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化、人文化、融合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研究

2023-06-04许少华俞志根刘艳娟

南北桥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许少华 俞志根 刘艳娟

[摘 要]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呈现网络化、人文化、融合化的新特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思想认知、能力提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湖州开放大学为例,从构建多层次制度保障体系、构建多层面思政教育实施体系、构建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开放大学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对策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从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同时,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开放大学教育者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1 新时期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开放教育进入全面推进、深入发展阶段,大众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推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迭代革新,数字化战略契机赋予了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新的内涵,课程思政教育进入线上线下共同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新时期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化。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依赖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应用。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类教育宣传平台为思政课程网络化提供了发展契机,开放教育的思政教育进入了网络化发展阶段。应进一步深化网络教育思維,推动网络开放教学平台建设改革,拓宽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路径,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提升网络开放大学平台教学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全方位提升网络大学教育人才质量[2]。

第二,人文化。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相比于课堂所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实践所得[3]。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凸显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人文特性,发挥思政教育的文化引领和纠偏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开放教育思政教育体系中,帮助学生理解、内化、践行,达到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目的。

第三,融合化。随着青年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大,开放教育课程思政面临生源复杂、课程思政需求多样化等挑战。开放大学的思政教育应顺应教育革新趋势,立足思政教育传统模式,探索融合化方向发展途径,以协同育人理念,建立起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同向同行,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管理,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2 新时期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开放教育高度重视并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案例展示等活动,积极推广课程思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成效,为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载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比新形势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2.1 课程思政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够,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价值塑造在行为引领中的重要意义,只专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认为只要完成日常教学,传授好专业技能就够了,这样容易造成思政建设与专业课建设相脱节,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层面,受开放教育固有、落后的认知影响,忽视了意识与行动的辩证关系,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获得,对思政教育缺乏热情和内生动力,造成行为深度广度的局限性,甚至造成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2 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深邃的思想觉悟、深刻的洞察分析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思想修养和政治觉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个性了解上付出更多汗水,在学习能力和技能提升上花费更多时间,在思政课程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这些容易给教师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加上教学评价与相应奖惩机制,教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出现课程思政教学滞后、效率低下等现象[4]。对新时期涌现的社会思潮和现象,缺乏客观分析的准备,容易造成课程教学的被动和尴尬处境,这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从新观点、新现象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阐释,并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学中,提升学员视野的广度和深度。

2.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需坚持方向维度、理论维度、转化维度和服务维度[5]。由于对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特殊性、规律性认识不足,目前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大多停留在方向维度,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或“无”作为思政教学的评价标准。课程思政教学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员有没有把课程思政内容转化为其意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效果性指标缺失。

3 新时期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实践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79年1月,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州职院)合署共建,2022年12月,更名为湖州开放大学。40年来,湖州开放大学充分发挥与湖州职院合署共建、资源共享的办学优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深入挖掘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明确教学方法、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无痕融合,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发展道路。

3.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制度保障体系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带队伍、推落实的领导作用,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魂育人,认真执行《浙江省全面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省电大、市电大关于加强和改进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意见要求,制定实施《学校继续教育“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将学历继续教育作为落实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把规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重新制定、修订、完善继续教育项目合作、教学点考核、教师教学、学生管理相关制度文件;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工作小组,不断加强和完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由党委引领思政,各县区、乡镇电大教学党支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加强同二级学院沟通协作,协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实践,依托各远程教育中心、农民大学生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夯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基础。

3.2 聚焦主渠道,构建多层面思政教育实施体系

第一,精准定位思政导向,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开放教育教师要增强开放大学德育理念,明确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火车头”“方向标”作用,坚持“三个导向”,推动课程思政纵深发展。一是明确目标导向。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二是明确过程导向。通过修订完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班主任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题辅导、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座谈会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落实“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工作要求,提升教师的思政元素传播和挖掘能力。三是明确结果导向。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向实践能力转化,解决学生思想上、实践上的问题,最终形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精准把握思政内容,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学校结合专业需求、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与湖州经济、人文相联系,提取时事热点、行业发展新规以及湖州地方知识典故、名家精神等思政內容,挖掘每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政治性、人文性、价值性的内容。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工匠精神为核心,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契约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促进课程思政与职业标准、岗位任务、工作要求对接融合。例如: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土木工程”为代表的工科课程,追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宣传全国劳动模范施文美、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杨应政出彩人生;“学前教育”课程根据学龄前儿童特点,厚植湖州生态、绿色旅游城市印象;“法学”课程溯源湖州籍近代法制第一人沈家本,推动《民法典》落地生根;“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课程建设则要求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满足湖州治理需要。

第三,精准创新教学载体,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创新课程思政教育载体和方法,除了在面授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充分发挥新型融媒体平台的聚集作用,及时分享时效性强又有正确价值引领的案例。此外,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2018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两山”理念大学生宣讲团、网上党支部,开设“镜湖大讲堂”,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四史”教育、湖州地方人文、创新创业等主题宣讲活动,举办各类型专题党课、学习感言会,推动“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两山”理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3.3 培养创新思维理念,构建多元化监督评价体系

第一,健全课程思政评价运行机制。针对学历教育,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采用期中与期末评价、他评与自评、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教师思政教学胜任度、参与度情况以及学生受益度,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党建课程思政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标准等思政元素的影响效度[6]。针对非学历教育,引导企业、用人单位、培训单位积极参与评价,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衡量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思政方向与行业产业的契合度,评价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以课程通过率审视课程教学大纲,以企业满意度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能力衡量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生特点,学校探索现场观摩、座谈交流、调查研究、案例分享等多种评价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各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了解学生的媒体技术应用习惯情况,混合式教学开展情况,在线课程的开放共享情况,学习载体的宣传推广情况等,促使学校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意识。

第三,改革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人才培养方案所明确的思政教育目的,学校从课程标准、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建立针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思政教学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建立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结果运用,推动“三全育人”深入、可持续开展。

4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年成长成才,殷切希望中国青年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意味着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新时代中国的青年栋梁除了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技术才能,还就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道德和精神追求。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类型,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探索新时代开放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途径,努力提升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实际效用,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郭磊.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5):25-26.

[3]杨建辽,胡嘉旭,张洪锐,等. 开放大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与策略[J].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2):9-14.

[4]侯建军,张亮. 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54-59.

[5]邓卓明,卢景昆. 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16(增刊2):68-70.

[6][7]曾祥跃,姜楠. 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当代继续教育,2021,37(2):41-47.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