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

2023-06-08方滢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莱辛诗画动作

方滢

解题技巧

评论是指评说并论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议论文,主要包括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思想评论主要是议论说理,以及作者对一些观点进行评价,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文艺评论又称文学评论,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体会、探讨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一、读文:整体把握,局部细读

评论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阅读评论,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既要整体把握,也要局部细读。

整体把握四方面内容:一是文本评论的主要对象与问题;二是文本作者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三是文本按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四是文本中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的手段和材料。要求结合文体特征,快速抓住段落重要信息,梳理文本结构思路。可以运用抓住每段的中心句、结论句或其他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思路梳理。

局部细读,包括理解句子和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可采用边读边画的方式。理解句子,一方面要注意那些对范围或程度进行限制的词语,如“有些”“可能”这样的词;另一方面要明确指示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如“这里”“那样”这样的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寻找语言标志,比如表因果、转折、递进等有逻辑性的关联词。另外,标点符号有时也值得关注。

二、答题:看清题干,扣住文本

一般有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

客观题注重考查同学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评论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是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辨析能力;三是根据文中已有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做客观题要灵活运用比对法。所谓“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阅读题干时注意题干表述的侧重点。阅读选项时确定哪些选项必须回到文本中去比对,然后将选项在原文中出现的地方画出来,和选项比对。比对信息重在辨析两层关系:一是从内容层面分析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是否与原文相符;二是从逻辑层面分析原文与选项中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主观题相对客观题而言,还要考查同学们的文字表述能力。大体有这样三种题型。第一种是评论思路题。这类题的答案一般由3到4个要点组成,要注意要点之间的表述顺序。第二种是分析概括题。概括材料观点时,对于文本中的事实材料,要概括出作者在文中所要证明的观点;对于道理材料,要梳理作者的说理层次,从而归结说理的核心;对于引述材料,要特别注意与作者文中观点的相同、相近或相悖。第三种是近年新增的情境运用题。情境运用题的实质是利用文本材料观点去完成情境任务,比如结合材料对某一现象加以评析。做这类题时,把握住材料观点只是第一步,而把这些观点组织进情境中去,按情境要求重新表述才是关键。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傳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猜你喜欢

莱辛诗画动作
动作描写要具体
诗画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