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23-05-30仲崇科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4期
关键词:预防医学培养模式

[摘 要] 医学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已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对导师制、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创新实践班等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结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预防医学本科生实践体会展开论述。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均有一定提高,但也存在制度不完善、与医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结合不够紧密等不足。

[关键词] 预防医学;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作者简介] 仲崇科(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4-0137-04[收稿日期] 2022-11-20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医学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的缺失成为导致各级公共卫生机构防控重大风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为进一步探索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科研为导向,借助科研活动引导教学,多方面拓展新时代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提升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1]。

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从群体的角度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机体内外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预防疾病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学科。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专业,预防医学人才是当前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预防医学人才是当下预防医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2]。据此,文章对目前应用广泛的导师制、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创新实践班等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结合苏州大学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成效展开讨论。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开展与探讨

(一)本科生导师制

1.本科生导师制的产生背景。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配备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的制度。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学校学生除课堂学习外,还有一位教授作为其主修专业的导师,在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科研训练与个别辅导教学相结合,完成对学生的差别化培养[3]。国家建设和发展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仅通过学分制课程学习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结合我国教育制度及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利用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便利,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自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试点进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始试行这项制度。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级预防医学人才,苏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近年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苏州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不同于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指导,也不同于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它不仅要求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生活等情况,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和英文文献,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训练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并指导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

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导师的选择在大一新生入校后进行。新生期间,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系实验室参观,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对各系所和研究项目等进行介绍,为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方便。在导师制施行期间,通过与导师交流进行专业课程问题的答疑、未来职业规划的指导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导师制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以及科研活动实践等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从带领学生提早接触课题、了解科学研究开展流程和方式方法等,到逐步加入课题组实践活动,再到主持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等科研活动,熟悉项目开展流程,学会项目文书撰写,在科研活动期间围绕课题学习相关领域知识,进行实际的科研训练,从而形成贯穿本科五年学习生涯的具有针对性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3.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导师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如定期阅读某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定期汇报科研进展等,让本科生尽早适应科研工作,培养科研能力。二是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包括文献检索、阅读、归纳整理能力,课题申报能力,实验技能及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撰写能力,PPT制作和汇报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开展下,苏州医学院2018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项目。10余名同学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划项目,7名同学主持或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3名同学主持或参与苏州医学院课外科研项目,共计发表10余篇文章。另外,多名同学参与学科競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SAS中国高校数据分析大赛等,均获得校级以上奖项。参与导师制的本科生相较往年学生来看,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能积极主动地要求参与其中;对于未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或是学科竞赛的学生,主观上也愿意加入科研活动。这表明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生的科研意愿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4.本科生导师制的劣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导师精力不足。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是导师制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部分,但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要求远不仅限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导师工作繁重,学生科研态度、自主性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可能没有足够时间精力深入指导每一位学生。二是激励制度缺乏。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统一且完善的模范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一直未能有效开展。三是本科生实践途径局限。(1)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生,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应用非常重要,而本科期间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跟随导师到各个社区、医院等地开展问卷调查,进而进行数据分析。(2)由于数据分析的专业性较强,即使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进行专业实习,也很难真正接触到数据分析工作。

(二)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

1.成长陪伴计划的产生背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全国传播开来。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是深化高校育人工作改革创新的有效载体,其建设基点在于与人才培养体系融为一体,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注重高校场域、教师劳动与学生学习的特点,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与服务育人[4]。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苏州大学“立德树人之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于2021年开始施行。该计划将从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方面陪伴学生成长,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2.成长陪伴计划实践模式及应用。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导师+导生”团队陪伴模式,从思想、学业和生活三个方面展开陪伴工作。成长陪伴计划在分担了专业导师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激励制度,同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因此,从学院、导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利用好成长陪伴计划,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可利用课程、专业实习、科研项目等机会,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积极性。学生在对自己有较为详细的成长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并合理地利用好培养计划所给予的导师资源与实践机会,提高个人素质。

