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CI模型的英语课程思政隐性知识分析

2023-06-04纪丹丹朱杰陆佳淇

南北桥 2023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

纪丹丹 朱杰 陆佳淇

[摘 要]SECI模型内容显示,人的学习与成长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完成并实现的,也就是说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将该模型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为显性知识,思政为隐性知识,如何实现英语课堂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需要结合SECI模型中关于社会群体与集体这一特点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SECI模型用于英语课程思政隐性知识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创新课堂等方式探究如何合理应用SECI模型并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SECI模型;英语课程;思政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在SECI模型中,知識转化分为四步,分别为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以及内部升华。本文以英语知识与思政知识为例,将二者进行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与内隐化,结合课堂情境营造,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创新与升华,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实现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1 SECI模型用于英语课程思政隐性知识的作用

第一,结合SECI模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区分英语知识与思政知识,思政知识为隐性,也就是无法言喻的、用语言的方式难以有效传递的知识;英语知识为显性,也就是相对的,确定无疑的与个人理解无关的知识。但如何将思政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的显性知识,这需要利用SECI模型开展教学。将SECI模型中关于知识创新与升华的理论(学习成长和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完成的)应用在英语课堂中,鼓励学生互动、探讨、表达观点,有助于学生将思政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也就是提高对“思政”的理解,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例如,将思政内容转化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尊重他国文化,不盲目排斥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第二,利用SECI模型进行显性与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经历四个场所,分别为原始场所、互动场所、电脑场所与练习场所。原始场所是知识创造的起点,也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互动场所是大家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创造新知识与新价值;电脑场所可以理解为学生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将互动场所中形成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的资讯和知识相结合,产生更新的显性知识并使其系统化;练习场所是知识内化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将新的显性知识再次转化为隐性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影响自身的行为与意识,在生活中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提高自身思想层次与思想深度[1]。

将SECI模型用于英语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建设原始场所,教师在原始场所中提出问题并创建情境(确保情境中含有思政元素),之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英语知识与教师创建的情境相结合,自然而然地联系思政隐性知识,逐步形成自身对问题的基本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隐性知识进行外显,建设互动场所,促进隐性知识转化,在这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推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争论、交流、批判、整理与反思,逐步将隐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具体的、可以用语言解释的显性知识;第三,学生将融合后的显性知识进行细化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列举并查找更多论证资料以支持自己的想法,得出最新结论并内化为自我认知;最后,学生将新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回答原始场所中教师的问题,实现英语课堂思政隐性知识的教育与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实现了英语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又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体会并理解思政知识,思政知识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

2 利用SECI模型提高思政隐性知识占比的措施

2.1 英语课堂中开展“自学互教”活动

SECI模型实践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知识的创新,这些都是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完成的。基于此理论,英语课堂中体现思政知识内容需要为学生创设社会化场景,社会化场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影响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这一场景中进行自我思考,将自身的想法与意志转移或者传达给其他同学,构建一个知识转化场所[3]。

“自学互教”活动流程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规划学习范围并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开始自学;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自学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内容,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想法,小组成员开展讨论,互相分析对方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通过这一过程,多数基本且常规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派出发言人汇报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带领班级全体学生对这些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确保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在自学互教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利用课堂实践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思政隐性知识在课堂上的占比。如高校英语教材中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理论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但由于教材中中国元素相关的教育信息有限,因此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延伸并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并讨论自身从该文章中学习到了什么,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课本中的思政隐性知识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显性知识。

2.2 深挖英语课堂中的思政元素

思政知识在英语课堂中的存在感不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整体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开展“自学互教”活动,建设原始场所,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下一步需要将学生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也就是让思政知识在英语课堂中起到影响学生情绪与心情的作用,将思政隐性知识在英语课堂中体现出来。

