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开发调查分析

2023-05-30司淑子

档案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优秀文化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非遗档案资源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其研究与开发,是当代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非遗档案资源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时代转型的双重挑战,科学有序地开展档案资源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我们要重申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的意义,明确非遗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突出问题,依照分区域、分民族、分种类的档案整理思路,助推非遗档案资源库的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文化;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开发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spirit, and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ontemporary archivis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are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f survival dilemma and era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It is urgent to scientifically and orderly carry out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archives resource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reaffir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clarify the content, objectives and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coll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 library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archives collation by region, nationality and category,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

Keywords: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Excellent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其独特性和内聚力是国家、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档案承载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加強非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

1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时代意义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传统艺术所占的数量较多,令不少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之着迷,因此,音乐、美术类传统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然而,我国不少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但其一直都是在极少的人群中薪火相传,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人越来越少,许多非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比如舞钢轧琴艺术的嫡系传承人只剩郭九洲一人,吴越地区的古老乐器尺八在中国本土流传中早已湮灭无闻,现经日本引入重回中国,[2]这样岌岌可危的情势和令人叹息的遗憾并非只有一二例。在此危殆的情势下,随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地文化局纷纷启动民间文化普查项目,发掘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其中,档案保护是非遗保护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工作。建立非遗档案资源,整理收录相关的遗产资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1.2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民族文化自信,是构成民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多样的文化,对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展现我们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增强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中,许多非遗资源最能唤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流传千载的非遗资源连接了中华民族前人和我们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这些非遗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民族魂,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韵味,千百年来浸润和形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内在品格。非遗档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代建立非遗档案,就是有效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源泉和强化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源深则流广,随着非遗档案库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饱含着中华先辈聪明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被拂去历史的尘埃,在现代文化场域里重新焕发出生机。[3]当非遗档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欢迎,得到普及推广,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多了一种可靠的依托,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也就更具有长远而坚实的根基。

1.3 促进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源库。许多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浮浮沉沉,有的已经湮灭,有的已经改制,还有一些在我国已经绝迹但在邻近国家还可以觅到遗存,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令人扼腕痛惜的事情。因此,积极搜集民间非遗资源,加以分类研究,则可以为现代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面对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如果不能有意识、有计划地分类整理,并建立起系统的非遗档案资源数据库,就无法将这些形态各异的非遗资源有效存储。因此,加强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步伐,重视对非遗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力度,有利于推动当代的文化繁荣发展与创新性突破。

2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内容、目标

2.1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内容。每一种非物质能文化遗产都有诞生创制、发展演变和传承创新的历史,各个时期也都有出类拔萃的优秀传承人和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信息时代的非遗传承还面临着数字化的转型课题,这些背景就决定了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基本内容。

其一,关于某类非物质能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包括其诞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创制因缘、形式、特点、演化的脉络和大体趋势等;其二,关于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人名录与传承人名录,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生平、事略、所做贡献、艺术特色与成就等;其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内容;其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制发展图谱集及其制作技艺,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可考证的资料(或根据有关记载所绘制的复原图);[4]其五,按照某种分类规则分别建立起来的关于某类(或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信息数据库。

2.2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长久保护、传承和利用非遗资源,这是建立非遗档案的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有必要对所收集的非遗档案材料进行科学整理。通过整理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有:第一,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完成非遗资源的普查,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名目;第二,依照时间吮吸对历史文献、遗迹及考古发掘中出现的非遗资源进行整理,建立与之相应的时间轴;第三,建立相应的非遗档案名目;第四,建立关于不同民族或地域的同一类(或相近似的)非遗对比研究档案名目;第五,建立历非遗传承人及其经典内容的档案名目;第六,建立非遗的数字档案库,包括文字数据库、图片数据库、音视频数据库;第七,建立非遗的海外传承档案资源库。通过非遗档案整理过程中的这些子目标的实现,逐步将纷繁复杂的、信息庞大的非遗档案资源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以便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有效传承和创新利用提供优质、便捷、可实现精准查询的资源平台服务。

