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

2023-06-05徐光木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

摘  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形、有感、有效构成统一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中,“有形”是外在要求,强调实践性;“有感”是内在要求,强调精神性;“有效”是目标要求,强调导向性。在扎根理论视角下,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构成经验积累,即以“微场景化设置”实现铸牢的“有形”、以“小人物化设定”实现铸牢的“有感”、以“超常态化机制”实现铸牢的“有效”。随着实践深入进一步升华为实质理论和形式理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级指标体系由此生成。该指标体系中,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为一级指标,三个一级指标的有形、有感、有效维度构成二级指标,以及包括若干三级指标。新时代新征程应在有形、有感、有效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拓展“有形”载体,尤其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有感”维度,重点强化新社交软件的灵活应用;进一步夯实“有效”基础,特别是不断调整和优化指标体系。

关键词: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3-0141-13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既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起点,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民族工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2]

近年来,各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在有形有感有效方面持续用力,积极探索实践,形成典型经验,为深化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注入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2023年1月召开的全国民委主任会议进一步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可见,确保有形有感有效,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和改善党的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需要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

围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文献主要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总体要求出发,沿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内容和关键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研究指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新时代凝聚中華民族团结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应形成立体架构,推动宣传教育“有形”;坚持内容为王,促使干部群众“有感”;推动创新交融,实现文化认同“有效”[5]。有研究指出,为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应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建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坚持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另有研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基础、最普遍、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认知[7]。还有研究指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实现由生活世界向意义世界的有效建构,应以植根于生活为逻辑起点,以升华于生活为意义探赜,以回归于生活为实践指向,以引领于生活为价值旨归[8]。

一些研究关注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手段。有学者指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族人民生活相依、情感相融、心灵相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9]。另有学者以学校为研究对象,强调“有形、有感、有效”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内在机理,要做到见人、见物、见“铸牢”,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思维,从党的领导、师资队伍、教材编用、学生知行、典范榜样、语言文字、学段衔接等七个方面入手,持续打造思想长城,实现观念“筑基”[10]。有学者认为,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一体化建设路径[11],以在学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还有学者把ChatGPT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起来,认为应发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其中的积极作用[12]。

上述文献为新时代新征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参考,但在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鉴于此,本文在理论界定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炼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定性,为各地深入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理解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首先必须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从根本政治保证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自觉。从思想之基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五个认同”,这体现了各民族归属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13]。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从属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载体维度、方法维度和目标维度三个方面。

(一)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4]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当作一种虚无的事业,认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既无法像经济增长那样量化考评,也不像财政收支那样指标清晰,因而可有可无,走形式走过场即可。这是传统“GDP至上论”影响的结果。新时代新征程想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抓紧抓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就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丰富载体,做到铸牢“有形”。在古汉语中,“形”即实体,如形仪、形体;现代汉语将其引申为形状、形式。根据这一解释,“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铸牢”本身具备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搞虚无主义、做空头文章。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堂必修课,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过程“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常被视为感性概念,而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就能够铸牢的,而必须依赖相应的载体和具备质的特征。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办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学术期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民族地区计划,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创作和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作品、艺术形式和文化品牌,打造同心圆实践场所和基地等。质的特征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被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来看待,而应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寓铸牢于“乐”、寓铸牢于“工”、寓铸牢于“学”。

二是结果“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应有出发点,也应有落脚点。其落脚点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可察觉、可感知,包括“过程留痕”和“结果有痕”。因此,应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脱定性困扰,成为可供民族地区间相互比较、借鉴、学习的可视参考。如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实践基地,推动建设和扶持一批能够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商业和基地品牌,开展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结对认亲活动,等等。

(二)有感: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14]51他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16]可见,走群众路线不仅要求和各族群众“吃住在一起”,而且要求和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想各族群众之所想,急各族群众之所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如果只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式走访调研,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而不是与各族群众打成一片,不仅无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有可能失去群众的信任,破坏党群关系,影响各族群众间的密切联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同时做到“有感”。在古汉语中,“感”即感情,指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现代社会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结合这一解释,“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铸牢”本身除具备一定外形之外,还应将感情融入其中,使其既有外在表现,也有精神内核。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感”,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强化下述观念。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和意识强化过程,因而必须“入乡随俗”、换位思考,不断增进感知力、感染力、感召力。第二,人是感性动物,真诚待人、感情化人是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钥匙[1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离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用情”,就不可能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认同。第三,“有感”既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有感,怀揣对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也包括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有感,进而产生共鸣,双向互促,强化认同。因此,“有感”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法,包括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感”和工作对象的“有感”。

