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

2023-06-03陈剑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陈剑玉

[摘           要]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致力思考如何探索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可按照“整体谋划、机制优先、任务牵引、体系推进、创新发展”的思路,坚持“三全育人”,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专项课题调研,摸清底数、挖掘经验、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着力破解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教研、队伍保障、课程评价等重难点问题,努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样板,争取在全国或全省当龙头、走前列、作示范。

[关    键   词]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实验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3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国各地区正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纷纷推进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索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形成各地特色的学校“大思政课”体系,推动各地区、各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结合各地区实际,并通过深入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创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等各类文件,笔者致力于思考并探索出各省市属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并归纳总结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

一、突出创新实验区建设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要坚持“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大思政教育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结合工作实际,突出以下建设原则:

(一)强调建设的关键地位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要坚定不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开齐开足思政课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构建覆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全领域的育人体系,充分彰显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

(二)落实统筹实施

注重学段衔接、学科统整、组织引领、生活浸润、家校协同和社会参与,完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注重相互配合,各门课程、各个主体、各个学段、各个领域的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努力实现一脉相承和相互銜接,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知识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协同育人。

(三)坚持教育目标导向

教育内容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进一步夯实思政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内在根基,掌握实践运用的科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热点研究,完善思政教育学科的形象构建,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

(四)深化教学改革

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法途径,可以灵活运用社区实践或者社会调查等各类方法,结合平时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开展思政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活动,通过各类故事、图片、视频等提高学生兴趣度和吸引力,在生动形象的情景模拟、实践操作、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引导体情悟理,做到思政课入脑入心。

二、实施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的路径

(一)选拔一批思政素质好、专业学术水平高、教研工作经验丰富、区域内影响力强的专家、教授、骨干教师成立思政课研究指导中心

研究中心汇聚省内外思政教育领域资源,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理论及实践问题研究,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对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指导、服务,为政策制订提供方案设计、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或决策咨询,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总结推广具有各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和经验,培育和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中发出地区特色声音,提供地区特色方案,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出一批质量高、内容丰富的精品思政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本省故事、本市区故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更加先进。

(二)搭建各类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交流互动的研修培训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可以实行大中小幼(含民办)互帮结对,建成德育共同体,高校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示范教学,中小学(幼儿园)思政课教师到高校进修、访学及参加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广大教师队伍需分别围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做法作分享交流,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内容,厘清如何立足课程、课堂,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改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交流是思想碰撞的前提,交流会使人产生新的想法。通过开展各类研训,通过多名教师专家们或高屋建瓴,或细节取胜的授课,通过专题讲座、分组研讨、现场教学、交流发言等丰富多样的研修培训方式,大中小各类院校教师可开展系统学习,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对接,准确理解把握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和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不断提高备课质量,提升课堂实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人文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打造铸魂育人“大先生”。

(三)通过各大中小学同伴互助和交流探讨,开展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

要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努力探索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需将传统文化元素、爱国情怀元素、奋斗精神元素、心理健康元素、形势政策元素等多种育人元素纳入课程思政范畴,让相关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教职工挑起“思政担”,所有活动融入育人元素,探索构建全员化、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这对于构建各地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起到促进作用。

(四)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首课”“金课”“关键课”意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

要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力争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各省故事、各市故事。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重点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红色读本。全面普及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形成贯穿渗透结合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四史”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红色基因,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三、立足“两个大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实验区教学方式更科学

大中小各院校通过联通社会大课堂,采用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具体如部分高职学院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以大思政教育理念融合学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资源、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校史馆、党团员学习基地、党团校教育基地的建设,强化民办院校在大思政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与新技术相融合、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相配套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比如通过联合各类大中小学共同推进各地片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虚拟教研室建设,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先进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各思政教育主体的需求,建立一个以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为核心的平台,将思政课、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等各类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包括课件、案例、视频等资源,同时配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建立专业教师库,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導和支持,建立开放、共享、可重用的数字化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构建虚拟教育教学环境

