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3-06-07梁露行

老区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提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先后通过了三个历史决议,高度浓缩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个历史决议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开创事业发展新局。这六方面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梁露行,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百年传承及赓续路径研究”(TJDJ21-00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此前的两个历史决议分别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一个历史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二个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作为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继承基本认识和重大论断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得出创新性结论,在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理论创新发展、开创事业发展新局这六个方面前后相继、相互贯通,呈现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特征,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基于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视角梳理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从中增长历史智慧,增强前行的底气和自信。

一、始终坚守初心使命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1]。“根本问题”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更体现于三个历史决议当中。它警醒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奋斗。正确理解和把握“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走向未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要素。

“是什么”鲜明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阐明了党从何处来;“要干什么”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方向,回答了党去往何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它所奋斗和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党在过去一百年的奋斗主题,更是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前两个历史决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党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深入总结了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践行初心使命取得的辉煌成就,代表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根本问题”的认识。

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45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它在开篇之处指出在过去二十四年中“我们党始终一贯地领导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向中国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4],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二十四年中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进行的奋斗历程。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劳工运动、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党团结一致,领导广大工农兵、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革命群众作了政治、军事和思想上的伟大战斗。[5]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人民军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抗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地位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成就之一,这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最大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取得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提高并团结全党的伟大成就”[6]。第一个历史决议记录的二十四年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要做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

第二個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81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继续深化着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认识。它不但继承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更增添了许多新的实践内容。“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这一部分,对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了简要回顾,同时指出我们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事实,以及党领导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在“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这一部分,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这为我国今后的一切发展进步打下基础。[8]同时从十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党在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四章详细论述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二个历史决议记录的60年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两个“先锋队”,它要做的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

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总结党在1921年到2021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全党要时刻牢记“根本问题”。它继承了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论断,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分别指出党在这四个时期中,“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9],“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0],“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2]。第三个历史决议还从十三个方面深刻总结了党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字里行间蕴含着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第三个历史决议展现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它的重要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行动诠释着根本问题。忘记“是什么”,就会背离党的性质宗旨,就是丧失根本。忘记“要干什么”,就会陷入迷途、丢失方向,最终一事无成。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需要时刻牢记“根本问题”,心怀“国之大者”,在接续奋斗中创造出不负人民的伟大成就,以更自信的姿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地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提炼总结,均成为党的宝贵财富。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标题以“历史问题”命名,旨在廓清迷雾、正本清源,而第三个历史决议则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党的事业发展关键时期所通过的重要文献,它们郑重、全面、权威地总结了在党的奋斗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历史智慧。

诞生于整风运动期间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45年积累的历史经验。它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规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13]是党在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向胜利,离不开这些宝贵经验。作为统一全党思想的重要文献,第一个历史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采取历史比较法,将以往所犯错误背后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上揭示各次尤其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同正确路线相背离的错误,使全党上下深刻认识到错误观点和路线的危害性,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坚持正确路线。第一个历史决议揭示出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同时将经验与经验主义进行了科学地区分。总的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开启了以历史决议的形式总结历史经验的先河,并且在实际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81年积累的历史经验。“‘堅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14]第二个历史决议坚持这一原则,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第一个历史决议对党在建国前所积累的阶段性历史经验已经作出过相应的总结,所以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将篇幅主要放在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一章指出“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15],“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6]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重点总结了党在这十年中积累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指出成功经验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等教训,使全党上下更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第二个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相区分,并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毛泽东思想,使它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备。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又指导着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出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2021年积累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的历史自觉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着眼于未来,继承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总结出来十条历史经验。十条历史经验具备内在逻辑性,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性。百年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党就失去了力量源泉和执政根基,就难以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着行动指南的重要作用,它能为我们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思想指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伟大梦想,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新的挑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支撑;只有具备伟大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伟大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这股巨大的合力汇集到实现伟大梦想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使党能够始终保持健康活力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成功与创造奇迹的根本密码和宝贵财富,是开启实践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是决定未来我们能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道。”[17]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地提升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境界。

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是运用历史经验,推动我们的事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尽管三个历史决议所总结的时间跨度不一样,但是都有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坚持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时、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十条历史经验,以更加艰苦的努力完成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更多有益的历史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更影响到人们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自信。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它也不否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一生以及功过是非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三个历史决议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基本论断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将历史人物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又使得评价历史人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第一个历史决议正确评价了1921年到1945年的历史人物,贯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它在开篇之处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18],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对待党内同志的问题上,党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并且向一切与马克思主义路线相反的错误思想作了胜利的斗争。第四部分不仅指出了部分同志所犯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而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以便“惩前毖后”。第五部分分析了“左”倾路线产生的社会根源,深刻剖析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党由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取得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提高并团结全党的伟大成就。”[19]第一个历史决议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模范之作,起到了团结全党力量继续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评价了1921年到1981年的历史人物,解决了如何评价党内领袖人物的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在继承第一个历史决议基本结论的基础上,主要评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人物。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中,党对一些野心家作了斗争,粉碎了他们的阴谋活动,增强了党的团结。[20]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指出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并强调在这十年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毛泽东同志密不可分。对于其中出现的失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个人”[21],更加注重党中央的集体责任,这为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定下了基调。在“历史的伟大转折”中,鲜明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进步。在此基础上,第二个历史决议重点评价了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功过是非。“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章指出“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22],辩证分析了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在神圣化和污名化的两种错误倾向下,第二个历史决议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维护的不仅仅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声誉,更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将毛泽东同志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相聯系,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评价了党内领袖人物,总结了党和国家的历史,凝聚了党和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确立”重要论断。第三个历史决议继承了前两个历史决议对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又科学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领导人。第三个历史决议高度评价了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下,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担当,带领全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在不断证明着,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3],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于促进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更加磅礴的奋进力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尊重。从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到正确评价党内领袖人物,再到以历史决议的形式确立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历史决议科学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发挥出了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党力量朝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行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党要将“两个确立”切实转化为“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四、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立足点。能够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国情和世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本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同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长期斗争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党在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过程中虽然出现过曲折,但经过不懈的斗争,最终又重新回到这一正确思想路线上来,进而继续指导我们事业的发展。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实质均体现着实事求是,其中的具体内容更体现着党对中国具体实际和世界形势的深刻把握。

