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社融合育人的现有经验与未来走向

2023-05-30李家成叶长胜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教委学习型育人

李家成 叶长胜

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背景下,推进多方协同育人,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中,学校与社区的融合育人具有明显的挑战性,需要我们汲取已有实践经验,关注现实样态,把握未来方向。

追踪: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实践案例

1935年,俞庆棠先生曾指出:“应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打成一片,应使课程与教材自民众实际生活出发。”表达着对学校与社会融合育人的期盼。那一时期,我国在社会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成立“社会教育委员会”,联动了学校与社区,开始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的中国实践。这是中国校社融合育人的当代创举,不应被人们忽视与遗忘。

“社教委”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创立,是校社融合育人的典型实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1986年9月30日,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成立了由工厂、机关、部队等18个单位参与的“社会教育委员会”。“社教委”作为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横向群众性组织,“以真如中学为主轴,充分调动和发挥真如地区社会各界力量,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在当时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真如中学“社教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形成了“学校—社区”双向联动的教育运行机制。真如中学“社教委”的成立,使中学教育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是我国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变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社教委”的教育实践,彰显着校社融合育人的典型特征。从校社融合育人的角度看,上海真如中学“社教委”体现出以下主要特性:一是以“育人”为总目标,发动全社区力量培养学生。时任真如中学校长叶立安认为,“‘社教委紧紧围绕着‘育人的总目标,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政治思想教育网络。‘社教委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二是凸显了“大教育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施开放办学,为校社融合育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契机。三是秉持“双向服务”原则。学校与社区(社会)之间的联动,不是单向、机械的关系,而是发挥理事会的组织功能,通过学校服务社区发展、社区支持学校育人的方式促动学校、社区有机融合,实现双向互动。

以“社教委”为代表的社区教育蓬勃开展,为当前继续深化校社融合育人提供了发展基础。类似真如中学的改革实践,在上个世纪末大量出现,并逐步建立起“社区学校”系统,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各社区学校积极配合中小学开展育人工作,推动了当时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发展。以真如中学“社教委”为代表的社区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国学校与社区合作育人的实践进程。

经验:当下已经形成的结构

21世纪以来,校社融合育人又有了一系列创新做法,形成了多类代表性强、效果好的育人实践项目。本文仅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团队的相关研究为例,加以阐释。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基于学生社区生活的学校与社区合作育人实践。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社区也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失的资源和环境。促成学校与社区的联动,共同培养学生,契合当代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与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道乡社区合作,形成了基于学生社区生活的学校与社区合作模式。该项目有五个具体部分,包括“玩伴团”“兴趣社”“义工营”“项目组”和“家长部落”。具体项目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等各有侧重。学校、社区结成伙伴关系,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协同配合,共同支持学生的社区学习,融通学校学习。上述探索说明,我国校社融合育人实践已经重视社区这一独特空间,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开发。

弥合教育的“缝隙”,开展假期育人实践。“时时可学”是终身教育理念的经典表达之一,也是促进学校、社区融合育人的理想状态。自2016年开始,研究团队开始实施以“你好,寒假!”“你好,暑假!”为名的公益项目,以“学期末+假期+学期初”的长程建构填补了教育的“缝隙”。鉴于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回归家庭和社区生活中,社区也在积极承担育人责任。因此,“该项目以学校和社会共同致力于‘成事‘成人为基础,将学生的假期生活重建与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活动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纽带,建立了互惠共赢式的共同体,并具体化在调研对话、培训沙龙、共同评价等活动中。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相互玉成、共同创造”。该项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并在开学后将获得的学习经验融入学校学习中,从而实现了学生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融通。上述探索说明,我国校社协同育人已经重视不同时段育人的多样性,且形成了双向互动、自我更新的发展状态。

促动儿童与老人“牵手”,开展基于隔代学习的校社融合育人实践。在开展校社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学生向谁学?去哪里学?2019年6月1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河海老年学校开展学习活动;不久,河海老年学校的老年学员走进龙虎塘实验学校,开展了小学生与老年人互学共学活动;由此建立起稳定的小学与当地老年大学的合作,并继续将隔代共学互学的思想深入家庭、社区生活中。该项目延续至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读写联盟遴选为典型案例向全球传播,并已经在浙江武义、云南昆明等地继续创新发展。上述探索说明,我国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已经在促成新的校社融合育人机制的建立,愈加重视更多主体的发展。

走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立足于已有经验,着眼于当下探索,中国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应该走向哪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终身教育的视界中,“学校”“社区”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融合”意味着富有连通性、可能性的教育机制的形成,“育人”更加彰显出对“每个人”成长的关注。因此,校社融合育人实践应主动“汇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中,为教育强国建设增添独特的力量。

确立“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指导思想。学校与社区融合育人并非独立的教育行动,也并非一“校”一“社”简单的教育活动,而是关乎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运行机制的“大问题”。因此,国家和地区需要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促成融合育人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实践的创新。

注重教育发展和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两轮”驱动。在促动校社融合育人,助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发展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双重建设,尤其要意识到社区工作者有着与学校合作的强烈意愿。2022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推动在社区普遍建立青年之家和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开展学龄儿童课后托管和寒暑假集中看护服务,在村(社区)推广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与社区工作者沟通,建立起实质性合作关系,将双方共同关心的校社融合育人主题融入日常工作中。

重视多类型微观实践的创造性生发和知识生成。校社融合育人需要每一位校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及家长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扎根学校和社区的育人实践,不断实现本土创新。富有个性的融合育人实践,也将为每位参与者不断提供新的发展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思想理念的清晰,乃至知识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需要加强研究,促进基于校社融合育人实践的知识生成与共享,融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體系的建设中,主动开展本领域的国际对话与交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体系研究”(AKA2100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委学习型育人
不待扬鞭自奋蹄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偏城的山坡上
组织布局谋发展,老年教育诚可期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持偈不如吃茶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珠”育人