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实践结合

2023-06-07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音乐大学生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几个阶段。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技术将人类生活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 “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出现,丰富甚至改变了各学科的教学方式。近年来,新冠疫情的肆虐又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方式发展上的又一推手。亚里士多德说:“音乐有一座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我国对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数量正爆发式增长,这给了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实践结合的一个契机。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抑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音乐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缓解人的压力,完善自我人格。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健康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由王丽编著的《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8年3月版)一书,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其次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揭示了音乐对于净化心灵、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等具有的独特作用;最后论述了音乐治疗的价值,以期在音乐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德州学院校级课题“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HXKT2021064)、德州学院校级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社会音乐教育研究”(HXKT2021060)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值得关注。

一、立足实际,阐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书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接踵而至,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問题呈现出多元趋势,其种类更加复杂、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学习心理问题。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为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性要求更高。学习方式由目标导向型变为自主学习型。学习方式上的大转变,导致学生一时不能适应,从而产生焦躁、惶恐等心理问题。其二,人际交往问题。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在互联网风靡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陌生化”,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从而会导致学生更加孤独、封闭。其三,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据调查,大学生对性有茅盾心理的占比达一半以上,大学生群体的灵与肉的冲突,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其四,个体意识和精神障碍。在疫情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而音乐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如果教学方式得当,甚至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味良药。

但就大学生音乐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音乐教学的效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大部分院校的授课内容往往只限于音乐鉴赏和乐理基础,没有对传统的音乐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培训,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高校在对音乐课程规划时,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差异性考虑不周,没有建立具有个性的音乐教育摸式。基于此,本书表示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力量,即音乐的作用在于熏陶、陶冶、教化,属于“知育”、“情育”、“美育”中的“美育”范畴,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将美育和知育进行混淆甚至颠倒,没让音乐教育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现在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出现,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学生的即兴创作可以用互联网进行记录,可以重复欣赏,进行共享,让学生之间互相批评。

二、端正态度,正面应对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结合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剧,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不解放传统教学思维对音乐教学的禁锢,那么音乐健康教学将走入歧途。但问题的出现,也会带来机遇。认识到音乐的教育作用,剖析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解放思维,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新的互联网技术,合理设置新的教学课程,这些都是当下解决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结合的必修课程。对此,本书也表示应该从多个方面认识音乐的教育功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弊端等。

就音乐的教育功能而言,本书表示其具有健全大脑作用,即音乐艺术在知育、情育、意育、美育等方面都能起到巨大作用,例如音乐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从而健全人的心灵;其具有协同教育作用,即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具有文学、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与其他艺术协同起来,实现其价值,如电影中会有配乐,即使在同一段影片中,不同类型的音乐,给人的体验都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其协同价值的体现;其具有人际关系和谐化作用,即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了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如一首浪漫的音乐可以拉进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首军歌可以鼓舞、团结一群人的力量,美好的音乐可以使人与人的心灵在美丽的音符中共振,达到和谐的效果。

就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弊端而言,本书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而不重“学”,老师在讲授上下苦功夫,但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教育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只注重“输出”,而不重视接受,这是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另外,传统的教学是“笼统”的教育,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喜好古典音乐的学生,用流行音乐去教化,那便适得其反,因材施教的理念从不过时,但关键在于高校是否能建立起允许高教教师能够施展个性化教育的体系,其次才是高校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不仅如此,本书结合上述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转变理念,学习新技术、新思维,设置新课程,把音乐的功能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高校教师不能再机械化地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这会限制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将互联、共享、包容的思维融入到日常的生活、教学、学习过程中,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音乐资源存储、音乐传播、音乐创作提供服务,这是“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硬件基础,互联网思维则是灵活运用这些硬件设施的软件基础。

三、基于问题,提出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结合的路径。互联网不仅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丰富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同时也迫教学活动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得不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和补充。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包容、自由、个性。但是在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结合的路径方面,仍需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找出能使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让学生在享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感的同时,也能在这种冲击中被音乐的力量所感染,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本书结合上述问题以及互联网融入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互联网与大学生音乐健康教学结合的路径。

其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拓宽音乐教学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属于“普及式集体教育”和“封闭式”的教学,缺乏灵活性,限制了个体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到最新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够借助互联网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从互联网上畅游浩瀚的知识海洋。但是这远远不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去实现教学的转化,这样对于那些“顽固守旧派”来说,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学校应该建立更多的教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迫使教师也去学习互联网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教学的内容。其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共享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不分国界,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媒体平台将各国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推动的国家外交的发展。只要拥有互联网,就可以互相交流音乐教学的心得,一大群音乐爱好者会对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使得共享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同时学生的知识面也等得到扩展,从音乐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其三,深化教育理念,让教学改革实现动态化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色。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都会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建立起一个迫使教师不断提升本领的机制,才能让教学改革实现动态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然今日之“新”也必将成为明日之“旧”。

总之,本书对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哲学基础、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治疗价值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深刻分析和阐述,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且符合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值得高校音乐教育者学习和参考。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杨 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音乐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音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