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信息茧房领域研究主题与趋势分析

2023-05-30王光辉

河北科技图苑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摘要: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2007-2022年CNKI数据库中信息茧房相关研究领域的519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呈现了我国信息茧房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主题分布、热点演化和知识流动。研究发现我国信息茧房研究形成了用户信息行为、智能推荐算法、形成机理、影响与破解对策等4个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对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对信息茧房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我国信息茧房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茧房;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17

0 引言

信息茧房具体表现为智慧信息领域中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所造成的一种“信息束缚”问题[1],目前已成为传播学和情报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高速发展,以脸书、推特等为代表的国际性社交应用以及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国内移动社交应用逐渐成为用户首选的信息交互工具,同时“流量为王”的运营理念逐渐兴起,导致信息推送机制以及信息交互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为信息茧房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网络热搜等信息推荐应用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信息茧房问题,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研究其负面影响以及破茧策略,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2]。本研究以现代情报学为理论依据,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对我国信息茧房领域研究发展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从中提炼科学的经验,呈现其发展脉络、主题分布、热点演化和知识流动,并提出对信息茧房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信息茧房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知识图谱以现代数学、统计学、图形学、信息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对复杂的、异构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分析,以一种更加直观、清晰的形式对数据信息共性特征及规律进行准确提炼和描述,为现代文献研究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为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3]。在现有的知识图谱研究工作中,“引文空间(Citespace)”认可度相对较高,是目前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最为常见的研究工具,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优势。因此,本文选择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对我国信息茧房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把握其发展脉络。研究数据采集自CNKI数据库,为了让检索结果更加契合研究主题,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检索条件为“题名=(‘信息茧房+‘围墙花园+‘网络巴尔干化) or 关键词=(‘信息茧房+‘围墙花园+‘网络巴尔干化) ”的所有文献,检索到522篇文献,经过人工过滤,获取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519篇,数据截至2022年8月2日。

2 我国信息茧房研究特征分析

2.1 研究时间分布

以研究时间轴为参照,对519篇信息茧房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分布特征、发展過程、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整体来看,国内2007年开始出现信息茧房相关研究,截至2022年8月,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理论成果,其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相关文献统计结果显示,国内信息茧房领域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研究酝酿阶段(2007-2012年)。2007年国内开始出现与信息茧房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围墙花园效应方面的探索,此阶段每年发文量在2篇以下,并持续到2012年。(2)研究萌芽阶段(2013-2016年)。2013年1月,新闻前哨编辑部的梁锋发表了名为“信息茧房”的文章[4],这是国内出现第一篇题名和关键词包含信息茧房的文章,此后到2016年整体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主要以国外经验引进与概念辨析为主,年发表论文数量为3-10 篇。(3)研究发展阶段(2017-2022年)。2017年9月人民网三评 “算法推荐”的普及作用,指出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可能会带来自我封闭,导致用户落入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从而削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该事件使信息茧房问题开始受到社会以及学界的关注,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相关领域学者对信息茧房展开了大量研究,自2017年开始,年发表论文量快速上升,并且实证研究开始出现,2021年达到最高点129篇,2022年研究热度仍然不减。

通过梳理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及内容,发现信息茧房研究过程从引入国外概念到形成本土研究特色,经历了概念演变、现象实证、影响分析、形成机理和破茧对策等5个阶段,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回音室、过滤气泡等研究论点的出现不断地丰富着信息茧房研究的内涵。从近年来成果产出情况来看,信息茧房研究领域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新闻传播和图情领域的重点与热点。

2.2 研究作者分布

纵观国内信息茧房研究周期,相关研究作者最大发文量为6篇,根据普赖斯定律,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大于1.83的作者为高产作者。对文献分析发现,我国信息茧房研究人员中44人成果产出2篇以上,其中喻国明(6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昌凤(5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5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益成(5篇,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王萍(5篇,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等作者产出超过5篇,为信息茧房研究领域的学术活跃者。从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王益成—王萍”“陈昌凤—仇筠茜”等一些研究团队,但从总体来看该研究领域研究者相互之间合作较少,没有形成大规模有效研究团队关系,且跨学院的合作研究几乎没有,如图2所示。

2.3 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发现共计502个机构开展了信息茧房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产出较多的机构见表1,成果产出排名前6的机构中有5个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和相关研究院,且所有519篇相关文献中有35%的文献产出机构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是国内信息茧房研究领域的主阵地,高校信息管理学院及图情专业也对该领域有较高的关注。

