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风”理论浅析中风病发病机制

2023-06-06宋婉玲王小荣刘洪颖孙慧武天凯张生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脑卒中冠心病

宋婉玲 王小荣 刘洪颖 孙慧 武天凯 张生金

【摘 要】 心风包括外风和内风,外风总归为正虚邪中,内风由心脏阴阳失调,心气不定,变化而成。心风导致心、血脉结构和功能失常,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中风病发生的关键是血脉病变,且多伴随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烦躁等心系疾病和神志异常表现,在发病特点、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方面与心风致病密切相关。从心风认识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异病同治及治未病等思想。

【关键词】 中风病;心风;脑卒中;冠心病;感染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9-0001-05

Abstract:The heart wind includes external wind and internal wind. The External wind is caused by exogenous viruses, bacteria, etc. The Internal wind i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n the heart, which is caused by unstable heart qi. Heart wind leads to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sorders of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which in turn leads to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key to the occurrence of stroke is blood vessel disease, whic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eart diseases such as palpitations, heartache, insomnia, forgetfulness, irritability and abnormal mental performanc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heart wind in terms of pathogenesis, etiology, symptoms, treatment and so on. Understand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trok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rt wind reflects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words:Apoplexy; Heart Wind; Cerebral Apoplexy; Coronary Disease; Infectious Heart Disease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脑卒中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表现,可并见心悸、心痛、失眠、烦躁、抑郁、焦虑等心系病症和神志异常表现,尤其在老龄患者中,心系疾病与中风病常合并发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中风病发病机制以肝风内动为主,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尤其在心源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脉疾病引起的中风病发病过程中,心风致病作用更为明显。古医籍所载心风相关病症有“风眩”“瘛瘲”“心痛”“暴厥”“卒中”“偏风”“言语不利”等,和西医学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症状表现高度一致。现代临床研究[1]显示心系疾病与脑病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病理基础、治疗方药,可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做到同诊、同辨[2],这意味着心脑合病或可从心风辨证论治。有学者[3]对古医籍中“心风”病名考证,同样认为心脑综合征可从心风辨证论治。笔者将中医学之宏观思维和西医微观生理病理结合,尝试从心之内外风浅析中风病的发生机制。

1 心外风与中风病

心外风即外感风邪侵袭心系(包括心脏、血脉、心包,以及与心相联络的经脉)。《素问·风论》载:“以夏丙丁中于风者为心风。”[4]83《灵枢·九宫八风》曰:“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5]155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可直接侵入心系,也可经皮肤腠理循行变化为心风。心在体合脉,风邪入脉,亦为心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5]71,人体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侵入心系,导致心脏、血脉结构和功能失常,进而引发其他脏腑组织疾病。

1.1 风邪入心导致中风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曰:“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6]1此段论述心中风之症“偃卧,不得倾侧”“面目亭亭,时悚动者”和中风病表现半身不遂,或面肌瘫痪、面肌痉挛一致。中风病在急性发作前亦多表现心胸部或头部骤然汗出、心悸眩晕等症。续命汤也是治疗中風病的著名方药。有学者提出巢氏所述“风病”类似于西医学的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病后瘫痪、面神经麻痹、癫痫、神经衰弱、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其中“心中风”类似于现代医学之脑出血[7]。心脑通过血脉、经络紧密联系,心血上输,以灌脑络,充养脑髓,风邪夹杂其他邪气或疫疠之气侵入心系,痹阻心脉,损伤心阳,导致心脏气血紊乱、功能失常,影响大脑血供,引发卒中事件。《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夏遇此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4]85刘昭等[8]根据此理论治疗脑梗塞、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心外风致中和西医学心源性卒中相关,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栓子通过血液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引起心源性脑卒中的常见疾病有心率失常、冠心病、心脏肿瘤、感染类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中医研究者[9-10]多认为以上心系疾病的发生和外感风邪相關。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为外感细菌或病毒附着在病变内膜上繁殖,并与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结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流发生心源性栓塞[11];心房颤动不但导致缺血性卒中,致出血性卒中风险亦较高[12],李赛赛团队[13]认为房颤的发生和心内外风均相关;张建云等[14]研究发现心脏感染的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区,造成脑缺血区神经细胞广泛损伤,形成临床神经功能障碍。

