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东南区域历史时期考古调查及思考

2023-06-03安兴龙亓浩杨睿张凝灏

收藏与投资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层遗存考古

安兴龙 亓浩 杨睿 张凝灏

摘要:本文就海南东南沿海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下进行的考古调查工作进行了探讨。以区域历史时期文化发展序列为基础,结合调查数据分析认为,该区域地下古代文化遗存多分布于台地和缓坡等淡水充沛的地理环境中;目前该区域所发现的历史文物遗存以唐宋之后为主。调查认为,海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与唐宋之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关系密切。

关键词:海南;东南沿海;考古调查;台地;地形环境

从海南省以往的考古工作成果可发现,古代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海南岛的开发与利用在20 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自汉唐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管理不断深入,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促使海南东南沿海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①。因此,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文化遗存相应逐步丰富起来,而丰富的文化遗存补充了考古学观察视角所需的线索。

对海南东南沿海区域开展的历史时期考古调查工作,是环海南岛沿岸考古线索调查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主要是通过踏查、钻探以及试掘的方式,以采集文物标本和分析地层堆积为工作手段,对新发现文物点或原有遗址进行复查,用以初步研究(包含但不限于城址、市井、港口、海防等)海南岛与周边地区商贸交流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古代遗址。

本文从地理环境、调查方法、调查数据、文化遗存现状,以及近几年海南沿海地区发现的地下遗存(以历史时期为主)的分布特征等方面,试图总结分析关于海南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的一些问题、方法和经验。

一、地理环境

海南岛是一座典型的热带地区大陆岛,岛内森林资源丰富,降雨充沛。自汉唐以来,随着沿海区域人口的增长,原有的森林资源与不断增加的人口形成严峻的矛盾。长期以来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水力和风力侵蚀等多重外力作用,导致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②。

海南岛东南沿海区域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海岸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弧形趋势,区域内湿地、河流、潟湖纵横交错,丘陵 、山前平原四散分布。在低矮的丘陵、台地,地表植被覆盖较少,以农田、林地类型为主,踏查中往往能够采集到数量可观的陶瓷器残片等遗物,可以展开较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而在地势低洼、水网密集、植被覆盖较多的区域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踏查工作,因此很少有古代遗物的发现。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

田野考古调查是以实地勘察为主要手段,搜寻、发现、了解相关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并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与记录,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③。目前采用的考古调查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传统考古调查和区域系统调查。传统考古调查是对区域内所有古代遗址进行的普遍调查,要求尽可能采集调查范围内所有遗存,工作过程中讲求“灵活、协作、及时”的工作理念④,针对采集信息及时制定调查路线、调查区域等的调整。区域系统调查是对特定目标区域采用拉网式调查,并进行系統性遗物采集的调查方法,调查时更侧重分析时代变迁中文化遗存的特征变化。区域系统调查对参加人员的专业水平、调查区域的选择、设备装备、地表现状、遗物采集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本文所涉及的海南沿海区域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现状调查,以地表踏查为主,综合利用钻探和试掘方式对遗址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以便获取有效的考古学信息。调查实践期间,克服了地表植被茂盛、高温多雨等诸多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对拟定调查区域展开全面的考古调查、钻探等作业,排除了多处调查目标点,对已发现的遗址进行重点勘探与试掘工作。本次的考古调查实践以区域系统调查所需要的拉网式调查为主,但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际工作时往往会略过难以涉足的地表植被茂密区,而较多的遗址或文物点发现于山坡或台地的农田、果园以及经济林等区域。所以调查时会结合传统调查方法中“灵活、协作、及时”的工作理念,在普遍踏查的基础上对疑似点进行重点调查。调查过程中运用现代化工作手段对遗址进行GPS定位,并建立遗址现状三维模型;将新发现的遗址和文物点及时上报文物管理部门。

本次考古调查中发现,较多区域受制于地形条件、地表植被以及土壤结构等自然因素,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网格式踏查,环境因素对今后的考古调查工作仍是一大考验。以下为不同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实际调查情况及相关数据。

