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丝文化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影响论析

2023-06-08侯玉芹

今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粉丝文化粉丝粉丝经济

侯玉芹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变化以及粉丝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粉丝文化的成因与影响,认为粉丝文化“双刃剑”效应明显,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推动粉丝文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帮助青少年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积极动力。

关键词:粉丝;粉丝文化;粉丝经济;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5-0114-04

粉丝(Fans)是指对特定对象深度倾慕、崇拜的受众,他们会为喜爱的对象投入大量的精力、情感和金钱,常会表现出痴迷狂热的情绪,这些特定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各類明星名流、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或特定品牌、特定类型的产品等。粉丝文化是指粉丝为喜爱的特定对象付出无偿劳动或进行消费的现象,不仅包括粉丝与偶像之间的频繁互动、粉丝与粉丝结成社群、粉丝有组织地应援“爱豆”(英文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也包括粉丝在“爱豆”作品基础上展开的同人创作等[1]。粉丝是粉丝文化的主体,消费性是粉丝文化的本质。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偶像”崇拜

2005年,湖南卫视制作的综艺《超级女声》开启了“全民造星”的娱乐新纪元,众多观众通过编辑手机短信为心仪歌手拉票助威,随后,“玉米”“盒饭”“凉粉”等粉丝团体成立,他们为宣传偶像组织了多种活动,这时,粉丝及其所代表的粉丝文化开始进入我国大众的视野。2014年,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加入文娱行业,打造了以“明星IP”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链,同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明星势力榜”,一系列新媒体榜单也随之涌现。2018年,《创造101》《明日之子》等偶像制造节目横空出世,火爆全网。此后,各类真人秀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文化娱乐产业规模逐渐增大,粉丝群体、粉丝文化也不断发展,显示出较强的影响力。

如今,粉丝追星已从最初的购买一盒磁带、一张海报,看一场演唱会的个人自发模式、“散粉”模式,进化为“集群参与”模式、“陪伴成长”模式,即集资应援、打榜投票、刷数据、买“周边”等;粉丝也不再满足于对偶像远距离地、安静地仰慕,而是追求和偶像更直接的接触。这种变化催生出一种新型偶像———“流量明星”,他们不需要具备精湛的演技和代表性的作品,只要拥有足够庞大的“粉丝群体”,就能维持流量和热度。此外,娱乐行业也系统性地引入了粉丝运营模式,明星经济公司与明星工作室纷纷主动对接粉丝团,组建官方后援团,通过收编“粉头”(指粉丝组织的关键人物)、雇佣“职粉”(指职业粉丝),逐渐将触角渗入粉丝圈层,滋生出了“打榜”“网宣”“控评”等各种“饭圈”(指粉丝圈子)乱象。

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对青少年进行了是否有偶像崇拜行为的线上调研,结果显示:40%的被调查者有过崇拜偶像的经历,其中,14%的被调查者正在经历这一过程。被调查者所崇拜的“偶像”类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专业人士、父母、商业名流、历史人物与虚拟人物以及道德楷模、老师、政治领袖等。崇拜“偶像”的原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偶像的个性特点、才华努力、原则观念、外貌装扮、个人贡献、粉丝群体气质、说不清楚、受他人影响等。了解“偶像”信息的渠道,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好友间交流、社交媒体、传统媒介(包括电视、杂志、海报等)、百度贴吧、搜索引擎、明星官号(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网、粉丝论坛、门户网站等。粉丝/崇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交媒体、百度贴吧、粉丝论坛、当面交流、官号留言、粉丝/崇拜者聚会等[2]。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是粉丝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所崇拜的“偶像”趋向多元化,粉丝与“偶像”的接触性活动增长显著;“偶像”崇拜是个人选择与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崇拜的终结主要依赖于个人主观因素;粉丝们崇拜的“偶像”包含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比如,明星艺人、商业巨子、科技先锋、作家学者等。如今,职业粉丝和专业粉丝社群越来越多,粉丝现象及其带来的粉丝文化正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将是我们观察当代社会的一扇窗口。

二、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的特征

(一)偶像信息获取更加便捷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偶像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尤其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出现之后,以前由传媒集团、经纪公司等专业机构控制的偶像包装宣传、独家信息发布模式以及偶像与粉丝的指定交流渠道被打破,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偶像也走下了“神坛”,未经美化的真实“后台”信息被更多地曝光。粉丝与偶像接触、交流的渠道和机会进一步增加,以社交媒体为载体,二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更加扁平化。

