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笔书”在宋代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2023-05-30谭延祯马娜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米芾黄庭坚书法艺术

谭延祯 马娜

摘要:“一笔书”在草书发展史上以“一笔而成的体势”,以独有的书写形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历代书法文献的记载可知,“一笔书”一词是由“草书”延伸演变而来的书法术语,其与草书密不可分。其书写创作模式对草书中的点画、结体、体势、章法均有影响,换言之,“一笔书”对草书的书写构成具有不容小觑的历史价值。因其能酣畅淋漓地表现书家性情,不同朝代的书家都对其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文章概述“一笔书”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张芝对草书点画进行提炼使书写动感抒情;王献之创“破体书”丰富“一笔书”气韵;唐代书家张旭、怀素注入疾驰豪放的线条;宋代书家米芾不拘泥于古法,以恣意率真的神韵革新“一笔书”;黄庭坚注重用笔的同时,对书法形式审美设计也有严格要求,其所创的“一笔书”狂草开“意韵”之书风;明清时期王铎立书轴的狂草创作为“一笔书”的章法排布增添新意,通篇雄伟壮阔。历代书家不断学习“一笔书”并加入自己的体悟创新,使“一笔书”在后世广为流传。文章主要讲述“一笔书”在宋代的继承与创新,尤以宋四家中米芾、黄庭坚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从两位书家的学书经历、艺术风格、书学理论等方面分析两位书家的书法艺术对“一笔书”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一笔书”;米芾;黄庭坚;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1 “一笔书”源流

赵晓娇在《“一笔书”之源流》一文中,将“一笔书”的概念分为三类:一是一笔一画书写的楷书;二是“一笔,书”;三是由技法与形式书写的草书。由此可见,学界对“一笔书”的界定还没有定论。

一笔书最初是东汉末期的新型草书——“今草”的代称,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云:“一笔书,弘农张芝临池所制。其狀崎嶮,有循环之趣。”[1]对于“一笔书”的创作者,至今争议颇大。世传张芝是“一笔书”的始创者,有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就已经草化的篆书逐渐孕育出草书,西汉时期发展演变成“古草”,东汉初章草成熟,东汉末张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的书法中汲取草书精华,而后独创“今草”。“张芝始作一笔飞白书,此于‘井‘册等字为妙。所以唯云一笔飞白书,则无所不通矣。”[2]从张芝传世作品《今欲归帖》中可以看到“一笔书”的影子。首行“欲歸”连笔之势,与“復”断,“復何適”相连,虽“報”“之”“遣”三字没有映带相连,但血脉未断,气韵通连。第三行的两个字群“言别事”“有及”大小错落,一笔而成(见图1)。张芝草书用笔更为爽利奔放,提按顿挫与使转更为丰富多彩。

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伯英虽始草创,遂造其极……张伯英,即草书之祖也。”[3]王献之极力追求“笔势宏逸、草纵之致”的新风气,改变字字独立、形体扁平、波磔强化的章草,曾劝其父王羲之进行“改体”,王献之有意改变章草的固有模式。他将章草与王氏笔法融合,又汲取张芝狂草中的营养,其《十二月帖》可见,王献之完全打破了常态的章法布局,将张芝的气势贯通融入作品中,一改其父连绵平和的创作模式,“外拓”“奔逸”成为主要特点,在书写中追求险峻的失衡体势,创造出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笔书”形态,也称为“破体书”,俊美险变的书法元素与动态美的思想契机是对张芝“一笔书”的升华(见图2)。米芾《书史》中评价:“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4]《十二月帖》楷行草三体相间,以“一笔书”连绵笔势书写行书,形成断连的字组,打破了行书不相连的惯有写法,增强章法上的空间流动感,王献之开创的“行书草化”书写模式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

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等书家为“一笔书”贯入狂放不羁的新风貌。张旭一改平正传统的布白,融参差悬殊的章法,形成写意狂放的“一笔书”狂草;怀素将其精神情感融入其中,开创了奔逸挥洒的“一笔书”狂草。唐代以“狂放”之态对“一笔书”进行洗礼,而宋代率意不泥古便是“一笔书”新的代名词,至明清时期,“一笔书”呈现繁盛的景象,王铎立书轴形式的狂草是对“一笔书”壮观雄伟最好的诠释。