从机构发文时间范围可以看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信息茧房现象,并持续产出成果,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虽然进入该研究领域较晚,2019年开始产出成果,但其对信息茧房的关注程度较高,3年成果产出已经使其位居第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一直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生态有持续且高水平研究,该学院从2018年开始关注信息茧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17年开始高度关注信息茧房领域并持续至今,产出成果为国内机构中最多,达12篇。

从研究产出的机构分布中发现,关注信息茧房的图情专业相关研究机构较少,产出成果较多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5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篇),其他图书馆和高校信息管理学院产出均为1篇。

3 我国信息茧房研究主题分析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等功能,对国内信息茧房研究主题进行系统分析及可视化呈现。

3.1 研究总体分析

以519篇信息茧房文献集元数据信息为对象开展分析处理工作,在简化数据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准确地把握其内在特征,构建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基于共现图谱,明确节点、检索词的内在关联,并通过节点的大小对特定关键词的频率特征进行描述。

由图3可知,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我国信息茧房研究围绕着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群体极化、大数据、社交媒体、个性化推荐等关键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整体来看,相关研究主要为智慧信息领域中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所造成的“信息束缚”问题,是包含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的综合性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可知,超过10频次的关键词数量为14个,其内容包含了理论、方法、对象、模式、案例等不同领域和层次,充分表明了信息茧房研究的多元融合特征,如表2所示。中介中心度能够反映出知识图谱中节点的重要性,体现图谱网络里节点所对应的关联作用的强弱。可以看出,除了检索词“信息茧房”之外,算法推荐(0.59)、算法(0.95)、大数据(0.93)、新闻客户端(0.65)、个性化推荐(0.68)、媒介素养(0.7)等6个关键词的中心度都大于0.5,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应重点关注。

3.2 研究主题分析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工具完成研究主题聚类,所得聚类结果详见图4。对于该知识图谱而言,其模块值Q的取值是0.773,参数平均轮廓值S的取值为0.885,聚类结果显著且可信。该聚类分析结果基本构成要素为6个聚类主题,而相关研究成果所包含的标题、关键词所涉及的高频元素将成为聚类主题的命名基准。基于聚类结果,并在综合代表性参考文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确定4个研究主题。

3.2.1 用户信息行为与信息茧房

除针对特定案例的实证研究以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信息茧房问题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国内代表性的社交软件成为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案例。在对今日头条用户信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茧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5];通过对腾讯资讯客户端的用户数据,有学者对信息茧房所表现出的复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倾向于“硬新闻”的用户而言,其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持续型、游走型等不同类型;对于倾向于“软新闻”的用户而言,在发生热点事件时表现出更加显著的参与热情[6]。而以新冠病毒疫情为代表的热点事件发生之后,用户表现出更加典型的信息偏好特征,信息茧房特征也因此更加显著。在信息茧房研究中,具体是以新冠病毒疫情为切入点,在收集整理疫情数据的基础上对话题参与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信息关注与政府信任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为信息茧房问题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科学参考。关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信息茧房问题,学者基于新浪微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用户个体茧房会逐渐同化为某种社会性的中心信息,个体茧房具有趋同化的发展倾向[7]。有学者以非遗短视频传播中的用户信息行为入手,构建新媒体社交平台信息茧房影响因素模型,探索了用户信息茧房突破意愿[8]。用户信息行为与信息茧房相关研究随着整体研究的深化而逐步聚焦。