新媒体时代,以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专业娱乐平台汇集了各类偶像动态信息,粉丝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就可以轻松获取偶像资讯。信息的唾手可得,加上广泛的媒体宣传,让偶像崇拜行为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追捧。中国未成年人研究中心曾对6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偶像崇拜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4%的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主要包括歌星(占比为37%)、影星(占比为20.5%)和体育明星(占比为10.3%)[3]。如今,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粉丝的探究欲望、沟通欲望和模仿欲望。

(二)粉丝社群化、组织化特征显著

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的偶像崇拜主要为个体行为,崇拜者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和机会。新媒体时代的偶像崇拜社群化特征明显,主要依托三类平台进行传播交流:一是以门户网站、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的相关版块为代表的,以信息集成发布为中心的传统媒体;二是以官方微博、Facebook、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以“偶像”个人信息为中心的自媒体平台;三是以百度贴吧、明星论坛、粉丝QQ群、粉丝微信群等为代表的,以粉丝交流沟通信息为中心的社交平台。粉丝们在网络虚拟空间结成的各类“饭圈”已成为青少年的交流阵地之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如今,粉丝群体已由传统的分散性、个体性、自发性存在转化为社群化、组织化、团体化存在,呈现出管理层级清晰、分工明确、有利益链条等特点;粉丝群体中的“站姐”(指偶像“应援站”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粉头”“数据民工”等角色深度参与偶像的日常活动,制造热度,维护偶像形象,提升偶像的商业价值;粉丝的组织化应援(指粉丝自发地“支援”偶像)活动增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粉丝为偶像买热搜、打榜单、做数据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三)粉丝群体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新媒体时代,粉丝由被动的媒体信息接收者变为了主动的筛选者,交互式的传播拓展了粉丝的话语空间,粉丝们反客为主,逐渐代替专业化传播媒介成为了“议程设置”主体,他们通过关注、留言、评论、消费、应援、无偿劳动等方式,改变了与偶像之间的权力结构,有的粉丝组织甚至可以干预偶像参演的角色、剧本走向、代言活动等。

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活动,粉丝群体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文化”。粉丝热衷于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自主性地阐释媒体文本,粉丝群体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讨论、交流,一方面拓展了文化产品的意义,另一方面打破了生产者对媒介内容的主宰,创造出了粉丝文本,实现了从媒介消费者到媒介生产者的跨越。

(四)粉丝文化传播呈现迷狂化

在新媒体语境下,单个原子式的粉丝已不复存在,粉丝们为了共同的偶像集结在一起,形成了情感共同体。他们因偶像而集结,所以情感和判断高度同质化。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成为了粉丝群体聚集的平台,粉丝的创造力和能量在此得到了释放。

在“沉迷式”追星过程中,粉丝会对偶像寄予强烈的精神和情感依恋,甚至认为“偶像”完美无缺,极易陷入一种盲目维护“爱豆”的迷狂状态,做出不理智行为。刷分控评、操纵账号、流量造假等“饭圈”乱象皆是粉丝文化走向迷狂化的表征,一些无良资本和平台奉行“流量为王”“利益至上”,联合明星经济公司操控“饭圈”,加速流量变现,导致人生阅历较浅、认知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粉丝成为了畸形“饭圈”文化的最大受害者。

三、粉丝文化的成因与影响

(一)粉丝文化的成因

1.内驱动力:心理需求

社会心理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文化接受者会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来选择使用哪种媒介,从而获得满足。通过崇拜偶像并成为粉丝群体中的一员是个体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一种选择,粉丝进行追星活动时,往往会把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抛在脑后,进而对自身的审美特点进行印证,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

桑德沃斯用“自恋性的自我映射”来形容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他认为偶像实际上是粉丝对自我的一种延伸;粉丝通过深入了解偶像,来找寻自身与偶像的共同之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个共同之处包括生活经历、情感价值、理想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为粉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4]。粉丝往往饱含强烈的激情和依恋情绪,他们会想象出一个完美的偶像,并在偶像身上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5],进而通过收集信息、购买产品和社群聚集等方式实现自我情感的表达,通过沟通建立情感信任,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

