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07高梦

南北桥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学生实效性

高梦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对实践教学的推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断上升。在共青团中央的引领下,全国各地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提升该类活动的实效性成为很多高职院校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现状进行分析,依托文献研究,总结笔者的暑期社会实践指导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该类活动实效性建设的创新路径,助力高职院校学生通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暑期社会实践贯穿每个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历程,是他们成才的关键一环,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当前,无论是“返家乡”实践活动还是“三下乡”社会实践[1],都已成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其内容与形式,令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受益。

本文认为,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审视是评判该活动的最重要指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指在具体实施中,学生能够采用可操作的方法、可行的实践,产生可靠的良好结果,从而强化对学生个体思想与行为的持久的、深刻的影响,使预期目标获得最佳效果的特性。相对于综合素质较好的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难进易退”的特点,存在普遍性的困境与问题。本文针对路径的创新研究有助于解决这种实效性较低的难点,实现挖掘学生潜能、提升能力目标,为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倍道而进提供对策。

1 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路径创新的现实意义

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维度来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具备面向社会生产与服务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个体社会化做好准备。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访谈,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暑期社会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社会分工的细化、理论与实际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盡早与社会接轨,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一项实效性较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成为学生挖掘自己潜能的契机。高职学生通常比较不自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通过完成各个实践环节,可以启发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从而大大提升自我效能感,降低日常焦虑与对未来的迷茫感,人格得以更加健全。

从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维度来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能够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平台。众所周知,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社会实践活动通常被视为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离开了“行”去考查“知、情、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学生使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改造客观世界,教育的效果才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凸显。

从社会发展与文化认同的维度来看,学生作为一张名片彰显着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得我国教育要带来社会效益的目的得以实现。为了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本意,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尤为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弘扬民族精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使命更为认同。与此同时,每到暑假的社会实践时期,数以万计的学生投入“返家乡”“三下乡”活动中,为当地社会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在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前提下,学生实践团能够提供智力支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一优势,助力地方发展。

2 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在近30年的实践历程中,很多高校都总结出了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实践形式,如红色文化传承、理论宣讲、文娱演出、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社会交际、创新意识等方面育人效果显著,暑期社会实践参与人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高职院校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情况总体乐观,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理想的问题,生源、师资、经费等因素与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对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实践成效。

2.1 学生层面

第一,忽视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尊重有很大需求,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开展、收尾的全过程中,学生被动认领实践项目,相当数量的学生管理者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选择余地,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抵触心理,认为自己在被迫完成学习任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但往往欠缺积极自主性与理论学习能力,只停留在想法层面,在具体开展实践时需要教师再三督促,效率较低。

第二,没有端正实践态度,存在形式主义。部分高职学生不能平衡好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认识不到暑期社会实践对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执着于参加“转本”培训或兼职打工。究其原因,是他们未能找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机。高职学生缺乏对实践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就没有知识的内化,遂难有对社会实践的内在需求动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应付外部要求,主动放弃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实践活动内容单薄、形式单调,如象征性清洁打扫、社区找人聊天代替走访、景点打卡却无成果产出等。也有部分高职学生带着前期拟好的任务目标报名,但不知具体如何开展,没有可行的实践方案,逐渐退缩或草草了结。

2.2 院校层面

第一,宣传偏向单向传递,忽视双向互动。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宣传比较有限,多以校团委、二级学院分团委到团支书从上到下的单一方向进行通知,导致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校园氛围和心理支持。学生接到通知后大多一知半解,很多疑问要通过学生干部进行提问与解答,来往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双向沟通,大大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及覆盖面。

第二,支撑体系不健全,考评机制不完整。首先,在众多高职院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被视作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的工作,校内教务、宣传、科研等业务部门参与度有限,仅靠学工团队教师带队,专任教师力量的不足导致实践活动内容与专业对接不够紧密的现象;学工团队指导教师在长年的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倦怠、力不从心的情绪;师资力量的短缺,还导致团队方式实践与个人方式实践所受带队教师关注度不同,前者远大于后者。其次,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停滞在单位盖章、交报告、表彰大会阶段,极少数实践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转化,在缺少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出于入党入团、奖学金评定等重利、重惠的价值判断,背离了实践育人的原旨;对社会实践敬而远之、绝不参与的学生缺少严格责罚,削弱了那些积极参与者的精神支撑。最后,缺少专项经费支持是诸多高职院校的痛点。充足的经费支持是暑期社会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分配到二级学院的专项经费十分有限,极大影响了项目开展和师生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基地建设薄弱,难以形成品牌特色。由于实践基地的不固定性、分散性,经常出现因为对当地情况缺乏前期了解及服务对象而导致实践难度增加的现象。对实践基地不进行长期耕耘,也间接造成了服务与帮助的局限性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经验,专业水平有限,因此出现服务对象单一或基层服务范畴不够全面的情况,甚至一些实践活动接收后,院校师生并未和当地负责人、民众保持联系,没有长期跟踪和改进,实践合作基地的规模化、影响力建设曲折艰难。

