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提升中的应用

2023-06-13杨家皓杨子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数字技术

杨家皓 杨子奇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伴随城市发展步入了“存量提升”的新阶段,优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势在必行。当前以VR、AR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实现了对街区三维场景的重建,但是关于将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提升街区空间活力的方式却鲜有人去关注。以历史文化街区使用者的空间感知为基础,探讨数字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数字技术;空间感知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9SKYY14)、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2hzghy139)、湖州师范学院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基于我国数字革命的时代背景,一大批数字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现实,渗透进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乃至当下热度较高的元宇宙等数字时代下的概念重新定义着我们的现实世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型和重构成为必然,同时城市空间内涵与特质的改变也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不断发生变化。历史文化街区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街区空间活力的丧失。此外,人是空间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空间的使用者、感知主体,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场景中亦如此,所以,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的提升必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另外,数字技术是新兴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需要进行空间活力的提升,因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与数字技术的应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应用现状

(一)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文化风貌比较完整、传统建筑集中、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特征,数字技术以其优势可以全方位地对街区信息进行采集,并以数字形式进行储存,最终在保留街区实体的情况下,使其以数字形式存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途径、新思路。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是最早使用数字技术实现遗存保护的实践者。例如龙门石窟顺应智慧旅游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能随时随地供游客裸眼观赏的3D洞窟高清景象,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

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数字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三维激光扫描及数字建模技术,用于安全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的信息监测技术、交互技术。另外,针对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采用的是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720云全景和360°全景技术,可移动文物主要以数字博物馆的形式展现。数字化保护之所以取得了如此的成就,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了建模的精细程度,大大提高了实物还原度,并且以支持后期数据库浏览的优势为历史文物的保护提供助力。

当前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文物保护上。基于数字技术的保护,历史遗存以数字化的形式重获新生,示于世人,得到了有效传承。数字化的历史遗存更像是一种别样的物质实体,能够将形态、纹理、色彩等一一呈现出来,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原、传承。

(二)数字化体验与街区活力的提升

數字技术另一方面的应用便是通过科技手段营造数字化体验环境,给人们带来新颖独特的游览感受,提升大众的社会参与感,激发街道活力。

在营造数字化体验环境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有以下问题。第一,应用范围较小。数字技术多应用在导览平台、场景构建上,应用范围较小,并且局限在固定的街区地点。第二,亲民性较弱。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大众可以通过多种行为活动对空间进行感知,而数字技术有利于设计出更加贴合大众兴趣的活动。第三,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不足。街区优化更新与数字技术发展脱节,不能支撑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较于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中的应用所涉及的人数更多,影响力更大。数字技术除了可以缩短人们与古文物之间的时空距离外,更能带给大众别样的游览体验,使其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应用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应用数字技术的必要性

从时间纵向维度来看,历史文化街区人文荟萃,因人而兴。如今,街区的古貌及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留,但唯独缺少熙来攘往的街巷情景。而数字技术往往能激发街区使用者的兴趣,具有聚集人群的功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技术能够提升空间活力,使得街区重新充满生气,让古朴的街区与人群相映成趣,再现旧时荣光。

从环境横向维度来看,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处于城区的中心地带,周围是现代化的都市建筑。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数字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被现代文化包围的历史文化街区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出创新发展的理念,而且能够与整体城市环境相协调。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会破坏原有的古街区风貌,更多是实现新时代下的传统文化表达,其内核仍然是传统文化。

(二)应用数字技术的可行性

第一,技术可行性。一项技术在目标领域的应用是否具备可行性,首要条件在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应用程度。数字技术在20世纪被提及,如今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涉及领域较广。每年仅在国内就定期召开了许多相关的数字经济、数字生态的国际会议;对于VR、AR等数字技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结合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其在技术方面可行性较强,而且数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有着较大的应用潜能。

第二,应用可行性。数字技术本身具备多样性、交互性、可塑性等特征。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较大的空间,因此也具备较大的数字技术应用空间。可以将其应用在数字化导览、数字娱乐设施等方面,为大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及视觉冲击。例如浙江台州葭沚老街基于对文化之“魂”的深度理解,发挥自身提供沉浸式体验及夜游产品的优势,融合声光电特效,利用水域打造秀演舞台、故事场景,原创沉浸式演艺《在水一方》。因此,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应用可行性较大,能够促进街区的体验升级、资源整合。

第三,社会可行性。数字技术诞生伊始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延的拓展,其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人层面,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影响数字技术的展现方式;国家层面,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在经济、生态、制造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实现技术升级上,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要,这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数字技术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中