(一)陵水新村港北部调查区

该区域位于陵水新村港北侧至三才镇南部,地势整体北高南低。西、北部地形起伏变化较明显,农田广泛分布,南部则多为水产养殖区,水网密集、河流众多。北部的调查,以位于山坡和台地等地势较高区域的朝美村南及散山坡遗址为例,阐述该区域的文化遗存埋藏的基本情况。其中散山坡遗址地表采集较多的青瓷残片和少量琉璃器残片等遗物,初步确定时代为宋元时期,文化层埋藏深度在0.5~1米,土质为沙质黏土或沙土。但在试掘时发现部分区域地层堆积杂乱,距地表约0.5米处的土层中,仍发现扰乱痕迹。在朝美村南遗址发现有大量的夹砂陶残片,年代暂未确定;除陶片外,还发现有较多的瓷器残片,时期为宋至明清时期。通过解剖和钻探,发现文化层位于地表下0.1米,而0.5米下为土质坚硬的灰黄色沙土层。综合调查情况,该区域地下可能分布有史前、宋元及以后的文化遗存。

该区域的南部,调查范围为新村港北部的涉水区。其中,在港圮村西的鱼塘边发现陶片和古代伊斯兰教珊瑚石墓葬群;在其南部的鱼塘边发现较多的明清时期瓷器残片。在灶仔村码头的滩涂地,发现数量较多的清代青花瓷残片。此外,还发现有少量铜钱,以明清时期为主,极个别可辨为清代时越南产。

(二)万宁小海南岸至神州半岛北侧调查区

该区域地表西部、北部以丘陵和山前平原为主,中部、南部水网密集,东部则为海岸线。小海的南侧、乌场海北侧的台地以及东澳镇南侧临水的高台上均发现有古代文化遗存。其中乌场海北侧的春园村南地表为近现代坟地和防风林,除在地表采集到的少量青瓷和青花瓷残片外,还发现有文化层堆积的现象,文化层埋深距离地表0.2—0.6米,土质为沙土,结合度较差,初步判断为一处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在临近苏宅村近现代坟地的地表发现少量瓷器残片,但未发现文化层堆积的现象。东澳镇南侧临水的封丁村西部高台坟地发现少量瓷器和夹砂陶残片,另在台地断面处发现文化层堆积现象。其文化层埋深距地表0.15~0.5米,土质为沙质黏土,结合度较差,初步判断其为一处宋代至明清时期遗址,因所发现的夹砂陶残片较小,不能辨认器型特征,暂无法确认该区域是否存在更早时期的文化层堆积。

在上述区域内发现的遗物均位于岸边高台的坟地,暂未进行钻探等更为细致的调查工作,所以本次调查未确定这两处遗址更为详细的埋藏特征。另外,在镜门岭及东山岭周边山前平原调查时,发现地表多为水田,地面踏查几乎未发现古代遗物。为了探明该区域地下是否存在古代文化层堆积现象,调查中采用梅花桩布孔或平行布孔方式进行钻探,探孔间隔20~50米,探孔深度均在1.5米以上,并对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信息做了记录。从记录情况分析,地层分层现象明显,并且在埋深较深、碳含量较多的灰黑色土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植物根茎,初步推测为野生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无序堆积,非古代农业耕作形成的人工干预地层堆积。

三、文化遗存现状

本次田野考古调查采集对象多为地表遗物或断面遗物,通过对现场发现的古代遗物包含的考古学信息进行解读,可以初步判定区域内地下文物埋藏的时代特征、器物流通以及与外界交流等基本情况。频繁、长期的对外交流、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会形成丰富的人为痕迹,这些人为痕迹在遗址的形成中表现出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且,同一区域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叠加可以表现该区域内文化特征在时间上的延续与变化。

海南沿海区域山坡台地与低洼平原相互交错,且区域内降水丰富,导致古代人类多选择在交通、给排水更为便捷的区域进行社会生产及生活,如地势较突出的台地与山坡的缓坡处。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地形更容易发现古代遗物,以及相应的文化堆积。而地势平缓的水田和草地,通常难以进行除耕种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在这类地形条件下一般难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层堆积。在考古调查工作中,地面踏查很难在地表采集到文物标本,需进行大范围的钻探以便寻找有效线索。基于本次调查发现的文化遗存现状如下:

