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驱动的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3-05-30卢春霞谭林祥群高晓旭王双慧

中国食品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竞赛创新能力

卢春霞 谭林 祥群 高晓旭 王双慧

创新决胜未来,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而高校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等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均明确提出,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食品科学类专业是生物、营养、化学、农业、医学和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食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时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且实践教学内容滞后,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不够。为此,本文针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载体,探索食品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仍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另外,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较少或不够匹配,教师很少将前沿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中,无法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知专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方法,更无法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2.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生产实践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尽管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许多校企合作项目及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相关实践岗位有限,以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有限等一些因素制约,导致校企合作育人深度不够,学生无法进行实质性和深入的学习、调查与研究,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致使大部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3.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本科教育全程,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比如,一些团队是在学科比赛前仓促组建,仅以竞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与教师的契合度不高,难以达到学科综合竞赛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

二、基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

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多数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的一系列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逐渐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科研项目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创新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项目为创新思维向创新能力转化提供了一个载体,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项目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一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承担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让学生体会从创新想法到创新实践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研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技能,锻炼科研创新能力。

2.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动,涉及多学科交叉,强调创新、创意、创业,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以实践为主,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与资本市场对话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高校学科竞赛数量飞速增长,据统计,2006-2010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从34项增长至85项,如今学科竞赛项目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三、基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

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1.基于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以校内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及校企实践基地为平台,选拔科研兴趣高的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前期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主要任务,体验科研开发过程,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激发科研兴趣。然后在参与教师项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全面、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到项目的选题与申报,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数据的处理、论文的发表和项目验收,或者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推广和转化,通过让大学生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拓展创新思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根据大赛要求,基于已有的项目成果,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國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建立“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双驱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比赛之后,教师和学生列举比赛涉及的专业知识,分析指出因专业技术不足导致的被动和失分问题。通过竞赛反哺教学,验证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和科研项目的创新性技术,全面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分阶段、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应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基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建立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大一学生了解各类学科竞赛以及项目申报的知识,激发创新兴趣。让大二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进行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让大三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四学生可对前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撰写毕业论文、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等。同时,还可以让大三、大四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对导师团队中的低年级成员进行“传、帮、带”,以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和传承。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约两年的实践检验,课题组初步形成了一套“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在食品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较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成效较为显著。

在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方面,有20余个学生参与课题组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

一批学生通过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开展了学术研究,并获得一批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其中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开展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科竞赛方面,课程组教师先后指导3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优秀奖1项、金奖1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1,创新创业类)国家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研究类)重庆赛区二等奖1项。

在升学就业方面,部分应届毕业生考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攻读硕士,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重庆市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祥通食品有限公司、涪陵区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工作。

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以及分阶段、全过程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善高校创新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显著意义。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3373)。

*通信作者:卢春霞(1978-),女,河南虞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竞赛创新能力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