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近代西方肖像绘画作品中人物眼睛表达方式转变的研究

2023-06-08杨仕荣

美与时代·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眼睛

摘  要:西方肖像画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西方肖像画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各种潮流和风格,人物的面部呈现也随之变化。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期的人物绘画追求的是形象的再现,艺术家们凭借高超的技巧将人物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眼睛的表现犹如照相式的精细复刻;而在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思潮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掀起了肖像绘画的新潮流,肖像绘画不再是单纯摹写,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自我在作品中的体现,因此艺术家在肖像作品中对人物眼睛的表达方式也有了新的追求。立足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探讨西方肖像绘画作品中对人物眼睛表达方式的转变,及该时期人物眼睛表达方式转变的背景,具体产生的几种表达方式。

关键词:西方油画;肖像绘画;眼睛;表达方式

一、眼睛的表现

在肖像画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

达芬奇曾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是心灵的要道,意思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睛里看出这个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因此在肖像绘画中,画家对眼睛的表现至关重要,古今中外的人物画作品中始终以眼睛的传神达意为刻画的重点。从达芬奇的作品中我们便可看出他对肖像画中人物眼睛的重视,《蒙娜丽莎》以人物的神秘微笑闻名于世,但画中女士的眼睛以“渐隐法”融轮廓线于柔和阴影之中,使整个面部形象极具艺术意味。中国古代人物画家顾恺之也认为,画以人物最难,人物“传神”最难,人物“传神”又以眼睛的“传神”最难,由此得出眼睛的表现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阐明了眼睛的表现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意义。

二、人物眼睛的表现

(一)社会及技术背景

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和资产阶级的兴起,社会思潮发生改变,文艺领域内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此时的绘画更多用以抒发情感,传统绘画受到了一定冲击,画家在表现人物眼睛时已经开始了新手法、新方式的探索。一改传统画法,削弱眼睛的立体感,不再执着于固有色彩,取而代之的是画家情感的表达,主观精神意识的表现。无疑,技术的不断变化革新也推动了艺术家审美趋向、作画方式以及作画尺幅等方面的变化。19世纪30年代末,照相技术的产生成熟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写实肖像,加速了肖像画中人物表达方式的革新。

(二)美术史背景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相继产生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美术思潮,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象主义艺术家主张在阳光下直接写生,因此肖像画创作时,传统写实的精细刻画难以做到,画家们在眼睛的表现上,以较为草率的画法表现块面,透视要求不再严格,色彩上也增添了主观的变化。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的肖像画更加主观化,以极简的线条轮廓和更加单纯的大面积色块来组织画面,人物的眼睛用线条简单勾勒,完全以整体的装饰感觉为主。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如图1)开创了立体主义,采用夸張、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人物,在对眼睛的表达上,完全颠覆具象表现,吸取原始绘画因素,将人物形体进行抽象化表现,立体主义另一代表人物莱热的人物绘画形体同样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此后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保罗·克利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夏加尔在肖像作品中对眼睛的表达也各有特色。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的艺术家们在油画作品中对人物眼睛的表现第一是在立体感上,体积、空间不再是必须具备的因素,如印象派的马奈、雷诺阿。第二,在人物眼睛的色彩处理上,并不完全以真实所见的固有色彩为准,而是更多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以抒发自我为主要原则,采用夸张、个性化的色彩,在绘画过程中眼睛的颜色、阴影的强弱以及眼睛的形状都可以主观调整,比如凡·高《自画像》(如图2)中人物绿色的眼白,与现实不符,但整体看来并不会让人感到色彩上有任何不妥。第三,人物的眼睛具有装饰性效果。后印象派高更的绘画追求绘画语言的精简,善于运用各种线条和色彩的堆积,人物眼部以单纯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塑造,同时吸取东方艺术的平面化表现方法,使眼睛的表现与富于装饰性的整体画面和谐统一。第四,眼睛的形体趋于抽象化表现,轮廓形状不再据实描绘,对眼睛的描绘予以简化或者完全脱离其真实性,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对人物眼部简化处理,不再遵从眼睛的应有形象,以抽象化的形式语言进行描写。莱热的《三个女人》也对人物的眼睛甚至面部都进行了抽象化处理(如图3)。