(三)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维度

有效意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因此,“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如何准确定性和量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只有确立目标,才能衡量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指标体系作为一种基本评价手段,在各行各业日益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分解成为若干具体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从而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定性现象定量化的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等发展阶段,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从形成认知到强化意志。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既“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又离不开“意识”的作用[18]。因此,只有各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得到真正强化,才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现。

铸牢的“有效”实现,离不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多层次的严密逻辑系统。其中,领土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客观反映,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基础,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支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源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动力[19]。其次,在共同体建设背景下,各民族的认知关联、情感依恋、互信互助是中华民族由多元逐步走向一体的价值基础,在共同体视野下分析“铸牢”的相关机理与方案,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20]。最后,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五个认同”是涵盖了国家、民族、文化、政党和制度五维关系的意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國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1]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现实基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承载主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根基所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政治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动力之源[9]。因此,衡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有效”,应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具体包括精神上的“有效”和实体上的“有效”两方面。

总之,“有形”“有感”“有效”是一个统一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有形”是外在要求,强调实践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实;“有感”是内在要求,强调精神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有效”是目标要求,强调导向性,要求把增进“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落脚点。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案例分析

多年来,各地按照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有益经验。

(一)案例选择与基本情况

为确保案例具有广泛代表性,在地域方面,所选案例分别来自东西南北中,并且涵盖城乡;在领域方面,所选案例涉及国土安全、教育、经济、语言文字和城市民族工作等。这些案例被视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进典型,有的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典型模范”专栏重点推荐;有的被评为“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有的还被制作成微电影或登上央视新闻,在抖音等社交软件和平台上热传,产生广泛和积极社会影响。

1.祖国最西端护边员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1961年,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和丈夫托依其别克在冬古拉玛安家。1964年,他们夫妇二人成为第一批护边员,她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那时,她便立下手刻界碑的决心。布茹玛汗·毛勒朵不识字,便向亲朋好友讨教,终于学会了“中国”二字的写法。至今,她已刻下带有“中国”二字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十多万块。布茹玛汗·毛勒朵说:“巡边虽然很辛苦,但父亲常说要时常想着安宁,有安宁,一切才会好。我想既然是中国公民,我就有义务守护边境”,“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中国永远在我心里,边境安全要比我的命还重要”。布茹玛汗·毛勒朵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她对子女说:“我过去吃的苦像山那么多,你们现在条件好了,更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2.中印边境线上“玉麦一家人”守护国土、永作扎根边陲的格桑花。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位于中印边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仅有父亲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1983年,政府决定将玉麦仅剩的3户人家搬到邻近条件较好的曲松。年少的卓嘎和妹妹央宗也劝说过父亲,不要再回玉麦。但在外仅过了一个冬天,桑杰曲巴就坚持带着女儿们回家。桑杰曲巴说到:“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卓嘎和央宗姐妹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坚持,也承担起身上的责任。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玉麦乡的乡长。作为“爱国守边精神”的传承者,卓嘎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祖国边陲,抵边放牧、抵边巡逻,守护国旗、守护祖国边疆,践行着“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誓言,谱写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守边动人故事与时代赞歌。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群众扎根雪域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近年来,玉麦乡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

3.上海“妈妈老师”在学生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自2009年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辅导员以来,洪汉英老师利用曾在新疆工作熟悉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语等多个民族语言的优势,以真诚的关爱帮助了一届又一届少数民族学生,适应了繁华都市的新生活,确立了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了自信的人生。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学生家长也亲切地称她为“来自上海的天使”。十多年来的每个寒暑假,洪汉英都要千里迢迢奔赴新疆做家访,已走过了24万多公里行程。在洪汉英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学生的电话和家庭地址。洪汉英以润物细无声的谆谆慈母心,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在洪汉英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们成长为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2017年,在新疆电视台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怕孜来·斯马依自豪地称自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的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

4.下乡青年带头发展牧区经济筑牢民族团结的经济根基。1974年,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市来到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由城市青年成为普通牧民。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1996年,草场分到每户,廷·巴特尔是最后参与分配的一批,草场大部分被沙地覆盖,寸草不生。面对严峻现实,廷·巴特尔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率先实行“围栏轮牧”,在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为了阻止草场沙化退化,他提出“蹄腿理论”,通过计算蹄腿数量这一直观化方式,来向牧民群众说明“减羊增牛”的意义。在千里草原的一隅,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筑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根基。

