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有形有感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5-31周真刚韦泽珺杨江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

周真刚 韦泽珺 杨江萍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形有感有效。贵州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在有形上,扎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开展有抓手、落实有载体,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感上,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孕育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共识,使各族群众增进感知力、提升感染力、增进感恩心,不断沁人心灵,引发共鸣;在有效上,坚持目标导向、效能导向,建立完善全过程、高效率、高质量的落实机制,不断推动完善、规范、精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3 - 0013 - 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教育引导全国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贵州省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正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当务之急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扎实推动各项实践工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义与现实要求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之一,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针对中国社会的精神思想领域分化现象依然存在,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多种价值观取向并存的现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观念建构目标,是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民族建构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和重要策略部署2。从中华民族的属性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历史共同体、社会共同体,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必须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作为前进方向3。此外,国家在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最具理论创建性的内容,从理论与政策两个层面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三大特质:新颖性、宏观性和抽象性,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主线地位的确认及主线思维的树立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支撑。主线思维背后直接关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出发看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4。贵州省为多民族省份,需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主线意识,团结各民族群众,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现实要求

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193个民族乡。贵州民族自治地区总人口1 34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8.83%。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同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贵州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各族干部群众并肩奋斗、攻坚克难,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民族文化魅力不断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局面持续巩固。但是,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主要任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贵州省民族地区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之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就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1,扎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开展有抓手、落实有载体,使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一)整体布局,全面开展,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其他工作均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贵州省坚持整体布局,全面开展,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党政负责,齐抓共管

贵州省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省9个地级市(州)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2.高屋建瓴,全面规划

贵州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十四五”编制,并因时因地编制了《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按照成员单位、牵头责任部门的方式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以及牵头领导和责任人,切实避免交叉推诿和责任落空。

3.强化保障,有序开展

强化调度、强化监测、强化保障,加强对人、财、物集中整合和有序运转,并围绕有组织领导、有经费保障、有创建载体等标准,不断提升创建人员素质能力、完善体制机制。

(二)异形同构、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涵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既要面向少数民族,更要面向汉族,因此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全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异形同构,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思想教育上

贵州民族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毕节市建设红军长征纪念馆、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30余处。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打造同心展览馆、奢香博物馆、“天渠”陈列馆、“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黔西八景”等地标,不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和地域共有人文标识,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培育共有精神家园。安顺市创造性地开发了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举措,大力推广“红九条”“十星文明户”创建等典型经验1,基本实现针对不同类型的干部群众采取分众化的宣传教育举措,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市187个村被贵州省民政厅命名为“村规民约示范村”。

2.文化浸润上

地方政府对民间地方传统有一定的积极性,互相取得了认可和合作,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互惠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贵州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贵州省不断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一是打造特色民族品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黔系列”民族文化品牌为引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布依族枫香染、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等传统手工艺产业,助民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延伸产业链,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擦亮红色底色。贵州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众多的优势,发挥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激励作用,让红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遵义市将“遵义小红军”作为文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小红军电视台”“小红军剧场”“会址课程”“苟坝课程”等为载体,以“弘扬长征精神 重走长征路”为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回顾历史、继承传统、凝聚力量,亲身感受红军长征坚韧不拔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三是增进共同,美美与共。铜仁市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市级文化品牌为核心,推出大型音乐剧《情姐下河洗衣裳》、大型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大型原生态音舞诗画剧《松桃游记》、土家风情山歌剧《这山就比那山高》等一批反映铜仁市各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文化上美美与共的共同体。

3.交往交流交融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設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一是在地理空间上,易地扶贫搬迁的民族互嵌社区是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织基础1。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在94个县(市、区、特区、新区)共搬迁192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791个,这是贵州省的头号民生工程。其中,六盘水市在全省创造性开展“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的和谐社区与“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的活力社区的“两个社区”建设,不断促使民族互嵌社区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做法写入了《贵州省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在全省推广实施。二是在网络空间上,贵州省作为大数据产业大省,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使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民族工作试点示范,建成“互联网+民族团结”云平台,利用大数据管理手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提升广度和深度,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使互联网成为民族团结的最大增量。

4.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贵州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不断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毕节市以蔬菜产业发展为主线,依托“威宁三白”品牌效应,农业绿色化、特色化、高效化、现代化逐步显现,建成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232.16万亩,并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3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全域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业。贵阳市大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注重民族地区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举办“七月米花节”“跳年场”“六月六”活动,涵盖祭祀、民族歌舞、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内容。传统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加,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三是高质量构建民族特色产业体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托从江瑶浴、凯里酸汤、贵州三穗鸭等一批获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银饰、刺绣等传统工艺产业,雷山脚尧茶叶、侗乡茶油、麻江蓝莓等名特优农特产品产业,开辟了富村富民的新路子。原汁原味的民族的地方的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盘水市把不断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引导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团结奋斗,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5.社会治理上

贵州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治化轨道,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巩固全省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一是普法教育进基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题,开展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进新市民居住区的宣讲活动,开设了民族团结宣传专栏,认真排查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群众、召开村民小组会、座谈交流会等,认真排查民族宗教界存在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及矛盾纠纷,并化解调处,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民族文化助治理。贵阳市息烽县创新推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法治山歌》,以山歌对唱的方式灵活地传达了党的声音、国家政策,把宪法法律落实到基层,达到寓教于乐普法的目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注重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公序良俗作用,形成了锦屏县隆里华寨村“民主自治、合约管理”模式;天柱县探索创办的“合约食堂”,既有效解决了农村滥办酒席问题,又不断深化了移风易俗、乡村文明的新内涵。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贵阳市创建了民族理论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互联,让各族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学政策讲政策用政策,确保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在基层有人懂、有人讲、有人用,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

