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蜚声海内,画贯中西
——品读刘海粟早期油画风格及其艺术改良思想的演变

2023-06-03上海市普陀区文旅发展管理中心研究三部上海200333

收藏与投资 2023年5期
关键词:刘海粟油画美术

郭 昕(上海市普陀区文旅发展管理中心研究三部,上海 200333)

刘海粟(1896-1994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油画综合了后印象派、野兽派画风和中国写意美学风格,在色彩、造型、笔触等方面展现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情感表达。刘海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先驱和创新者,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的教育家。1912年,他与乌始光、张聿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担任副校长。他在办学过程中,广纳英才,吸引了一批各有所长的教授和学生,如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朱屺瞻、王济远等。他还创办了《美术》杂志,介绍西方美术理论和实践,并提倡美育思想。他在20世纪初期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油画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启发和熏陶。本文将时间视角置于1912-1937年,这一时期亦即刘海粟油画创作风格的形成和探索时期,分析其早期油画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和艺术理念的变化,探讨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油画风格和艺术改良思想,以及这些风格和思想对后世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一、早期油画风格的奠基

(一)从周湘传习所到上海美专

1909年,刘海粟来到上海,在周湘主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绘画,初步接触西洋画的基本技法。求知欲旺盛的刘海粟常常到外滩“别发”和“普鲁华”两家外文书店翻阅美术图籍,还购买委拉斯贵支、伦勃朗、戈雅等西方名画家的作品复制品,并自己动手制作颜料、画布,进行各种创作实验。1912年,刘海粟担任“上海图画美术院”副校长兼教授,负责油画教学。他在教学中引进西方美术史、美学、色彩学等课程,同时开设人体写生、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实习课程。他开设的人体模特写生课程引发了社会的轩然大波,但他坚持认为,人体写生是绘画实习之必需,是发展东方艺术之必需。他还创办了《美术》杂志,介绍西方美术动态和理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他在杂志上宣布了自己的办学宗旨,即“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在残酷无情、单调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1912年执教于上海美专的经历,被学者公认为是刘海粟油画风格萌芽期到奠基期的转捩与分界。

(二)早期的印象主义探索

在1912-1921年的10年里,刘海粟以上海美专为个人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实践场所,积极接触、推介国外美术学说,开始推动美术革命,并发表了大量阐述美术创作和教育理念的文献,这种冲破传统束缚的理念在他的油画中有所表现,如绘于1919年的《披狐皮的女孩》(图一),为刘海粟为其第二任妻子张韵士所作,也是刘海粟罕见的保存状况良好的早期油画作品之一(1931年后由刘海粟夫妇带回上海,在全国各地展出,才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幅油画描绘了一个身披狐皮的东方女孩,她面容清秀,眼神深邃,神态优雅,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中女性作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似乎既有西式的开放和自信,又有东方的内敛含蓄。在这幅油画中,刘海粟采用了明暗对比和空间透视的手法,使画面具有光影对比和层次感。这幅画作是刘海粟早期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风格的一次试探,虽然还不具备较强的主观表现力,但已使他对国画改良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二、改良思想的形成:从“艺术叛徒”到“中西合璧”

(一)“因艺术而死”的“艺术叛徒”

20世纪20年代,是国内艺术界潮流与反潮流、前卫与反前卫、西化与反西化争论最为激烈的时代。1921年后,浪漫主义印象派油画家汪亚尘、表现主义画家关良相继受聘于上海美专教授西画,也说明刘海粟对创作理念有了新的理解。继人体模特写生课引发社会争议后,上海美专还开始雇佣女性教学模特,展出人体写生作品,再加上此期间刘海粟较少创作中国画,专心于油画,即使是创作中国画,也都将人物刻画得极其简约,重写意。在卫道士的眼中,刘海粟是本土艺术和传统道德的背叛者,是离经叛道的代名词,1925年的《上海画报》刊文,将刘海粟、胡适分别指斥为“艺术叛徒”和“文学叛徒”,但他们二人反倒引此称为荣,乐于以“叛徒”自称,把酒言欢,刘海粟在1925年还专门发表《艺术叛徒》一文,在文中追慕梵·高“因艺术而死”的光荣,隐隐间也以此自况。