3.2.2 智能推荐算法与信息茧房

我国学者在对信息茧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主要侧重于基于智能算法的实证研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未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智能算法的发展和应用为信息内容创造了新来源,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工操作成为信息内容的把关工具,在加大提升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因用户画像算法导致的“过滤气泡”效应,并且导致信息获取“暴力”情况,引发了绑架式阅读等新问题,使得用户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认知偏执、信息窄化等问题,同时信息的单一化、同质化问题也加剧了用户的阅读疲劳,而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又造成了用户阅读深度不足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信息推荐算法的固有缺陷导致相应伦理风险,而信息茧房效应的主要原因就是基于内容的信息推荐算法[9]。除上述问题以外,也有学者对新闻社交类应用的信息茧房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今日头条、抖音、微博等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成为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关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以用户画像、协同过滤为代表的智能算法是信息茧房效应的主要原因所在[10]。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学者对信息茧房与智能推荐算法滥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探讨分析相应的治理机制以缓解信息茧房问题。代表性研究成果为以中医临床理论为基础的量化模型,该研究从信息分发平台所使用的智能算法为出发点,对其信息整合与推送的优势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肯定了其在丰富用户信息内容、提高信息推送精准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其对优质内容传递途径的割裂问题[11]。由于智能算法技术难以对用户动态变化的关注话题进行准确识别,引发信息推送出现了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信息茧房问题,难以保证其他领域优质信息的良好传播,从而造成用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窄化”问题。在以SVM(机器学习算法)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中,信息增益理论及方法可成为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破茧研究提供了科學参考[12]。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基于用户画像技术的多标签分类算法进行协同过滤推荐,可有效解决信息推荐窄化等信息茧房关键问题,且可保证推荐精准率[13]。智能推荐算法与信息茧房相关研究经历了批判到研究负面影响,再到先进的算法改进阶段,是信息茧房破茧的有力支撑。

3.2.3 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

我国学者在对信息茧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一般采取模型分析方法,基于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模型,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信息茧房的出现原因、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基于信息生态理论,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将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界定为价值认知与相关信息环境、技术等问题[14];以大数据环境为出发点,构建模型对用户信息回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重点探讨分析了用户情感、社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用[15]。部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个体认知与信息茧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肯定了个体认知远高于技术的主导作用,将技术的作用科学表述为催化效果。也有学者选择腾讯新闻、一点资讯等应用软件开展实证研究工作,对信息茧房的演化特征与发展基础进行了探讨分析,肯定了个性化信息需求与供给的重要影响。部分学者对抖音APP进行了研究分析,肯定了用户主观信息需求与个体偏好对信息茧房的促进作用。也有学者从实证研究层面出发,对智能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肯定了智能影响算法在主流价值观传播与扩散过程汇总的积极作用,信息鸿沟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学历等个性特征差异[16]。基于中国特殊的语境,信息传播表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有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出,导致信息茧房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回音、信息窄化、群体极化以及过滤气泡[17]。针对信息茧房形成关键因素的信息回音问题,有学者对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信息回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层面提出破解用户信息回音行为的建议[18]。综上,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信息茧房问题的形成原因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论研究特征。在最新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概念框架,将信息茧房作为结果变量,详细论述了信息窄化、群体极化、信息回音和过滤气泡分别对产生信息茧房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影响作用,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茧房形成原理,是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的一个突破[19]。

3.2.4 信息茧房的影响与破解对策研究

与国外学术界相比,我国学术界关于信息茧房问题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但是相关研究更加关注其负面影响问题。例如信息茧房对公共网络环境的破坏效应、信息聚合导致的侵权纠纷、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新闻信息失真风险及侵权风险。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以用户为出发点,基于共同体视域对信息茧房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信息茧房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用户面临严重的知识结构固化问题以及身份认同受限问题,在导致其认知迷失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共同体关系的形成与信息的传播[20]。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用户而言,信息茧房的存在更是影响其信息的平衡接收,导致不同程度的群体极化、阅读碎片化问题,从而造成社会心态问题包括选择性漠视、自我中心以及异常敌视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影响其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21-22]。对于信息相对封闭的老年人群体而言,信息茧房也可能传播错误的信息导致被骗风险增加[23]。

在应对解决信息茧房问题方面,主流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克服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二是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信息茧房问题。部分学者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以及社交媒体的精准信息推送算法确定为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导致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限,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窄化问题进而发展成信息茧房。若想克服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丰富信息内容和来源,结合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对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匹配,避免个性化推送影响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此外,也有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探讨分析信息茧房问题的應对策略,形成了多维度综合治理体系,为具体实践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24]。聚焦到图情界,有学者建议通过创新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来打破信息茧房[25],也有学者建议使用零数据破除信息茧房

[26],建立跨领域的内容制作机制引导读者突破信息茧房[27],以及构建用户画像多样化标签进行协同推荐解决信息茧房[28]。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相对割裂,并未形成较完善的方法体系,且不同方法都表现出特定的局限性问题,难以保证实践应用效果,须将破茧策略研究上升到治理层面来解决信息茧房破茧问题。