2.3 社会层面

第一,缺少协同,未成合力。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家长来说,暑期社会实践是不被重视和支持的,这些家长通常不了解该类活动的内涵与意义,更关注的是学生本人的安全与心理健康,在家长意愿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实践动力和质量有所降低。

第二,岗位有限,竞争激烈。尽管不少地区已经依托“创青春”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岗位和机会,但由于各高校的启动存在与官方发布的时间差、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稍弱于同岗位本科学生、不少单位不愿意接收在校生去工作等缘故,给高职学生寻找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带来了很大阻碍。

3 创新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路径

虽然高职学生群体的自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但本文更主张学生教育工作者将其视为现状,而不是将实效性不理想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学生。从接受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应该聚焦于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因素,如实践活动信息的指引者、传递中介、学生的心理准备,增强这些因素改变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才是增强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正确路径。

第一,尊重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保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高职学生的很多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且经常出现在课堂之外,因此正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是启动实践活动前的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在入学之初,相应指导教师应当主动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其兴趣点,诊断性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支撑社会实践活动的哪些分工,建立相互信赖、相互期待的师生关系,从而让高职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在鼓励中实现合理自我定位、自主组队、自我确定实践选题。

第二,完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构筑规范化实践教育体系。一是将暑期社会实践由“活动”上升为“课程”,规定相应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入团、毕业就业等内容直接挂钩,令其具备课程学习的严肃性,这种自带的强制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高职学生对待暑期社会实践随心所欲的态度,增强他们加入暑期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克服敷衍了事的倾向[2]。二是创设包括领导、组织管理、评估考核、总结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工作团队。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领导角色负责统筹,宣传、学工、教务、团委、财务、后勤等业务部门担任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时间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不能坐等暑假开始才启动该项目,预先规划与宣传尤为重要。宣传部门要着眼于实现由原来单向宣传到多向互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舆论氛围,向学生科普更多社会实践知识与优秀榜样,从而改变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学工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专题宣讲会、青马工程、社会实践交流会等形式做好对高职学生的培训工作,积极协调实践基地,固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分享会,统编历年暑期社会实践典型案例,收集国家级、省级优秀团队和项目材料,总结经验与不足,分析自身差距和改进方法。汇总成品应发送全校师生,给下一年度计划参加的团队提供借鉴;教务部门应该鼓励更多专任教师参与制订实践计划、实践课程开发,协调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选题,突出本校实践专业特色,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质量与体验,特别是应以实际学生在课堂掌握的知识为依据,进行求真务实、益国利民的实践活动,完善实践进度跟进平台,成为集信息整合、学生反馈、导师指导与过程性评价于一体的系统[3],保证暑期社会实践文化氛围和连续性;财务、后勤部门全力保障配套设施运行,争取专项经费,减少高职学生和家长对安全、健康、食宿、费用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第三,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丰富社会实践品牌的内涵。高职院校要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与地方发展需求,认真调研学生实际需要,通过寻求地方政府、企业、校友资源的认同与支持,积极建设固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能够减少每年寻找新基地的压力,拓寬专项经费筹措渠道,实现校企合作、实习见习、勤工俭学、就业创业、招生宣传等“多效合一”的共赢局面;另一方面,师生共同用心建设的实践基地,有助于每一年的实践团队在此拥有归属感,条件允许还可以将基地的干部或有威望的群众聘请为校外实践指导员,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齐心合力投身品牌化暑期社会实践建设,实现学校实践文化精神的传承。另外,高职院校还应立足地方,追求教育合力,进行社会宣传,形成社会层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广泛共识,从而获得家长、社区的支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就是为产业发展与市场需要输送高素质人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社会大背景为高职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接地气、更广阔的舞台,也丰富了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文化、时代内涵。高职院校更要学会占据主动,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努力提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杜乐. 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6):7-8.

[2]卞辉,陈杰.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4):64-67;71.

[3]何晶.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新机制研究——以保护和发扬陕西传统文化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2020(1):68-69.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高职学生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