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优秀艺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思路

2023-06-11李文娟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课立德树人

李文娟

摘 要:优秀艺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寶贵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思想精髓和文明价值。流传于历史长河中而经久不衰的优秀艺术文化本身就是历史性、人民性和哲学性的综合体,在意识形态上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将优秀艺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艺术性审美,也更加有利于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关键词:思政课 立德树人 艺术文化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积淀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儿女运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凝聚在作品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依然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标识。优秀的艺术作品、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和代代相传的艺术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成为我们立德树人的优质教学资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将优秀艺术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内容。

一、优秀艺术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政课必须时刻把握的核心命题。高校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高校思政课就是这一使命的关键课程。优秀艺术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就是更有效地完成这样的使命,而优秀艺术文化资源无论从性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助力思政课实现这一目标。

(一)艺术文化与思政课在意识形态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艺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作品都是其最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社会主义文艺秉承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核心要求,艺术文化只有来源于社会和人民才能更有意义和价值。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创作了无数的艺术精品,这些作品深刻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凝聚着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1],如中国近代历史中流传下来的革命歌曲、精美的画作以及其他艺术作品都能很好地再次展现历史的光荣岁月。这些生动的历史写照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最好的资源,也能帮助新时代的大学生从历史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优秀艺术文化承载社会意识形态的导向,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了课程价值目标、教学资源内容在意识形态上的高度一致性。

(二)艺术文化在内容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优秀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学资源,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优秀艺术家的成长故事,优秀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特别是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除了艺术层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价值的弘扬。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艺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提出,“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与价值和思政课需要引导的问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艺术资源的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传承载体之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歌颂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精神财富。用艺术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在艺术资源的熏陶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主动学习传统文化。[3]高校思政课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的,这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

(三)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形式上丰富了教学模式

很多师生在心目中对传统的思政课课堂已经形成固有的偏见,认为思政课一定是大课堂、“满堂灌”、理论性强、枯燥的说教,很多学生甚至还未走进课堂就从心底开始排斥思政课。高校思政课面向所有学生,覆盖全部年级专业,学情复杂多样,因此选择生动活泼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形式上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优秀作品,它们或是书画、或是舞蹈、或是音乐等,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很容易被大学生们接受并产生共情。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从形式上活跃了思政课的教学氛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精神价值中得到熏陶。艺术作品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单一讲授的模式。

(四)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学教育

黑格尔曾提出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也是责任之一。艺术文化的美不仅体现在形态美,更体现在价值美。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在表达某种生活哲学道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懂得生活美的哲学家。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中涵盖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风俗习惯等。把这些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形式上体现美,而且通过传达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滋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美的滋养,心灵得到净化。好的品德是树人的关键,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更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品位,而优秀的艺术资源就是美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艺术资源,能很好地推动思政课教学中的美德和美学相结合。

(五)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孕育和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艺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有益结合,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导致现代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在思想认同上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思想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血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建设等都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更深层次的效果在于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思维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避免陷入从西方社会的文化和逻辑认识中国问题的怪圈,帮助学生在艺术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要遵循基本的原则,首先要坚持思政课本身的价值导向和教学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上成艺术课,只追求课堂氛围而忽视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一)突出思想性和价值观的引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社会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思想价值观导向,其本身的价值导向不能被扭曲和替代,只有符合思政课思想价值导向的优秀艺术资源才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文艺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优秀的文艺作品启迪人的思想,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感受表达的内容,认识社会和思考社会,引领人民揭示社会的本质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引领人民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无边,包含的内容丰富,艺术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鱼龙混杂。优秀艺术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应严格筛选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指导。

(二)将艺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将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处理艺术和思政二者的关系,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用艺术课取代思政课,更要避免艺术资源融入课堂造成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缺失内容思想性的极端,艺术资源需要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效果服务。首先,艺术资源的融入目的一定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其次,在艺术资源内容的选取上要和教学内容相契合,精准融入服务于教學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展现形式和过程的分析引导。

(三)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选取艺术资源

学情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准备环节,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当然也应该将学情特点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只有学生容易接受的、有一定认知基础的艺术资源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在选取艺术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时应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第一,应结合学生所在地域特点。中国艺术文化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构成中国艺术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域的学生天然地对本地区的艺术文化有认同感和亲切感,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第二,应结合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层次不同、学科背景也不一样,而思政课面对的是所有在校大学生,在选取艺术资源时应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科差异。第三,应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时代在发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也在前进,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选取艺术教学资源的时候多考虑学生容易接受的、社会流行的艺术表达方式会带来更好的反响。

三、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政课覆盖所有在校的大学生,教学对象、教学专业和教学环境都各有差异,将艺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实践上一定要注意融入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结合、课程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一堂好的思政课一定是扎根在各门学科的基础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是基于对各种课程知识和社会认知的前提上,因此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的结合本身就是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课程的协同创新也会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堂的亲和力,特别是艺术资源的融入,优秀的艺术资源是集活泼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刻的内涵于一体的,这类资源非常好地解决了传统思政课堂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既有活泼多样的形式表达,又完全不会弱化思政课堂教育的思想性,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自觉地收获生动的体验。

(二)分门别类建立思政课艺术资源库

艺术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选取优秀的艺术资源是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前提,但艺术资源的选取和储备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依据一定的线索来完成。第一,按照不同的课程性质和主要教学内容建立课程资源库,高校思政课覆盖不同年级的多门课程,每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不同,按照不同课程的特点分门别类地选取艺术资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各个高校分布的区域不同地方艺术文化差异较大,可以结合地方艺术文化特点建立艺术资源库。第三,有条件的综合性院校或艺术类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按照历史线索建立思政课优秀艺术资源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优秀艺术资源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近两年传统文化在青年人群体中频频“出圈”,艺术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占有优势,既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三)建立艺术美育基地,将校园课堂和社会艺术大课堂结合

应当将校园课堂和社会艺术大课堂结合,因为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艺术美学的熏陶一定是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在中国历史上地域差异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五彩斑斓的地方艺术文化,通过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建立思政课校外美育基地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基地,可以拓宽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将传统艺术文化引进校园文化,邀请地方文化名人和艺术展演进校园,不仅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还能达到学习传统文化和美育的效果。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艺术文化是其中最璀璨的部分,高校思政课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文化基因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自觉传承的民族血脉,将优秀艺术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也是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3] 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0-180.

[5]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2021GXSZ08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1GZSZ09)。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政课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