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3-06-11胡劲峰冯白帆

当代美术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时期

胡劲峰 冯白帆

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战略以强国为主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相对应的转变,高校设计学对人才培养策略亟需革新。本文以设计学多维度融合的学科特质作为切入点,依据国家提出的“守正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本文对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梳理。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首先从国家“供给侧改革”理念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入手,结合“四新”理念分析了设计学人才培养的新变化。其次从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入手,梳理了课程思政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模式。最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从树立文化自信、数据增效改良、实践培优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当下的人才的培养变革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为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has undergone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 university design school urgently needs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design sc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idea of "keep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proposed by the state, it researches and sor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count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four news" to analyze the new change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abiding by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sorts out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end, with the cor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and reform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mproving data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new.

Keywords: keeping upright and innovative, new era, design disciplin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为保持和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速率,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多项文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指示。早在国务院2015年第28号文《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1],即人才的“专与精”,该文更是被教育界视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行动纲领。2021年3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個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从国家发展规划的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作出了学科改革和调整的指令,其中第十三篇提出要求:“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对各学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促进各学科人才培养的革新进程。为响应和服务国家的强国战略,教育部更是有针对性地细化高校各学科建设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台多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文件。例:2017年6月《新工科指南》,强调工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发展;2019年4月更是与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多部门发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成立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清晰了各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提速各学科的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现阶段文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综合上述国家印发的具体文件内容及精神,设计学的人才培养应以应遵守学科规律,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晰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一、设计学的多维度融合特质

设计学作为一个介于哲学等人文科学和工学等技术科学之间、具有创新引领价值的新兴学科,呈现出极强的多维度融合特质[3]。就此特质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层面进行讨论:

首先,设计的艺工共融性。设计本身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包含了技术与艺术两部分。一,就设计的具体实施而言,纵观人类设计的发展历程,不管是中西方各时期的艺术品生成、建筑设计,还是当下信息时代的设计产出,设计的最终完成皆离不开各类技术的制造支撑、产出辅助。而X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的出现,更是影响了设计的整体流程与方式。二,从设计与人文关联度来看,设计是以实用为导向,改善和提质人类的生活状态为目标,其过程和最终完成更是呈现出所处时代的文化内涵。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艺术风格学理论家们,将各类艺术流派、思想、理念的出现成因归纳为时代精神的表达和合乎时代背景的文化阐述。与此同时,设计的服务对象多为普通大众,其选择设计产品多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即实用与审美,设计师的作品美学内涵及表达则来源于其文化修养和艺术格调。

其次,设计与社会高度融合性。2015年国际设计组织WDO对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是一种策略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应用在产品、服务、系统等中的活动,其目的为引领创新、促进商业发展和为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一门协同创新技术、研究和商业于一体进行创新活动的专业。所输出物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为了世界更加美好[4]。这一定义是将设计上升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变生活质量的学科,凸显其与社会的关联程度。

再次,设计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近十五年里,教育部印发的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目录中公布的设计学专业名目更是显现出设计学的多学科交融性。其一,学位授予的交叉性。艺术学在2011年升级后,原有的“设计艺术学”则由二级学科升级为“设计学”一级学科,并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的通知”中指出设计学硕士、博士可以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5],充分体现了其在人才培养高级阶段的定位与其他艺术学学科的区别,体现其理工属性。其二,学科本科新增专业与科技的融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和各年新增的专业目录中所显示的特设专业中皆显现出设计学与科技的关联,学科间的跨界融合,如:2016年新增的“新媒体艺术专业130511T”“包装设计专业130512T”,2021年增添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130513TK”,都体现出了艺术与科技的关联、学科间的跨界融合态势。与此同时,艺术学下辖的各学科新增的本科特设专业,如:艺术管理、影视技术、跨媒体艺术等,更是呈现大量的学科交叉的特征。

由此可见,设计学学科呈现出集艺术、科学、人文、技术、社会等多重属性为一体的特质。因此,设计学人才培养应按照其多维度融合的特质进行升级完善,并以守正创新的思路优化和整合出适应服务国家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及路径。

二、遵守学科特质,优化培养体系

设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国家经济、文化、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设计学自升级为一级学科以来,随着国家发展的步伐,加上自身专业特质和优势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把握住学科发展机遇。随着国务院《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为今后的设计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设计学如何再次把握良机获得发展空间,应本着坚守多维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供给侧改革、紧跟“四新”学科建设为导向,优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立足”服务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源于经济学,原本适用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领域。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时,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6]。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即:劳动力符合社会需求,有效的人才培养是实现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关键路径。因此,设计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当注意到整体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行业变化为指针进行相应的调整。

精准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设计学的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人才供给的类型,实现培养导向的精准化,如: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科技创新型设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的实践应用型设计人才、服务规划战略与理论的学术研究型设计人才等,对人才培养导向实施靶向分类,提速各专业人才培养。

特色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费结构明显变化,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优质的设计是满足和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的引导,使设计作品特色化、个性化。如: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思维的创新性,提倡设计语言的个性化、设计完成的高效化等,引导学生成为极具设计风格的设计人才,服务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