应用的策略

(一)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提首先在于进行相应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数字基建的核心层包括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内容进一步延伸至新能源、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配套设施、无人机配套设施等方面,甚至可以辐射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历史文化街区本身的功能、面积有限,因此街区内的数字基建重点表现在核心层领域,并且可以配合周边市区的数字城市建设,形成数字网络,打造数字化生态,促进街区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中。

在数字化基建过程中,会遇到资金投入较大、不能破坏文物古迹、审批流程烦琐等不同形式的困难,此时可以采取一站式建设方案,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整合技术进行克服,为街区数字化基建奠定基础,进而为数字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创造可能。

(二)布局娱乐性数字产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与“数字娱乐”。现今,娱乐性数字产业广受关注,如国风国创动漫,游戏经典IP“原神”、“冰与火之歌”和“永恒之塔”,虚拟形象、虚拟演出等虚拟娱乐形式。而娱乐性质的数字产业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多见,在街区中应用这些数字娱乐形式能极大地激起街区使用者的兴致,提升街区活力,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数字产业不光可以引入当下热门的IP,还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性,以“文化+科技”为基础,创造街区特有的形象。具体来说,就是找到街区中具有共性、主要的传统文化,以其为主线,并使其系列化,将街区中的各个文化节点连通起来,再用数字形式进行呈现。首先要注重娱乐性,以玩为形式、乐为目标。其次要注重互动性,降低使用门槛,以使用者画像为基础,迎合特定人群的喜好。最后是要能使使用者产生代入感,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数字技术使街区使用者沉浸其中,给其带来跨次元的互动体验。

(三)拓宽数字信息呈现的途径

当下数字信息的呈现多局限在固定的场所,比如数字博物馆、VR体验馆、数字展演现场等,这些场所虽然都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呈现的,但实际上却在自身与大众之间设置了壁垒,不利于数字技术的融入。应让数字技术更接近使用者,使其能够零距离、无障碍地“触碰”到,这就需要拓宽数字信息的呈现途径,让数字技术有更多的表现方式。

公共设施广泛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将数字化融入街区中。例如:解说牌可以配合VR设备,让使用者在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灯具、座椅等常见的公共设施可以结合数字投影技术,将信息投射到墙面、地面等界面上;导览牌、景观小品、标识牌等均是呈现数字信息的载体。此外,除了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实体外,还可以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客户端,开发App,将其置入其中,或者以智能手机为中枢,实现使用者与街区内数字设施的对接,方便使用者体验数字技术。

(四)形成文化和商业共发展的格局

引入数字技术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冲击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过度商业化,这也是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充满烟火气的街道虽然能够造就热闹场面,但也会导致人流向商铺一侧倾斜,传统文化无人问津,使历史文化街区流于世俗、平庸。二是数字技术的随意应用,历史文化街区内虽有类似物业办的组织存在,但面对形形色色的商铺,实现有效的监管是一个难点,铺主往往会自主决定自家的商业风格、模式,这就给数字技术的随意应用埋下了隐患。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无法协调好文化与商业之间的主次关系,应使二者共同发展。首先需要确定主基调,应以文化为核心,这既是留住历史文化街区“本真”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要求。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重塑文化产业、发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是任务、使命。其次要以商业为重,加强商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如文创产品、特色文化的数字体验服务。最后要强化对街区环境的监管,构建监督检查机制、问题反馈渠道,由内到外保证历史文化街区不偏道、不变味。

应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和商业共发展,能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活力,如果过度商业化则会使街区千篇一律,缺少特色;而过于渲染文化,则会使街区显得乏味、严肃,失去對人群的吸引力。因此需要确保二者协调发展,以数字技术削减传统文化给人的遥不可及之感,以传统文化弱化商业的“市侩气”,使之更具文化底蕴、内涵,使街区使用者产生独特的空间感知,长久保持街区空间活力。

四、结语

空间活力主要来源于人的活动,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关键。历史文化街区聚集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商业业态,身处其中的人们既是使用者又是空间感知者,而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对人的空间感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丰富人们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最终提升街区的空间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茜.公众评价下桂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2.

[2]赵鹏飞,姚子刚.从空间感知到空间认同: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J].东岳论丛,2022(8):154-160.

[3]刘仁义,张馨月,张笑笑.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以黄山市屯溪老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2(5):80-87.

[4]王振川.数字技术在旅游规划图册中的应用研究[J].今传媒,2022(7):42-45.

[5]寇蔻,赵嘉悦,刘银娟,等.VR和AR等数字技术与智慧旅游相融合的研究与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2):57-58.

[6]孙文青.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活力视角下的重塑与更新:以扬州东关街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3):40-42.

作者简介:

杨家皓,湖州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街区设计。

杨子奇(通讯作者),博士,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数字技术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