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治理下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3-06-04毛春合夏柏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SWOT分析

毛春合 夏柏林

摘  要:都市圈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支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探讨其高质量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治理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理论逻辑在于蕴含的时代价值、生态思想和城乡融合,其建设应基于自身地理区位及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生态产业发展和更新迭代水平有限、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的实际,着重构建绿色生态型产业经济链,整合资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文化氛围,健全区域部门间协同联动治理的良性生态机制,全面推进都市圈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治理;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已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和发展特色的一批城镇化实现空间形态即城市群与都市圈。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综合优势,破解区域发展难题,探索其高质量发展之路,有效辐射周边城乡同步提升,实现区域协调高速稳定发展,这将是达成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目标可探讨之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2035)》重要一环,是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与重要支撑,其建设以西宁、海东为城市主体,有效辐射城乡,构建网状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区域发展新空间,并围绕城市规模和人口聚集度谋划城市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一轴一带、一线一圈”城市群空间格局[1],亦以“十四五”规划为发展契机,深度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域内空间结构,破解城乡融合发展掣肘,着力推进实现“一主两副、生态环抱、组团发展、全域大美”都市圈建设目标。本文研究基于生态治理视角,聚焦都市圈高质量建设问题,从理论逻辑分析入手,探究西寧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厘清其优势与特色,立足实际找准其战略方向,探索适合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二、生态治理下的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时代价值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是解放生产力,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时代内核和思想精髓在于推进西宁海东沿线城市、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共同富裕目标。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基础,发挥都市圈自身的生态和地缘优势,辐射和带动周边城镇与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全面与共同发展。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兰西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构建功能分工明确、合作紧密、高度体系化的现代都市圈,将有利于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逐步缩小域内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布局,有力助推兰西城市群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生态思想

构筑生态都市圈是积极回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使命担当。与生态城市相比,都市圈地域范围更为广阔。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青藏高原独特区位,域内生态系统数量和类别极为丰富,各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生态价值尤为突出。在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思想理念下,以满足高原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树立城乡工农业大循环发展思想,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倚重和利用各类生态资源,建设都市圈绿色区块,增强都市圈“肺功能”,扩大都市圈“肺活量”,形成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构建域内工、农、畜互补互促大循环生态系统,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强,最终实现“适于人居、功能高效、资源循环、人地和谐”的西宁海东生态都市圈建设目标。

(三)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城乡融合

西宁—海东都市圈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内涵就在于坚定党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和指挥棒作用,立足“一切从人民出发,为了人民的一切”,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同体,政府科学主导和建构都市圈治理体系层级关系、制度及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化自身职能,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造必要条件,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关系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凸显公众在社会治理中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社会治理行为的自觉监督,起到辅助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视角,西宁—海东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域内城乡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精髓,切实增强合作互动意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着力推动实现域内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目标。

三、基于SWOT分析:生态治理下的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地理区位及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西宁—海东都市圈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立足安全稳定视角,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高原枢纽区位,是稳藏固疆、辐射川滇、座中四联、巩固西部边防、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战略要地。站位高质量发展视域,西宁海东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湟水及支流在西宁城区内交汇,沿线城市天然具备了依河流带状发展特点,这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地理区位基础。俯瞰域内资源禀赋优势,基于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西宁—海东都市圈水文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物种众多,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沿线农牧业经济带建设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禀赋基础,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来看,西宁与海东市沿线农牧业经济与生态旅游业发展均处于青海省发展前列,是青海省内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带和生态旅游业集聚区。

(二)生态产业发展和更新迭代水平有限

目前,政策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不足以及生态产业融合度不高,成为迟滞西宁—海东都市圈生态产业发展和更新迭代的掣肘,而生态保护举措成为现代企业扎根高原地区的明显制约。以青海省、西宁市“十四五”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为典型,生态保护区开发限制举措难以让现代化企业落地融合到域内生态产业之中,弱化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域内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极大拉低了生态资源转化率。“生态保护”“城市双修”等战略政策扎实落地促成区域生态向善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制约区域生态产业科学循环迭代、提质增效、城乡协调发展的“双刃剑”。