5.东部教师30多年的接力和坚守锻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奇迹。江苏省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江苏省海安市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支教的教师队伍。自1988年至今,10批213人在大山深处接力演绎着一曲支援贫困地区教育、致力脱贫攻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30多年来,海安老师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了大学、中专生1万多名。无数少年因知识改变了命运,从放牛娃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海安老师凭借务实、坚毅、包容、博爱,感动了少数民族同胞,赢得了宁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们发自内心地把海安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宁蒗人,最尊贵的是舅舅,海安老师就是我们宁蒗各族人民的舅舅!”海安老师用宝贵的青春和智慧播撒文明的种子,成为东部地区教育支援西部少數民族地区的榜样,成为民族团结互助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楷模。

6.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二幼儿园园长王素梅扎根学前教育30年,坚持民族团结从幼儿园抓起,组织由家、园、社区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把该幼儿园打造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阵地。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沙民工连队队长敖特更花为了摆脱贫困,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着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各族人民种树治沙,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成了一条打通当地经济命脉的“穿沙公路”。2021年12月,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该班由34个不同民族的56名学生组成,寓意56个民族亲如一家、携手共进。2023年初,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命名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内蒙古12个地区和单位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78个地区和单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7.延续回汉历史情缘共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河南省沁阳市邘邰村和博爱县大新庄村延续五百年的“邘新社亲”回汉情缘,在2015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市大力推广“邘新社亲”经验,将邘邰村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通过召开“邘新社亲”现场观摩会,组织全市民族村街(社区)到邘邰村参观学习,通过村级党组织密切沟通和协调交流,引导回汉群众和谐共处,带领各族群众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截至2020年,沁阳市累计接受示范教育党员干部达13 000余人次,9个民族村(街)同周边20多个汉族村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友好村协议,博爱大新庄村与周边36个行政村签订睦邻友好村庄民族团结进步协议。沁阳市讲好“邘新社亲”故事,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2020年,由姬雨执导的6集系列微电影《邘新社亲》在网上热播,引起热议。

(二)对案例的理论分析

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由于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因此需要实质理论作为中介。扎根理论为质性研究长期以来的系统性不强、理论和方法关系模糊、方法论与研究技术相脱节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近些年来,随着学术思潮的传播,扎根理论在我国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并在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得到广泛运用。扎根理论超越了以下固有的方法论认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二分的;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是两个独立步骤;质性研究方法是印象主义式的,是非系统的;质性研究是量化研究的探索性先导;质性研究只能提供描述性的个案,无法得到普遍化的理论[22]。扎根理论以其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合二为一的优势,可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本研究依托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分析思路,从有形、有感、有效三个维度对上述6个典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1.以“微场景化设置”实现铸牢的“有形”

一直以来,我们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场景设置越是宏大,越是能够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而事实是,那些细小的场景和入微的情节,更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中国石”案例中,场景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述事的对象是一块块刻有“中国”两个字的石头和年复一年的巡边。在“妈妈老师”案例中,场景聚焦于一个记录了学生电话和家庭地址的小小笔记本,那是洪汉英24万多公里家访的凭借。在“玉麦一家人”案例中,场景从中印边境线上的一栋房子切入,那里既是乡政府,也是卓嘎的家。在“下乡知青”案例中,场景是我国北部的一片荒芜草原,以及发生在那里的“蹄腿理论”故事。

这种“微场景化设置”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微场景化使“有形”更加牢固。在几何学看来,在所有多边形中,只有三角形最为稳固。在上述案例中,单一的人物,单一的场景和单一的情节,正好构成了这种三角形关系。而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存在着无数个类似“小三角形”关系,正是凭借这些扎根于祖国基层的“小三角”,才垒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三角”。另一方面,微场景化使“有形”更加通俗易懂。孟德斯鸠说,法律不是高深的逻辑艺术,而是一位家长的简单道理[23]。法律只有尽可能做到简单易懂,才能够为广大民众所理解和遵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如此,如果只是凭借空洞说教和进行理论化阐释,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洪汉英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上述案例正是凭借一个个简单事实,向人们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简单道理”,从而使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无形之中得到不断强化。

2.以“小人物化设定”实现铸牢的“有感”