要实现思政隐性知识的外部明示,就要将思政隐性知识利用显性化的概念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环节也是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4]。例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将其中有关思政的内容利用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总结概念,之后将这些内容以与学生交谈或者对话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理解教师总结的理论,利用自身思维进行演绎与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达到将思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深挖英语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理念融入教育资源中,融入与中国政治、文化、历史相关的教学文章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内涵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例如,本堂课程内容与西方传统节日相关,教师在学生学习结束后,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学习如何利用英语介绍它们,之后分析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思想内涵存在的不同,提高学生对我国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英语课堂展开跨文化交流,如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带一路”等,学生为了详细且准确地介绍这一内容,便会积极寻找相关资讯并结合现有知识将“一带一路”的内涵、价值、意义等整理成一套系统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认知,也就是将“一带一路”中的思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文化输出的能力,提高思政隐性知识在英语课堂上的占比,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以及思政内容的了解。

2.3 创新教师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教师要提高英语课堂中思政隐性知识占比,帮助学生将思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影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创新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将自身观点转化为系统的话语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让学生接受并践行教师的思政观点,培养并规范学生的理论发展,帮助并带领学生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组合,这一过程是学生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这一环节可以在原始场所、互动场所、电脑场所三个场所结束之后进行,教师结合班级整体学生的讨论,自身的教学资源以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知识整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以总结报告的方式将这种新知识传播给班级学生,学生对新的显性知识重新汇整及处理,使之变成自身思想与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達到英语课堂中提高思政隐性知识占比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确保自身总结的观点、理论、结论都以事实为依据,理论内容能够以理服人。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保证理论内容的透彻清晰,利用强大的理论内容与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并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思政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思政方面存在的认识偏差,发挥思政隐性知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的感染能力,利用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可以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语言包装思政隐性知识,利用时尚、生动、亲切的话语形式阐述与解读思政隐性知识,提高这一环节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需要不断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隐性知识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利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何整理并总结本节课堂的思政隐性知识,打破思政隐性知识在转化为显性知识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表达困难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政隐性知识转化的显性知识的认同感。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时效性,确保思政隐性知识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如在英语课堂中展现红色文化等。教师将社会实际案例与课程教学结合,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的情绪与想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内部升华,引导学生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带领学生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使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并升华成自己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显性知识变成具体措施而付诸行动,也就是让学生在显性知识内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及实施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化后的隐性知识在整个班级内部进行传播,实现班级全体学生吸收和升华。这一环节可以在SECI模型中的练习场所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思维活力,不断练习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坐在座位上机械性地听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而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显性知识,持续将这些显性知识进行内化。

2.4 搭建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

根据SECI模型中汇总组合这一过程,教师将英语课堂中的思政隐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利用这一知识体系不断扩大、交换、组合更多新知识,提高思政隐性知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搭建知识共享与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将自身总结及整理后的思政隐性知识上传并在该平台进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交流,还可以在课下时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方式打破了原始场所、互动场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SECI模型中的电脑场所与练习场所可以在任何时间点与时间段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将思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内化。此外,合理利用互联网,收集、整合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将其中合理的信息作为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确保该信息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想法,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利用正确观点进行思政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内化。

2.5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思政隐性知识与英语知识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品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SECI模型的认识与了解,认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与培养离不开社会群体,学生的社会交往对学生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环节,促进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的协同发展。高校需要创新教育理念,顺应现代化教育改革规律,要求并督促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结合国内外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让英语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需求,提高思政隐性知识在英语课堂中的占比。

为了提高原始场所、互动场所、电脑场所与练习场所四个场所发挥的效能,教师需要注意这些场所具有动态性,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思政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再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不断循环地创造新知识。

3 结语

将SECI模型用于英语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挖掘并思考课堂中的思政隐性知识,加强对思政内容的了解,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与品德素质。教师需要创新课堂环节,结合SECI模型中对人的发展以及知识创新理论进行课程教学分析,加强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艳新,李秀兰. 基于SECI模型的社交网络平台支持隐性知识获取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6):95-97.

[2]韩职阳,曹洪军. 基于“SECI”模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6):62-66.

[3]陈蕊. 基于隐性课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2):87-90.

[4]蒋秀玲. 显性设计与隐性实施:大学英语课中的课程思政——以《大学创新英语2》Unit 7 Architecture为例[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2):60-63.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学前英语课程的核心经验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存续的必要性——一项基于西部某重点高校的实证研究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香港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特点对内地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