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局外人》的空间意识

2023-06-10潘思含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局外人加缪

潘思含

内容摘要:《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局外人》是两篇创作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小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多困惑于一个相似的问题——主角的突然死亡。本文通过引入美国学者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借助具象化概念,围绕着空间的打破与入侵,对这两位5小说主人公的行为、遭遇及结局进行辩证思考。培养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同时,运用“跨学科学习”思维,达成对经典的重新构建,使“整本书阅读”的内涵更加多元。

关键词:契诃夫 加缪 《装在套子里的人》 《局外人》 空间意识 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封建专制统治已走向穷途末路,沙皇的反动统治处于垂死挣扎的穷途末路,审查制度空前加强。在这种禁锢下,俄国人民渴望改變当时的社会氛围与现状,却又无力与运行多年的强大专制统治抗衡,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作家加缪在小说《局外人》中创造出主人公默尔索。他在生活中时时保持着一种绝对冷静——行事违背伦理,游离于社会主流道德之外,最终因过失杀人而被判处死刑。然而这样一个“局外人”却有着健全的心智和人性,在理智之中清醒地走向了死亡,主动抛弃了整个荒诞的世界,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胜利。

对于两篇均创作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小说,有两个相似的问题令人困惑——两位小说主人公的死亡结局,即《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为何会突然死去?《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为何一定会被置于死地?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面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寻找一个更为直观的参照物进行具象化衡量与探究是必要的。在明晰问题具有相似性的前提下,可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具象的概念——空间意识,对这两位小说主人公的行为,遭遇及结局进行新的思考与衡量。

一.小说中的“空间”

张世君教授认为“空间叙事是所有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叙事都存在的现象”,空间叙事虽然普遍存在于小说叙事之中,但并不意味着理解小说中的“空间”等于理解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空间”概念应该是一个更加精确且具象化的可感知实体。比如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落,读者跟随着林黛玉的脚步观察贾府的等级制度与生活状态。进入崭新空间的林黛玉,为了快速融入,只得改掉自己的旧习。通过其融入空间的过程,读者也感知到林黛玉的性格与贾府的生活习惯。再比如鲁迅《孔乙己》的开篇对“鲁镇”酒店格局的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简单的服饰对比,就把孔乙己作为“空间入侵者”的身份表露无疑,也直观地将他和身边其他人的矛盾根源揭露出来,小切口下是一个更为深邃的故事。

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部分情节中,林冲在山神庙里面,因他所看管的草料场被雪压塌,只得跑到山神庙去一边喝酒一边休息。却遭遇草料场失火,正准备去救火之际,无意间竟听见外面有人说话。正是这个超出客观空间范畴的“偷听”改变了接下来的故事走向,也改变了林冲一直以来的隐忍型人格,客观空间的倒塌也同时成为林冲精神空间倒塌的序章。

以上两则都是进入空间,无论是主动融入还是无意的“入侵”,都发生在一个空间之内。除此之外,更有一种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建立起新联系的虚拟空间。《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贾宝玉不喜史湘云所秉承的仕途经济学问论调,通过语言将其对林黛玉的态度呈现在自己所处的空间内:“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而此时本在怡红院外的黛玉却与客观空间内的宝玉产生了心灵共振:“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如此,客观空间内的湘云宝玉更加疏远,不在一个客观空间之内的宝黛的“心灵空间”关系却愈加密切。

空间观念,除人们对于其可感知的两个基本认识,自然性和物质性的空间观念,即“第一空间”;主观精神观念上的建构空间,即“第二空间”。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苏贾进一步提出,如果我们将空间的概念放置于综合多方矛盾过程的关系上来看,空间还有人与人之间所无法触及或立刻表达的权力不平衡,沟通不对等,情感不真实等情况,这就是苏贾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

二.“空间理论”在小说理解中的具体运用:“失去套子的人”与“破局者”

