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BE理念的舞台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究

2023-06-03李雪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舞台职业

李雪芬

[摘           要]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培养职业素养与技能双优人才”为目标,以满足舞台服装设计领域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提出构建“竞赛制”“项目制”“工作室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之间的“多元联动”和“多维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    键   词]  能力本位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19-04

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了主动适应舞台服装设计领域所涉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遵循高职高专艺术人才培养办学模式,文章以“培养职业素养与技能双优人才”为目标,以满足舞台服装设计领域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研究构建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舞台服装设计领域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一、基于CBE的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能力本位教育的简称,是指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体系,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通过学校聘请行业内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能力要求。CBE模式下的职业能力包含多项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四方面,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实践方面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

立足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实践教学可被看作是技术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表现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因此,体现CBE理念的各种教学活动、环节、形式等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外延,将实践教学理念引入课堂理论教学,推广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对于促成理论教学组织形式、讲授方法、传授手段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CBE理念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一)注重以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培养教育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并进行建设时,需要不断跟踪市场动向,把握职业的需求和变化,瞄准产业布局,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主动满足和适应市场与经济发展需求。

(二)注重以岗位能力为基础

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打破传统专业学科界限,整合相关功能教学模块,形成交叉融合、功能全面、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共享型实验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在互动与启发的教学过程中重塑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在舞台服装设计领域,需要培养学生对舞台服装整体的审美能力、服饰搭配整合的能力以及舞台人物造型展示的能力,以职业能力分析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加强岗位需求实践教学,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三)注重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

围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具体措施,将教学、实践的场地拓展到行业现场,将行业工作内容纳入项目课程,积极探索行业特征鲜明、工学结合紧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意、参演或研究的方式积极参与政府、企业组织的各种项目研发、大型展演等活动,联动企业优势,服务社会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三、基于CBE理念的舞台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基于以上原则,如何使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計领域,在保持艺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能够以培养学生的本位能力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在服装设计领域,以服装设计和服装展示的理念与方法为核心,以专家艺术工作室为依托,以技能大赛为桥梁,以综合展演为传承打造应用型专业群,构建依托综合艺术院校优势的“设计+展示”专业课程体系。以舞台服装设计为核心,通过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舞台服装设计、时尚女装设计、服饰整体搭配和服装陈列、销售展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各类艺术院团、服装公司、品牌店铺、造型工作室等相关工作岗位及服装行业自主创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导向,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模块化课程深入搭配实训课程活动,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合一、知识与能力一体,推行模块化教学和主题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竞赛制”“项目制”“工作室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以“竞赛制”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面对产业升级、市场发展、舞台需求变化所带来的职业教育“供、需”“训、用”脱节的难题,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积极探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纳入“竞赛制”实践教学模式。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设定一个教学实践活动周,为期2~3周,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本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命题设计。学生在参与竞赛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与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还要与兄弟院系的演员们联系、沟通,完成人物角色的造型设计。教研室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在开展“竞赛制”实践课程过程中,做到“课程设计有灵魂,课堂教学有活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竞赛制”实践教学活动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培育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带动和辐射了学院其他专业整体发展,跨年级、跨学院相互融合,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竞赛制”实践教学活动从第一届“杂货铺的童话”在服装教室完成教学活动全过程,到第九届“嘉年华”在学院小剧场进行活动比赛,从最初由单一服装专业师生参与,到现今联合设计学院平面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动漫设计以及影视戏剧学院摄影摄像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模特表演专业同心合力,各专业间相互协作,各取所需,形成了良好的设计与表演专业合作共赢的局面。

2019年的主题“狂欢前奏”实践教学活动周创作的作品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彩车巡游的动漫人物服饰展示;2020年的主题“共生/穹顶下的我们”作为学院的红色文化月活动,展示了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2021年的主题“嘉年华”与学院影视戏剧学院的表演艺术专业合作,为表演艺术专业学生赴浙江乌镇参加“第八届乌镇国际戏剧节”设计与制作剧目服装。最终,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各自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共同打造舞台人物角色,真正搭建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综合展演平台。本届活动周的部分优秀设计作品被表演艺术专业所采用,再现乌镇国际戏剧节的大舞台,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无缝衔接。