选择适合学校和社会受教育者的虚拟教研室平台,为受教育者提供虚拟教学环境,如课程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虚拟教室等,通过虚拟现实、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实现多媒体、互动式、智能化的教学体验,这可让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思政教育,提高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构建教研协同平台

构建一个教研协同平台,制定教研室课程体系。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教育规律和教育特点,以教研室形式为单位,制定自主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又可随时互相调用,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线上讨论、互动、分享、工作坊、课程评估等方式,促进大中小学、社会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促进相应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资源库的丰富。这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进,以提高质量,同时也能为教育双主体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也有利于推进开展思政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组织相关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促进思政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一个多元的评估和评价机制,对教育主体在思政教育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价,为教育主体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和思政素养的提高。建立教研室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包括组织机构、运行管理、人员配备、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教研室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五)构建数据化管理系统

教研室需进行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控,要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帮助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六)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通过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可留言下单预约“服务”要求,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目标,积极服务社会思政的同时,也大胆走出去,把服务送上门,并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保障。

四、优化课程体系,充裕师资力量,健全相关机制举措

要建立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课程思政贯穿渗透结合,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主线、“五项教育”为基础,融合思政主题班(队)会课、法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网络素养教育等于一体的“大思政课”体系。如部分院校通过勾画课程思政的“加”“混”“融”多阶段发展的路线图,秉持结合中国元素、服务地方发展、结合哲学思想、开展实例说法、补充身边实例、彰显专业精神的思路,通过专业特色挖掘,结合服务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导向性,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工作落到实处,或者通过开设党员政治生活馆暨思政课VR教学实践基地,以图文、视频、实物等方式,打造一个集党员教育、党日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新阵地,或者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会,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等。其中需要致力于思考破解民办院校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等,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思政课教师配比要求,各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配备到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以思政教师为主体,各学科教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五老”人员等积极参与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

需出台加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意见,进一步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思政课”建设机制,各级各类教研机构运作顺畅、作用明显。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更为科学、合理,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铸魂育人上,保障教师政治有地位、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学术有成果、人生有追求,有效提升其获得感、荣誉感。

五、配套齐全实践载体,守住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高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命名一批大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在内的市级“大思政课”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基地打造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市级校外思政课堂。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大中小学“大手牵小手”等一体化实践项目,推进劳动教育、研学实践、综合实践,遂选建设多个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多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支持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争创全国研学实践营地,推动大中小学建好学生理论读书社,总结推广“青春薪课堂”“青马班”“宣讲团”等经验。牢牢守住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主阵地,着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御网络不良诱惑,评选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等。

六、创新实施“思政课+”育人模式,重点解决好各类形式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

(一)课程育人

根据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喜爱并接受的话语体系、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思政“金课”。

(二)活动育人

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引领干部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化全学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选多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学校,开展如“新时代好少年”“新时代好青年”等宣传评选活动。

(三)文化育人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狠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市级书香校园评选等活动,加强志愿服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各地区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文化品牌。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验区模式”就是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造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体系。引领探索开展小学阶段的启蒙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的理论性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引导学生厚植思政情怀。

通过鼓励各学校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开发网络教育资源,通过思政课+互联网,让思政课“活”起来;通过鼓励各学校探索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明确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内容、评价等,通过思政课+红色资源,让思政课“红”起来;通过鼓励各学校开设思政社团,编写课程思政校本教材。结合专业特点、就业教育、工匠精神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等,让思政课“火”起来。这个脚印很深,这个记忆很长,这个方向很远。在大思政教育这片沃士上,通过各地的用心耕耘,相信可以用实际行动绘就一幅丰收蓝图,通过秉持并落实大思政教育理念,必将迎来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各地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蒋旭东.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与系统性布局论析:以大中小學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为视角[J].学术论坛,2020,43(6):112-119.

[3]刘梦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4]文天天,陈大文.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1(7):68-7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