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技双馨”

2023-06-03李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工匠育人思政

李丹

[摘           要]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任务趋向一致,高职教育需要为祖国培养技术型的高精尖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并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三全”育人,守好主阵地,勾勒好大思政格局。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大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01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技术技能人才插上腾飞的翅膀,正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2022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27年来的首次修订。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法律层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待遇,有助于提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使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产业和教育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和实施措施。在黨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职业教育发展,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6个字对工匠精神作了高度凝练。2021年工匠精神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精神之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都要提倡,并不是单纯存在于制造行业。 任何行业、任何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创新创造是我们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创造的奇迹更是值得称颂。《说文解字》中说,“工也,巧也,匠也,善其事也。”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管仲就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的观点。我们有“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民间谚语。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工匠的经典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滴油不漏的卖油郎,衣被天下的黄道婆,木匠祖师爷鲁班,铸剑大师欧冶子,都江堰设计师李冰父子,“蔡侯纸”发明者蔡伦,活字印刷术创造者毕昇,赵州桥设计者李春,天安门建造者蒯祥。中国的瓷器、木器、玉器、金器、竹器、漆器、丝绸更是享誉世界。[1]一般说来,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追求,是一种职业伦理,不仅彰显了工匠们对作品精雕细琢、尽善尽美的追求极致,更突出彰显的是一种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态度,最可贵的是对材料、技能、形状、美学、功效以及背后支撑的文化与精神的推崇、恪守与承继的态度。人们重视工匠精神,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每一处一丝不苟的细节都值得敬畏与尊崇。

工匠精神中有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历来重视工匠,中国也是世界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发源地之一。中央电视台2020年《国家宝藏》节目有个事迹讲的是赵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摄影师)拍照的故事,当时他为了拍出绝美的照片,为了等到完美的自然光线,一等就是一年。他还发现了2200年前兵马俑脸上的工匠指纹,为此他说起这段时激动不已,哽咽数次,观众无不为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肃然起敬,赞叹不已,这无疑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2000多年前,秦之所以能成为统一六国的“超级大国”,兵马俑坑中4万多支三棱箭头,足以说明问题。能说明问题的其实不只是箭头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箭头的质量极其规整,误差极小,所有金属配比相同[2]。在秦所处的时代,每一个工匠都要在自己完成的产品上标注名字,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寻觅到那秦砖汉瓦时,还能发现制造者具体是何许人也。

工匠精神需要新时代传承。从公元前强秦的强大兵工,到历朝历代的宫闱建筑,乃至明代南京的造船业兴旺保障了郑和宝船七下西洋,其背后是工匠的集体智慧与手艺。时至今天,中国航天让神话梦想变成现实,北斗组网、万米深潜、九章问鼎、嫦五登月,中国科技展现硬核实力。这些尖端技术、国之大器、超级项目的背后都离不开大国工匠的专精覃思、埋头苦干,镌刻着能工巧匠们的孜孜不怠、卓荦不凡的身影。一个个超级项目、一件件国之大器、一项项尖端技术背后,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跨域,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承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文化又有了最新的表述和要求,那就是文化不仅要自信还要自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需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高劳动者素养对一个国家事关重大。如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博弈归根究底是人才的较量、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时时书写更新着国家大数据和社会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激励更多青年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精尖的能工巧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须工匠精神

新修改的职业教育法毋庸置疑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明确了目标与方向,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愿景,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路径作出系列规定和安排,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就是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重新让人们认识和审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2014 年“中国制造2025”概念首次被提出,明确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用来指导中国由传统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 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一批高技术的从业人员,而且需要一批爱岗敬业、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务院201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可看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全面启动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我国将逐步建构“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 “1+X” 证书制度可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就业竞争力。在我国的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具有时代责任感的大国工匠。而高职院校承担了为社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相互融通,制订更加健全的人才培养计划,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