3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与系统研究薄弱。我国各地档案部门对非遗资源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本地非遗资源的分类建档为主,而跨地区、跨民族的同类非遗资源的梳理、对比研究还不多,这就造成了中国境域内非遗资源的档案整理缺乏整合意识和系统研究的意识,这种各自为政的散乱的档案收录与整理方式,对于清晰把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变逻辑与内在演化趋势极为不利。比如传统的鼓乐遍布我国各地,其材质、形制、特点、功用、操作手法等各不相同,陶鼓、木鼓、皮鼓、石鼓、铜鼓等,材质不同,各得其妙;腰鼓、花盆鼓、同鼓、大鼓等,形式迥异,各具特色。对此,若不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对比研究,就不能对各种鼓的作用、历史源流、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与领悟。尤其是通过对我国各民族的非遗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把握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审美倾向的差异。总之,对各地各民族非遗档案资源做整合性研究,是今后非遗档案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2 非遗档案整理中部分环节较为薄弱。调查发现,在非遗档案资源收录整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传承人都缺乏现代音乐理论知识。以器乐类非遗为例,他们对非遗的传承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们掌握着乐器的制作技艺、乐器的演奏技法和保存着珍贵的传统经典器乐曲目上,而在大规模传承和系统研究中,由于音乐語言上的融通隔阂,限制了他们对该器乐文化的传承效率和艺术传达效果。即他们大多难以将自己演奏中的音乐曲目和音乐美感用现代音乐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4]传承的方式只能通过学习者刻板的模仿,通过娴熟的练习工夫后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手法和部分乐曲的完整形式。因此,对于传统乐器音乐理论部分的描述与刻画工作,就常常不得不被置于档案后期的研究阶段,通过聘用专业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翻译”,转化为现代音乐语言视域下的曲谱和乐理。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承人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专业音乐工作者进行密切的合作,器乐翻译人员在与器乐传承人充分交流、反复切磋的基础上,用现代音乐语言准确地将器乐传承人所掌握的对于该乐器的演奏的曲目、技巧、经验和艺术感悟保存下来。这是当前传统非遗档案资源整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待通过专业音乐人士的常态介入而妥善解决。

3.3 非遗档案的宣传普及工作薄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仅考古出土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代各个文明阶段的非遗资源就已经非常丰富,如骨哨、骨笛、陶埙、石磬、蟒皮鼓、编钟、编磬、排箫、笙、瑟等,证明我国是乐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的繁盛时期,在敦煌壁画和其他石窟壁画中常有弹奏或吹奏乐器的歌伎形象,也正是在隋唐时期我国许多古典器乐传播到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地。然而,随着后世社会动乱和传统文化的式微,我国现代的普通民众却对这些非遗资源所知甚少,甚至很多非遗的名称他们都还没有听说过,更甭说见过和听过。个中原因,恰是由于当前我国非遗档案资源的整理成果尚未能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展示。具体而言,就是各地很少建立专门的非遗博物馆或档案馆,也未建立关于非遗的网络科普宣传平台,如数字乐器博物馆或数字非遗档案资源馆(内容涉及乐器的名称、图片、历史源流、著名演奏家、演奏曲目音视频欣赏等)。[5]当然,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现阶段关于非遗的档案材料整理进度缓慢,尤其是非遗数字档案资源库还未能完善地建立起来。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众中的传播与普及效度。

4 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的路径

4.1 按照地域劃分进行整理,注重资料收集与校编。我国地域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录与整理需要分地区以实地调研采风的形式进行,通过田野采风,搜集当地非遗的背景资料,寻找和拜访民间老艺人,通过口述、录制视频等方式将其加以保存,整理的成果以文献、录音、视频等形式归入当地传统非遗档案资源库中。[6]由于时代的变迁,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往呈活跃态的民间艺术早已经成为非流行音乐,相关的乐器、乐谱、乐师都大为减少,所以传统非遗档案资源的资料收录工作并非易事,有时真可谓四顾茫茫,举步维艰。[7]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动用一切力量全面收集资料。以北方蒙古自治区的拉弦非遗档案资源的收录为例,档案工作人员使用了征集动员、史料挖掘、购买、托管等多种收集方法。对于收集所得的乐器资料,他们不仅要进行内容上的真伪鉴别,还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编排,其数据整理的一般原则是以“项”和“传承人”为单位进行归类整理。[8]经过实物资料收集、数据化、分类、立卷、编制与入库等一系列环节,逐步建立起本民族的传统非遗档案资源数据库。