(二)紧跟“四新”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国家实力显著提升,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为保持和加快国家发展的速率,使人才培养供给与国情需求相匹配,国务院、教育部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四新”学科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2019年4月,多部门共同发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拉开了“四新”学科建设的大幕,在“四新”建设的各项文件中,显示出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紧缺人才的精确培养。因此,设计学学科应贴合新形势下“四新”学科建设要求去谋取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符合时代的人才诉求。“四新”学科以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发展性等为建设和发展要求,而设计学各专业可以此为标准,对其下属二级學科专业的建设展开革新,细化各专业建设要求和未来发展走势,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厘清专业属性,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四新”的学科建设重交叉、重融合,而设计学下属多个二级学科,各专业属性皆为多学科交叉属性,课程体系可以其学科交叉的组成关系,对课程结构和比例重新分配,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关联。例:“以工为主”的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与服饰等专业,按照专业中“工与艺”的交叉关系对工科类、艺术类的课程群重新划分,增加学科交叉类课程的比重,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各学科属性课程群串、并关联共用,突出专业属性特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厘清专业特质,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四新”的学科建设提倡对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设计学各专业可依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分类定位。例: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工艺传承型设计人才为主线,着力于对中华传统造物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并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一方面,注重对优秀传统工艺的继承,加大校地合作力度,聘请各级别工艺传承人作为主讲教员,增强对“技”的掌握力度和精度,力促优秀设计人才进入传统工艺的传承序列,提高传承概率,减缓该类人才的紧缺现状;另一方面,以“技”促推广,培养过程中对“技”的讲授,了解和掌握其科学规律,助推传统工艺的弘扬和推广,提高其社会影响力,提高紧缺人才的培养速率。

厘清专业优势,调整人才培养路径。“四新”的学科建设目的是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设计学各专业可利用其自身优势,贴合“四新”,调整人才培养路径,重设人才培养方案。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可贴合新文科、新农科的建设思路,立足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使人才培养契合地域发展,以“专业实操促人才成长”作为人才的培养路径;另一方面,在助力区域的经济和精神建设的同时,谋取专业发展空间和机遇。

三、恪守立德树人,强化德育引领

就国务院、教育部印发和颁布的战略和各项文件的内容而言,无论是国家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还是推动各学科建设的《新工科指南》《新文科建设宣言》,皆以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设计学的人才培养应恪守立德树人,引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利用课程思政这一德育育人路径,革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思路,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引领,完善和守筑人才培养体系。

(一)课程思政“融贯”专业课程体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7]。为课程思政高度融入专业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意见,可利用各课程专业体系特点、课程群样态展开课程思政的串并式融入。

第一,利用各课程层次的递进关系“融贯”课程思政。目前,课程思政在设计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多以碎片化样态形式出现,并未形成完整的串联主线,因此,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到核心课程皆可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加强与课程思政关联性,融入课堂教学,利用课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主线。以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其课程可将中华优秀传统造物体系中的设计元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溯源文脉传承关系,分析其单个设计元素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服务报效祖国的意识。

第二,利用各课程群间的相互支撑关系“融贯”课程思政。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群,并呈相互融汇、支撑、辅助关系。因此,可利用课程群间的串并关系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层面有效融贯。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其课程群可将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各课程群可按照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进行针对性融入,最终融汇于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二)课程思政“融通”教师教学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研究和实施者,其教学意识决定教学效果。当前,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实施,颁布相关文件和政策,使高校设计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了显著提升,其教学意识得到极大优化,但仍有少量教师以专业的特殊性为由,简单应付了事。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德育效能,可通过融通教师教学意识来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一,以课程思政专项教研項目、课程的优先立项,融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各高校内部可通过设立单独的设计艺术类课程思政类专项教改项目、精品课程项目且优先立项,项目的设置可按照各设计专业的属性和特质进行定位,并细化到各专业具体课程,且支持结项方式的多元化(如:论文、软件、讲座等)激励教师主动研究课程思政,拓展教学研究视域,使其积极融入课程思政体系。

第二,以革新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方法,融通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首先,各高校可在教师评教体系中设立课程思政的单独模块,并由教学管理、同行、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年度绩效、教学质量等各类考评的重要依据;其次,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法中可对课程思政层面制定指标及量化标准,并作为职称评定的单独环节;再次,上述二者可相互融通,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使教师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使其成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护守培养质量,应对时代变化

5G时代的来临,加快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刷新速率,衍生出大量的新型行业、经济样态。时代变化之快,促使高等教育改变培养思路,转换培养模式,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助力人才培养。设计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应立足时代变化,兼顾自身多属性特征,提档升级培养模式。