帕米尔高原上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牧民卓嘎、上海“妈妈老师”洪汉英、下乡知青廷·巴特尔、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沁阳市邘邰村和博爱县大新庄村的村民,无一不是公众心目中的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向人们讲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道理。巡边一时容易,坚持巡边60年不易;一代人放牧戍边容易,几代人坚持放牧戍边为常人所不能及;海安老师支教一年容易,30多年接力支教更难能可贵。同理,正是沁阳市回汉两族群众五百年坚守,才有了新时代的“邘新社亲”。

这种“小人物化设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扎根基层的职业设定。人们可能职业不同,但大多都工作在基层岗位,因而“小人物化设定”更能激起人们的代入感。巡边员、教师、村支书等都是置身祖国基层的不同职业和岗位。这种“小人物叙事”方式所映射的是社会中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拥有坚韧的生命力、勤勉乐观的精神和面对残酷现实时的豁达心态[24]。借助“小人物叙事”,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我”的存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感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二是朴实无华的行为设定。案例中的主人公都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和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不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是普通人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够企及的现实榜样。布茹玛汗·毛勒朵说:“我做了一个护边员分内的事,国家却给了我崇高荣誉,我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不停,巡边护边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不变。”在2021年荣获“七一勋章”时,卓嘎说:“这个勋章,属于玉麦、属于西藏和长期坚守祖国边陲的各族群众。”正是这些平民英雄,“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坚忍、褪落一身光环后,还归普通人的平和与尊严”[25]。他们之所以普通而又不普通,与关乎国家民族大义时所展现出的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坚忍密不可分。

3.以“超常态化机制”实现铸牢的“有效”

所谓有效,就是所获是从事有目的活动的结果[26]。上述案例所涉及地区之所以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理想效果,除“有形”“有感”外,同样离不开“有效”。“有形”“有感”构成“有效”的前提,“有效”是“有形”“有感”的结果。实现“有形”“有感”向“有效”转化,需要借助“有形”“有感”的“超常态化机制”。這里的“超常态化机制”体现在:第一,只有将“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一种机制,才有可能达到“有效”铸牢的目标;第二,如果仅仅满足于机制的建立,而不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势必影响铸牢的“有效”程度。只有建立这种“超常态化机制”,才能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在“建设示范区”案例中,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拘泥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某一领域或方面,而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广泛动员,在全区上下掀起了一股全方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热潮。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机关到企业,从普通牧民到干部,意在营造一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人参与”的浓烈氛围。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制度建设到强化落实,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载体到精神载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的目标。

在“邘新社亲”案例中,沁阳市邘邰村和博爱县大新庄村的村民之间所建立的正是这种“超常态化机制”。一方面,他们通过建立两村领导班子沟通交流制度、在两村传统庙会时开展相互慰问活动、每年春节到对方村内举办联谊座谈会、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协议书、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建立了一种常态化机制,使回汉村民间的睦邻友好从点对点之间的自发行为上升为面对面之间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这种睦邻友好又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赓续和文化传承的结果。正如大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赵长礼所说:“邘新两村结缘于明朝正德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大新庄村的一名回族村民被山西省陵川县县令陈我捷所救。为了回报陈县令的恩情,大新庄村村民备好礼物,到陈县令的家乡邘邰村致谢。经过商议,两村结为‘社亲。自此,世代友好的理念就在村民们心中扎下了根。五百多年来,两村互帮互助的事情数不胜数,感情也日益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当厚重历史文化和常态化机制产生交集,“超常态化机制”便应运而生。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正因为“邘新社亲”增进了回汉村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强化了彼此的历史记忆与族际文化认可,使得“邘新社亲”成为我国族际友好交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明典范和经受住历史检验的文化品牌[27]。

结合扎根理论,对实践案例进一步总结提炼后可以看到,各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构成经验积累。以“微场景化设置”实现铸牢的“有形”、以“小人物化设定”实现铸牢的“有感”、以“超常态化机制”实现铸牢的“有效”,可被看作实质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有形”为载体,以“有感”为方法,以“有效”为目标,则可作为形式理论的初始形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刻意制造的政策术语,而在对近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来各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既具有实质理论的内核,内容质朴;也具有形式理论的外在,朗朗上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

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持续用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基地、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建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使之规范、精准和可操作,成为全面深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理论界定,根据扎根理论对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定性。从理论上,“有形”“有感”“有效”分别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方法和目标维度。从实践上,“微场景化设置”“小人物化设定”“超常态化机制”分别成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本文尝试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