4.2 按照民族划分进行整理,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音乐资源发达,器乐资源雄厚,而且特色浓郁,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对于非遗档案资源的整理,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就是以民族为单位分别收录和整理本民族的传统非遗档案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学的综合,实现对我国境内各民族非遗资源比较彻底的摸底普查、保护收录和研究传承。

各民族在进行民族非遗资料的收录与整理时,应当将非遗发展史与本民族的文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收录整理非遗资源的同时,保留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的口述记录。如我国台湾高山族的鼻笛,不仅仅是一种用鼻子吹奏的独特的笛子,笛音模仿百步蛇的声音,在它身上蕴含着高山族人的图腾信仰,也是他们特有的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而口簧琴、弓琴等小型乐器最初是高山族人在渔猎时用于传递信号的工具;还有在农耕祭祀庆典时所用的杵音合奏,就是运用劳动工具杵作为乐器,以杵捣石发音,这是原始音乐诞生于日常的生产劳动的一个鲜明证据。[9]

这些反映高山族独特文化的资料应当与乐器本身的介绍一并归入档案中,为后期的器乐文化研究提供原始背景材料。而在档案整理的思路和方法上,应当深入民间,在充分体会民情民俗的基础上将民族器乐文化的灵魂保留在翔实而丰富的档案材料中,使这些乐器、乐曲和文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器乐文化遗产。

4.3 按照乐器名目分类整理,注重线索梳理与概念澄清。无论是按照地域或民族进行收录整理,最终都要面临非遗资源分类归档的核心问题。

按照乐器的种类进行资料挖掘、归档和整理,有利于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把握非遗的发展演变规律,也能为当代非遗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经验。我们以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吹奏乐器“笛”为例,来说明如何整理同类属的非遗档案材料。

首先要从源头上寻找一种乐器的原始面貌,由远及近,将其发展演变的路径清晰地标识出来,同时也要对相近的乐器予以对比说明,辨析其根源流变,以更好地突显本乐器的特点,把握其本质。

我们现在称为“笛”的乐器,在中国明代之前并不是“横吹”的,而是“竖吹”乐器,“长二尺四寸,七孔”,[10]而且没有笛膜,与现今的“箫”相仿——古代所说的箫,则是一种编管乐器。[11]就笛的吹口形状而言,汉代之前为中空圆形,汉代之后吹孔形状出现了“V”型、“U”型及管端斜切一角三种类型。其后,出现了三孔的羌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底的笛,称谓“篪”,单管横吹,六孔,而且吹孔与音孔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90度。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传入了胡笛,胡笛与篪很相像,只不过其吹孔与音孔是在同一线面上。汉魏之际,“篪”受胡笛影响而改制后,就成为现今竹笛的滥觞。[12]

由此可见,非遗资源分类分目单独建档,有利于专门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而后加以系统地研究,则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通过以上粗线条的分析与探讨,我们深感中国非遗资源整理工作的艰巨性,可以说,目前开启的对中国传统非遗档案资源的整理工作仍然只是万里长征的起步,关于中国非遗资源的系统性整理、保护、研究与传承,任务异常艰巨,除了散落在民间以活跃态呈现的非遗资源外,其他许多非遗资源都是需要加以收录和整理的。进入新时代,信息与资源的流失也呈现加速度,中华传统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愈加紧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平平,李志男.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2022-09-01]http://news.anhuinews.com/xwgn/202209/t20220901_6328486.html.

[2]杜晓兵.浅谈传统乐器尺八[J].艺术大观,2019(05)

[3]庞帅.社会记忆视角下 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探究[J].北京档案,2022(10)

[4]杨晓南.传统乐器形制图拍摄及其描述性元数据研究[J].艺术教育,2019(04)

[5]江若曼.新时期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J].档案管理,2022(03)

[6]祁亚楠.河南舞钢轧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文化学刊,2019(12)

[7]白璐.非遗保护视角下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数据库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8]宋帅.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1(06)

[9]叶红旗.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10]许慎,徐铉增.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11]朱载堉.律吕精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2]王姣姣.河南石窟造像中的吹管乐器考辨[D].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司淑子,讲师  来稿日期:2022-10-20)

猜你喜欢

优秀文化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阅读教学中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