1.2 风邪入脉导致中风 风邪入于脉为脉风,或称脉痹,《素问·风论》曰:“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4]83脉为血府,联络心和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是保持机体血供正常的通道。《素问·五藏生成》记载:“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4]21疠风伤脉,脉道失于滑利,血液泣而不行,外感风邪与内积痰浊、瘀血等相结,日久形成有形实邪,痹阻于脉道,营血不能上输脑窍,则脑髓失养,神机失用。

脉风和西医学血管炎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相关。病毒感染导致的动脉炎也是引发卒中事件比较罕见的因素之一[11]2693。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中医认为此病的发生和痰浊、瘀血、外感风邪相关。西医认为感染是引发此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病原微生物粘合脂质堆积,加重动脉硬化,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血栓脱落,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11]2696。结合现代医学微观病理学,外感风邪夹杂疫疠之气侵入血脉,导致脉管结构、功能,甚至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卒中事件的发生。

2 心内风与中风病

心内风由心脏阴阳失调,心气不定,变化而来。风者,气之流行也,心体阴阳失衡,则心气不定,逆乱生风。心内风包括邪实生风和虚风内动,实风由心火、痰浊、瘀血相互胶结、气血逆乱引起,虚风则是心体气血阴阳虚弱,而内风泛越。

2.1 邪实生风

2.1.1 热极生风 刘完素明确提出中风病的发生是由心火暴甚导致:“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5]31。心为火脏,心之阴血虚弱,则心阳偏亢,或肾水亏虚,水火不交,则心火亢而生风;心主神志,五志过极易化火;内积毒邪日久亦可化火生风。《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热甚销烁以为稠浊”[15]13,心火煎灼津血,耗伤心气,导致血液粘稠,心血运行无力,日久形成痰浊、瘀血等基础病理产物,堵塞脑络,引发缺血性卒中;火性燔灼,起急势峻,心火灼伤血络,血液离经妄行,损伤脑髓,引发出血性卒中,“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15]13。

心火初期并没有明显的中风表现,而是以心脏功能失常表现为主,如心悸、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兼见口干口渴、汗出、小便短赤、便秘、面红、舌红或绛、苔黄、脉数等热像,多见于心系疾病或中风前病变。“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邪热至极则化火生风,动血扰神,临床常见骤然汗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者神志失常,如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兼面赤舌绛、喘促、脉数等症。

2.1.2 痰火相感生风 《丹溪手镜》曰:“中风涎壅,口目歪斜,语言謇涩,热甚生风,血虚有痰”[16]。心之气血虚弱,津液不化,酿生痰湿,痰涎沃心,与心火相感痹阻于血脉,心火、痰浊、瘀血、血虚常常互为致病因素,相互胶结,进一步阻碍气血津液正常布化,最终虚实夹杂,导致心气不定,逆乱生风,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寿世保元》载:“论心风者何,盖君火在心,因怒发之,相火助盛,痰动于中……谓之心风。”[17]风痰阻于血脉,脏腑经络血供异常,则肢麻震颤,活动不利;蒙蔽心神,见心悸、嗜睡,甚者神志失常、狂言妄动;随心气流窜,循经上行,阻于脑窍,见头重昏蒙,日久则损伤脑髓,神机失用,而发卒中。

痰邪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王健等[18]认为血脉不和引发风、火、痰、瘀等诸邪,进而痰瘀阻塞脑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引起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机制。王连生[19]对缺血性心脏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要素分析,发现在心脑同病患者中痰证、瘀证、火证是主要的证候要素。