综上可知,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西方肖像绘画作品中对人物眼睛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对眼睛立体感的减弱,如马奈、雷诺阿;二是在色彩上的主观化;三是装饰性的加强;四是对形体的抽象化。以下笔者从这四方面入手,根据画家的作品来具体分析这四种肖像画中眼睛的表达方式。

三、人物眼睛表达方式的特征

(一)立体的减弱

从印象派开始,弱化体积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法国画家马奈在作品中对人物眼睛的表达采取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手法的压缩式立体感,既不充分表现立体感,也不完全忽视立体感,通过少量阴影的暗示来体现眼睛块面的转折,较多保留轮廓线,从而使画面产生一种近看平面,远看立体的感觉,大大减弱了写实肖像中强烈的立体感觉。如作品《白兰地》(如图4)中对少女眼睛部位的表现,眼窝、眼睑、瞳孔的结构通过简单的阴影表现,减少了对体积、空间的塑造,削弱了立体感和空间感,这样形成的独特的明暗效果使眼睛整体具有一种特别的轻巧感和光彩,而远看又具有真实的深度感。我们将眼睛部位放大来看(如图5),眼部的色彩还保留人物的固有色彩,但轮廓线处理得很模糊,仔细看甚至没有连续的轮廓线,完全由大大小小的块面组成,眼窝用阴影表示深度,两只眼睛的瞳孔只是简单的深浅颜色变化,并不注重瞳孔的球体感觉,用强烈、突出的对比来表达眼睛部位的结构,从而获得独特的立体效果。

这种弱化体积的表达方式同样体现在雷诺阿的《阳光下的女人体》(如图6)中,雷诺阿对人物眼睛的处理方式同样大胆,结构和空间被画家弱化处理,在对眼睛的表现上,雷诺阿根据画面的整体需求,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眼睛的神态。眼睛轮廓用蓝黑色线勾勒,加上蓝色眼珠,点上高光,在户外光线下,眼部体积明显弱化,反而使眼睛的轮廓特征得到一定强化。画家正是用这种独特的处理手法,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真实和丰富的效果。

(二)主观的色彩

从19世纪印象派开始,西方画家普遍追求外光,重视阳光下的色彩效果,讲究色彩的对比和对对象的描述。此后肖像画作品中的色彩趋于主观化发展,体现在肖像画中人物眼睛的表达上,固有色彩不再是唯一选择,对色彩的主观化处理成为凡·高等人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要方法。凡·高是一位色彩大师,他的画作中人物眼睛部位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如《自画像》(如图1)中的眼睛局部(如图7),眼睛部位的描绘主要是用线来表现的,眼睛的外轮廓有明显的扭曲、变形、不对称的感觉,眼部处理采用强烈鲜明的色彩,有意识地将眼部进行个性化处理,最终塑造出了一个敏感不安的人物形象。放大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眼白的部位被画家主观处理成蓝色,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淡蓝色的眼白加上天蓝色的眼珠,非但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反而与画面整体色调统一配合,完美体现了画中人物的忧郁感情,传达出人物敏感不安的内心世界。

(三)装饰性的效果

艺术表现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情感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艺术家们对肖像绘画装饰性的热衷同样是对传统绘画的一大创新,画面中的眼睛常被画家进行装饰化处理,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高更的人物画中。高更在作品《带光环的自画像》(如图8)中,大面积的色彩平涂以及色块之间的对比使画面极具装饰感。在对眼睛的处理上(如图9),以近乎平面的装饰性手法,并不表现强烈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整个画面充满了具有东方艺术单纯美和装饰美的异国情调。在眼部处理上,单纯色彩的平涂使眼睛与画面整体的平面装饰性效果融为一体,将充满阴影变化的真实的人物面部变成了他画面中平面化的、不真实的世界,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装饰性绘画的效果。