(一)指标体系

根据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围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尝试构建一个三级指标体系,目的是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量化方面进行一些有益尝试。其中,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为一级指标,三个一级指标的有形、有感、有效维度构成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见表1)。

当然,根据理论梳理所提炼出的指标体系虽然罗列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要素,但仍不够全面、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各地进一步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实践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既具有全国共性,又具有区域特色的若干区域性指标体系,以更好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1]245这种共同体不仅是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更是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唯一能够把各民族根本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整体性力量。本文的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清晰地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必须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贯穿始终。而要想真正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有形、有感、有效三者不可或缺。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这给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由于历史和現实的种种原因,各民族所处区位、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势必会造成民族间的矛盾冲突乃至毁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8]。历史上,因忽视共同体意识培养和共同体建设而导致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只有共同体意识得到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有能力抵御外部威胁、维系内部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获得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勇于面对、方法得当,挑战就有可能实现向机遇的转化。有形、有感、有效作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便是实现挑战转化为机遇的一把钥匙。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有形、有感、有效方面持续用力。

第一,进一步拓展“有形”载体。时代在发展,开展工作的载体也在不断丰富。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特别ChatGPT的推出颠覆了人类对于机器学习的认知。“人机语境融合意味着大型语言模型可以在与用户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和发展语境,人和ChatGPT的交流互动过程意味着人机相互生成、相互影响。”[29]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履行好人类工作和学习助手的角色,而且能够在共同体意识培育方面发挥重大影响,因此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主动权,主动跳出“舒适区”,以有目的的信息检索和算法优化,拓展信息的维度,在受体维度对“信息茧房”进行对象性的“改造”变得尤为迫切[12]。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载体之一。

第二,进一步丰富“有感”维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的需求层次也会相应提升,精神需求将逐渐在人类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情感作为精神需求的一种类型,在总需求中的分量将会愈发突显。在这种背景下,“有感”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固有形式,而是应更多借助各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方式。如抖音等新社交软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灵活运用,使各族群众能够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同一个场景中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进一步夯实“有效”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过程,是一项战略工程和长期任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外在要求,不能按部就班、急于求成[30]。“有效”是一个相对概念,永远在路上。由该属性所决定,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绝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扎根实践,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40.

[2]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3]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汪洋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9(1).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民委主任会议聚焦这些内容[EB/OL].(2023-01-14)[2023-04-06].

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114/c64387-32606649.html.

[5]  覃娟.在“有形、有感、有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当代广西,2022(23):26-27.

[6]  李晓江.喀什地区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2(5):35-39+47.

[7]  王瑞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日常交往认知[J].广西民族研究,2022(5):71-78.

[8]  孟凡丽,王静,王国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内涵、机理及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22(5):54-62.

[9]  孟凡丽.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2(12):26-29.

[10]  李建军,郭远.观念“筑基”: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9.

[11]  江世鑫,徐丽曼,刘影.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81-84.

[12]  焦立涛.论ChatGPT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民族学刊,2023(1):1-8.

[13]  董慧,王晓珍.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

[16]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1).

[17]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袁玲,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123.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

[19]  岳清春,秦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与“结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4):1-6.

[20]  马伟华,李修远.认知、情感与互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视角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8-24.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44.

[22]  吴肃然,李名荟.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社会学研究,2020(2):75-98+243.

[2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05.

[24]  胡晚君.小人物、镜头语法和叙事美学:贾樟柯纪实电影的三个面向[J].视听,2021(10):12-13.

[25]  瞿巍.平民的英雄化与英雄的平民化——试论央视《体育人间》栏目[J].新闻界,2005(2):77-76.

[2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2.

[27]  王广瑞,刘杰.主体间性视域下“邘新社亲”的文化传播[J].民族学论丛,2022(1):51-57.

[28]  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J].党政研究,2021(3):59-69.

[29]  王天恩.ChatGPT的特性、教育意义及其问题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3(4):19-25.

[30]  赵心愚,康坤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J].民族学刊,2022(12):1-12+146.

责任编辑:刘洢菡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3.013

作者简介:徐光木,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重点课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研究”(2023TZA03)

引用格式:徐光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3):141-153.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
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互联网+”视角下公众参与公益众筹项目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
公众参与区域生态风险防范模式影响因素及政策干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