第一个历史决议坚持了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不回避和否认错误,全面总结分析了党在1921年到1945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的我党缺乏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对应到思想路线上就表现为一定时期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党内占据主流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所出现的“左”、右倾的偏向都是因为没有“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24],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思想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毛泽东同志在同错误路线斗争的过程中,注重调查研究,科学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通过领导整风运动,肃清了在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一个历史决议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理论成果,闪耀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

第二个历史决议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81年的历史。虽然该决议的行文重点是对建国后重大历史问题的总结,但是在第一部分对建国前二十八年进行了回顾,充分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伟大成就的同时,客观指出了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过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该决议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5]与之相对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它还特别强调,无论是经济建设工作,还是政治、精神文明、国防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从这一方面来看,第二个历史决议彰显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历史决议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深刻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2021年的历史。第三个历史决议标题以“重大成就”为名,体现了党对百年奋斗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深刻认识,而内容上的布局更是如此。第三个历史决议前四章节分别对应党的百年奋斗四个时期,贯穿其中的共同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立足中国实际,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完成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在这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七章“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国际地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研判,并且强调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26]。纵观全文,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充满实事求是的智慧。

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三个历史决议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时代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三个历史决议所蕴含的实事求是智慧,辩证把握实践中的“变”与“不变”,丰富思想路线的时代内涵,不断深化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五、推进理论创新发展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所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从中国革命、改革、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鲜活魅力。三个历史决议在推进理论创新发展方面一脉相承,同时根据实践的发展,对理论的认识和概括又不断地与时俱进。

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45年取得的理论成果,在实际上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概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先河。第一个历史决议开篇指出,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党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才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第四部分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批驳了“左”倾错误,进而充分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事实上这些内容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初始形态。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文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但在正反两方面的路线对比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实际上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理论。同时应该看到,第一个历史决议并不是特意用来阐释毛泽东思想的文献,在内容的表述和体系的概括上难免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推进理论创新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81年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概括,同时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更观照了建国前的历史,这样做主要是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供历史依据。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历史決议概括和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总结,使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备。同时,高度评价“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27]并且强调毛泽东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28]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最后一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作出十方面的总结,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进程。

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2021年取得的理论成果,重点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第三个历史决议继承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内核,对毛泽东思想在理论创新方面奠基性地位进行充分肯定,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9]。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作出总结,实际上是对党在理论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进一步充分肯定。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和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0]第三个历史决议完整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并指出了许多创新之处。第一,创造性地丰富了理论主题,指出三大时代课题,即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不断深化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第二,科学内涵由“八个明确”扩展为“十个明确”。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并不是数字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党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十个明确”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逻辑缜密、布局科学,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所具备的与时俱进品格和鲜明的开放性特征。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境界由“一个结合”提升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1]。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2]。百年来的三次理论飞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国共产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我们充分把握这一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举旗定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获得更伟大的胜利。

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

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相通性,以史为鉴的目的是开创未来。党在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具有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党力量、开创未来这样一脉相承的作用。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前两个历史决议在开创事业发展新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彰显。第三个历史决议立意高远,着眼于未来,具有更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必将为党在新时代继续开创新局提供历史智慧。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的成功密码,这也是三者与时俱进的表现。

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45年的历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团结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积极投身到中国革命洪流中,期间取得了无数胜利,也遭遇了一些挫败。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第三、四、五部分重点分析了党从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路线问题,旨在分清是非。第六、七部分的内容重在教育全党、展望未来。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在今后的任务是“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33]。在第一个历史决议已经将过去的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中共七大顺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党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34]

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1981年的历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魂聚气,开创了中国改革事业的新局。第二个历史决议作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之际,作为总结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文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个历史决议回顾了建国前的历史,并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在第六部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引导全党全国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在接近尾声的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这样的布局是为了突出重点,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全党力量。正如第二个历史决议所强调的,“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35]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最后一章总结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涉及十个方面,为党推进改革事业,在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第二个历史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促进了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团结一致,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党在1921年到2021年的历史,为激励全党奋进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丰富历史经验、深厚历史滋养。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建党百年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与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内容上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体现了党把握历史规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就和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智慧,这是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肩负的使命。第三个历史決议对前两个历史决议未涉及到的实践作出总结,重点强调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将增强全党的斗志,鼓舞全党满怀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五部分指出,“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6],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表明,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必将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强大的历史合力。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3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更需要深刻把握三个历史决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开创发展新局要把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结合起来,深入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并将其切实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南作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志千秋伟业,不忘苦难辉煌,牢记使命担当,奋力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参考文献]

[1][3][9][10][11][12][23][26][29][30][31][32][3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5][6][13][18][19][24][3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8][14][15][16][20][21][22][25][27][28][3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7]韩庆祥.用“根本问题”解释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逻辑及精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11).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7]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