3.3 研究趋势分析

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信息茧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研究萌芽和发展时期2013-2022年热点词汇进行图谱化分析,最终得到图5所示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通过共现图谱,对2013-2022整个研究周期的不同时间段信息茧房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总结分析,明确不同关键词所表现出的内在关联。在该图谱中,分别通过节点的大小、节点之间的连线对相应关键词的频次、关联特征进行表述。

从图5可以看出2013-2022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概念辨析与国外经验引进。2013年1月,新闻前哨编辑部的梁锋发表了名为“信息茧房”的文章,这是国内出现第一篇题名和关键词包含信息茧房的文章,2013-2016年整体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主要以国外经验引进与概念辨析为主,没有出现新的研究点。

第二个阶段:现象实证与机理初探。2017年9月人民网三评 “算法推荐”的普及作用,指出算法主导下的内容分发模式可能会带来自我封闭,导致用户落入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从而削弱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该事件导致信息茧房问题开始受到社会以及学界的关注,新闻传播、图书情报等相关领域学者对信息茧房展开了大量研究,2017年出现大量新研究点包括“今日头条”“群体极化”“算法”等,实证研究开始出现。2018年研究者开始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多种视角对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媒介素养”等关键词的出现也可以看出研究者同时开始着手破茧方法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本质论证与破茧探索。2019至2020年相继出现的“过滤气泡”“回音室”表明研究者开始尝试从“信息茧房”强调的束缚结果研究,转向网络意见同质、信息过滤效果方面等,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茧房形成原理,但目前这两类研究还相对较少。2021年开始在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之后,学界开始重点研究破茧对策,并且引入了各种学理方法帮助破茧,如“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等。2022年信息茧房开始被纳入数字社会重要问题进行破茧治理研究,“数字经济”“治理”等关键词相继出现。

综上,在研究创新發展过程中,我国信息茧房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信息茧房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明晰。

4 我国信息茧房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脉络梳理,本文提出对信息茧房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4.1 继续深化信息茧房形成机理研究

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对于信息茧房的本质规律的研究分析还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在形成机理领域取得突破。而现代信息情报学的理论观点能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带来一种新的思路,能够基于信息平台的发展特征对信息茧房的形成机理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明确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影响作用,在科学把握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从近两年“过滤气泡”“回音室”在信息茧房机理研究中的出现,表明研究者开始尝试从“信息茧房”强调的束缚结果研究,转向网络意见同质、信息过滤效果、信息熵等方面,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茧房形成原理,但目前这两类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国内信息茧房研究主要以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为主要阵地,图情学界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但随着研究由快速发展进入深化阶段,逐步深入到信息传播机理研究层面,需要图情学界更多关注以寻求破茧对策。

4.2 融合理论与实践,开展信息茧房协同治理研究

在信息茧房问题的形成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信息茧房破茧策略,可开始着手研究构建科学的信息茧房治理模式,综合运用政策、法律、技术、教育等领域的科学手段开展多元化的治理工作,以此实现更科学的“破茧”,全面克服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确保用户能够通过科学治理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解决数字社会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用户画像特征,在准确把握个性特征对信息茧房形成过程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协同应对策略,以此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同时,在信息茧房治理的研究过程中应结合最新技术方法寻求破茧之路,如利用“元宇宙”数字身份和多元社交等特征打破信息茧房的信息封锁等,实现“敏捷治理”[29]。

4.3 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用户自力“破茧”

现代心理学也可成为信息茧房问题研究和应对的科学工具,探讨网络用户自力“破茧”的可行性和方法。具体来说,特别是态度与趋避理论,能够为用户需求特征分析提供科学工具,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选择性接收信息的原因,从趋避心理特征出发对个性偏好与信息内容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该理论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因素是影响信息筛选、接收的主要因素,而个体因素,或者说用户的信息趋避特征表现出相对显著的可控特征,因此为信息茧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由此可知,心理学和信息学的结合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更加可靠的解决策略来克服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同时,元宇宙赋能下XR(扩展现实)技术快速发展将创造提供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网络交互模式,能够营造出更加真实的交互体验,在影响用户感知结果的基础上推动用户自力破茧。

