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小学数学教学改善的“五个热点”

2023-06-07施云燕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施云燕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要對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作为数学教学课堂的组织者,要主动承担起数学学科革新发展的重任,对解决教学方式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改善创新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小学数学现有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生本”是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反观现在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课堂的构筑模板,学生的主体性既没有得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也没能被调动。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改善就是要将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为实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下述几点入手: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避免产生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反思、自由提问,给学生以思维展示的舞台,营造师生双向沟通的交流环境,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主交流的过程。组织的教学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学生试讲、手工操作、实验探究、趣味游戏、智力竞赛等。设计的活动内容要做到融合教学知识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为了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平均分”的数学含义,教师组织了一次手工操作的教学活动。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1个苹果、1把美工刀,要求学生把这个苹果平均分为两份,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只要把苹果从中间切一刀即可,接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原先的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单位1”的数学概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活动经验直观地感受到了“单位1”和“几分之一”的物化呈现,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经历完成了脑海中分数概念的创造过程。由此可见,开设教学活动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意义。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样也非常重要。教师在学生眼里是具有学识经验和理论实践的权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难免会有些拘谨,但学生与学生之间则完全不同,其具备平等沟通的现实基础。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换学习经验、碰撞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辅助个别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同时,为了促进学生之间交流的有序化进行,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中融入学生合作的项目,或者专门在教学课堂的组织框架中预设好学生交流的课堂时间。

2   重视思维方法,素养培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内涵特质、基本类别进行研究,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方式。

其一,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基于数学的语言、逻辑、符号,通过数学的规则路径构建的思维操作手段。数学思维的类别包括但不限于逻辑思维、数理思维、抽象思维等,数学思维对分析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二,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指用数学语言对实物的形态、逻辑、内涵关系进行推演,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特殊手段。数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建模法、图像法、穷举法、推演法等,数学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锻炼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另一重要手段。

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看似是对立的,实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方法得不到外显应用,数学方法没有数学思维做支撑则丧失了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类似于“知”与“行”。俗话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度融合。比如,在教学某一新知时,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度的数学推演,拓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以在一些学生自我探究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操作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能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的自我研究课题项目中融入了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先是要求学生对(7×5)×8这道算式进行计算,学生按照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规则,先算出7×5=35,又列竖式算得35×8=280。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对7×(5×8)这道算式进行计算,依据乘法口诀,学生口算括号内的5×8=40,又因为学生对“四七二十八”的乘法口诀已形成坚实的思维印象,很容易算得7×40=280。在学生计算7×(5×8)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计算结果进行推演,基于乘法分配律的定理,学生推断该算式的计算结果也是280,但计算该算式的过程中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乘法结合律的妙用,在解决后续的类似问题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对数字的组合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便捷方法。

由此可见,传授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而且对学生快速习得和内化运用新知也有帮助。

3   结合数学文化,丰富内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承担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为文化的载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数学背后的文化内涵,是辅助课堂教学高效生成的有力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凸显学科的文化品位,可以从下述三点入手:

其一,数学发展史。介绍某些数学公式或数学定理的發现和形成过程。比如,圆周率值的研究过程、立体几何的体积公式由来等都是介绍数学发展史的良好素材。以讲解学科发展历史的形式辅助抽象教学新知的传授,对于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都非常有利。

其二,古籍名著。我国的古籍名著中有专门研究数学的学科门类。包括但不限于《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缀术》等。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古籍资源,在教学新知时予以渗透引用。比如,《九章算术》中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优质的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新知。

在教学中融入古籍名著,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文化的厚重感,而且能深化学生的心理认同,因为新知体系的构建是以古籍经典做参考依据的。

其三,名人事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名人的事迹对授课内容进行设计,比如,韩信、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大都可以提炼出一些与数学学科相关的趣味故事。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除法”时,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中,结合李白这一历史名人,设计了下面的作业练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上述诗句出自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发白帝城》,该诗将三峡水域湍急的情境跃然纸上,现已知某段水域的长度为405千米,李白的船速为45千米/时,李白的船要经过多长时间才可以驶出这段水域。观察上述的作业设计,将教学考查的“路程问题”融于古诗的意象之中,并且巧妙借助名人故事,读之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乘船涉水的李白,正羁旅于三峡的水域之中。

由此可见,借助名人的身份不仅可以使数学问题的提出更具说服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体会穿越千年时光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4   联系实际生活,深化体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勾连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在探索真实情境蕴含的关系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定理公式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是对现实世界一般性规律的高度总结,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也具有指导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化学习体验。

首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将要传授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认知进行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帮助学生联系数学课本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场景入手,给学生展示了校园中不同场景的图片。教师先讲解三角形的数学理论,即三角形由三条线段、三个顶点和三个内角构成,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三角形的花坛,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让学生找找一文具盒套尺中的三角板,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又如法炮制,先给学生讲解有关四边形的理论知识,接着给学生展示了校园场景中的一些具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貌的物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物入手,深化对于展示图形的认知。

其次,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以现实世界为活动的设计背景,为学生组织一些生活类的实践探究项目,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以生活化的视角与教学新知相联系。

最后,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任务中插入一些调研类的作业,让学生真正做到离开课本、离开教室、离开书房,到现实世界中去感受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所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要善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用来营造教学氛围、展示实物场景,也可以用做数学公式的推演等。信息技术常用来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的效果。对信息技术的组成予以细分,主要可以由以下两部分构成:其一,信息工具的应用。信息工具的类别包括但不限于电脑设备、投影仪、多媒体等。其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的类别包括但不限于交互课堂、网络白板等软件技术。

信息工具与网络技术属于包含的关系,网络技术要以信息工具为载体才能得以运用,信息工具属于网络技术的底层构架,但与数学思维和方法之间的相似关系是,两者依旧要相互统一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教学应用效益。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时,关于“圆的面积”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演过程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基于学生旧知体系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教学视频。视频中先是出现了一个圆,接着圆上出现了许多对称轴,将圆分成若干小块类三角形,对这些小块三角形进行剪切拼接出现了一个长方形。依据组合图形的旧知基础,此时的长方形与原先的圆的面积是相等的;根据长方形面积的旧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根据圆的周长的旧知,圆的周长等于π×直径。通过观察视频中拼凑出的长方形,得出该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先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应该等于原先圆的半径,则该长方形的长为原先圆的周长的一半,该长方形的宽为原先圆的半径,长乘宽,即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1/2圆周长×圆半径,则原先圆的面积应为π×长方形宽的平方。观察上述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生新知与旧知的思维认知体系之间构建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实现了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新知的体验过程,这正是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妙用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断改善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持续健康地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兴玲.摭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现状及改善策略[J].学周刊,2022(1):64-65.

[2]陆昌燕.新课改背景下改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0(35):77-78.

[3]李兰.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及其改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126.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