调查时发现的文化遗存多为史前时期和唐宋以后的时期,很少发现汉至唐宋期间的文化遗存。体现了史前、明清遗址多,汉至宋遗址少的基本特征⑤。唐宋以后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这或许反映了海南岛自唐宋以后逐渐加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和发展。另外,唐宋以后的文化遗物多为瓷器残片,且产地多为福建、广东等地,源自海南本土的遗物和遗迹在明清时期才大量出现,如元明清时期的福安窑窑址⑥。

某些区域在地表能够采集到文物标本,而经过钻探或试掘却发现文化遗存数量少、保存现状较差。经调查研究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沿海土质特性造成遗物遗迹不易存留、沉积,限制了文化层发育。该区域土壤多为沙质黏土,而高温多雨的自然条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包含古代文化遗存的地层很难叠加堆积,也就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层。二是时空跨度小,地层堆积薄。本次调查重点关注自唐宋以来的海南沿海区域考古学现象。海南沿海区域的大规模开发是自唐宋以后才逐渐得到发展的,在遗址的形成过程中较难产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分层现象。三是现代化农业和近海养殖业造成文化层的扰动及破坏。近现代农业的深耕细作破坏了沿海地区的文化层,沿岸鱼塘、虾塘等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严重扰乱了原始地层的堆积。此外,近年来沿海區域的大规模城市化开发建设存在违规破坏的情况,也导致地下文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⑦。

四、调查结果及讨论

综上,本文阐述了本次对海南东南沿海区域地下遗存堆积的调查情况,并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了该区域文化遗存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通过考古调查表明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第二,调查时发现的遗址,大部分位于山坡、台地上,并且遗址附近多存在河流,淡水资源相对充沛。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海南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影响,而该区域恰好分布较多台地和山坡,因此古代人类因地制宜,选择在具有较好的给排水条件和交通更为便利的山坡与台地进行生产、生活;第三,海南东南沿海区域发现的遗址点,堆积分布的范围普遍较小,地层堆积较薄。该区域地表土壤类型以沙质黏土为主,土壤颗粒较大,结合度较差,又因唐宋以来过度开发林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形成大范围、多层位、多时期的文化层分布;第四,存在较多山坡及台地类型的遗址,不易形成文化层堆积。该类型的居址在存续期间,受地形地势影响,经过流水反复的冲刷,生产生活遗存难以原地埋藏保留,这些都是文化层形成中的不利因素;第五,该区域发现的历史时期遗存以瓷器类的生活器用为主,通过研究发现其产地多为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第六,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信息不够丰富。对于我们期望开展的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来说,目前获取的调查信息关联度不够,难以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

此外,本次调查前期通过查阅文献搜集了该区域历史时期港口码头的记录,并以之为重点,期望发现该区域存在对外贸易相关古代遗址的证据,以便明确海南岛与外界货品交流、交通的路径及方式,但此类设施的存在由地形及环境决定,往往持续使用至今,目前没有发现能够直接指向此类遗址具体位置的线索。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该区域所发现的历史时期文物遗存以唐宋之后为主,这个现象说明,海南东南沿海区域随着唐宋以后的人口增加、社会发展,人类在对土地的改造中迁徙、繁衍和生活,显示出海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与唐宋之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关系密切。调查时发现的唐宋以前的文物极少。在今后海南岛沿海其他区域的考古调查工作中,需要更加关注依托于港口、贸易、海防等与外界直接交流所形成的遗迹、遗存,以期发现更全面、直接的文物线索。

作者简介

安兴龙,甘肃天水人,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

注释

①黄兆雪、李超荣等:《海南省昌江县钱铁洞 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年第241-246页。

②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第292页。

③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④吕宾,夏福德:《我国传统考古调查与区域系统调查比较—以江西抚河流域、鲁东南沿海地区的调查为例》,《文物春秋》,2021年第33-40页。

⑤丘刚:《海南历史文化大系 文博卷 海南古遗址》,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⑥郝思德等:《澄迈县福安元明清窑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75-276页。

⑦寿佳琦:《海南考古三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62-163页。

猜你喜欢

文化层遗存考古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论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历史价值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论体育对现代文化层的影响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语篇社会文化层面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