20世纪初野兽派的代表画家马蒂斯同样热衷于绘画的装饰性,在人物画作品中,他用颜色来塑造空间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明暗的大块平涂,干净简化,构图单纯,使画面表达主观的同时极具装饰感。马蒂斯的《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妇人像》(如图10)很好地体现了他绘画中的装饰性追求,人物的色彩是典型的野兽主义画风,鲜艳浓烈,笔法直率粗放,形成了十分强烈的画面效果。在对眼睛的处理上,眼部轮廓用黑色粗线勾勒,瞳孔也是无明显变化的黑色,用绿色和褐色表现两个眼窝的明暗,双眼之间一道绿色粗线强化了整个面部的平面感,使画面充满了装饰性的魅力。不同于传统油画的精细刻画,单纯的色彩和生动的笔触不仅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刻画对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更多传达出画家赋予描绘对象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使观者更加接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解读其独特的自我。

(四)形体的抽象化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如图11)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是毕加索甚至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突破。当我们放大人物眼部,可以明显看出毕加索对人物眼部的抽象化处理,将眼睛的形体简化,眼眶是两头尖的椭圆形,瞳孔是圆形,上下两条弧线构成眼眶,寥寥数笔传达出了画中人物冰冷、恐惧的神情,特别是右下角的少女,眼部更为简略,只有眼眶和瞳孔,但与面部整体体现的狰狞面目和谐统一。

莱热的作品《三个女人》(如图12),三个女工神情冷漠,画家对她们的表现仿佛是用铁管、螺钉组合而成。在五官的刻画上,简单勾勒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却传达出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冷漠。同样对人物眼睛抽象化处理的还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夏加尔,在他的作品《生日》(如图13)中,画家运用超现实的手法描绘了生日的一个奇幻梦境,以色面分割的手法来表达“心理的写实”。因此在人物表现上,如局部图(如图14)画家并不注重五官的具体形体,突破具象的限制,对人物的眼睛简单抽象化处理。

最后,谈到对人物眼睛形体抽象化表现的艺术家,表现主义大师保罗·克利不得不提。在克利的作品《澤菊》(如图15)中,画家用热烈鲜艳的色彩和抽象概括的线条表现了一个明朗娇艳的少女形象,圆形的脸庞,错位的几何形的眼睛和眉毛产生了向右转的奇妙错觉。形体上,画家甚至完全抛弃具象形体,以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至此,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时间段内,艺术家在人物表现上对具象的反叛。

四、结语

本文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西方肖像画作品中对人物眼睛表达方式为主体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社会与技术背景以及美术史背景进行剖析,探究在社会历史、美术思潮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下,肖像作品中对人物眼睛表达方式产生一些变化。并通过对该时期代表性艺术家及作品的分析,总结了油画中人物眼睛的几种表达方式,即立体的减弱、主观的色彩、装饰性效果以及形体的抽象化。既有对之前学者研究的验证,也有自己的一定发展,希望能在今后的个人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徐利.对油画人物中眼睛表达方式的解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杨峥峥,吴齐.浅谈中国人物画中眼睛的描绘[J].名作欣赏,2017(30):168-170.

[3]刘利霞.油画中的阴影表现[D].开封:河南大学,2005.

[4]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冯镨敬.梵高绘画的创作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5(2):21-22.

[6]张韶明.从求“真”角度透析西方美术发展史及现实意义[J].艺术百家,2004(5):199-200.

[7]周蕊.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今古文创,2021(10):99-100.

[8]王雪琦.野兽派的艺术语言——马蒂斯作品审美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25.

[9]折文菁.从马蒂斯的作品分析中感受装饰色彩的魅力[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2):300-301.

作者简介:杨仕荣,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眼睛
擦亮你的眼睛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图案的艺术表达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婉约与豪放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