(三)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

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将有效依托兰西城市群这一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实践,聚焦“大西宁”建设,坚持以网状城市群为主体空间形态,重点围绕规模和人口聚集度谋划城市定位和布局,着力构建“一轴一带、一线一圈”城市群空间格局。同时,将着力推动“大西宁”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构建点、极、带的经济格局[1],加快形成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推进构建“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有效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发展,成为青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基本思想,一国(地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战略举措、内生竞争优势等因素[2]。目前,西宁—海东都市圈内生核心增长能力和竞争力不足,域内单体城市整体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性与多层次性,内生核心竞争合力不强。从整合竞争力来看,西宁、海东作为西宁—海东都市圈中心节点城市,在综合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立足都市圈整体融合发展考量,经济、交通、信息、生态治理等一体化建构尚不完整,还未形成单体城市有机融合构成“1+1>2”的竞争力效应,都市圈整合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高。

借以SWOT分析可知:西宁—海东都市圈区位禀赋优势奠定了其建设的物质基础,但都市圈整体发展尚处于培育期,产业布局和发展极不平衡,一体化治理体制机制还未建立,伴随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势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内部优势,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提升都市圈内部主体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内生发展动力、激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科学、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生态治理的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绿色生态型产业经济链

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高水平绿色生态产业经济链既要立足新发展理念,也要紧扣制度机制、科学技术及模式创新[3],高效利用区域特色與优势,着力构建生态产业链、高原生态旅游业、特色生态小镇为核心生态经济立体发展格局[4]。锻造产业“全链条”,构筑集群“新高地”。科学利用区位资源禀赋优势资源,深度挖掘内生发展动力,积极引进外援取长补短,推动构筑生态产业集群,加速推进都市圈生态产业全链条建设。打造文旅“新特色”,激发区域“新动能”。全力打造都市圈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既需宏观科学规划,又要落地微观基础建设,重点突出生态旅游这一亮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属地管理、全民参与”原则,建立健全西宁—海东都市圈旅游业区域联动监测与容量调控系统,深入挖掘生态旅游产品的科学内涵,敢于科技创新,将科技应用融入旅游产品当中,着力构建有特色、动能足、潜力强的区域生态旅游品牌体系。

(二)整合资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西宁—海东都市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产业经济、民生福祉、社会效益的综合提高,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科学合理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政府主导催生城乡融合发展新活力。充分发挥政府主体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创新和构建域内城际、城乡有机融合的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促进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有机联动发展,有效激发城乡交通、物流产业活力,有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轨、同步和互联。公众参与打造特色提升区域发展新高度。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建设为基石,建立城乡居民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5],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举措,提升城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生态小镇,使其成为西宁—海东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文化

西宁—海东都市圈民族结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呈现多样化特色,着力建设和完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强都市圈建设的包容性,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文化体系势在必行。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基于域内各民族文化资源特点,科学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围绕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中心议题,开展共同探讨与研究,鼓励各族人民群众区域一体化发展出谋划策、宣传发声,营造都市圈内一体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扎实推动区域民族文化旅游融合高速发展。高效利用都市圈丰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以民族文化风情街、民族文化特色小镇、民族文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民族文化遗产为重要节点,以城际公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航空旅游线路构筑的立体交通网络为载体,打造一批具有高原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品牌,构建各民族文化融合统一的旅游标识体系。

(四)健全区域部门间协同联动治理的良性生态机制

科学构建区域部门协同联动治理的良性生态机制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都市圈经济动力的强弱,基于西宁—海东都市圈实际,按照“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协作原则,构建“会商协议,分工合作,共享联动,科技协作”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搭建都市圈区域联动治理平台,将有效破解圈内生态治理、区域合作、协调发展不均衡等难题。届时,成立的区域治理网格化联动服务中心,将统筹都市圈全域联动机制建设的组织协调、联动指挥、受理交办、跟踪反馈等工作。在业务方面,整合域内城乡数字化城管、12345和环保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对接公安、安监、环保等职能部门系统,实现横向与都市圈内市级各职能部门,纵向与市、县、镇(乡)三级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问题双向处理流程,能够较好地回应和处理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及时主动发现西宁—海东都市圈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灵活调动相应的部门力量予以解决,达到区域精准联动治理的效果。

五、结语

探索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基于国务院《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青海省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重要举措。论文以生态治理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究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理论逻辑与建设路径。运用文献分析、多中心分析、SWOT分析等技术,深度剖析了西宁—海东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区域禀赋优势与面临的瓶颈制约,提出构建绿色生态产业经济链,整合资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文化,健全区域部门间联动治理的良性生态机制的有效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民族地区都市圈建设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青海新闻网.今年西宁海东都市圈加快建设[EB/OL].(2019-03-14)[2023-04-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943319591849262&wfr=spider&for=pc.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伟.以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4):116-121.

[4]龙健民.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特点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1(4):21-25.

[5]袁建军.都市圈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J].学习论坛,2022(5):71-79.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SWOT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