2 米芾对“一笔书”的接受

若唐代张旭、怀素二人是延续“一笔书”书写模式的话,米芾则是对“一笔书”内涵的继承。米芾认为最为高古的书法当属魏晋时期,其崇尚魏晋书韵,反对张旭“变乱古法”的创新,尤其推崇二王书法,坚守二王法度,对王献之书法更是赞誉不绝。米芾书写时不拘泥于古法,将恣意典雅之感融入其中,线条轻盈飘逸,其书《伯充帖》更是与王献之《十二月帖》相提并论,在其帖中能看到米芾对“一笔书”独特的理解。

以米芾《伯充帖》为例,剖析其作品中“一笔书”的表现形式。于字法而言,米芾一是运用意临的书写方式,改变《十二月帖》中上字宽下字窄的书写结体,缩小上下字大小变化,从而突出上下字连接的纵向之势;二是“取势”,在其论述中多次强调“须有体势乃佳”,其书大多采用欹侧之势,如第二列“天”字平稳,“下”字左倾,紧接着“第”字变为右倾。又如第一列“廿五日”三字一气呵成,左右倾斜的字势变化映衬出米芾书写的节奏,逸趣横生。于章法而言,其“一笔书”章法以行草体势杂糅作为表现形式。米芾将富有变化的书写技巧融入自身创作中,将行书体势和草书体势无缝衔接,“芾”字较为严谨,以“一笔书”的质感书写“顿首启”,“辱”字回归严谨,章法上更具对比明显的层次性。于连带而言,米芾的书法作品更注重书写过程中的节奏变化和结字的提按顿挫。在其作品中,可见很多连带在一起的字组,实连、意连二者并用。如最后一列“伯充”实连,第一列“启”字与“辱”字意连,字的大小连接疏密轻重有致,突出的部分以连带凸显,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空间上形成呼应关系(见图3)。

米芾“一笔书”的形成虽较多取法王献之,但其险峻欹侧的结体取势与沉着痛快的运笔所形成的主体创造风格不容忽视。米芾擅长学古,将“一笔书”连绵之态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大胆用锋。其书法内涵是将创作者自身的性情与对自然的感悟相融,可以将米芾“一笔书”理解为是书家主体精神的创作

3 黄庭坚对“一笔书”的创新

黄庭坚以“韵”作为论书和书法艺术审美的评判标准,也是对魏晋书风的推崇。从黄庭坚的学术历程来看,先学时人周越、苏舜元、苏舜钦,再向上学唐代书家张旭、怀素,而后上溯魏晋书家。博采众家之长,在其传统的行草书中,不难看出诸家之迹,黄庭坚书写的小字草书渗透着浓厚的书卷气韵,而他的大字行草书则充满遒劲的金石气韵,其中奥秘主要得益于大字行草书中融入了《瘗鹤铭》的结体。

黄庭坚对草书的革新体现在各个方面,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为书论。黄庭坚的书论中多次提及书写中“篆籀用笔”的重要性,观其草书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中融入了秦汉时期篆隶用笔中的圆转与波折,不仅如此,还将蝌蚪文的摆动也融入其中,继承并丰富了“篆籀用笔”的圆柔饱满的线条,巧妙运用到草书中,形成独特的草书风貌。

二为用笔。书写时要做到手腕灵活,灵活的前提是要放松,手腕会自由转动,毛笔就会“八面出锋”,且各个方向的笔画都会轻松有力书写,如若握笔过度用力,手腕便会僵硬且不得自由使转。用笔的心得,不仅仅来自黄庭坚刻苦练习的书写经验,还来自其对生活的观察体悟。黄庭坚通过船划桨拔棹的姿势,领悟到开合大气、跌宕绵密的笔触,将其融入“一笔书”的创作中,其笔法又迈入了新的境界。感悟到用笔的重要性后,在平常临习的《瘗鹤铭》中,汲取古拙浑厚的通篇气象,而后得出想要学习草书,必须精于楷书的顿悟。将篆、隶、真、行融入草书中,融会贯通,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作为搭配,巧妙的布局令整个作品妙趣横生,错落有致。