2.2 虚风内动

2.2.1 阳虚化风 心阳化赤为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包括脑髓。心阴与心阳协调,营血充盈,心气冲和畅达,脉管滑利,是脏腑、经络、四肢、脑髓得养,神机得用的前提条件。心阳虚衰,一方面,不能温煦、化生血液,血气偏虚,外风入侵引动内风,发为偏风;另一方面,心阳不振,津液不化,血行无力,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促成中风病的发生。《辨证录》记载中风病的发生由心气乏绝所致:“人有身忽猝倒,两目紧闭,昏晕不识人……人以为中风之危症也;谁知绝非中风,乃心气之乏绝乎。”[20]

王永炎院士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中风病合并心系疾病患者平素多表现心气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两亏,甚则心阳不足、心肾阳虚,因此提出阳虚化风中风病机新认识,以补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予益气温阳活血之品,不仅改善了患者心脏功能,同时取得了中风病肢体功能显著好转的疗效[21]。临床心系疾病合并中风病发生的心阳虚证也不乏少数,马大勇等[22]临床中发现心源性卒中的患者多有胸痹、心悸等慢性心脏疾病,证候表现以心气心阳亏虚为主。张朝和同样认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提出强心通脉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原则[23]。

2.2.2 血虚生风 “诸血者,皆属于心”[4]21,心主生血、行血,心脾虚弱,心血化生乏源,或忧思劳碌,耗伤心血,则营血亏虚,机体失养,脑髓失充,神机失用。舌为心之官,心经上连口舌,心血亏虚,舌体失养,则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心血不能上濡脑窍,则头晕目眩、隐痛,日久导致大脑缺血缺氧而发生卒中。《仁斋直指方论·风论》曰:“血气偏虚,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疼痛,谓之偏枯。”[24]张仲景指出中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是由营血亏虚导致:“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喎僻不遂。”[25]

阴阳互根互藏,气血相随,心之阴阳气血是一体的,心气虚之重症便是心阳亏虚,心阳亏虚不能化生心血,心血亏虚则内风泛越,扰动机体,此状态类似于王永炎院士所说“行于血脉中的风”[26],痰浊、瘀血、虚风、外风等致病因素阻于血脉,扰乱心气,变化为风邪,循经传变,进而损伤其他脏腑组织。

3 讨论

3.1 心风与中风病相关性探讨 从西医学来看,心风引起感染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率失常或血脉病变等心系疾病,继而并发脑卒中,但中医学的心和中风病的关系并不局限于此。中医学的心以形质之心为基础,在藏象、五行和经络的联系下形成的元整体[27],其功能包含并超越了现代医学解剖认知的心脏功能[28],心风在致病特点、发病机制、症状、治疗方药等方面和中风病密切相关。

3.1.1 发病特点相关 心风属脏腑风之一,《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4]84心风致病亦具有善动不居、发病急骤、变化多端、骤然汗出等特点,心痹、惊悸等心系疾病和中风病在发病特点方面和心风一致。

3.1.2 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心系疾病和中风病常同时出现,或互为致病因素而先后发生,血脉病变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基于中医整体思想和异病同治理论,中风病和心系疾病在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可以共享[1-2],而现代研究冠心病、感染性心脏病、房颤、动脉硬化等心血脉疾病多从风邪论治,这意味者心脑合病之中风病亦可从心风辨证论治,在治疗心系病症的同时,有效阻断中风病发生的潜在风险,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

3.1.3 历代医家从心风论治神志病 心主神明,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广义上则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传统医学心的功能还包含了一部分现代医学脑的功能[29],中风病主要症状神机失用和神志失常与心主神志功能相关,古医籍记载心神失常病症多从心风论治[30],说明从心风辨证论治中风病,或可以改善其相关症状。

3.1.4 风药在心脉病症中的运用为从心风论治中风病奠定了治疗基础 现代中医研究者[31]将风药分类应用于治疗心脉病证,心脉病症包括心系病证和脉管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这意味者心系疾病和脑病同诊同治有了规范的方药治疗体系,为从心风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奠定了治疗基础。