(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我国技能型人才难求。根据2019年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人。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技术工人总量短缺,高技能人才匮乏,是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面临的痛点。然而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难看出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应随之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进入下降阶段,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发展要从“向人口要红利”转为“向人才要红利”。 [3]再先进的技术必须由人来实施完成,技能人才是买不来的,必须靠培育培养,而大国工匠则是技能人才中的佼佼者,要发挥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促使行业领域内整体水平提升。今天我们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到一枚螺钉、一根电缆的打磨,大到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等大国重器的锻造,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更要有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对现有技艺的大胆革新,是重细节、追求完美,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的执着。以这样的执着精神,笃实专一、心无旁骛,不断提升技艺、提升自我,才能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科技创新没有终点,面向未来,要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开启新征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需要。新时代发展需要能工巧匠,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传统工业经济还是新兴网络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而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

三、用工匠精神构建职业教育大思政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一)增强职业自信:必须用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很多学生和家长却认为高职是成绩略差的学生就读,认为“颜面”比获取技能本身更重要,普遍看轻看低职业教育。今天的“00”后学生为互联网而生,为互联网而长。表面“温顺”,内心独特,渴望被认可,渴望“自由身”。满怀希望的同时,又不愿意吃苦耐劳,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对职业目标缺乏长远的考量,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被各种App、平台所影响,产生错误的金钱观和职业观。部分学生对自身缺乏科学定位,不愿意从基层、底层做起,不愿意从事艰苦行业,幻想工作轻松、挣大钱快钱。对工作没有敬畏心,不愿意沉下心来安静做事,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没有长期的坚守与自信,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学校荣誉感、职业认同感,学校可邀请成功校友演讲、举办联谊等活动,还可以举办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打造各种“进课堂”活动,如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模拟法庭进课堂、劳模先进进课堂、优秀校友进课堂、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法治教育进课堂、劳动教育进课堂等,通过开展各种进课堂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贯彻好,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理念,营造校园职业道德文化底蕴。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尤其是思政课要守好自身主阵地[4],做好对学生职业自信的思想引领,从专业理论角度、从课程实践维度、从价值观的选择判断上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教育的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二)守好一段渠:课程思政既是学校教育本来的回归,也是对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纠偏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学校的一切都为育人。德育不应与专业教育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而要同专业教育必然地、广泛地、深远地联系在一起。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初心,让学校的所有课程都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共担育人之责,共同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那种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轻视德育的培育倾向与我们长期以来倡导的教育方针是不符合的,必须纠正。”

高校必须耕耘好课程思政的“责任田”。最近几年,课程思政项目持续推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厚植工匠精神,突出高职自身特色,真正将课程思政工作落深落实落细,让学校育人的每个环节,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课程思政的因子。将专业特点、课程特点、校友成长故事、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进行有效整合融合优化为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6]。要给学生讲清楚具备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刀耕火种到工业文明机械加工,人类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永不止步。事实上,近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加人工智能并未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工匠精神退出历史舞台。要为学生讲清楚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带来的是对产品规格、质量与生产过程的“革命”,“人”这一要素在生产服务环节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工匠精神,它所凸显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完全契合当前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客观要求,是全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提倡以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核心。工匠精神不仅物质生产领域需要,精神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职业院校要做到“德技并修”,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想引领、课程载体、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实践于职业教育改革全过程,为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做好“三全”育人:落实好《方案》

构建大思想格局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必须构建大思政格局,也就是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并非只有教师才是育人主体,学校所有的行政、后勤、服务人员都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学校的管理服务人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也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通力合作、统筹兼顾的整体。要探究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制度,创新育人方式,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后勤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方案》提出,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等等。明确全员责任,同向同行发力,才能够构建“大思政”格局,真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四)守好主阵地:必须做好价值引领作用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思政教师要站好思政课讲台,守正创新,用情怀,用真心,用实力讲好思政课。要建强思政课程群、优化思政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

要讓我们的高职学生“眼里有光”对职业充满信心,“脚下有路”有职业上升空间。思政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人,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建立大思政格局,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大思政三全育人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将思政要素合理融入专业学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将我们的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型劳动者,并鼓励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德技双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陈崎嵘.工匠精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5-9。

[2]杨锋.秦国标准化发展研究[J].标准科学,2011(3):29-36.

[3]代诚豪.“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转换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1.

[4]袁保华.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J].林区教学,2021(7):24-26.

[5]王红琴.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1,12(5):98-99.

[6]阳文.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5):212-213.

[7]李峻.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3):115-119.

[8]李旭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工匠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