什么是空间?小说中的空间一般分为几类?不同的空间对于小说主旨的表述有什么样的帮助?美国学者苏贾的跨学科理论——“第三空间”理论,可以引入到此类问题的回答中去,辅助小说的理解。根据苏贾的理论:“第一空间”是指具象的、真实的空间;“第二空间”是指认知形式中的想象空间;“第三空间”就是在真实和想象之外,又融构了真实和想象的“差异空间”。“空间性”是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是社会生产的空间,它反映的是社会本身的样貌。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方式,即将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空间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形成“社会生活的空间性”。运用此空间理论,可以将小说中的环境层次具象化,避免只关注客观空间,而忽略“社会空间”及“主观精神的心理空间”的可能性。

据此,“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府”即“第一空间”;“宝黛”之间“诉肺腑”所形成的空间即“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则存在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局外人》两部小说中。

围绕着《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突然死亡的疑惑,课前学生会被要求思考如下问题:

1.小说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氛围?

2.对于这样的社会氛围民众的反应如何?有几种反应?

3.“装在套子里的人”具体指谁?为何这样称呼他?

4.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什么意思?

5.与柯瓦连科谈话时,别里科夫的状态有何变化?

6.小说中为什么说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是“昏了头”(见文章第五段)?如果没有自行车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能成吗?

7.为什么别里科夫的死并没有大快人心?

这七个问题按照小说的叙事顺序设置,同时也按照空间逐渐深入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于前四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氛围对于人们的挟制。后三个问题的答案围绕着别里科夫“空间”被打破的顺序进行,从别里科夫无法忍受华连卡和弟弟柯瓦连科骑自行车的欢快表现开始,为之后的空间冲突与入侵埋下伏笔。

当别里科夫鼓足勇气想要维护自己空间的绝对控制权时,他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权威”,在有新思想的年轻一代面前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不堪一击:“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清醒见证着自己营造数十年的“空间”被入侵,被击碎,最后还要遭受将要成为自己伴侣,及自己无法接受的带有新思潮的年轻人再次嘲笑。

《局外人》中有关默尔索的行事作风,在引入当时的创作背景后似乎不难理解——世界大战结束后,旧的秩序与思想推倒重建,随之而来的是人性与信仰的崩塌。在客观社会空间倒塌的背景下,默尔索冷静无情的性格在顺应社会巨变的背景下油然而生。他看似行事有违常理,不近人情,其实不过是其试图以摆脱传统社会“精神空间”的方式,追求自己精神空间中的“绝对自由”。为何法官在法庭上要对他不依不饶?究其原因,无非是法官以及当时大部分人所坚持的道德维度遭到“默尔索式状态”的挑战。纵使法官清楚,默尔索并非蓄意杀人,但他所呈现出的漠不关心,不屈服,更不臣服的态度,让法官所代表的旧世界所构筑的“精神空间”的安全性受到了挑战,迎来了危机,旧世界精神领袖自己的道德堡垒受到了攻击,因此,对于默尔索这种“空间入侵者”必须保持驱逐与消灭的态度,才能维系原有空间的相对安全。

默尔索平静而幸福地去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失去对个人精神空间的掌控权。他是“局外人”,也是在局外营造了自己独特空间的自由者。默尔索无意中入侵了法官的“道德空间”,而法官却对他的“自由空间”束手无策。如此一来,矛盾激发,身处弱势的默尔索必将迎接死亡。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空间生产的社会,这个社会存在着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的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在各自身处的维度之中,人们构建并践行着社会的运行的内在秩序,社会空间中的生活与生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原有的社会氛围及物质层面,更深入到边缘与中心的冲突,理性与感性的撕扯。在这种与传统空间的调和与抵抗中,人的精神要么被动接受改变,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要么消极抵抗,与外在环境格格不入,精神上虽不屈服,但肉体却无法承担外在空间各项的重压。

“空间”概念的引入,让别里科夫的猝死变成形象化、可感知的概念——努力营造的“第三空间”遭到新社会思潮的入侵和破坏,进而导致“别里科夫式”的精神世界崩溃。《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意蕴的解读可分为社会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人性批判三个层面,前两个层面的理解在“空间”观念的辅助下变得具体可感。关于人性批判的理解则可以建立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七个问题的探究可将抽象的概念在头脑中具象化。诗人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同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安全空间”。“别里科夫”们对强权的维护,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生存“安全空间”的维护,随着此空间的逐步瓦解,“别里科夫”们的生命也被迫成“保护套”中暴露出来,最终走向寂灭。