3.2 心风和其他脏腑风邪在中风病发生中的关系 中风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涉及全身各脏腑组织,肝风内动是主要病机,心风可作为其补充,丰富内风理论,尤其在心血脉疾病引起的中风病发病过程中,心风证候表现较为突出。然而心风对中风病的致病作用与其他脏腑的生克制化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肝木为心火之母,肝火助力心火,肝风引动心风,在热极生风证中,肝风对心风的影响比较突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水湿不化,气血化生乏源,在痰火生风和血虚生风证中脾脏对心风的影响比较明显;肺脏对心风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外风的传导变化方面,心肺同居上焦,肺主皮毛,风邪初中皮肤腠理,可循经传变为心风;阳虚化风多见心肾阳虚证表现。临证时还需根据疾病史、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具体分析病变脏腑、邪之所在、阴阳虚实等从而辨证论治。

4 小结

心脏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内风泛悦、外风侵袭,外风引动内风,是心风致病的主要机制,风邪、心火、痰浊、血瘀、血虚、阳虚等病理因素相互胶结、虚实夹杂,导致心、血脉结构功能异常,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药在心血脈病症中的运用为从心风论治中风病奠定了治疗基础。基于心风理论认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不但是中医以心脏为主宰,五脏为中心,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的体现,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悦,张哲,关雪峰,等.心脑合病中医临床辨识[J].中医杂志,2017,58(3):205-208.

[2]李昕.“心脑同治”理论对心脑疾病中医诊断的启发[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17:267.

[3]杨丽娜,李明,祖亮华,等.心风病名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43-2746.

[4]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5,83,21,84.

[5]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55,71.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

[7]范丽花,陈赟虎.《诸病源候论》论治心血管疾病概述[J].河南中医,2017,37(12):2118-2119.

[8]刘召,刘玉琳.宗《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体会[J].世界中医药,2007(3):160-161.

[9]徐昳,陈淑芬,韩翔.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伴多器官梗死1例[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8):774-778.

[10]许楠,付亚坤.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3):3896-3898,3904.

[11]丁桂伟,曲文芹,陆晓悦,等.实用内科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2696,2696.

[12]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1):15-88.

[13]李赛赛,李家立,戴方圆,等.从风论治心律失常[J].环球中医药,2021,14(4):679-682.

[14]张建云,李婧雯,张丽红,等.PI3K/AKT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22):11.

[15]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13.

[16]元·朱丹溪.丹溪手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4.

[17]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2.

[18]王健,陈晶,谭峰.从血脉理论对缺血性中风的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2120-2122.

[19]王连生.对100例缺血性心脑同病患者病因机和证候要素的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2):57,60.

[20]清·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83-84.

[21]任晋婷,谢颖桢.王永炎教授对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病机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8):621-625.

[22]马大勇,马洪明.心源性中风“气虚动风”证治探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6):53-54.

[23]吕东兴.张朝和从心衰论治中风[J].光明中医,2011,26(3):456.

[24]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精要[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28.

[25]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7.

[26]王永炎,邹忆怀,谢颖桢.再议中风先兆症的观察·病机与防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5):423-426.

[27]王肖阳,张芯.元整体观视域下《黄帝内经》的“心”内涵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5229-5233.

[28]張挺,李其忠,陈慧娟,等.“心”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10-13.

[29]李剑颖,于峥.对“心”的再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82-283,285.

[30]金珏,陈晓.《黄帝内经》心风对神志病治疗的启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12):985-990.

[31]杨雪卿,王显.风药在心脉病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2):638-640.

(收稿日期:2022-08-24 编辑:刘 斌)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宋婉玲(1986—),女,汉族,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法与辨证论治体系理论及临床研究。E-mail:284668301@qq.com

通信作者:王小荣(1974—),男,汉族,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法与辨证论治体系理论及临床研究。E-mail:xchtang@126.com

猜你喜欢

中风病脑卒中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