4.4 注重研究本土化,探索中国语境下信息过滤机理

国内信息茧房从2017年开始正式进入研究本土化阶段,但主要以概念辨析和案例研究的本土化研究居多,而对于信息茧房中最为关键的信息过滤技术及其运行机制,信息传播领域相关研究者应在关注技术与机制本身的同时注重研究本土化,探索中国语境下信息过滤技术运行机理的本土特征,以及技术运行对中国数字社会发展中公民信息平等的影响。探索中国语境下信息过滤机理有助于发掘信息茧房的本土化特征并有针对地从政策、法律、文化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实现精准化破茧。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可针对此项内容进行专项研究,这也是语言学研究者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5 结语

信息茧房具体表现为智慧信息领域中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所造成的“信息束缚”问题,2007年开始在国内研究中出现,并随着2017年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而逐渐受到传播、情报等领域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至今在研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信息茧房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信息茧房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明晰,形成了用户信息行为、智能推荐算法、形成机理、影响与破解对策等4个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对研究脉络的梳理,本文在最后提出了我国信息茧房研究的展望,以期为信息茧房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推动“破茧”方法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破除“信息茧房”,不以流量论英雄 重塑新媒体时代的吸引法则[J].人民论坛,2018(17):119-121.

[2]彭兰. 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30-38.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 33(2):242-253.

[4]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 87.

[5]周文扬,张天荣.生成、影响与反思: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J].传媒,2018(20):94-96.

[6]杨洸,佘佳玲.新闻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见性、用户主动性与信息茧房效应:算法与用户互动的视角[J].新闻大学,2020(2):102-118.

[7]徐翔,敖子棋,史静远,等.殊途同归:社交媒体用户内容生产中信息茧房趋同化——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3):113-

140.

[8]翟姗姗,胡畔,吴璇,等.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信息茧房现象及其破茧策略研究——以非遗短视频传播为例[J].情报科学,2021, 39(10): 118-125.

[9]喻國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 127-133.

[10]申楠.算法时代的信息茧房与信息公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0(2):139-144.

[11]王益成,王萍,贾琼.基于中医临床理论的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信息茧房”系统量化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8, 38(9):36-40.

[12]王益成,王萍,王美月.基于SVM的网络信息茧房层次敏感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9,40(6):90-97.

[13]刘海鸥,李凯,何旭涛,等.面向信息茧房的用户画像多样化标签推荐[J].图书馆,2022(3):83-89.

[14]段荟,袁勇志,张海.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11):158-164.

[15]任秋菊,赵昕,韩毅.用户视角下信息茧房的成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1, 65(1):120-127.

[16]张海.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及影响因素维度研究[J].情报杂志,2021,40(10):166-170.

[17]张海.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质性研究[J].情报杂志, 2021,40(3):168-174.

[18]张海.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信息回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4):5-13.

[19]张海.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概念框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 44(11):60-64.

[20]周宣辰,程倩.“信息茧房”负效应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112-119.

[21]王慧芳.信息茧房对微时代大学生信息阅读的负面影响[J].出版广角,2018(2): 69-71.

[22]施颖婕,桂勇,黄荣贵,等.网络媒介“茧房效应”的类型化、机制及其影响——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0)”的中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29(5):43-59.

[23]付克顶.社会老龄化视域下图书馆老年人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7):122-128.

[24]张璐璐.破茧与共治:社会治理视域下的“信息茧房”[J].重庆社会科学,2021(7): 118-132.

[25]周琼,欧阳剑.信息茧房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 42-48.

[26]许天才,冯婷婷,杨新涯.运用零数据破除信息茧房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0(4):15-20.

[27]牛国强. 短视频APP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4): 115-123.

[28]刘海鸥,李凯,何旭涛,等.面向信息茧房的用户画像多样化标签推荐[J].图书馆,2022(3): 83-89.

[29]赵星,陆绮雯.元宇宙之治:未来数智世界的敏捷治理前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 48(1): 52-61.

作者简介:

王光辉(1982-),男,威海市环翠区图书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信息管理、智慧图书馆建设。

(收稿日期:2022-12-01 责任编辑:孙 炜)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Cocoons Research Themes and Trend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Graph

Wang Guang-hui

Abstract:

Using CiteSpace analysis software, 519 literature collections in the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of information cocoons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07 to 2022 were analyzed by knowledge map co-word analysis and co-occurrence analysis, present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theme distribution, hot spot evolution and knowledge flow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formation cocoon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cocoons in China has become four main research fields: user information behavior, 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formation mechanism, influence and cracking countermeasures. By combing the contex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ospect of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coco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coco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Information Cocoons; Knowledge Graph;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