2.以“项目制”的实践教学引领学生体验所属行业的专业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与行业标准严重不符的现象。比如,以制作一件普通的上衣为例,假如只是作为课堂作业的形式,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不会严格遵循工艺制作流程,按照服装工艺的基本要求来做。例如,衣服不做衬里、不拷边,选择面料时不慎重考虑,仔细比对、试验,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就可以做成什么样,因为你的客户就是你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自娱自乐罢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项目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学习弊端,从而使课堂教授的专业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以教研室为单位承接项目,由教师为总负责人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全过程。把项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项目制”教学可以是学生知道真正面对真实客户的时候,客户是有要求的、挑剔的,你的设计与制作标准要达到客户的要求,否则就可能面临不断被否定、被返工的困境。以“项目制”教学模式为教学手段,以“育德育知”为思政主线,注重个性化、示范性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制”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建设,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为2021年学院申报的两个省级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清溪谣》《听见江南》高质量完成服装设计与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20开始,2018、2019、2020级学生分别参与了粤剧《将军令》、婺剧《义乌高华》、粤剧《妈祖》、越剧《幽兰逢春》等剧目的设计任务,完成设计稿三百多张,被企业采用的设计稿二十多张。通过参与这些真实剧目的设计,教师与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设计人物造型的不易,也凸显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强烈差距。经过一系列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寻找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缩短差距的方法,致力于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

3. 以“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深化专业教学成果

建立舞台服装设计方向校内工作室群,工作室链接企业,通过不断的真实项目介入,培养一批专、精、尖的专业人才。工作室群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保持一贯性,不会因课程结束而中断项目教学。以“工作室制”教学为导入点,不论学科、专业、年级,选择部分有潜质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组成团队,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组织开展“跨年级”“跨专业”“赓续接替”相结合的模式,从设计、实践到效果检验“一盘棋”,以多维度模式推进舞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特殊性,彰显课程价值属性,进一步提升舞台服装专业学生“知行合一”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

“工作室制”舞台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舞台的“所需即所用”,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搭建起锻造专业技能的平台,更是师生团结凝聚的战场,为了提前完成设计稿或成衣,团队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合力共赢,专业技能得到快速提升。“工作室”将不断完善机制,为学生锻炼自我、锤炼技艺“保驾护航”,进一步助力校企项目对接与合作,为后期舞台服装设计与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和项目结合、学院结合、社会结合,从多方位提升和深化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特色。

(三)探索“多元联动”“多维培养”的实践教学机制

根据浙江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改变以往高等教育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实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夯实舞台服装设计基础、提升实践应用技能、创新思维路径、社会多元参与等维度展开,培养适应舞台服装设计行业的类型人才需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推进院系合作、校企合作,将教学、实践的场地拓展到舞台服装和时装行业现场,将行业工作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充分挖掘行业支持的资源优势,使教学方法由以教为主和以课堂教学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内外结合进行转变。探索加强与业内服装公司、品牌店铺、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厂、服装销售网站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机构的紧密性合作,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考察、学习,企业导师现场示范、讲解,行业专家定期进课堂授课、讲座,专任教师与企业设计人員共同授课等形式来做实校企合作,从而形成如下教学特色:

1.学生主导项目,企业链接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本章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工作任务。基于产学合作基础上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将课堂理论知识和企业具体实践融合,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舞台服装设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外,为了与企业真正达到深度融合的目的,带领教研室教师团队组织学生实行“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拓展。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来参与企业各个剧目的人物造型设计。“第二课堂”作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丰富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使理论知识在舞台上“开花结果”。

2.行业专家贯穿课堂,打通教育链、产业链

校内和企业进行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以不同侧重对人才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整体提升舞台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创新与应用。为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创新路径,实现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3.校企协同育“师”,教学相长,反哺育人

高职院校师资缺乏企业实践,在舞台服装设计产教融合的授课模式中,教师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方式。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更能反哺教学、精准育人。在这种紧密合作关系中,尤其教师团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专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教师能力的提升必将反哺课堂、学生。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我们反思,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更好地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完善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遵循高职艺术人才培养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主动适应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所涉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社会评价、顾客满意率和招生就业率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标准。根据专业定位分析,确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任职资格,确定与学历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制定、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1+X”证书制度,并以信息化教学建设为契机,加强与第三方评价组织共同建设在线教育资源库,涵盖课程、实训项目、实操技能等,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切实落地。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評价,制定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及教师分类培养实施办法,通过顶岗实践、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等系列措施,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

四、结语

CBE理念与实践教学模式的融合发展,是对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和提升。将能力本位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主题,在注重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的同时,切实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并在实践环节中体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双优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晨怡.基于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2):155-160.

[2]李红,毕洪丽.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教育CBE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9(5):57.

[3]神惠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与学习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6(2):94-96.

[4]彭颢善,罗晓菊,李春暖.基于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5):74-7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舞台职业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