2.前提:技术赋权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也为用户赋予了更多权利。粉丝们不再满足于单向接收媒体发布的偶像信息,而是主动获取偶像的相关资讯,传播偶像的作品,发起关于偶像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为偶像造势,这给传统的“造星链”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媒体应用让粉丝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便利,交流成本更低,交流程度更深。认同是粉丝聚合在一起的前提,互动性的增强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粉丝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也让粉丝群体的能量和影响力得到了膨胀、扩张。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粉丝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虚拟团体”,粉丝们在其中畅所欲言,甚至偶像及其经济公司为了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也会主动对接粉丝群,并和粉丝积极进行交流。如今,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传者-受者”关系,而是一种直接的交流关系,这种“亲近感”既可以吸引更多的“路人粉”,又能提高原有粉丝的“忠诚度”,从而为粉丝文化的发展打下人员基础。

3.推手:粉丝经济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购买偶像参演的作品、代言的产品及“周边”,为偶像提升关注度、增加流量等为特征的粉丝经济,逐渐成为了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的新增长极。在资本和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下,粉丝通过不断消费来拉近自身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并从中获得愉悦体验,而粉丝關注、追捧偶像所带来的流量,往往可以转化为产品“销量”和经济效益。

粉丝的情感热度与文化消费构成了粉丝经济的商业基础,不断增强粉丝黏性、抓住粉丝心理是粉丝经济的制胜之道。2018年被认为是我国粉丝经济爆发式增长元年,此后,粉丝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以明星偶像为中心、以网红为中心、以企业品牌为中心、以IP资源为中心等多种类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如今,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产业变革为粉丝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6],为粉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拓展了空间。

(二)粉丝文化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生态维度来看,粉丝文化是互动传播时代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生成的合理性,是我们了解多元化社会的一把钥匙。作为一种根植于网络的亚文化,粉丝文化不仅丰富了文化样态,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体系,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从经济和商业维度来看,作为粉丝文化的核心,粉丝经济催生出多种新业态和新盈利模式,促进了产业融合,拉动了消费,增加了就业岗位。以提升偶像正面形象和积极影响力为目标的粉丝应援文化(如慈善、环保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资本操控下的平台机构追求“流量至上”,粗制滥造,诱导粉丝集资打榜、刷量应援、炒作隐私,甚至不惜“流量造假”,致使“饭圈”乱象丛生,危害青少年粉丝的身心健康,亟需整治规范。

从粉丝群体及其活动维度来看,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可以增进自我认知、表达自我,获得自我认同和归属感,通过偶像崇拜寄托情感、舒缓压力,获取心理慰藉。但是,他们不仅会把努力奋斗、坚持梦想的优质偶像作为奋斗目标,为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也会因“光环效应”对偶像形成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社会认知,进而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或迷恋,比如,部分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追星,影响学习、生活,深陷“信息茧房”而不察,容易盲从跟风、缺失理性,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 语

粉丝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偶像崇拜的正向作用,也要警惕商业利益驱动下粉丝文化盲目、迷狂、非理性的一面,积极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要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有效应对粉丝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家长要正视并合理地满足处于特殊生理、心理时期青少年的需求,增加对子女的关心关爱、陪伴引导,避免让他们过度迷恋、崇拜偶像;第二,学校要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文明上网习惯,引导他们理性追星,自觉抵制不良粉丝文化的影响;第三,平台机构要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正面引导和监督管理,帮助青少年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积极动力,培育向上、向善的粉丝文化;第四,政府要加大对“饭圈”乱象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推动粉丝文化良性发展,共同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胡妍妍.发挥“迷”与热爱的正向作用[N].人民日报,2019-07-16.

[2] 马中红,杨长征.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68-171.

[3] 郭馨泽.青少年追星,如何正確引导[N].中国教育报,2021-08-02.

[4] CornelSandvoss.Fans:TheMirrorofConsumption[M].Cambridge:PolityPress,2005:95-114.

[5] 杨玲.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J].长江学术,2011(1):38.

[6] 黄楚新.粉丝经济:新媒体环境下的经济增长活力[N].中国青年报,2019-08-19.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粉丝文化粉丝粉丝经济
打破现实与幻想的壁垒
蜘蛛与海星
让荧光棒为自己挥舞
传播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研究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