6.国际话语权建构上

贵州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象化为基,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多渠道将民族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于世界,见人见事见情,让中外受众听得进、看了信、能共鸣。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遵义市设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展红色文化长征精神理论研究;设立“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研究中心”开展土司制度与民族凝聚、国家认同和遗产保护等研究;创办《长征学刊》,开办《长征文化与长征精神》精品课程,推出重大理论和学术成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故事。

三、全面融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之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就是要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孕育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共识1。各项工作使各族群众增进感知力、提升感染力、增进感恩心,不断沁人心灵,引发共鸣。

(一)全方位、多平台,提升共同性,增进感知力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和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能否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与现实具备整体性的感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基础。国家通过自我规定和制度安排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方式来实现民族社区宗教活动正功能的生成与建构,从而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2。贵州省不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一是校园感知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全州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我教长辈说国家通用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优势,让中、小学生担任有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师,通过家庭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巩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同时逐渐消除其家庭成员的国家通用语言的障碍,让父母长辈通过学习能听懂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了贵州第一个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实践黔南基地,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知。二是基层感知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结合少数民族村寨特色,针对少数民族党员及群众不能较好地掌握汉语言的实际,全面开展“双语”宣讲,把讲台搬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广泛邀请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等担任主讲人,采取“百姓龙门阵”“乡村院坝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基层干部群众送去“多语言”“听得懂”的“院坝”课。组织少数民族歌手将课程内容融入山歌作品中,通过农村“云喇叭”播放,将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知力。三是宣传感知力。六盘水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三变”文化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文化剧目《云上凉都》《天穹的歌谣》《支格阿鲁》、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民族风情电影《落绕》、历史文化电影《三变》广获好评,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传承、传送、传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与现实价值,促进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二)激发乐趣、深度参与,提升感染力,夯实思想之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人们的理念、认同等深层次的心理意识与情感,要着眼于坚定“五个认同”,开展教育、互动等多种实践互动,只有触及人们的内心,才能打动人、影响人。贵州省注重与群众的生活场景紧密融合,凝聚力量,激发乐趣,将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学校、连队、宗教活动场所等(7+N)作为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兴趣和参与深度,提升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寓教于乐”,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道德基础。一是山歌传真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把具有代表性的布依山歌十八调进行创作,通过山歌宣讲的方式走进乡镇、村组进行宣讲,让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生产技术更加的真情意切。二是阅读凝精神。安顺市以“双阅读”活动为载体,延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讲座、诗会、文艺下基层、书法绘画比赛、音乐舞蹈展示、家风征文、美食文章撰写等,引领全市各族群众在阅读中了解历史、传承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復兴的奋斗力量。三是活动造氛围。贵阳市创新开展一次“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主题征文大赛、一次民族团结演讲比赛、一场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一系列“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文艺体育等活动、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专题讲座和培训、拍摄一部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片的“六个一”活动,强化宣传引领,营造创建氛围。

(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进感恩心,厚植爱国情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书写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中国共产党带来中华民族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高度信任,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一是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进感恩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作出重要指示,7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及毕节市,强调要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并于2018年7月18日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毕节试验区3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毕节市各地形成了众多“同心”品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牢固践行,效果彰显。贵州人民常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贵州省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厚植爱国深情。遵义市以红军长征在遵义的历史为遵循,结合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线的红色旅游,先后打造了《红色传奇》《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水幕灯光秀等红色经典剧目,以及苟坝会议情景再现,提马灯重走“毛泽东小道”,《他们的名字》《坚贞的共产党员——唐义贞》配乐诗朗诵等节目,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感恩心向党,九九过重阳”暨老年人集体生日活动,在活动中开展了党的民族政策宣讲。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党史百年·天天读”师生同讲党史小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中国共产党就在身边的真实存在感,建设学校党史长廊,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听介绍、看影片、唱红色歌曲、讲党史故事等主题活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深情。

四、全面检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之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就是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坚持目标导向、效能导向,把是否真正增进“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等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让工作成效集中体现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上使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贵州省在全面检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上,建立完善全过程、高效率、高质量的落实机制,不断推动完善,规范、精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一)建立完善全过程、高效率、高质量的落实机制

贵州省各个部门不断提升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效,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各就各位、各负其责。一是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各项民族工作,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二是凝心聚力,优化队伍。推动形成全党共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格局,切实把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贵州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了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安顺市先后从1.2万名退伍军人中选出479名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退役军人进入农村“两委”班子,让“兵支书”们迅速成长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和群众致富的领路人,造就了一支维护基层稳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三是缜密设计、稳妥部署。贵州省抓决策部署,通过缜密的顶层设计、到位的统筹政策、稳妥的工作部署等,将党和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与指示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各个领域、工作的各个环节。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宣讲活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加强领导、压实责任,搞好协调、强化督查,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推动完善规范、精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为确保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有必要开展考评工作。贵州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发展繁荣、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各方面,制定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设置规范、精准、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同时,通过制定完备的考评程序、压实考評责任、运用考评结果等机制措施,全面考察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将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纳入监督巡察范围

贵州省用好监督手段,进一步强化考核、压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责任,建立严格的监督巡察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氛围持续优化。铜仁市委巡察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市、区、县(自治县)两级党委政治巡察内容,市人大常委会将党的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纳入执法监督检查内容,定期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明确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足于“两个大局”,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做深做实做细各项工作。贵州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不仅润物无声,更是春风化雨,不断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证,各族人民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曾祥慧]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