3.成长陪伴计划优势与劣势。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为例,学院采用“导师+导生”的团队陪伴模式,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高效陪伴学生成长。与本科生导师制相比较,成长陪伴计划的培养模式更加制度化、具体化、专业化和细致化,对陪伴团队及导师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具体。从本科生导师制到陪伴团队,是导师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对于学生来说,针对不同的问题需求,可以找对应的导师解决,更加快速便捷。对于导师来说,学生发展任务细分为三方面后,能更好地推进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对于学生科学知识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更加有利。同时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完善了考核激励制度,能有效提高导师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为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便利。

但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成长陪伴计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近年,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人数连年递增,对于导师来说,需要培养的学生也从1~3名变成了团队所有学生,甚至可能达到10名学生以上。虽然导师培养学生的内容细化了,能针对某一领域专门指导,但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指导很难做到一致且均衡。因此,如何既解决了导师精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利用好团队优势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值得继续探究。

(三)本科生创新实践班

本科生创新实践班是由优秀本科生组成的班级,通过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本科生专业知识“教”与“学”的互动,对一些资优生提早进行创新能力开发,激发其科研和人文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本科生中选拔成绩优异,对学术研究和科研竞赛等兴趣浓厚,且具有一定潜能的学生组成班级,以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学术竞赛等为锻炼平台,以竞赛获奖、创新作品、专利、论文等产出作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立项,培养他们系统化的创新思维。与本科生导师制以及成长陪伴计划相比,创新实践班实施的目的性更强,配备的资源更加丰富,对创新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更加明确。但同时,创新班的设置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可以适应这样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本科生中广泛开展。

(四)其他补充完善培养模式的措施

除了以上几种比较系统化,具有一定规模的培养模式外,从学校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综合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还有一些细化的培养方法。

1.服务学习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在满足社区服务需要的同时,促使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社区问题。根据社区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进行研究设计,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转化能力[5]。例如,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统计分析、实验操作等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相关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并能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思维的公卫人才[6]。

2.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增加问题导向PBL课程。在老师设计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尘肺诊断病例等情景模式下,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件结合起来,锻炼知识的应用能力。

3.拓宽学生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平台。除了较为常见的“双创”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型科研活动,可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参加一些交叉学科竞賽,培养新时代交叉型公卫人才。例如,由于公卫学生临床技能要求不高,在专业能力方面,可鼓励学生参加公共卫生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等。

4.成立学生“思辨”科研创新小组,完善奖励机制。通过学生自己组队,成立学习小组。学院、班级制定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调动学院导师积极性[7]。

以上几种培养模式作为辅助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形式更加丰富,针对不同专业需求也能灵活改变培养重点。但目前来看,在各大高校中其实施情况并未系统化、制度化,仅在部分课程中小范围开展,缺乏普遍性。因此,如何将新兴的、优秀的培养方案与现有的培养模式有机结合,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并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广泛开展仍待进一步探索。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此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量和质均明显不足。健康大数据、大健康、公共健康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领域内创新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从我院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及其他学校优秀实践效果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度、积极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导师精力分散、激励制度缺乏等不足;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在弥补了导师制部分缺点,将学生发展任务划分为三个部分培养,从提高导师数量与质量的角度提高培养能力;而本科生創新实践班的开展,则更强调在学生个人能力突出的前提下,专注发展其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显著高于前两者,更具专业性与目的性。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却鲜少有这样的培养模式实践,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不断改进,弥补缺点,逐步形成具有预防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各大高校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杰,祝丽玲,周健.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38-39.

[2]李跃平,夏盈盈,杨素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野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11-14.

[3]楚增勇,欧璇.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看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33-35.

[4]李元元.加快构建立德树人体系[N].光明日报,2022-07-12(15).

[5]丁文祥.美国服务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6]王丹妮,吴学森,张勤.“服务学习”视阈下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可行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38-39.

[7]张艳,李金娟,岳嘉,等.本科生导师制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2):42-43.

Abstract: Medical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medic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health team of talents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u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undergraduates, including the tutorial system, growth accompanying program, innovation-practice-class and other training mod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undergraduates of in 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has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under diffe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issue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combination with public health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mode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