三为书写速度。草书是伴随着书写者书写速度的加快而產生的,在急速书写时减少多余的点画,加强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关系。这种高效便捷的书写方式符合世人的书写需求,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加以创新,演变成具有自身艺术特征的“一笔书”草书。唐中期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大草更加注重书写的速度,此种迅疾顿挫的线条如同随风摆动的柳条,劲健潇洒,宛如天成。而黄庭坚一改古人书写的状态,将书写节奏放缓,创作时着重突出笔法和书写空间。草书中的空间排布制约着书写速度,观其作品,内含别样空间,笔意节奏值得深思。他的“一笔书”创新打破了唐代草书过度追求书写速度的局限,在其精心思考布局下的草书,更显悠哉精致。

四为融入禅宗思想。黄庭坚将“自然”与“禅”融入草书创作中,书写的线条如流动的泉水,富有情感,通过作品的书写表达出本我的精神世界,映衬出自我认同的世界观,将艺术追求与自然规律相呼应。从自然中参悟,是书写中的自然也是书写态度的升华,摒弃烦琐喧嚣之事,一切随自然而生,不被凡尘俗世所困,笔下书写本真的自我与理解的禅意。黄山谷提出“字中有笔”,从内心体会笔在手中的感觉,如提按、顿挫、书写的轻重缓急,不同的书写会有不同的感觉。同时不将杂乱之事放在心头,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与评价,不计工拙,心手合一,也不在意笔与纸,只知书写时尽情挥洒,使之浑然天成,呈现自由忘我精神,这才可以成为佳作。山谷参悟的“禅”意,加之即兴的神韵与忘我的状态,笔墨空间呈现出近乎神妙的关系。

以《诸上座帖》为例,透析黄庭坚“一笔书”所蕴含的精髓,深入理解黄庭坚对“一笔书”的继承与创新。从通篇章法上看,此作看似杂乱无章但犹如万岁枯藤,行距相近,空间疏朗,体势开张。在注重纵向连贯的同时,也不忘增添横向空间的变化,给人带来“为画满纸”的视觉冲击感,打破了传统审美中的纵向取势(见图4)。用笔主学二王,尤以《瘗鹤铭》为最,参学余家,此番融合,黄庭坚以松弛柔劲的笔法书写“一笔书”。黄庭坚雄浑苍茫的线条中蕴含着独特的金石趣味,线条松紧有致,绵厚纵逸,丰富了空间结构的变化。点画波动肆意,如单字内大幅度开张的撇捺,分散零落的四点底等,变化穿插莫测,将书法艺术中讲究的开合、避让、收放、虚实等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正是《诸上座帖》中长横、撇、捺等点画的左右穿插与恣意摆动,增强了横向取势,形成草书艺术中独有的审美意趣。

黄庭坚“一笔书”的创新,是深入古法、以禅入书的顿悟,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精神体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性情,不仅是黄山谷本身所追求的,也是其审美艺术的体现。

4 结语

纵观“一笔书”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脉络,足见其自身特殊价值:其一,与草书本身而言,由字字独立的书写状态变为不同体势的字组,书写点画更为丰富多彩,结体盘桓生动,体势精彩夸张;其二,于书家而言,点燃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创作灵感,书家任情恣性地用重复连带的线条勾勒出不同的字组,将其字组随心排列,形成意想不到的章法布局。“一笔书”所表现的“自始至终,笔者朝楫,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的气势,恰恰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张力形式,断断续续的是外在的线,绵延不断的是内在生命的流。“一笔书”追求精湛的技法功力与炽热的书写情感,其发展生机勃勃,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05.

[2] 赵晓娇.“一笔书”之源流[J].艺术·生活,2010(4):26-28.

[3] 刘云鹏.张芝创今草探究[J].西部文艺研究,2022(2):148-154.

[4] 欧云浩.“一笔书”的发展流变及在草书章法构成中的价值和意义[J].艺术品鉴,2018(27):52-53.

作者简介:谭延祯(1965—),男,山东淄博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

马娜(1998—),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

猜你喜欢

米芾黄庭坚书法艺术
北宋·米芾《白帖》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