的教学场景,再组织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表现等,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交流、评价、思考中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如,在“篮球:行进间高低运球”教学中,教师一开始采用语言法直接向学生讲解动作技巧和练习方法,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让学生进行过标志桶高低运球的练习实践。但是,练习效果较差,学生对高低运球的时机把握和技术要点难以真正领会和掌握。体育组教师开展了研讨,对教学方式与策略进行了深度反思,认为先讲后练的方式难以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比赛情境。于是,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引入了情境模拟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高低运球的时机、技巧,将练习中的标志桶替换为“桩”。教师选取几名学生扮演“行进间高低运球绕桩折返”情境模拟练习中的“桩”,并在说明运球练习路线后,先不告知学生绕桩和折返时的运球方式,而是让学生在情境模拟和自主练习中体会总结。在折返运球跑时,没有“桩”和阻碍,学生会主动进行高运球。随着模拟难度升级,当充当“桩”的学生手拉手时,为了躲避阻碍,顺利完成运球绕桩任务,学生会潜意识地自动变换为低运球,适时降低重心和运球高度。教师们看到学生根据模拟情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动作的表现后,再与学生共同探讨高、低运球的时机和技巧,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让体育组教师深刻体会到情境模拟和反思性实践带来的好处,为后面的改进和提升打下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教法技能。

2.借助平台,以数据为支撑强化线上教学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体育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将多媒体、微课、远程线上教学等深度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并根据学生表现和学习情况等加以反思改进,逐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收集加工等素养。

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在“投掷: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互联网+微课”的优势,将项目介绍、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重难点、中考规则等内容制成短视频、PPT等形式,让学生居家通过电脑、iPad等终端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慢动作、后退等操作对关键技术进行远程细化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但部分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教师回忆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师生互动偏少,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了在线互动教学指导、点评与展示(如,争当“教练员”及“我行我秀”活动)、答疑解惑等特色环节,既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克服了疫情对线下教学的不利影响,保证了教学进度,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劣势、关键技术、教学应用以及线上教学等有了更好的掌握,反思实践、教学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也取得了进步,为今后各类微课、录课评比等积累了实践经验。

三、批判性思维:强调深度思考与合理质疑

体育教师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批判性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轻信和盲从,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现实的教学需求对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果以及成败得失等进行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养成深度思考、合理质疑、小心求证的好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以“研讨课+研修会”的形式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主题研讨活动。体育组教师共同商议并确定研讨主题内容,根据自荐或他荐的方式确定各年级研讨课的执教教师以及研修会的具体安排。一般情况下,每月安排一个年级的教师完成研讨课。研讨课后,由一名教师主持研修会,组内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评课,主要从备课、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对执教教师的授课有无“亮点”、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有无安全隐患、是否创设了真实情境、是否帮助了学生主动体验运动乐趣等进行批判性的研讨反思。这种方式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逐步缩小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也让参与的教师形成了可借鉴的经验,取长补短,实现专业化成长。

四、团队性合作:推进共同学习与差异发展

团队性合作是指体育教师应秉承互帮互助理念,以组建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推进共同学习,以提升教师的深度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专业化成长。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精髓在于团队合作,可以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的成长空间,使教师在协作、共享中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实践中,可以通过读书会、师徒结对、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等方式,打破年龄、班级、年级等藩篱,充分发挥新教师创新意识和老教师丰富经验相结合的优势,实现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帮助教师拓宽眼界。当然,在团队性合作中也要注意个性特色。每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基础、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采取差异化模式,实现针对性提升。

如,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体育组组建了“悦享、乐享”读书会的学习共同体,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共同学习、分享、进步。共同体在运作过程中,让参与教师自主查阅《中国学校体育》等体育类期刊,学习最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每月围绕一个选题通过微信群或读书的形式进行交流,参与者各自分享读书感悟和收获,实现思想碰撞,并邀请专家点评指导。这样可以增强 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青年教师能快速汲取新营养,老教师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经验传授,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与成长。

五、导向性教研:坚持问题导向与校本研究

导向性教研是指体育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校本研究,對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对学校、年级或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并努力探究、寻求解决之道。实践中,体育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大趋势,结合学校实际,选择能发挥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的主题,通过主题研修会、读书分享会、师徒结对、线上教研、校本研究等形式,开展体育教研。

如,为提升体育教师教研能力,学校组织了《如何开展导向性教研》《如何写论文、做课题》等主题研修会,邀请专家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指导,重点围绕如何开展导向性教研和校本研究等进行专业诊断。在学校教科室的带领下,体育组教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课例、案例等视角进行探索和挖掘,提炼并转化为校本研究的选题,并尝试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校、区等各类评比,定期通过研究成果分享会、专题微讲座、热点话题沙龙等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让体育教师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推动导向性教研真实发生并落地,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导向性教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动能和助推器。

六、过程性评价:倡导多元融合与绩效改进

体育教师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考察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整体情况,发现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改进,使教研计划、方案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促进绩效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赢局面。

在实际操作中,应以多元融合与绩效改进为基本遵循,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激发体育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升。首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综合运用现场评价、网络评价、纸质评价等。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应将领导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评互评等有机结合。再次,评价标准要具体化。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注重教师的学习、备课、教学、科研等全过程评价,加大教学质量、产出效果及专业发展的评价权重,突出教学、训练、科研、师德及自主学习等方面。最后,评价结果要应用化。应建立评价结果应用与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先评优以及职务职称晋升的依据等。

总之,体育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运用跨学科学习、反思性实践、批判性思维、团队性合作、导向性教研、过程性评价的“六位一体”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专业化成长。

[本文系2021年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202106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运球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完形填空一则
我最喜欢的课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