(一)理论提质,立文化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教授认为“艺术是一国文化的可视性表达形式……艺术总是在为其他领域提供新的文化的表达形式,并会转化成当代艺术设计。”[8]现下,设计学的人才培养对艺术理论的关注较以往显著提高,各类别设计展上的作品内容也呈现出对文化的寻索和依赖趋势。设计学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就人才理论能力的培养进行提档升级,使产出人才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首先,在加强原有的理论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配合各类别理论公共选修课程,如:美术史、设计思潮、美学原理等,划破设计学与其他艺术学的学科隔膜,提升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其次,通过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各类别的专业教学实践、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地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觉醒学生的民族血脉。再次,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撰写设计说明完成作业,梳理和阐述其设计作品的创意来源、设计理念、设计意图、制作过程及实际完成情况,在完善其设计线性逻辑关系的同时,提升其诠释设计作品的理论功底。最后,课下践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完成对人才理论素养的提升,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促成其以文化促设计、以设计弘扬和传播国家文化的设计思维,为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二)数据增效,改学研思路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以数据化的形式,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呈现在大众面前,对各类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易于过往,给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设计学)的学科研究给予了全新的思维,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样式。设计学的课程教学在大数据时代的支撑下,学生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展示、就业的思路焕然一新,提高了人才培养成型的效率。首先,专业知识获得多元化。目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样式已从书本形式转换为数字化形态,图书馆、博物馆的数字化(如:上海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数字文物库”等)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各类知识的原始数据信息;各类教科书的数字化、图片化(如:各类电子书的售卖、借阅平台涵盖了几乎所有教科书籍),而电子书、教材使学生加快了阅读速率,拓宽了对专业知识选择的口径;专业知识讲座的网络化,腾讯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使学生直接聆听业界大咖、前辈的知识传授,此类传授皆为经验提纯、个人感悟及心得体会,提速设计作品完成的能效;各类专业制作视频的传播(如:设计制作全过程类型的视频等)缩短了学习制作的时间,规避了制作过程犯错的可能;由此可见,多样化的知识获得渠道增快了成才的效率。其次,设计作品展示的多维化。信息数据化,不仅便捷了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专业成果的平台。就设计专业而言,个人专业能力的展示已不再是赛、展、奖等传统的专业训练和展示形态,可传输至各类数字平台进行呈现,随着关注度的增加,增强学生对专业驾驭的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速人才成长。再次,择业、就业模式的转换。自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出现,择业、就业的概念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快速转换,毕业生会根据官方平台的发布历史和实时数据进行选择,避免了就业选择的盲目性,而网络求职,线上面试使学生就职机遇更多;设计类学生则因作品多维度的展示,使其就业、创业的成果概率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受到更好的检验。

(三)技术赋能,强专业实操

2020年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对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深入融合”[9]。近十年来,设计学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课堂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并取得阶段性收获,而如何将新技术辅助人才培养,转换为专业实操能力,其对应的培养模式亟需改良。一,信息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就设计学各专业人才的专业传授而言,现有的先进技术可满足改变教学样态、打造数字教学环境,塑新固有设计思维,强化人才的专业实操能力。例:XR技术的应用,可打造虚拟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以虚拟的形式构建整个设计过程,容错率极高,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强化人才专业能力。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认知。高校在面临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升级速率较快的现实境遇时,往往处于较高的教学投入跟不上技术革新速度的尴尬境地。设计学各专业通常会遭遇此类问题(如:3D打印技术的设备和材料升级等),因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倡在已有硬件的基础上对某类型技术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对其本质的学习、了解,借此获得对技术升级发展规律的掌握,減弱该技术升级后对设计的影响强度,提高专业实操能力;另一方面,此举可促使学生重视对技术规律、行业规则的理解,建立其在未来面对新环境、新境遇等困难时的自信,助力人才成长。

(四)实践培优,增核心竞争

鉴于当下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设计实践在表现样式、生成方式、传播渠道等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对复合型实践素养的设计人才需求。设计学各专业应重视对人才实践应变能力的培养,强化核心竞争能力。首先,专业导师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当下,各高校设计学专业大多实施专业导师制,强调导师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导师因材施教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以及价值导向的引领。如:导师从个人研究方向的选择到专业比赛的指导再到毕业设计与就业的指导等,皆以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次,以赛代练,增强跨界实践能力。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模糊专业边界,跨专业参赛,实现对专业本质的主动拆解,提升专业跨界的设计能力。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参加动画类插画类比赛、广告类海报比赛、传媒类摄影比赛等,提升学生对视觉传达专业本体的理解,强化专业实践的应对能力。再次,融入社会,增强设计实战能力。通过大学生三下乡,青年筑梦之旅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拓宽专业实践视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设计学人才培养,应本着守正创新的培养思路,以服务国家强国战略为首要目标,一方面主动应对时代和科技变化的伴生机遇,优化培养导向,并按专业属性细化培养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另一方面强化德育引领,革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

本文为安徽工程大学2021课程思政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jyxm70);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设计史论》(项目编号:2021kcsz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劲峰,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艺术文化综合研究。

冯白帆,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设计学理论。

注释: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_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董占军:《新工科背景下设计学学科专业建设问题》,《创意与设计》,2020年第5期,第77—81页。

[4] 丁熊:《基于类型学和心理学场论的服务设计再定义》,《装饰》,2020年第11期,第124—125页。

[5] 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6439.html

[6] 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第103—106页。

[7]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_教育_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 郭晓、朱乐耕:《大力推进“新艺科”建设》,《艺术教育》,2022年第4期,第15—16页。

[9]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新时期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