三.“空间理论”对于小说主题探究的意义

叙事结构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但是只对文字段落进行分析往往难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空间”将抽象的概念分析赋予实体化的视角,可以辅助学生快速理解小说中相对模糊的对话和情节,在此基础上。小说主旨的探讨也更加深邃。《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局外人》两篇小说,在小说标题上即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同时,两部小说的人物也正是因为脱离空间或者入侵空间才导致各自的死亡结局。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中生存意识的表现,是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苏贾的“空间理论”将小说的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空间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更具有外延性。“他者化—第三化”的理论策略,将小说的叙事及人物精神塑造放置在一个他者或者说是第三种可能之中,可以借此打破原来的二元对立关系,即同处一个客观空间,而非同处一个主观精神空间内。这种第三空间化的他者作为一个必备环节参与到原来的二元人物关系体系中,却又不仅仅是原先的简单二元关系的结合物,也并非仅仅处于人物关系中的额外“中间状态”,而是一种开放的、融合的,跨越空间时间的新状态,新逻辑。

因此,借助“第三空间”理论理解小说,并不是将之前的二元空間简单叠加,而是将原本的二元对立的双方解构之后,打破拆解原本假定的完整性,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有更多可能性的新范式,进而实现重构。比如小说《局外人》中所呈现出的“反英雄主义”,使默尔索独立于主观或客观空间外,作为他者通过入侵传统道德空间进行破坏。这样的“反英雄主义”行为恰恰最为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默尔索以此姿态加入原本的二元对立综合辩证空间中,间接实现了对当时社会关系的挑战与重新组合。循着苏贾的理念进行思考,这一过程就等同于对辩证法进行空间化重组的过程。可感知的空间化辩证组合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时空性结构,“默尔索”们反而对进入其空间的他者彻底且持续地开放。这种开放空间式的批判策略,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具有生命性的连锁空间破坏反应,并持续向原本反二元空间中的完整封闭结构发起攻击。

一篇好的小说其主题一定是多层次的,历久弥新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共鸣。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于其主题意蕴的解读可分为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人性批判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主题体现也与“空间”密不可分——从“别里科夫”们所掌控的专制社会空间;到无处不在的恐怖文化氛围;再到人性空间的入侵。小说主题的层层深入也同时标志着小说空间的层层抽象化,从可见可感逐步走向人性中复杂的思考。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死去了,但是其他活着的人却并不高兴。因为他们知道,最为抽象且重要的那一层囹圄并未被打破,他们依然被囚禁在“旧空间”之中。

相比而言,《局外人》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就像小说的名字,默尔索是一个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然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却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局外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突破空间的桎梏,以一种悲壮的方式选择“入局”,同时也以一种悲壮的方式选择接近人性的永恒。

“跨学科”也可理解为“交叉学科”,指的是超越某个单一学科边界与知识架构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解与创造活动。“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不用学科领域的知识碰撞;同时也是生活、科学与人文等不同领域之间彼此融合与创造;更是一种强调彼此补充,相互建构,合作探究学科研究意识与方法论。“跨学科”的特点就是打破学科已有界线,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运用。这样的跨界教学与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辩证思维、解决问题和建立创造思维均有作用。同时,“跨学科学习”思维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知识建构,全面思维形成,客观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更是大有裨益。

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如何确定学生对小说真正实现了“理解”的高度呢?唯有在思考并参照其他概念后,借力打力,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进行灵活表达与表现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发自内心的感知并产生具有个性化的深度解读。这与文学教育真正的核心与目标不谋而合。所谓“跨学科理解”,就是援引各个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具象可感的解释与创造能力。

2017年,教育部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建构了核心素养体系。“整本书阅读”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单一任务,更被赋予参与社会,思考人生的深刻意义。运用“跨学科学习”思维,将当代空间理论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文本的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更能使“整本书阅读”实现多元化的主题探索,进而达成对经典的重新构建,即对小说空间形式美学意义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2]苏贾.第三空间[M].陆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張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局外人加缪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秋是第二个春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局外人
加缪的眼神、西装和香烟
漫画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