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边界学习空间的构筑与实践

2023-06-02谢丽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研学场馆边界

□谢丽红

学习是外界刺激作用在学习者身上以后,学习者的内部系统产生变化的过程。学科教学是使学习发生的重要方式。当前,教师仍需要借助多种资源来实施学科教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学科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课堂也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引入无边界学习。无边界学习这一概念是英国教育界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利用所有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身边任何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进行学习。

无边界学习空间的打造是无边界学习发生的前提。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要打造无边界学习空间,应“打破教室功能限制,让课堂无边界;突破校内学习场域,让学习无边界;延伸校外互动空间,让实践无边界”。

一、打破教室功能限制,让课堂无边界

教室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场所,常规的教室空间功能单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易受限制。对此,教师应对教室空间进行再造与升级,为学生创设适合个性发展的无边界学习空间,让课堂无边界。具体而言,可以从常规教室分区设置和专用教室变革升级两个维度进行实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常规教室分区设置,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常规教室中最常见的分区是师生学习区和作品展示区。日常各学科的学习往往在师生学习区内完成,学生的优秀作品会通过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示。然而,反观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输入过程,而是自主探究、主动建构、互助合作的过程。所以常规教室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区设置。按功能分,常规教室可分为师生学习支持区、自主资源整合区、互助合作探究区、教学展示交流区、学生收纳区、作品展示区、电子查阅区等多维学习区域(如图1)。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区域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丰富教室内的学习资源,通过创设生物角、图书角等,将教室打造成丰富的资源库,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图1

师生学习支持区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师生共学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师开展差异性讲授和示范性引领,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实现按需发展。在自主资源整合区内,学生利用电脑、电子屏幕、平板电脑等设备,收集整理学科知识,在独立自学中完成资源的整合。互助合作探究区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深度不断加深,学习广度不断拓宽。

在分区学习中,学生还可利用丰富的资源库开展针对性学习。其中,师生学习支持区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互助合作探究区为学生提供互助学习、实践交流的空间;自主资源整合区赋予学生更多学习与创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专用教室变革升级,深化个性学习体验

专用教室的变革升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专用教室不仅是学生享受专业课堂学习的地方,还可以成为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专用工作室。如,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业发展需求,将美术教室打造成素描工作室,将扎染教室打造成扎染工作室。专用教室的管理权属于学生,学生是工作室的主人,拥有布置工作室环境、制定使用规则以及招募工作室人员和开展活动的权利。实践中,学生通过自主申报、面试海选、问卷访谈等形式参加项目负责人的遴选工作。每一个有特长、有想法、有热情的学生都可成为项目负责人,独立带领团队开展项目式研究和实践。不同工作室根据不同的主题目标,配置特定的设备。学生主动参与、深入体验、积极互动,其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学习思维不断获得发展。

二、突破校内学习场域,让学习无边界

校园内,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教室内,也发生在其他任一场域中。如何用好校园公共区域和特色场馆,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校内公共区域的拓展与融通、特色场馆的资源共享能够突破校内学习场域,让学生的学习无边界。

(一)校内公共区域融通,营造真实学习场景

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应尽可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因此,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内,还要拓展到教室外的公共区域,实现校园公共区域的融通。具体而言,校园公共区域的融通实践可以从融学科素养、融本土文化、融阅读素养等维度入手。

融学科素养是指将学科素养融入校园公共走廊的打造过程中,通过设计科学互动体验长廊、艺术品鉴体验中心等公共区域,巧妙地让学生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获得个性发展。

融本土文化是指根据学校区域文化特色,将校园打造成一个敞开式的文化浸润场。如基于“孝”文化特色,建立孝廉长廊。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阅读素养指的是打造敞开式书吧,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拿到书本进行阅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

(二)特色场馆资源共享,推动真实学习历程

除了常规公共空间的融通,特色场馆的打造也能为学生的无边界学习提供条件。在特色场馆中,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反思,不断完成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如,学校模拟真实的制陶场景,打造了“陶轩雅舍”非遗传习坊。该场馆以“以陶育雅、以陶育能”为设计理念,通过文化宣扬、工具及工艺品展示、互动交流、实践创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习与陶相关的知识,掌握技艺,体验趣味。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发展的陶艺知识,构建相关课程。“雅轩陶舍”非遗传习坊融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于一体,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创作,感受劳动的乐趣,自觉传承非遗文化。

三、延伸校外互动空间,让实践无边界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一花一草、一室一角、一条连廊、一面墙壁……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可以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无限可能。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应打破校园这一固定空间的限制,让学习不仅发生在校园内,还发生在校园外,使具有学习意义的校外优质空间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让学生的实践无边界。

(一)沉浸式宋韵研学,联系学习与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根据当地特色,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学校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大场馆资源,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为指导,架构走读“宋韵迹忆”的精品研学课程。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校精心选择相关研学场域,设置“寻根之旅”“自然探究之旅”“劳动体验之旅”等主题研学内容。学生通过校内综合指导、校外研学实践和综合展示交流三大学习板块,在各大场馆的研学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学活动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二)体悟式工匠劳作,落实自主学习

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在于融合内部自我探索与外部环境探索的结果,在生活场域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性。学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帮助他们增强对职业和社会的理解,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感悟劳动创造生活的价值,促使他们形成生涯规划的目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职业体验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活动,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为探索推动学生职业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涯规划能力,学校与周边企业等进行共建,为学生搭建职业体验的实践场所。学生可到银行、超市、物业、环卫站等场所进行体验。

如四年级的学生来到某银行,体验银行柜员的日常工作。学生学习了银行的起源、银行的分类、银行的功能等各种基础知识,并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货币的变迁、人民币的更替、防伪小窍门等方面认识货币。学生积极运用习得的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为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等。

总之,无边界学习空间的拓展可以通过打破教室功能限制、突破校内学习场域和延伸校外互动空间来实现。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特色资源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研学场馆边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拓展阅读的边界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