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

2023-06-09姚鑫

新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语文学习生活

姚鑫

【摘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让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纽带,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语文学习;生活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实效性,作业是巩固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让作业“少而精、精而有趣、趣而有效”是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实践性作业便成了巩固语文学习的有效的办法。早在19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一是学校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二是学校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基于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将知识理解、运用,达到内化的效果。

一、体验生活情境,开发学生探索空间

社会生活中有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家里读书看报、聚会中与人交流、逛街时的车水马龙,公园里的建筑绿化……生活中处处渗透着语文的味道。邻居家的春联、小区里的条幅、商店门口的广告、奔跑的汽车车牌、手中的车票、门票……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现象。设计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可利用多渠道资源整合语文知识,开发更多适合学生探索的空间,让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语文的学习。

1.多渠道探索,丰富语言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常规作业通过学生背诵、抄写等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巩固,形式单一、枯燥、机械化,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学生收获有限。语文是母语课程,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的大课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看一看课表、记一记同学的名字、贴一贴文具用品的标签、认一认公交站牌等简单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玩具说明书或家庭用品的使用说明书,找一找生活中为了引人注目而故意偷换同音字的广告现象,设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资料在小区或社区里宣传等活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无一不是在学习语文,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在观察、运用、动手操作中内化语言学习、丰富语言积累。

2.多角度体验,丰富内心情感

(1)情感体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很好地进行了归纳,其中人文主题更明确地给出了情感导向。比如低年级有“自然、陪伴、家人、关爱”等主题,中高年级有“家国情怀、舐犊之情、四季之美”等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了人文主题。课文围绕人文主题进行编排,老师可以根据人文主题,将课文与生活中的热点、传统节日等结合布置实践性作业。如在“舐犊情深”单元,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给妈妈过一个母亲节,用文字记录下温馨的画面;在“家国情怀”单元可以让学生打卡城市的红色景点,听讲解员讲解先辈革命故事;在“四季之美”单元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用拍照、画画、写诗等方式表達热爱之情。学生在这些真实的生活中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语文、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审美体验。语文课本中的素材丰富,课文中有壮美山河、家国深情、历史明鉴,作者笔下有诗情画意、激扬文字、词华典瞻,这无一不渗透着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而这流露于笔尖的真情实感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一次“春意”主题的郊游诗会,一场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家庭讨论,一个史实探索的小组活动,一个发现身边好人的社会观察……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而多样,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思考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生由低段到高段的学习中,思维也由知道、领会和运用的低阶思维向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高阶思维进行过渡、转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训练,因此可以借助实践性作业来补充、巩固课堂学习。

1.实践中内化语言技能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有句式训练、语法训练、语境训练等,这些训练都是在教学生如何在不同场景把话说正确、通顺、明白、生动。语言习得离不开语言环境,学生的生活环境就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比如,在学习第三人称转述时,无论练习多少道题,总会有学生弄不明白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向家长转述老师的通知,或是让学生给请假的同学打电话转述老师布置的作业等,把书本中生硬的举例转化成生活中有温度的体验,让学生懂得从生活的角度去表达。“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的学习自觉体现在生活的应用中。学生生活主要以学校与家庭生活为中心,语言环境单一,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但学生很少参与的实践性活动,促使学生与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打交道,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环境。比如到社区当小小志愿者,几个学生一组做社会调查等。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技巧进行交流,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学会运用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2.整合中推动实践思考

(1)查找资料。课本中常常出现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的人物与事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读书会、拜访身边有学识的亲友等实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虽然在信息化时代上网查找资料更为便捷,但仍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不同的形式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感受。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这些有目的的生活活动中收集信息,在自己分析、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对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理解与补充,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2)观察记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观察类文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观察实践类作业。如让学生动手种一株绿植,每天观察它的变化;自己养一只蚕宝宝,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去大自然中观察喜欢的动植物等。学生把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变成生活中自己的观察,通过记录生长数据,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原理。观察、记录、发现、分析、整合信息,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实践阅读。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内的阅读内容是有限的,任何题材与体裁的接触都是范例,做不到量的积累。在生活中学生却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指导性地布置学生实践阅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比如通过主题推荐阅读,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按照教学计划,这一单元恰好在儿童节前后学习。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将主题聚焦在童年生活的“趣”上,进行相关联的文章推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在实践阅读中积累文本。又如通过一篇课文带动整本书阅读,《蜜蜂》一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可以《蜜蜂》一文为基础,在《昆虫记》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昆虫,如《蝉:天生的歌手》《萤火虫:打着灯笼的麻醉师》《蜘蛛的电报线》进行单篇推荐,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法布尔描写昆虫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阅读中所领悟的描写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课上学会了方法,对《昆虫记》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会带动课下对整本书的阅读。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相关书籍或是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生活中除了书籍还有报章杂志、新闻稿件等阅读材料,也可以推荐网络资源中质量较高的阅读类APP等。

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取代了学生沉迷游戏、慵懒散漫、无所事事或是埋头题海的消耗状态。

三、参与生活实践,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所学科目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范围和水平的知识,如果想让不同的儿童达到这个知识的范围和水平,所需要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创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创造性運用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作业练习,让他们“从实践中去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性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学生用语文视角关注生活,用语文知识做事,把停留在考试层面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进入到探究层面,在问题解决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促进知识的学习。

许多常规作业操作机械化,如设计重复且单一的问答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而非对知识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规定的标准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单一的问答形式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重复操作的练习题更是让学生陷入机械循环的低效高耗的操作中,知识没有得到迁移,也没有更好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践性作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学生可操作的活动出发,将单一化为多元,将枯燥变得有趣。同时还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提供独立学习知识的机会,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活动中的发现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乐于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2.个性化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的智力都各具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实践性作业,能促使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使其发展多元智能。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创新活动种类,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笔者曾经给二年级学生布置一项“我是小老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感兴趣的知识,整理出一节5分钟的微课,在课堂上或是利用微视频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学生很喜欢当“小老师”,所以很积极地在生活中观察、寻找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他们分享了历史知识、名人故事、兴趣爱好、旅行见闻等。有的学生对彩色的吸水小精灵感兴趣,于是借助爸爸的实验室去了解吸水小精灵的结构、材质,再查找资料了解这种材质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有的男生喜欢汽车,于是向同学介绍他所了解的汽车发动机种类、汽车品牌与特点;有的学生把自己旅行中看到的新鲜事物分享给大家;阅读广泛的学生会分享课外读物中的有趣内容。与此同时,在听“小老师”分享的学生也会有一项实践性作业,他们要把同学分享的知识用文字和简单的图形或是符号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更像是思维导图,但并不局限于思维导图。因为是自己随意创作的笔记,所以孩子们兴趣很高。从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到最后的分享,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一项实践性作业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给学生任何形式的限制,更像是他们主动分享自己爱好的过程。但是无论从学生的准备过程还是展示过程或是记录过程,都渗透着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这一项实践作业让我看到了学生与课堂中不同的一面,更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更多的发展潜能。

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家庭生活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而生活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胜过机械地完成无数的习题卷册。老师要有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观念,也要有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智慧,让实践性作业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纽带,在“双减”政策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张建文.灵动作业让学生个性飞扬—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J].科普童话,2019(33).

[2]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2112025)

猜你喜欢

实践性作业语文学习生活
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探讨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激情的新途径探析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生活感悟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优化思品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探索
无厘头生活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