(二)第一次旅欧期间的风格转变

1928年冬至1931年夏,受中国政府派遣,刘海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欧游,前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深入了解西方油画的各个流派。他尤其倾慕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风格,并试图用自由、鲜明、狂放的笔触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旅欧期间,他创作了许多风景画和人物画,如知名的油画作品《翡冷翠》(图二),画作的名字取自徐志摩根据意大利语“Firenze”的音译,宣示了画作的浪漫主义基调。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拥有众多艺术名胜和历史遗迹,对于刘海粟这样的艺术探索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地方。在这幅画中,刘海粟以高远的视角,展现了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的一角风光。画面中央是一座著名的雕塑《劫夺萨宾妇女》,它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博洛尼亚的杰作,雕塑周围欣赏和拍照的游客及各式各样的服饰,仅依靠三原色的搭配,就在广场上营造了一种亮丽的视觉感受。画面左侧的加图美尔达·乌菲齐铸铜骑马像和画面右侧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旧宫,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家笔下。刘海粟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厚重而富有质感的油彩,以大块而简洁的色块勾勒出建筑物和雕塑的轮廓,用色彩来表现光影的变化,使画面呈现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第一次欧游期间,刘海粟还考察了凡尔赛宫、卢浮宫及其所馆藏的世界名画,受到巴黎国立美院院长贝纳尔的热情邀约,开设演讲,向欧洲艺坛宣传中国艺术和中国画,也为再次旅欧做好了准备。1931年回国后,刘海粟总结了此次欧游带给他的艺术震撼,发表了《东归后告国人书》,宣传“发扬国光,与欧西竞进”的美术革命新思潮。

图一 1919 年 刘海粟 《披狐皮的女孩》油画纵60 cm 横45.5 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三)“中西合璧”改良思想的最终形成

1933年,刘海粟自上海乘轮船抵达柏林,开始了第二次旅欧,继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并于次年在柏林普鲁士学院开办了盛大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根据刘海粟的《欧游随笔》和当时的相关文献记载与报道,刘海粟还与知名画家毕加索、马蒂斯等人有过会面[1]。旅欧前后的刘海粟,事实上正经历从追求西化改良的“艺术叛徒”到中西美术理念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二次欧游期间,刘海粟几乎遍访了当时知名的艺术中心城市,每到一个新的目的地,刘海粟都要围绕中国画作学术报告,旅欧归来后,他还撰写出版《西画苑》,翻译英国厄普的《现代绘画论》等书,发表了大量关于石涛的艺术理论、谢赫“六法论”与现代印象派、浪漫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2]。可以说,在1935年之后,刘海粟的油画风格正式进入融贯东西的成熟时期。

图二 1919 年 刘海粟 《翡冷翠》油画纵55cm 横46.3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图三 1938 年 刘海粟 《四行仓库》油画纵71.5 cm 横92 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海粟以笔为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化艺术创作,将中西融合的油画风格和改良思想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创作于1938年的油画作品《四行仓库》(图三),这幅画是刘海粟难得一见的火线纪实油画,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抵抗战役,10月28日早上,画家登上了能够遥望四行仓库的位置,并未从实际的战斗过程中取景,而是从远处以明亮的暖色调进行静态创作,为了突出真实性,画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形夸张的构图,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尽显“八百壮士”孤军奋战的悲壮、肃穆和苍凉。

回顾20世纪20-30年代的本土艺术发展史,刘海粟无疑是最早一批接触西方艺术,同时大力宣传、推介西方艺术的一批先锋艺术家之一,他对中国画的改良思想从西化到“中西合璧”,经历了一个从跨文化沟通到统合文化进行创新的过程,他在中西美术文化的交流中,也同样经历过同时代艺术家所经历的从文化隔阂到思想偏移,再到领悟发现的过程,作为一名学习国画出身的画家,他能正视并努力消弭中西艺术文化的隔阂,不盲目追求西化,才能如他所言:“接纳自战后迄于今日各种复杂之倾向,而一一加一玩味,由极端现实而折回到理想……而与思想上新浪漫派之潮流相融合。”[3]对于文化艺术之合奏,刘海粟最后的心态是“玩味”而非研究,才是他进一步融通中西,将改良思想的内涵定义为“合中西而为艺学之新纪元”。

三、结语

刘海粟早期学习油画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融合吸收、不断表达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他在油画创作中,既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和理念,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特色,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他早期的油画作品不仅记录了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学习和生活,也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刘海粟的艺术改良思想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开拓了中国油画的新领域,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手法和语言,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了民族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也启示着今天的艺术创作者,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接受外来文化,同时又要坚持民族特色,保持个性化和写意化的表达,探索适合自己的美术道路与风格。

猜你喜欢

刘海粟油画美术
一张油画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油画《塬下》
油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刘海粟雨中看戏
《岁月长又长》(油画)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